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ingg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四年级还敢放手吗?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3-19 09:07:2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他真的是怕“上场”,那么你也可以再进一步的问问,他觉得“上场”和平常打排球有什么区别。从他的回答里,你应该可以找到他真正害怕的东西。
比如说,他真正怕的,也许不是上场,而是上场了不知道规则,或者怕看不明白裁判的手势,或者怕发球发不过去,或者怕接球接不到,或者怕对方的球来了打在胳臂上太痛。。。他怕的具体是什么,你完全可以陪着他去找到原因。

说句题外话啊,我现在就不太会让我儿子去学打排球,即使打,也是用排球玩玩游戏,或者打沙滩排球。为什么呢?因为排球我打过啊,我那时已经是中学生了,可是每次打完之后,不是手臂淤青几天写不好字,就是手指挫伤拿筷子都疼。孩子才9岁不到对吧?我儿子比他大呢,我都不怎么舍得。
等他再大些了,胳臂腿儿更硬朗了,我才会去鼓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3-19 10:26:2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朋友的女儿在十多年前考上了麻省理工学院,当时在周围中国人圈子里轰动一时。毕业后她到硅谷发展,一边工作一边又修了个MBA学位,现在在一个世界顶级的IT公司里工作,亲朋好友都觉得她很能干。每当华人家长当着她的面表示要让自家孩子以她为榜样时,她都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一再说自己很普通,就是个高级打工仔而已,千万不要向她学。
  现在她自己的女儿也快到了上学的年龄,回来看望父母时,大家见到她就半开玩地问她,以后要把孩子培养进哪所常春藤大学,她却很坚决地摆手说:“我不培养,她能上哪儿就上哪儿。”据她妈妈讲她真的不管孩子的学习,在家里什么也不教,也不送孩子去任何特长班,她妈一提起来就愁,说她对待自己孩子像是放羊一样,极其不负责任。
  有一次过节聚会,当大家的话题又转到孩子的教育上时,她讲了她自己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些反思。
  她说从小学到高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她的学业成绩排名都是全校第一,在麻省理工学院时她的学习成绩也是处于上游。但是工作以后,她是同学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属于在事业上没有什么成绩可言的人。毕业十年她去参加同学会,同学中有后来进了法学院当上大牌律师的,有从政已经是某个州众议员的,有在公司做已经成了CEO的。有个同学毕业后就冒险加入一个才组建的小公司,公司后来上市,他坐拥原始股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如果觉得这个同学在财富上比较成功的话,那么另外一个参加小公司的同学后来变成了公司合伙人,公司上市后他直接就进入千万富翁的行列。可是这个人还不算牛,有个同学自己创业自组公司,公司上市后给卖掉了,又建了一个公司又卖掉,现在正在搞第三家公司,已是亿万富翁。
  单纯从财富上看,他们这些打工的人在同学里不值一提。但是最潇洒的却不是上面那些“成功”人士,而是一个大学期间学习很好的男同学。他自从有了孩子,就辞掉工作在家里做起了家庭主夫,因为他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照顾孩子的感觉,喜欢相妻教子的生活方式,在孩子上学前他都不打算去上班了。他太太也做IT行业,收入足够家庭开销,而太太不喜欢做家务,所以他们夫妇两人正好互补。这个同学还有个兴趣是旅游,他们全家一有空就满世界去玩,已到过七十多个国家,以后打算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走走。同学里面属他没有压力最轻松自在,让生活节奏很紧张的上班一族们羡慕不已。
  同学中有几个华裔孩子,父母来自中国的大陆、台湾、香港等地,这些同学都是规规矩矩的打工族,就职于大公司,说起彼此的工作都乏善可陈。
  他们几个华裔孩子在校时学业优异,努力踏实,智力超群,可大学毕业以后,后续的事业发展却普遍不如美国同学。
  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她认为,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的培养有误区。
  在中国父母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上大学,没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儿,光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父母就大功告成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还有和进名校相关的活动中,而子女教育的其他重要方面,很多不能被量化的方面被忽视了。比如,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冒险精神、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享受生活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她和同学相比之后感觉自己所缺乏的。人的一生更像马拉松比赛,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性格的培养非常重要,超过了上名校。事业都是在大学以后建立的,名校的招牌在刚毕业的头一两年找工作时还有点用处,后来很快就会被工作经历所取代。
  因为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看重她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也把取得好成绩看得极重,不想看到父母失望不满的眼神。每次考试她都特别紧张,特别怕出错,这种情形后来就发展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求完美而缺乏冒险精神,没有安全感,就怕把事情搞砸了,有时明知搞砸了也没有多大关系,可是自己心理上就是接受不了。
  她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刚毕业的时候,她曾到谷歌公司应聘,当时它成立时间不长,急需人才,公司创始人之一面试她,还和她一起吃了午饭,特别希望她能留下来。可是硅谷的小公司多如牛毛,谁也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命运如何,会大放异彩还是像成千上万新创业的公司一样倒闭?虽然她敏锐地感觉到了搜索领域的前景,但是求稳的心态让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另外一家已闯出名牌的大公司。她的同在硅谷工作的美国同学当时极力劝她选择谷歌,说如果以后这家公司不行了就再找工作好了,实在不行她那么会读书还可以回学校读个硕士,有什么好怕的?可她就是没敢冒这个险。现在谷歌的成就有目共睹,如果她当初选择留下来,公司上市以后她已变成了千万富翁。
  她说实际上他们家现在的收入在工薪阶层里也算挺高的,但是她有了钱自己也不会花,搞点娱乐活动心里隐隐地就会有罪恶感,觉得只有工作才是正经事,其他的都是浪费时间。这就是小时候形成的只有学习才是正经事的观念的后遗症。她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作为一个人,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薄了、太谨小慎微了、太没有色彩了,她绝对不要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样。
  她说她就让孩子尽情地玩,孩子将来有兴趣有能力上名校就上,没有兴趣就不上,重要的是孩子要快乐、身心健康,对自己有自信、对生活有热情,将来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本文摘自《意林》,作者蔡真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3-19 10:29:33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上面这篇文章,你或许能平静一些,优秀与否真的重要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17: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的各位, 孩子妈妈也是这样埋怨我,劝我,开解我,但是我无法平复。我真的心很冷了。

我也不是个胆大的人,小时侯也有害怕和矛盾的过程,也有极其狼狈的失败经历,做过非常窝囊的事,但是作为一个“男”性,起码的热血总是有的,最朴素,原始的荣誉感总得有的。

否则,何以去谈人生的 对错,是非?何以为尊重?何以为目标?

他们现在的排球也就是发球过网就是胜利,远不至于到竞技的地步。

其实,我的狂怒不是针对排球,也不是因为这次的放弃。

他放弃过无数次了,以前,我都是如各位所说的,把事当作技术层面去对待,以为找方法,等时间就能改变。

但这次,我觉得事实恐怕远比我想象的严重得多, 这是他品质上的懦弱。

很难启齿,但又实在是咬牙切齿!

一个平日里爱打爱闹,似乎天不怕地不怕的男孩,身处球队,却毫无参与的集体感,毫无对荣誉的向往,毫无对胜利的追求,那还能指望什么?又或者指望什么能使他改变?

一个缺乏最原始血性的人,哪里对的起“男”字。

活过几十年,我还是头一次真正的心生鄙视。 想当年,赵括的母亲也一定是如此心灰和无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2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qingwei1977126 的帖子

谢谢你!

我根本不在乎所谓的优秀。

我在乎的是一颗“雄”性的心, 没有这个,得再高的学位,赚再多的钱,当再大的官,有用吗? 呸,顶个屁的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45:23 | 只看该作者
我知道他才不到九岁,也知道他并不懂我所说的绝大部分词语是什么意思,更不会懂什么叫“品质”,

但我还是无法释怀。

对一个逃兵我甚至连一丝怜悯都产生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3-19 12:5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9 Martina-Mm 的帖子

非常同意你的说法,我现在也是在经历与她相同的事件,反思中发现一切错误发生的根源在自己,孩子并没有错,从自己管理教育中找问题,找原因,找方法,解决京容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3-3-19 12:5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dinggy 的帖子

不要这样莽撞地对先孩子,先从他小的时候的教育中一点一点找问题吧!9岁可以很好地沟通,与他好好谈谈,但要从你自身改变开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Martina-Mm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3-19 17:04:10 | 只看该作者
楼上各位从不同角度都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先别急着给孩子贴标签,冷静分析才能找到可能的解决路径。

从孩子自身性格?从家庭养育方式?从孩子成长过程可能遇到过的挫折?等等。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最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3-3-19 17:06: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inggy 于 2013-3-19 11:45 发表
我知道他才不到九岁,也知道他并不懂我所说的绝大部分词语是什么意思,更不会懂什么叫“品质”,

但我还是无法释怀。

对一个逃兵我甚至连一丝怜悯都产生不了。



你已经给孩子贴上标签,关闭了理解,又如何去引导他呢?
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我也是。好在我还知道,在气头上说的话,事后一定要冷静的反思,该弥补的要弥补,否则孩子就会真的越来越远离我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1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3:32 , Processed in 0.150528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