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雨雨点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书推荐] 《父母手记》 -摘选部分内容,希望大家讨论

 关闭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5-1-25 19:41:10 | 只看该作者
07 谢谢,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5-1-25 19:47:15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快点看到下文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5-1-25 19:55: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顶!!!!!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09:08:16 | 只看该作者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学学校里,课堂上老师提问的时候,一个同学总是举手,可老师叫他起来的时候他却答不上来,引得下面的同学窃笑不已。   课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如果老师提问时他不举手,同学会在课下叫他傻瓜。于是,老师就和他约定,当他真会的时候就高高地举起左手,不会的时候就举起右手。   渐渐地,这名同学越来越多地举起他骄傲的左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回答出老师的课堂问题,这个原本极有可能在太多的嘲笑中沉沦的孩子也由一个差生转变成了一个好学生。   父母感悟:   如果不被人重视,一个人慢慢就会自暴自弃,感觉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一旦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或者让别人认识到他的价值,他的世界就会截然不同。所以,不要忘记给孩子一些赏识和几分重视。   孩子最不值得你爱的时候,也是孩子最需要你的爱的时候。伸出父母的关爱之手,在孩子最需要关爱的时候,而不是在孩子最得意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09:09:26 | 只看该作者
我发的父母手记6.7怎么不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09:12:56 | 只看该作者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自己的儿子已经十六岁了,却还是没有一点男子汉的气概。   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儿吧。3个月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3个月里,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3个月的训练成果。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身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18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汉气概?”   父亲回答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3个月,看到的结果却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禅师叹了口气,说:“你只看见了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啊!”   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父母感悟:   真正的男子汉气概不在于他是否可以被打倒,而在于他被打倒后能否立刻站起来。面对失败,可以平静待之,积蓄力量重新再来,这种气概体现了真男儿本色。这样的人可以被打倒,但永远不能被打败。   天真的孩童,甚至许多年轻人,由于涉世不深,经常混淆健壮、彪悍、冷酷与“男子汉”气概之间的区别,因此,人们常常会看到他们在比肌肉、比力量、耍酷。如果父母也不清楚这种区别,那么,孩子很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或在通往真正“男子汉”的道路上历经曲折。   人的一生路程很长,稍不留神就有被石头绊倒的可能。我们无法帮助孩子排除一切绊倒的可能,但却可以教给他们绊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能力。是的,我们可以教育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但自己首先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09:14:59 | 只看该作者
父亲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身体疲倦、心情也不太好。这时,他发现5岁的儿子正靠在门边等他。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儿子问。   “什么问题?”父亲有些不耐烦。   “爸,你1小时能挣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 儿子望着父亲,恳求道:“请告诉我,你1小时挣多少钱?”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那我就告诉你吧。我1小时挣20美元。”父亲有点按捺不住了。   “喔。”儿子沮丧地低下头。过了一会儿,他又抬起头,犹犹豫豫地说:“爸——,可以借给我10美元吗?”   父亲终于发怒了:“如果问这种问题就是想要向我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那你还是回房间去,躺到床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现在需要休息,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儿子一声不吭地走回自己的房间,轻轻关上了门。   儿子走后,父亲还在生气。过了一阵儿,他渐渐平静下来。想到自己刚才有些粗暴,他走进孩子的房间,轻声问:“你睡了吗?”   “爸,还没呢。我还醒着。”儿子回答道。   “爸爸今天心情不太好,所以刚才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这是你要的10美元。”“爸,谢谢你。”儿子欣喜地接过钱,然后又从枕头下拿出一些皱皱的钞票,仔细地数起来。   “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父亲又开始生气了。   “因为只有那些还不够,不过现在足够了。”儿子回答道。然后他将数好的钱全部放在父亲手里,认真地说:“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父母感悟:   人类的生活节奏趋向于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了。越来越多的父母如今已难得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时间真是件奇妙的东西,可以创造无尽的金钱,也可以创造无价的亲情,就看你怎么去分配了。   工作缠身的父母,尽量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吧。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孩子如同栽种的花草一样,是需要时间来灌溉和呵护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09:16:24 | 只看该作者
 小男孩正帮父亲把一些藏书从阁楼上搬到楼下较宽敞的地方。小男孩觉得能助父亲一臂之力是很了不得的事,虽然事实上他非但没帮上什么忙,反而还碍手碍脚,使工作进行得更缓慢。   但这男孩的父亲不仅有耐心,而且有智慧。他知道让儿子参与工作的意义,远比搬一大叠书的效率重要得多。   不过,在这位父亲的藏书之中,有几本是又厚又重的教科书。对小男孩而言,要把这些书搬下楼,是相当吃力的事。有一回,他所抱的那叠书一连掉落好几次。最后他气急败坏地跌坐在阶梯上,难过得哭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笨手笨脚,不能把事情做好,而且不够强壮,无法捧着厚重的书走下狭窄的楼梯。想到自己不能为父亲效劳,他简直伤心极了。   父亲看在眼里,一言不发,拾起散落在地上的书本,将它们放回小男孩的怀中,然后以强有力的手臂一把抱起捧着书的儿子,将书和儿子一并抱下楼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趟又一趟,父子俩有说有笑地完成了任务:小男孩负责搬书,父亲负责搬小孩。   父母感悟:   孩子的每一个好的行动都应受到鼓励,哪怕他做得不到位。   让孩子帮着一起做事,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而且,孩子也会因为帮了父母的忙而觉得自己是很有价值的人。   父母常常抱怨孩子在家里缺少责任感,不考虑父母的需求。其实,责任感和价值感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只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对他人产生影响,能够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他才能油然而生自豪的感受,并从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09:17:22 | 只看该作者
在过圣诞节时,一位母亲领着5岁的儿子去百老汇大街。她认为小儿子一定会喜欢那里的装饰、玻璃窗、圣诞颂歌、洋娃娃和圣诞老人。   可是,一到那里,不知为什么,她的小儿子就开始轻声地哭泣,小手拉紧了她的大衣。   “真扫兴,你有什么委屈的呢,圣诞老人是不接待啼哭的孩子的。”她责怪着。   “噢!也许是儿子的鞋带没系好。”在走廊里,她靠近自己的小儿子,蹲下给他系鞋带。这时,她无意中向上看了一眼。   这是第一次,她从一个5岁孩子的眼睛里看到的周围的世界!   没有玩具、没有手镯、没有礼物、没有装饰华丽的展览,只有一片混乱的、看不见顶的走廊……人的大腿、屁股、用力的脚,以及其他的庞大物体在乱推乱撞,看上去很可怕。   她立即把儿子领回了家,并发誓再也不把自己认为感兴趣的事强加在儿子身上。   父母感悟:   作为一个母亲,如果没有经历过这种降级感觉,是不会了解孩子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妨把自己的心态落到与孩子一样的水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现实的世界,那么你对孩子的很多费解的事,也许就会恍然大悟。   当我们做孩子时,我们常常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并且常常为此而痛苦。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后,我们则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并振振有辞地辩解,孩子不懂事,我得为他们负责。并像自己的父母想当年那样,对着孩子抱怨:我都是为了你好,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了。   一个值得反思的“思维怪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09:18:13 | 只看该作者
电话铃响的时候,帕克正聚精会神地在办公室里准备一篇讲演稿,因为当天晚上帕克要到城里的一所大学演讲。一位陌生的女士在电话中自我介绍说,她病得快要死了,但她有一个7岁大的孩子。她的治疗师对她说,如果告诉儿子她快要死的消息,恐怕他会过分惊吓,承受不住。但是,不知怎地,她觉得这样不太对。   她知道帕克是专门辅导哀恸的孩子的专家,想征询他的意见。帕克告诉她,我们的心灵通常比头脑敏锐,帕克认为她自己最清楚什么对儿子最好。帕克邀请她听晚上的演讲,因为他正要讲述孩子如何面对死亡这个问题。她答应要来。   当晚,帕克看见一个虚弱无力的女人,由两个大人半推半抬地搀扶进来,帕克就知道是她了。帕克说,事实上,早在大人说出之前,孩子们通常早已意识到事情的真相,但是,他们会不动声色,一直等到大人主动谈起,才会分享他们的担忧或提出问题。一般对孩子而言,接受事实比被蒙在鼓里容易对付,即使隐瞒真相是为了免除他们的痛苦。帕克认为,尊重孩子,应该是让他们一起分担家中的哀伤忧愁,而不是拒他们于门外。   她听够了。中间休息时,她艰难、蹒跚地走到讲台前,含着泪说:“我心里早知道应该告诉他。”又说当天晚上,她就要告诉他。   第二天早上,帕克接到她的电话。她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她告诉帕克,昨晚回到家后,她把儿子叫醒,平静地对他说:“瑞德,我得告诉你一件事。”他立刻打断她的话:“妈妈,你现在告诉我,你快要死了,是吗?”她一把抱住儿子,回答道:“是的。”接着,两人都泣不成声。   几分钟之后,小男孩挣脱出来。他说,他有一样东西一直留着准备送给她。他从抽屉后面,拿出一个乌黑的铅笔盒,里面有一封信。信上歪歪倒倒地写着:“再见,妈妈!我永远爱你。”   人们不知道瑞德是等待了多久才听到这个真相。只知道两天后,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在她的灵柩里,放着一个乌黑的铅笔盒和一封信。   父母感悟:   “尊重孩子,应该让他们一起分担家中的哀伤忧愁,而不是拒他们于门外。”   “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这是许多父母难以准确理解并做好的事情。什么是平等?平等意味着尊重对方的需求,相信他的智慧和能力,信赖他的品德,理解并允许他保持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   许多时候,孩子是清楚家中发生的一切的,只是父母没有把孩子看作是独立的人,一个有着自己的承受能力和自尊心的人。既然父母有意隐瞒,孩子也只好装作不知道了。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这个家与他没有什么关系,只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可以了。   一个不认为自己有能力的人,一个没有价值感的孩子,自然也就没有责任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7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18:56 , Processed in 0.37681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