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liuliwu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学习规律之皮亚杰篇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0:31:24 | 只看该作者
当我们把英语学习、中文学习、甚至数学学习放到思维的框架下来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学习活动,不过是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因素之一,它们并不是对立,而是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人格和思维的发展。

当我们找到它们的交叉点和不同点,这些活动之间便可以互相助益。

当然,在初期阶段,时间挤占效应必定存在。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到底哪一种活动该优先,哪一种活动可以稍微靠后,这就需要考虑到一些其他的因素:你对孩子的最终期望是什么?你的孩子的优势在何处?就现在孩子的发展阶段来说,是先发挥优势,还是填补劣势更迫切?



点评

各个科目内容放到思维的框架下来看?我还真没太理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7 15:58
数学应用题和中文英文的阅读理解确实相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2 21: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3-10-22 10:40:03 | 只看该作者
liuliwu57 发表于 2013-10-22 10:19
我赞成时间对学习很重要。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知识之间存在着迁移的可能。关键是能不能感悟到知识之 ...

你看钟婉婷的例子了吗?,感觉到最后,中英文是互通的。是不是得等一定阶段后,还是每个例子是个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0:44:44 | 只看该作者
七只皮箱 发表于 2013-10-22 10:40
你看钟婉婷的例子了吗?,感觉到最后,中英文是互通的。是不是得等一定阶段后,还是每个例子是个性的?

我感觉是到一定阶段后,中英文能够互通。初始阶段有排挤效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13-10-22 11:43:06 | 只看该作者
liuliwu57 发表于 2013-10-22 10:44
我感觉是到一定阶段后,中英文能够互通。初始阶段有排挤效应。

促进是有的。等到两种语言的基本词汇量都有了,互相促进的高潮可能就到了。因为我们的中文基础比较薄弱,而且每天的事情也很多,很难去专注于学习,所以在感觉上,互相挤占显得更加明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13-10-23 11:12:5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家也是属于排挤的厉害的例子,现在孩子觉得英文的故事比较有趣,而自从语文考试有两次考砸后,对中文也开始有点抗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13-10-24 11:03:56 | 只看该作者
可能我们真正开始英语学习比较晚,三年级才算正式起步。之前女儿的中文阅读习惯已经建立,阅读能力也比较强。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明显感受到语言能力互通所带来的好处,女儿进入英语的阅读也很顺利。我认为如果孩子年龄太小,开始双语学习,排挤效应是存在的。最好的方式,还是应该在学龄前就加强母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引入英语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评

我们和你们情况差不多,英文3年级前基本就是跟着学校的进度走,学个把单词,之后的暑假尝试着每天加点英文阅读或者听音频,居然也能乐在其中。觉得一开始的英文引导用他喜欢感兴趣他熟知的素材,是外打正着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8 12:06
我有个同事的孩子学英文晚至今对英文没有兴趣,想参考你们的经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8 08:48
像你们这样晚学英语还没有出现排挤现象比较少见,看到的大部分孩子都是偏爱中文对英文不感兴趣,能否开贴谈谈你们是如何让孩子爱上英文的又是如何起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8 08:47
不过我觉得任何时候开始一门新的语言学习,都存在着排挤效应。只是进入融通所需的时间,融通的深度会有所不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4 13:19
同意这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4 13: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6 22:46:32 | 只看该作者
语言学习和科学学习不同点在于:语言有感知便可学得不错,科学则在感知之外,还需运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语言的学习,都是要大量听与读。听读材料,其实是强化了我们对于声音和文字影像的感知,有了这种感知,和一定的内部思考整理,语言学习一般不会太差。

以科学中的数学学习为例。我的立体几何学的不好,因为我老想象不出来异面之间的关系。-----这应该叫做缺乏空间想象力。可是在立体几何中有一个章节,我却学得毫不费力,那就是旋转体和多面体。随便什么形状的多面体进行旋转,我立马就能在脑海里出现它们旋转后的图象。------对于一个旋转了上万次硬币的人来说,这种想象不费吹灰之力。

我也接触过一些学数学的朋友。他们很多都有着童年时爬树爬墙、飞檐走壁的生活经历。这种在运动过程中逐步完善的空间感知力是否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产生了助益呢?我确实有这种猜想,但是这种猜想尚需证实。

点评

“科学则在感知之外,还需运动”,原本还不明白,后面解释后明白了,原来科学和运动的关系在这,很有道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7 16:05
我小时候就是个上树掏鸟上房揭瓦的皮孩子,我妈同事还曾经嘲笑她,瞧你女儿爬大卡车呢。数学确实学得不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7 20:05
对这段很感兴趣,运动和理科学习的关系问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7 20: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6 22:47:06 | 只看该作者
出生后,儿童一直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感受着这个世界。这些感官所获得的信息从本身来说是无序的混乱的。为了能够理解这个世界,儿童需要把这些信息进行重新的组合调整,使之变成有序的状态,从而能够更好地被大脑进行处理。而这种组合调整,既包括每个感官与大脑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包括各个感官信息之间的协调统合。即我们经常听到的“感觉统合”概念。

随着儿童对自己肢体支配力的增强,运动觉也会逐渐参与其中,儿童通过自己的肢体运动,与外界产生互动,在运动中,五种感觉也随之变化。这是第二轮的感觉统合。

这种感觉统合能力,是形成儿童思维框架的第一步。因而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从而保证孩子得到足够丰富的信息,以便提高孩子的信息统合能力。

系统的知识学习,一般包括成人的思维框架在其中。如果过早地输入成人的思维框架,儿童的吸收性心智就会优先进行这种思维框架的处理,并且能够非常好地原版再现这种框架(这就是我们说的:儿童的记忆力比成人的记忆力要好)。但是因为大脑的活动能力有限,其对外界信息感知和感觉统合的能力发展会稍微滞后。这种感知能力和统合能力的滞后,在童年期是表现不出来的。它会在孩子进入较高阶段的学习后,逐渐表现为缺乏抽象的思维想象能力或者是学习迁移能力。即青妈说的“触发”。

很多早期教育中的缺陷,都要到成人后才会逐步体现出来。这就是教育的延时性。它不太便于我们及时发现教育中的问题。但是延时性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当问题还不太严重时,我们还是可以进行及时的补救。当然,如果到了问题很严重的时候,只要对这个问题有所警觉,还是可以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进行补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6 22:47:28 | 只看该作者
儿童的思维框架中,语言是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语言之外,当然还包括其他的组成部分。图像,相随的声音,相应的五官感受,都是思维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要了解儿童的思维框架,就要从儿童的自我中心式语言(自言自语)开始,因为这种语言是儿童的内在思维与外在世界的连接点。这种连接点一般只存在短短的两年到三年。

这就是皮亚杰在一个幼儿园里面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后得到的结论。也是《儿童语言与思维》这本书的由来。通过对儿童的这种语言现象的观察,皮亚杰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最初阶段的特色: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6 22:47:44 | 只看该作者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也开了”临床法“研究之先河。它强调对儿童语言以及其他活动的观察,把成人的参与度降到最低,得到最多的最真实的材料。然后运用语言学、教育学的系统知识,对这些观察材料进行分析,明确后续的教育方向。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这种思维的直接体现就是---------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因为对孩子的观察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材料分析和反应的周期就会越短,表现为对于孩子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能够进行迅速的分析,并且找到准确的教育切入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7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40 , Processed in 0.083620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