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雨雨点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书推荐] 《父母手记》 -摘选部分内容,希望大家讨论

 关闭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5-2-17 20:59: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还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05-2-18 10:46:55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这些道理很多人都懂,但真正想做到是很难的。因为每个父母都有一颗急切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5-2-18 11:16:3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孩子耐心是第一位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得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家长大都太浮躁,追求功利化。其实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平等,快乐的环境比很多教育方法都有效率和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5-2-18 11:19:50 | 只看该作者
一束鲜花——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总会在丽达的每个生日送到她的家里。   花束里没有通常可见的留言卡,到花店老板那里也查不出赠花人的姓名,因为这花是现金零售的。白色栀子花偎依在柔和的玫瑰色的包装纸中,纯洁无暇、芬香沁人,为丽达带来了无尽的欣悦。   丽达没法查明送花人的身份,然而却没有一天不在揣想这位匿名者的形象以及他送花的原因。每一次,当丽达想起这位也许是出于羞涩或者出于乖僻而不愿透露自己真名实姓的神秘人,都是丽达最为幸福的时刻。   妈妈也给丽达的想像推波助澜。她多次问丽达,是不是她曾经为某人做过什么好事,而今他以这种方式向她表示他的谢意?会不会是丽达常常帮助他卸车的那位开杂货店的邻居?会不会是整个寒假里丽达都帮他取送邮件,让他免去在冰雪地上滑倒危险的那位老人?会不会是哪位年轻人对丽达怀有浪漫之想?   丽达实在没有办法知道。而栀子花的馥郁与温馨却无时无刻不陪伴在她的身边,让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可爱的,是值得别人关心与爱的。   丽达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在栀子花的香气中想像着,在栀子花香中成长着,在栀子花的鼓励中提高着自己的修养,一直到22岁。这一年,妈妈过世了,生日里送栀子花的事情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断的。   父母感悟:   善举应当鼓励。这位伟大母亲用匿名送花的方式鼓励女儿行善,让她感到自己所做的奉献是值得的。这是一位智慧的母亲,智慧而且充满情趣。   多给孩子一份鼓励,哪怕是一个微笑,也会在孩子的心灵里开出圣洁的花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5-2-18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在一次篝火晚会上,老师让学生们站起来发表即席演说,题目是“我的父亲”。   孩子们纷纷上台,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父亲。有人炫耀父亲的力气大,有人以父亲会做家事为荣,还有的孩子则骄傲地说,父亲会在睡前讲故事给他听。   最后轮到马克站起来发言。他一上台便大言不惭地说:“我爸爸能爬上最高的山,能游过最深最大的海洋,能打败世上最凶猛的野兽,能制作出世界上最好最帅的玩具狗……”   全班小朋友听了无不肃然起敬。   不过,这时马克的神情忽然转为暗淡,小声嘟囔着说:“但是,平常他只是坐在那里看电视!”   父母感悟:   有位名人曾说过:“一位父亲胜过一百位校长。”   父亲在孩子的心中永远都是最伟大的,但是我们却又有多少时间注意到他们的需要?回头看看你的孩子,他的童年只有一次,应该无比的珍惜,因此不要让忙碌的工作及无谓的应酬,成为你们之间的隔阂吧。   与孩子分享一些空间,让孩子因你而骄傲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5-2-18 11:21:54 | 只看该作者
妈妈正在厨房准备午餐,她听到自己的儿子在后院蹦蹦跳跳,弄出了很大的动静,便大声问他:“你在干什么?”   孩子兴奋地回答:“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   你猜妈妈怎么说?   她并没有给儿子泼冷水,不是用 “小孩子不要胡说”、“赶快进来洗干净手准备吃饭”之类的话打击孩子的异想天开,而是说:“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吃午饭喔!”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第一位登陆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父母感悟:   人类的幸福有一半以上来自想像力,不会想象的人很难拥有真正的幸福。贝鲁泰斯曾经说过:“想像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像,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   凡是年幼时充分发展和培养了想像力的人,当他遭遇不幸时也有能力体验幸福,当他陷入贫困时也有能力感受快乐。所以,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不善于想象的人。   如果一个人在幼年的时候,想像力得不到发展和培养,那么他非但不能成为诗人、小说家、画家,而且也难以成为出色的法官、建筑师、科学家。尽管有人认为后者用不着想像,但事实是:想像对于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必要的。   小阿姆斯特朗的美丽梦想幸运地被他的妈妈幽默地保护了,才有了未来的首位登陆月球的人。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的梦想都轻易地被父母扼杀在摇篮里,从此再也没有飞翔的欲望,成为了一个平庸的人。   跟孩子一起梦想吧,你会发现世界多么精彩。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踏歌123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5-2-18 11:22:44 | 只看该作者
夏天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比尔出外散步。   在一片草地上,比尔看见了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男孩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男孩有时竟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比尔便停下来站在不远处好奇地观看,因为他还从未见过弹弓打得这么差的孩子。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不断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男孩手中,她微笑着,明显流露出关爱的神情,可以看出她是那个男孩的母亲。   男孩打得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比尔一眼就看出一定又是打不中,果然每次都不出所料,可那个男孩还是不停地瞄准、不停地打,母亲也很有节奏地给儿子递着石子。   比尔终于忍不住了,走上前去,对男孩的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没有转过身来,仍旧朝向瓶子的方向。   男孩的母亲对比尔笑了笑,“啊,谢谢,不用了!”她顿了一下,看着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比尔怔住了。   半晌,比尔才喃喃地说:“哦……对不起!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嗯……”比尔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比尔沉默了。   过了很久,男孩打弹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平静地递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比尔这才发现,其实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再打一弹,再向一边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夜风轻拂,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经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橡皮筋发出的“噼啦”声和石子崩到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个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完全笼罩下来,已看不清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 比尔想。犹豫了一下,和他们说了声“再见”,比尔便转身向回走去。   走出不远,比尔的身后传来了一声清脆的瓶子碎裂声。   父母感悟:   要让一个生理不健全的孩子健康成长,父母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而作为残疾儿童的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平常心,要对孩子有耐心和信心。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故事中的母亲让自己双目失明的孩子玩正常孩子所玩的游戏,耐心地递石子,面对孩子一次次的失败毫不气馁,坚信他一定能成功。   孩子最后能够成功地击中玻璃瓶,离不开母亲的一颗平常心、耐心和信心。   如果生活给了你一种坎坷特殊的命运(比如有一个故事中所描述的生理不健全的孩子),不要放弃,你并不知道这其中蕴藏着什么样的能量,你也不知道命运之轮将如何运转。因此,像故事中那位母亲一样正常待他吧,教给他应该懂得的道理,并相信他“只要做了,就有可能击中”。   你听到那一声清脆的碎裂声了吗?谁说奇迹不会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5-2-18 11:23:44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位年轻的妇女名叫玛莉,她生孩子的时候,丈夫正在另外一个国家做工程项目,所以她产后在娘家呆了好几个星期。   有一天,玛莉对母亲提起,她对小婴儿的头发是红色的这件事觉得诧异,因为她和丈夫的头发都是金色的。   “喔,玛莉,”这位新任外婆说道,“你该不会忘记了,你爸爸的头发是红色的啊。”   “但是,妈妈,”玛莉说,“这和爸爸没有关系,因为我是你们的养女啊。”   妈妈似有所悟,说出女儿从没有听过、最可爱的一句话:“哦!我老是忘记。”   父母感悟:   血缘是联系父母与子女间感情的天然纽带。   但是,养父母如果从不刻意记住自己和养子女间没有血缘关系,那他们之间就没有隔阂了。并且,久而久之,他们心灵间的纽带就和血缘一样坚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5-2-18 11:24:37 | 只看该作者
在她13岁的时候,父亲教她注意站立和行走的姿势,教她与人谈话的技巧,告诉她怎样做才像一位有修养的女士。在她17岁坠入情网时,父亲告诉她如何选择值得信赖的朋友,如何与男朋友交往。   她大学毕业后,在亚利桑那州的一所劳教学校找到了一份特殊的教育工作。   学校在离家85英里的一个沙漠小镇上,马路对面的低收入者出租的房屋是吸毒者们的天堂。天黑以后,成群的街头流浪儿就会在学校周围闲荡。   她所管教的学生年龄从10岁到14岁,都是因为行窃、偷车或纵火等罪行被劳教的。   一次周末回家,父亲告诉她:“在这种地方工作和生活要多加小心。”他很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外面住,但女儿很热爱这份工作。   每当女儿返校时都安慰父亲说:“别担心。”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放学后她留在学校重新安排教室。把教室整理好后,向学校的大门口走去,门已经上锁了!她看看四周,已经没有人了。这时她才惊觉地发现已经是晚上6点钟了。   她看过学校所有的出口,发现只有在学校后面的大门下,有一个空隙可以勉强挤过去。她把背包先仍出去,然后仰身躺在地上,慢慢地移出去。   她拿起提包,匆匆走向停在教学楼后面的汽车。   突然听到一阵脚步声,在黑暗中,她看到有七、八个高中年纪的男孩走来,即使很黑,她也能看到他们戴着劳教学校的徽章。   其中一个人喊道:“嘿!是老师吗?”   另一个说:“不会的,她太年轻……肯定是个助手。”   又一个人说:“嘿!她还有几分姿色呢!”   她加快了脚步,同时把手伸进背包里找车钥匙。如果有钥匙,她就可以打开车门坐进去,就能逃走……她的心怦怦直跳。   她狂乱地摸遍了背包里的每个地方,但是没有找到钥匙链。   她听到有个人在喊:“嘿!咱们快追,把那个女人弄来玩玩。”   “噢,上帝,请帮帮我吧。”她无声地祈祷着。忽然,她的手指在背包里碰到了一把单独的钥匙。她已经来不及细想这是否是她的车钥匙,她边跑边把它拿了出来,紧紧地握在手里。   她穿过草地向汽车跑去。把钥匙插进锁孔,锁开了。她打开车门坐了进去,又锁上门。就在那些男孩子围上来敲打车顶的时候,她把车开走了。   后来,一些老师回到学校来找她,他们在大门外的草地上发现了她丢失的钥匙链。   但是那一把救了她一命的单独钥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她回到公寓后,父亲打来了电话。她没有把刚刚发生的危险一幕告诉他,她不想让父亲担心。   父亲在挂上电话之前说:“噢!我忘了告诉你,我做了一把备用的车钥匙,放在你的笔记本里,也许你会用上它。”   以后的日子里,她把那个钥匙郑重地放在梳妆台的抽屉里珍藏着。   父母感悟:   有人说,父爱就像大海一样,虽然外表平静,却博大宽广,悄无声息地托起儿女的生命,让那理想的船帆顺利地驶向彼岸。有时,看似平常的普通举动,却是使奇迹发生的最伟大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5-2-18 11:26:21 | 只看该作者
安迪从幼儿园放学回来,小脸阴沉着,妈妈过去摸了摸他的额头,还好,没有发烧。妈妈问他:“怎么了?做错了什么被老师惩罚了吗?”   “不是。我们班的古柏得了癌症,不来上学了。”安迪说。   “他会好的,你们要有信心,不是所有的癌症都不可治,对不对?”妈妈想不出什么话让一个5岁的孩子理解生与死。   安迪犹豫了一会儿,怯怯地望着妈妈:“可是,老师说,他在做化疗,头发都掉光了。”   “也许,不久又会长出来的……”妈妈的心里泛起了一阵悲意。   “我们班有几个同学,明天想去医院看他。”   没等安迪说完,妈妈抢着说:“好极了。你们可以在院子里剪些鲜花带去。”   安迪忽然吞吞吐吐起来:“我们想……想一起剃个光头才去。”   妈妈愣住了。   安迪终于直视着妈妈,勇敢地说道:“带我去理发店,好不好?我要剃光头。”   她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习惯性地打开冰箱,给安迪倒了杯牛奶。   安迪一边在餐桌上摊开书包里的东西,一边再次想说服妈妈:“是我想到的主意。我跟汤姆和路易说,我们也把头剃光,好叫古柏放心,我们跟他一样,他就不怕了。”   妈妈看着儿子,异常感动……最终,妈妈决定陪安迪去理发店。   在理发店里,安迪兴奋得手舞足蹈,骄傲地宣讲着他削发的目的。不一会儿,汤姆和路易也来了,他们的家长都以此为荣,连理发师也被感动了,对他们说“今天就不收你们理发的钱了。古柏有你们这样的同学真棒……”   望着三个小光头,妈妈忽然间记起了自己的童年和曾经收集的无数小帽子。因为自己小时候头发稀疏,不男不女,常常觉得羞于见人。最后,还是姨妈想出的好主意:每次带她出门,就让她戴顶帽子。收集帽子便因此变成了妈妈的一种嗜好。   回到家里,妈妈对安迪说   “我有个更好的主意,明天去医院之前,请同学们来我们家,我要送你们每人一顶帽子,你说好不好?我有一顶最贵的帽子是从前外祖父从法国买回来的,还跟新的一样,你带去给古柏,他一定会喜欢的。”   安迪欢高兴了,搂着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父母感悟:   “好叫古柏放心,我们跟他一样,他就不怕了。”多么可贵的童心、多么朴素真挚的友爱。小小年纪有如此关爱他人之心,作为父母,难道不值得骄傲吗?培养孩子有一颗善良、怜悯之心,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温暖。   有些父母也懂得要培养孩子有爱心这样的大道理,可是,却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破坏孩子原本拥有的爱心。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向你提出同样的要求,理由似乎很荒诞,因为对古柏的病情并没有任何裨益,你会怎么做呢?你是否会 “理智”地告诉你的孩子:“宝贝,我知道你的心是好的,可是,这对古柏的病情好转并没有任何作用,你能不能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呢?”你的“启发”和“帮助”最终可能会引导孩子放弃自己的要求。   这样的做法和结局很普遍,但是,你不觉得需要反思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55 , Processed in 0.094208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