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悠悠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helenminliang的“新读书无用论”,想起老鼠旧帖,重读安心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11-25 13:25:18 | 只看该作者
很想说点啥,总觉得考虑这么多太累了,顺其自然吧,做点努力,不要太勉强,弄得自己太累。中文的问题,是很早几年的选择一直到现在的结果,也说明中文确实比英文难学,靠记忆的成分多,男孩子不擅长,从好的一方面来说,发展了不靠记忆的思维方式。要的是自由,中文不能充分沟通,对自由也是一种束缚。

点评

就是因为这个:靠记忆的成分多!我恰恰不同意这个观点,而又找不到赞同我观点的人、的老师、的伙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3: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11-25 22:33:36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是一个认识自我、认识人际、认识世界、认识天命的过程。
-----------------------

我非常认同这个。

我开始觉得我好像在说一个很大的话题了~~~会不会太大了点~~

点评

不大,这么聊着很有意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0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11-26 00:32:37 | 只看该作者
我说一下我的视角,肯定有片面的地方,欢迎指正。

《正面管教》里提到过,孩子的很多问题,来源于缺乏归属感。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说教、惩罚都不太有用,而是应该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这个家庭、这个班级中一个平等的成员,也是这个群体中被尊重的、不可缺少的一员。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和家长或老师积极配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把这个概念稍微延伸一下。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认识自己,不断为自己寻找归属感的一生。一个在家庭中有归属感的人,他的情绪状态会趋向于稳定,也比较能够处理家庭矛盾,与家庭成员进行比较好的磨合。一个在社会中有归属感的人,他会更愿意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更愿意脚踏实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找到归属感,就是让自己找到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准确定位,从而达到一个动态的心理平衡。很多心理矛盾和挣扎,都在于没有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或者说,没有达到心理角色与现实角色的统一。

我们都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给自己定位的。在父母那里,我们的角色是孩子;而结婚后,我们的角色要发生转换,变成妻子或者丈夫,而我们的心理角色也要随之转换,于是有了磨合期。生孩子后,我们的角色又要转换。刚生孩子的一两年年,很多家庭曾经也是鸡飞狗跳的~

再来说文化定位。其实也就是文化归属的问题。刚移民到美国的人,有相当多会遭遇到文化归属的问题。有一段时期,会觉得美国人不好,同时又对中国人百般挑剔。————这便是他从中国文化中跳出来,还没融入到美国文化的一种状态。有的人这段时期很快就过去,有的人会一辈子都处于这种阶段。而这,取决于他们能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

有文化定位,可以更快适应生活环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且,文化定位,并非一成不变,它完全可以随着生活状态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每个人的最初文化定位,本就是由父母开始,而后随着年龄增长,会更多地受到环境影响。父母和环境可以是平行的影响因素,也可以是主攻和助攻的关系。

明天再说说语言和文化的问题。

点评

不存在什么中、美文化,你说的大概是习俗。这世界只有一种文化,先进的、文明的、正确的文化。你能说妇女蒙面是应该支持的文化?你身处满清,你能明白妇女缠脚是应该废除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2:16

评分

参与人数 4金币 +15 收起 理由
lotusleaf + 6 赞一个!
Martina-Mm + 3 赞一个!
瑜珈 + 5 我好喜欢.
commonfairy + 1 好文章!期待更新~~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11-26 10:39:56 | 只看该作者
回23#楼
    很钦佩liuliwu57把这个话题阐述的这么深入浅出,我的文字方面的功力难望其相背,简单说说自己的一点意见。确实,大部分人都需要归属感,我们给自己一个定位,从而获得归属感。归属感给人安全感。
    然而,归属给人安全感的同时也容易让人陷入平庸安于现状。很多大成者,都属于那种不易定位没有明确归属的人。金庸小说里的乔峰就属于这一类。
    我认为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可以选择不跟别人一样的定位的。他可以不选A,也不选B。并且在思想日益解放的今天,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强大的人才能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选择。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解放思想,以更开放的态度来看世界。我们应该允许别人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也应该告诉自己,我们有权利跟别人不一样。
    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需要做出定位和选择立场,是出于历史沿革,或者是社会压力,等等,但不一定是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加州教材语文一年级第一单元的主题名称就是:WE ARE SPECIAL
    我不是鼓吹说我们一定要做另类,我只是觉得孩子还小的时候不应该强迫他去在A和B中间选一个。孩子以后成为A也好,成为B也好,成为既A既B也好,成为非A非B也好,都是SPECIAL的一种。我们不管觉得A好还是B好,都是价值观偏见,甚至是扭曲。要不你觉得SPECIAL是什么意思?

点评

孩子小时一定全是父母做的决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3:27
我同意你的观点。美国的多元文化的出发点是一种对个体的尊重,所以在此原则上也不会容忍为他人所排斥、对他人造成影响的文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2:23

评分

参与人数 3金币 +17 收起 理由
lotusleaf + 6 赞一个!
helenminliang + 10 很喜欢
commonfairy + 1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11-26 11:20:3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23楼觉得说得在理,看了24楼也觉得说得很好,嗨,俺怎么就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11-26 12:31: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ixipet 于 2013-11-26 12:41 编辑

我比较同意liuliwu57的那句: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是在隐性地帮孩子做出选择。有句话说得更是极端: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很多人在成年之后大多会谈起小时候的某个时期、某件事对自己影响深刻,以至于影响了自己很多年,甚至还将继续有影响。那更别提家庭的耳濡目染了,那是一种看不见的血液,一直在我们的身体里流淌。对孩子来说,这是无法选择的。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有目的性教孩子学英语,先不提大的上升到什么文化之类的高度,就从每天我们至少会花上个半小时讲讲英文故事、听听英文儿歌,久而久之,孩子从最初的抵触倒默认到最后变得喜欢上了(起码不反感了)能自主阅读了,这些都是我们看得见的对孩子的安排与选择。那对生活的态度、对世界的感官呢,无一不是跟随父母的脚步。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很多人的某一面都有着父母的影子。因此楼主孩子对中文的态度中透露着楼主自己对中文的态度。等孩子大了,自己慢慢形成了一定的判断力,如何选择就是他自己的问题了,但孩提时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中英文孰轻孰重,这是个选择问题,有得有失、有失有得,看个人取舍吧。
至于上升到文化高度,我看还是算了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为何一定要按你说的路线走。我有我的思想,我有我的追求,何必强求、何苦劝说。生活是用来体验的,我可以倾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告诫声音,但如果我不去体验,何来我自己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11-26 12:46:53 | 只看该作者
也觉得23和24楼都在理,我是和稀泥的,归属感(我认为的责任感)也好,特立独行也罢,还真觉得哪样都行。比方梵高应该算是特立独行的,但是他的特立独行带来的是贫困潦倒,全靠他弟弟(有责任感的人)的支持,才能吃饭画画。但是现在世人知道的只有梵高和他的画,没人知道他弟弟这个成功商人的名字。

点评

的确有些画家或音乐家,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有那样的作品,感觉就是上帝借他们的手画出来、作曲或演奏出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4:00
哦,你这观点更出世,直接把人去掉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3:35
我明白你的意思,也不是反对你的说法,就是提供另一个角度做参考。有些人觉得艺术只为自己而存,至于创作它的人叫什么名字可能不是艺术所关心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3:31
没人哪来的画,画是人创作的。弟弟养活梵高,梵高画画,这样才有我们后人可以欣赏的画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3:26
除了画里表现的东西,其它都次要。画作的名字梵高的名字都是当八卦捎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3: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3-11-26 12:49:16 | 只看该作者
xixipet 发表于 2013-11-26 12:31
我比较同意liuliwu57的那句: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是在隐性地帮孩子做出选择。有句话说得更是极端:你想孩 ...

非常地同意,这个孩子从家庭里生长出来,可以用命运来解释。刚才突然想起一个词:遗传。就像孩子的形貌有我们的基因遗传,这习惯,思维其实遗传得也很厉害啊,不知道是写在基因里,还是家庭环境造成的。

曾经听说过一个观点,说,文化的传播,也类似像基因的传播一样,一个想法,如果在环境中能够存在,被认同,就等同于被复制,被传播。

点评

哈哈,题外话,最近儿子在学基因,孩子们做了很多芝麻街的muppet,有的很像,有的很不像,我倒很想知道老师让他们做这些muppets的意图是啥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3: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3:33:19 | 只看该作者
liuliwu57 发表于 2013-11-26 00:32
我说一下我的视角,肯定有片面的地方,欢迎指正。

《正面管教》里提到过,孩子的很多问题,来源于缺乏归 ...

嗯,这个理论没什么问题。
我前几天还在和朋友聊天,说到家里两个女孩子的心理,的确心理角色定位与现实的要相符,人才感觉舒服,不会有各种挣扎。

至于文化归属问题,我发现不但在美国有,在中国一样有,中国人之间也有,甚至表现得还要更尖锐些。
在美国,最近ABC电视台的那个事,我那些在美国的朋友们其实也有很不相同的态度。有些人觉得无所谓,不就是一句玩笑。有些人觉得一个小玩笑能够录下来播出,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倾向。而网上的评论更是形形色色,如果不表态反对,就成了汉奸的,种种说法都有。要在这些中间找到一个主旋律,恐怕就比较难。他们是不是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呢?我觉得他们的问题是以自己为标准,做不到尊重别人的意见。
在中国,我的身边的台湾人、上海人、北京人、韩国人、美国人、英国人、香港人、意大利人,存不存在文化归属感的问题呢?我发现我们有很多不同点,但似乎并没有太强烈不适应感,反而常常能互相欣赏,彼此尊重。如果能掌握沟通的技巧,达到很好的交流,很多所谓的文化冲突反而可能会成为彼此接近的桥梁。一个我很喜欢的台湾妈妈曾经跟我说,她发现上海的女生非常独立,非常强势,她感觉自从住在上海以后,她和老公都受本地文化的影响,她在家里的地位都高了许多。而我跟她聊到我在家里处理问题的方法时,她又发现其实我很多时候并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哪怕事后看起来完全是对的,而且反复多次),其实妥协也并不影响我在家里的地位。而我从她那里则学到如何欣赏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很多时候其实只是方法不同,并不存在谁高谁低之分。很多次,当我们在一起,我真的不觉得有什么文化冲突,如果有什么不理解的,用对方法,也至少可以相互了解,达到彼此尊重。


点评

liuliwu,我理解你的意思。我身边也有英语很好,但中式思维极其严重的人。我希望孩子有国际观和包容心,所以孩子更接受在这方面做得更好的英语,我其实也没那么忧心,只是被校长给吓了一跳罢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4:38
有的人能迅速地走出文化的不适应,有的人则不能。这种差别,有时候跟语言水平倒是关系不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4:25
彼此尊重及有效沟通真是不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3: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3:53:09 | 只看该作者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3-11-25 13:25
很想说点啥,总觉得考虑这么多太累了,顺其自然吧,做点努力,不要太勉强,弄得自己太累。中文的问题,是很 ...
说明中文确实比英文难学,靠记忆的成分多
这个观点,很多人在不同的地方,反复在说。
可是就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而言,我真的不这么看。
我小时候喜欢读书,那时候只会中文,当然是读中文书。书读得多了,不理解的生字多了,会去猜,猜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样下来,我的语文成绩一向都好,这是很正常的。
现在我儿子也喜欢读书,现在他中英文都会了,而英文不管是资料(书的内容和选择)还是老师,都远比中文的好找,于是他自然的喜欢上了英文,不理解的单词也不少,他也会去猜,猜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所以他的英文好,也是很正常的。

我的语文好不是靠记忆的。
儿子的英语好也不是靠记忆的。
我那时只需要学一种语言。
现在他要学两种语言。
这是很大的区别。

而我认为孩子的生活只能有很小的一部分用来学习语言或课业,更大的部分应该用来学习做饭、洗衣服、铺床叠被、整理房间、体育运动、人际关系,这才是他不可能两种语言都好的最大原因:他的时间不是全部花在学习这些东西上面了。
实际上我给他读中文书,也读英文书,在他上小学之前,他的英语一直弱于中文,虽然我给他读的英文书也不少,但显然还是中文环境更厉害些。而现在我都不给他读英文书,只读中文书了,他的中文还是弱于英语,我能说我在努力的强化他的英语,而削弱他的中文吗?我更倾向于认为,是中文教学的无趣味,造成了孩子课外强烈的偏向英语。

点评

开始我也以为是你的偏好造成的,现在倒是觉得可能是学校教学的特殊性也有原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6 14: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45 , Processed in 0.087252 second(s), 3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