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3-6-19 11:55 编辑
我爱飞飞的博文(三)
由国外的语言学习想到的。。。
孩子转学以后,语文方面的要求降低了,每天写的字少了,每个字练习的遍数也减少了。词汇、背诵等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和大纲相当,再也没有拔高了。唯一不同的要求就是,增加了每周一次(或两次?)30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
但对比英语课的要求,我感觉要求降得过低,对孩子母语的学习不利。现在孩子英语进步很大,在玩游戏的时候都开始嘀嘀咕咕使用英语了。考虑到他在课内已经以每周十几本书(小薄本的分级读物)的速度进行阅读,英语其他方面也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训练,其实我可以慢慢视情形放手。而中文呢,虽然老师规定了“自由阅读”,但读什么,怎么读,的确还是个问题。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阅读认识更多的生字、更了解表达的诀窍、发现写作的奥秘,再过一段时间,当他的英语好到足以取代中文成为思维的便利工具时,母语就真的要一败涂地了。
孩子的英语课是非常注重阅读和写作的。据我观察,阅读和写作应该是每周各两堂。阅读课一次是故事妈妈读书,另外一次是孩子朗读。故事妈妈读书的时间可以保证孩子听到更复杂的内容,而孩子朗读那些跟自己程度相适应的分级读物则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句型输入。写作包括课内写作和课后作业。课内写作怎么进行我们不清楚,但上次孩子爸爸去学校时看见墙上贴了孩子的课堂作文,从这篇“作文”上大致可以揣测一下:一页白纸上印了九个白框,里面分别写着:Who? When? Where? What you see... What happens? Then...等等。每个白框里各画了一幅画,配文字。第一个白框里画了一个人,旁白为I。第二个白框画了个太阳,上书in the afternoon。第三个框,草,in a park。第四个,I see a sheep。第五个,The sheep runs away. 然后大意是他喂羊吃苹果,最后一句是The sheep eats my lunch。很简单的一个故事,时态记不清了,有可能是过去时,因为孩子课后作文里的时态老师是会帮助纠正的。从这篇作文来看,虽然要求很低,但是一个故事要描述的所有要素已经都在里面了:谁、时间、地点、事件、发展、结尾。孩子只需要把图文一一对应进去,就能得到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故事。同理推之,教其他类型的作文,肯定也有这么一套流程。这样,虽然孩子文字粗疏,但结构框架却非常清楚。只要他一再重复这样的“写作”过程,只要每次写作保证所有的要素一一呈现,那么,等他日后语言日益丰富(这,当然是靠阅读的经验积累了),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能见得了人了。
也分析过一点美国教材,一年级的学生书非常简单。使用的词汇也好,句型也好,都是如此。仅仅当作阅读材料的话,用几天时间全部过一遍并非不可能。但是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内容后面,包括了词汇、写作、社会学、文体、拼音等许多内容,怪不得人家要花一整年的时间去学习呢。仅就第一课而言,是两个动物朋友的故事,用词不多,但就这么少的内容,可以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处理,其中关于写作的部分也用了五天循序渐进来教:第一天,画画并用一句话说明自己什么地方很特别;第二天,画画说明自己喜欢的事物(还是一句话);第三天,在故事里画上一只或数只老鼠并描述你的图片,故事作品的写作准备;第四天,写你喜欢做的事;第五天,把作文做成小书、评分。一周过去,孩子就学到了写作一篇故事的框架和内容,这样以后孩子大了,可写的东西不再只是一句两句话了,同类故事的整体结构也早就应用纯熟了。当然这些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一周的教学中每天都会有一些具体要求,比如指导学生丰富句子内容,用的方式是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句子,让他们加上各种修饰限定语并进行分析,哪种句子的表达更准确、意思更清楚。
看来国外的写作训练,其实不比我们进行得更晚。但是因为要求低,只要有表达,合乎一定的规范,老师就会鼓励,所以他们写不好也不怕,在学习上“越挫越勇”的人比较少,但“越鼓励越有兴趣”的人大概会很多。
当然,这些训练的只是搭架子,真的要写好,孩子得往里面加内容。有骨架是第一步,然后通过阅读学会更多的词汇、固定搭配、修辞手法,用来表达他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文章才会一点一点的充实、丰富、优美起来。从目前孩子的英文写作课来看,学校从文体特征入手,通过大量、快速、深入的阅读训练扩词,这样持之以恒,他迟早能达到文字应用自如的境地。但文字应用是一回事,思想内涵又是另外的一回事。如果只能用华丽的辞藻包裹空洞的内容、贫乏的思想,那这写作也只是花架子,没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