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讨论 @Martina-Mm
转发这两天的热门话题,希望爸爸妈妈都看一下。估计现在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多让爸爸参与家庭教育就能解决的。其实很多政策的制定者多为男性吧?
国旗下演讲讨伐教育制度 中学生偷换演讲稿
2012年04月12日09:05 扬子晚报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这样内容犀利的言辞,不是出现在辩论赛上,而是一名中学生在3000多名师生众目睽睽之下的激情演讲。9日,江苏启东市汇龙中学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当天上午,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时,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5分钟的演说中,这名学生“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的所谓理想,引起一片哗然。
国旗下的讲话变“讨伐”
9日上午上完第二节课,启东市汇龙中学3000多名师生汇集到操场上,参加升旗仪式。升旗完毕,还有一个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当天的主题是“如何树立远大理想”。高二文科班学生江成博是演讲人。
演讲开始,副校长徐辉就发现,这个孩子的语气不对,“根据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能力世界倒数第一……”徐校长以为接下来就会发生“转折”,但很快就感觉不对,这名学生还在继续说,“这难道就是我们接受16年教育的结果吗?我们不能只为父母的理想而努力,应该有自己的理想。”“现在的生活根本不是我们想要的,这种变味的教育,我们学了有什么用?就是考上大学又能如何?”
国旗下的讲话,江成博俨然当成了“讨伐”教育制度的“掷弹场”,“雷语”不断。这样让所有人深感意外的演讲,显然震住了场内3000多名师生。即使感觉到了不对,学校还是坚持让江成博演讲完。
他把“审过”的稿子悄悄换掉
作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汇龙中学非常重视每次的国旗下讲话。演讲学生不仅精挑细选,而且对学生写的演讲稿,老师还要严加把关。在不少老师眼中,江成博是一名成绩不错,落落大方,还热衷参与社会活动的好学生。
在演讲前,小江也将自己的稿子送给了老师“把关”,做事认真的老师还对小江的演讲语速、词句进行了认真推敲和指导。但谁也没想到,当天上台演讲时,他将之前送审过的演讲稿,换成了另外一篇,题目是《做美好的自我》。一名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孩子慷慨陈词,个人情绪化严重,纯粹是发牢骚。
为何要在如此庄重的场合,发表这样“不当言论”?记者多方联系江成博本人,但未果。据老师介绍,小江称自己最近看了一本“90后”大学生钟道然的书《我不原谅》,书中对当下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评和反思。对书中的言论,小江深有同感。而有老师认为,这孩子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出风头,成为别人瞩目的焦点。”
副校长表示已对其批评
昨晚,该校领导告诉记者,学校认为这名同学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本着宽容的态度,不会对其进行处分。据了解,目前,江成博已回到学校正常上课。
@yongyou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2-4-12 14:39 发表
转发这两天的热门话题 在这位小小男子汉面前,那两位接受采访的老师言论真是丢死人了......
当年柏林墙倒掉,东西德合并后,东德两类人几乎全部失业或被解雇:1.东德政府公务员2.东德学校老师(老师若经过学习培训重新取得教师资格证者可返岗)
我是感觉我们的爸爸们的理性、淡定的声音有时候没有被完全尊重:)
@shwyyan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2-4-12 14:39 发表
转发这两天的热门话题
这个正说明这些制定制度者是理性的,实现了他们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那个孩子真勇敢,这本应该是为父母者站出来做的事情。中国的男人们不够“男人”,在很多应该承担起责任的地方,都缺乏应该有的血性和担当意识。
@ciscotang
不需要我的人为干预,孩子终于自己对做考卷感到厌倦了。我发现要对此厌倦很简单,就是:多做几张。
今天期中考,早晨起来解释半天为什么如今考试采用单一的做考卷的形式。解释时小心翼翼,心想自己千万不要把孩子带成小愤青了。期中考最大的好处是只上半天学,还没作业。
昨天儿子和他那曾经说起“灵魂”问题的好友,在我家玩了7个多小时,两人仍然不知疲倦。这女孩儿文字能力超强,但也是个讨厌在学校上课、并且超级讨厌做试卷的孩子。她喜欢自己读书,自己随意写几笔。很原生态的文字配图,有机会征求她同意传几页上来。她妈因为她讨厌上学和讨厌作业和讨厌试卷而不知所措。
唉,孩子们的路还长。
@shwyyan
原帖由 ciscotang 于 2012-4-13 08:33 发表
不需要我的人为干预
让孩子讨厌某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变成繁重的任务。本来应该很有趣的求知学习过程,我们的学校老师和父母把它变成了让孩子讨厌的事情。
如果还要在体制内学校上学,适当的妥协还是必要的。您提到的那个孩子有条件出国吧,或者在家教育。
第十四讲讨论
@secretgarden114
看了您的这段文字我真是很受触动,我想可能是这些个人经历才会使先生有了现在的教育观。
我现在四十出头了,回首我逝去的校园生活也有好多感慨,好的坏的,难忘的和淡漠的。。。。真的有好多回忆,但有趣的是我对刻苦学习的记忆最淡漠,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大都和学习无关,比如小学时我经常要为学校规定的一些奇怪的任务而苦恼,比如交柴草,交瓶子,甚至交牛羊粪。。。到了中学,困扰我的是同学之间的种种难处的关系。。。到了大学就剩下看闲书了,看的统统是老师不提倡看的。。。也不知道我当年都是怎么混过来的。
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有点恐惧,我的孩子将来会如何回忆他的学校呢?他现在的小学是典型的体制内学校,应试第一,老师专制,他是不喜欢的,但也没办法,我们这里只能上这种学校,人总要面对现实,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虽然现实中没有完美的学校,但重要的是你心中总要有点美好的希望,有个美好的桃花源。。。。
老师说的教学模式:半在家上学+网络课。。。和我们孩子的现状有点相似,当然,孩子在校时间还是八小时的,好在回家以后的所有时间都属于自己了。我给孩子找了很多网络课,外教课,人文课,奥数课。。。。(他喜欢数学,老师随便教,我不太干涉),现在孩子要上中学了,希望能有更多更适合的网络课出现。
@ciscotang
就制度而言,儿子学校也算宽松. 但是儿子所指“被动”是学习内容的没有弹性,这毕竟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例如数学,课堂及作业都重复着一些不算有趣的雷同内容。那些教材你也是见到过的,围绕这些,不同的学校能有本质不同吗?虽然有些坊间名校就以此为核心,仍宣称“高效减负”+“素质教育”,被家长们趋之若鹜。可是你信吗?
对一所学校,学习内容是核心,体现了它的教育理念。制度保证学校对理念的贯彻执行,制度也营造了部分学习环境。制度是为理念和内容服务的。理念受整个功利大环境的影响,内容受教育部限制。所以,尽管外表不同,从根本而言,这些体制学校有本质差别吗?
@shwyyan
原帖由 ciscotang 于 2012-4-14 09:28 发表
就制度而言,儿子学校也算宽松.
不行我们自己做教育办私学算了。其实自从我读过《窗边的小豆豆》后,就萌生了这个念头,而且越来越强烈。
@Martina-Mm
如今的架势,怎可能让您自由办学?几近与虎谋皮。。。记得上月看了鸣鸣爸爸的[转帖]
当时颇多感触。黄老师说得对:“以我们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教育体制的,而且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并非都出在体制。。。” 如何能在现行的体制下,将孩子培养成: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的人,黄老师说他自己“也是在拼命挣扎的教师中的一个”,而我则认为如果有更多的家长加入到拼命挣扎的家长中去,也许是现今更可作为的方式。。。
原帖由 ciscotang 于 2012-4-15 09:37 发表
即便都对体制教育有意见的家长,即便都想在家教育,也未必志同道合。好比有时夫妻之间还意见不同。
求同存异,自古就不容易。想当小众,需要勇气,也需要机缘。
确实如此,现在很多的父母对孩子教育如此纠结、焦虑,其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不可否认有很多是这个时代与社会附加的。中国社会本来价值观就极单一,从来就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如果社会接受更多元化的成功标准,也许会消除很大一部份的问题和焦虑。 成功可以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可以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也可以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应是独一无二的。
再则,我们的祖国又有着那么长的封建专制期,有人说:“ 王朝极权制度有三大稳定剂:科举、反贪、篡改历史。科举制度,让平民中有能力、不安分的人也有机会参与对大众的抢劫,因而使他们不把矛头指向朝廷;反贪,可以平息民愤,从而让民众忽视真正抢劫他们的制度;篡改历史,可以让民众觉得,自己的命运比前朝强多了,即使被抢也心甘情愿,甚至充满了幸福感。 ” 如果人们都能获得更多自由的发展,平等的竞争,而不是只能去争夺那种稀缺的机会,估计也能减少很多焦虑。
所以,还是回到了本贴的开头,我们这些生为伟大时代的父母们,只能学习,学习再学习!把眼光放远点,把视野放宽些,多想想到底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前进。
@ciscotang 虽然每个人的未来是自己走出来的,我本不该为孩子做任何设想。但是早晨还是忍不住为儿子的未来想象了一把。以当今的热门来看,最高目标:爬藤成功,然后进入500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以我自己在500强的经历来看,这样的人生实在太没劲了。虽然,我也曾经为自己的工作付出过热情、为那个行业的日新月异感到过兴奋。但是终于有一天,那个行业令我感到厌倦;终于有一天,当曾经的鼓吹成为现实时,我却感到无比悲哀。当然,我在那里的位置比较低,能做的实在有限,权高位重的人也许感受完全不同。
最向往的是有使命感的一生。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为它的改变做些什么。这种改变,最好不要都是那么物质的,而是环境的改变、观念的改变。
多么希望我的孩子能感到自己在为某种使命而活,而不是为生存而活。
@shwyyan 原帖由 ciscotang 于 2012-4-16 10:59 发表
爬藤成功,然后进入500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所谓爬藤成功,进入500强,这不就是上个更好的大学,找个更好的工作吗。人活着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和愉悦的生活。好大学好工作,不过是手段而已。手段是不可以当做目的的。
@yongyou
原帖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2-4-14 23:47 发表
看了您的这段文字我真是很受触动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一定会颠覆传统陈旧低效的很多学习方式的,有价值的资源、有意识的个体会越来越多,大势所趋:)小时候我们每年要有做好事活动,就是组孩子大家除害虫去挖毛毛虫卵......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