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3387|回复: 6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质教育] 来谈谈早期教育的心得体会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1 01:4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标题太大,因为是我和和睦家斑竹引起的.关于3岁前的早期教育之争,其实也不算只争,总的来说都是希望孩子在玩中有所得,没有虚度了光阴.因为内容比较散,所以放了个比较大的标题.希望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正在经历中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好的经验方法.学前的家长也请谈谈心得体会.
先贴我们的讨论,希望大家能参与讨论.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5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你带来的幸福 + 30 + 30 入选2012年热点推荐第九期奖金,谢谢:)
mary_xing + 10 + 10 精品文章!
dragonfly_re + 10 + 10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1:51:05 | 只看该作者
mtryshy回复: 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大家发火都是出自对孩子教育的关心,争论起来,我们跟着后面学习 。和版,你在教孩子识字方面很成功,除了方法,是否有强求,有规定,今天必须记会几个字。还有,孩子个性如何?活泼好动?沉静内向?还有孩子的学习类型,听力性,视觉性,感觉触动性?

说说我家孩子,8个月去测气质类型,因为活动性很高,规律性很差,又很敏感,就告诉我说是难养型的孩子。参加游戏班果然超级不配合,让做什么都不做,不过自己倒是爬的很快很好。其实不只是游戏,我教她什么她都是不学的,至少看上去不学,别说咿呀学语,就连欢迎再见这种简单的手势都是不做的。搞得我在小区里时常尴尬。似乎怎么都教不会一样。

我也跟着大家一起杜曼。体能帮助很大,她现在体能也特别好,蹦上蹦下。识字就难了,遇啥吃啥就到将近两岁,然后一看字卡就扔了。我隔断时间也尝试着解字教,不过兴趣也不大。

说这么多我在想你的经验是否值得推广,有推广性。推广后是否有副作用。可能因为你的语文功底,孩子的个性,就不会影响想象力,创造性,但换到别的孩子身上就会。而且是否能推广开来,我也真是存在疑问。至于上学会觉得负担重。一切都在变化中,何必过早下结论。学前不识字的大有人在,痛苦期是有,但我了解到的学业重并非不识字。反过来,如果你的孩子有幸在中国体验一下小学生活的话,不知他是会觉得很轻松,还是课业很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1:51:40 | 只看该作者
和睦家:

我家孩子,我没做过什么气质类测试。也属于好动的。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十年后再看孩子什么样,到时候,看看谁的观点是值得推敲的

[ 本帖最后由 mtryshy 于 2012-5-11 01: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1:52:40 | 只看该作者
和睦家:

孩子如果智慧被开启,懂事情了,什么就都不难了。我从来没强迫过孩子任何事情


mtryshy:

我相信你所说的,我的孩子喜欢字母,所以生活中看见的任何事物都是字母,字母也可以是任何事物,这是不需要教的,是她喜欢看和想的。只不过汉字总是被远远扔掉的。我其实是在等待,方法虽然不同,但是shwyyan的基本观点我很赞同的。实事求是,按照孩子的兴趣,并进行适当的引导,由兴趣而带出自发学习的兴趣。他所建议的是适合多数普通孩子的。但是我还是佩服你的,你花了很多心血带出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与你本身的学识也是有关系的。


和睦家:

我强调的一直是启蒙教育,不一定非的是认汉字。我在国外又和国内不同,我先把孩子的汉语学习作为重点,因为以后德国学校是不教的,中文学校教的还不如我呢,所以我下的功夫比较多,总结的经验也比较多


mtryshy:

俺本身对你真的没有什么意见的,如果我常年在海外,那我心心念念的肯定也是中文的。我们只是短暂居住,所以我中文和英文都要教的


和睦家:

我自己的亲外甥,今年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大学入取。他从小在加拿大长大,汉语是在家妈妈教的。他也是四五岁就会读中文书了。初三时回国上了一年学,中文初三毕业时语文考了全班第二名。现在有汉语写文章写的比中国长大的孩子还好。哪个在国外长大的孩子有兴趣学那么难的汉语,要是孩子开始就不愿意学,家长如果放弃,就完了。把孩子引导到正路上来才是关键。我和我的嫂子教孩子无论是中文还是其他的都是让孩子感觉到在玩。这和有些人痛苦的教孩子是两回事。如果孩子从小就对学习产生阴影和抵触情绪,那就先失败了一半。德国两三岁的小孩也有开始学钢琴的,但是教法完全和中国的不一样。就是先带着孩子玩,让孩子爱上钢琴,用钢琴模仿动物,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孩子没有学到任何演奏技法,但是这个对钢琴的好奇心,兴趣先建立了起来。我就是把这些理论方法变成了教汉语的方法,所以我的孩子很爱学习汉语,就是这么简单。不管教孩子什么如果让孩子觉得是在学习是负担,那就是失败。这些话,俺还没等到论坛上说呢,就被撵出来了。怎么有人会觉得我拔苗助长,孽带儿童,罢了罢了!

[ 本帖最后由 mtryshy 于 2012-5-11 01:5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dragonfly_re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1:53:07 | 只看该作者
和睦家:

根本没有普通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在父母世人的眼里,天才孩子全都变成了普通的笨孩子。非得强迫打骂才肯学习的笨孩子。

[ 本帖最后由 mtryshy 于 2012-5-11 01:5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1:54:04 | 只看该作者
mtryshy:

和睦家我觉得你自己对自己有偏见,还是我对你了解不够.以后你的帖子要好好拜读.不过看孩子十年后是不够的.卡尔维特小时被教育的那么好,长大也还是要寻求他自己真正喜欢的.只是他失了反抗的心,到50多岁才开始有建树.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天才,平安快乐就好,有时笨点也有笨点的好处

[ 本帖最后由 mtryshy 于 2012-5-11 01: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2:00:24 | 只看该作者
和睦家:

可能是我在西方学的教育学在有些人眼里有偏见吧,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力不从心,他们宁愿相信,让孩子顺其自然成长,卡尔维特不管怎么说也比大多数人知识渊博,生活充实吧,卡尔维特在中国这么有名气,我在德国十几年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上教育学的课也从没人那他当事说。

说实话,如果你的孩子是天才,你也是认不出来的。遗憾!


三岁前之孩童,自我意识薄弱,正当规矩和父母形象树立时期,此时教育恰恰相反,不重规矩全属溺爱,三岁以后,先天积习养成,改之难矣,鞭笞之则反,由之则不敬,故三岁以后必待境教,择师易子而教。自己是教不了的,不等于不能教,这就是目前幼教理念泛滥的恶果。对不起我只是泛泛地说不是指某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2:01:28 | 只看该作者
mtryshy:

和睦家你的方法我认可,你也做得比较成功,即使10年后你得孩子成绩很好,对我来说,那也就是成绩好而已,我不会非常羡慕,在我看来,非智力因素远比智力因素重要.10年之后,你的孩子也就10几岁,是否明白他在这个世界确实要什么,要如何争取,什么是他所最珍惜的,是否知足,感恩,快乐,同情...
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东西,是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而非多少汉字,读了多少书.(但我并不是反对读书,我和孩子亲子共读的书籍也有1千多本).时间总是有限,开发一种能力必然要牺牲另一种能力.你太强调3岁,因为你在现阶段比较成功,但你不能容忍其他情况存在,说得过于绝对.我从未说过你逼迫孩子,也许有别的人误会说过,但你会说普通笨孩子,非得强迫打骂才肯学习,这实在是两个极端过于绝对.

我从未反对过早教,读书,认字,相反,我已勤勉的作过3年,应该是说4年,我其实从胎教开始就勤勉的在努力.不能简单地说我成功或是不成功,我至少是对得起孩子了.旁边很多人反而会觉得我实在是过度努力了.不过我可以看到我的局限性,孩子的局限性,因此我会多看,偏听则明.你了解识字读书的好处,我也看到不少总结,感悟等谈到,有关识图能力,想象能力,甚至从听而来的抽象总结与想象能力.

其实只要引导得当,很多孩子在3岁以后才厚机勃发的,相反很多所谓天才,神童在成人后销声匿迹的例子却比比皆是.不知你有几个孩子,我不会去拿孩子做实验,宁可按照普世规律来让孩子自己选择.我所做的就是让她广泛接触,在她喜欢的事物上加以引导.

坛子其实有不少厚积勃发的孩子,如果你肯花时间去爬楼.我目前的邻居是位70多岁的老头,上学时还不识字母,其实比同龄孩子还晚,他们家5个孩子,他的妈妈从未抓过教育,他做到GEM capital partner, 50多岁就不想工作,早早退休了,他说他不喜欢工作,因为他妈妈那时去世了,所以他不需要再听谁的话,可以遵从本心。他工作很成功,早早实现财务自由,但从不以工作为累,他说他努力工作是因为对父母的爱,妈妈教她不能辱没他的姓氏。他充满爱心,以助人为乐。每天快乐的生活着,从未有过早教,他说自己是nuts,你说他本是天才还是笨小孩。也许美国容易有真正的天才,因为是真正的天才,所以才不需要花很大功夫去引导成天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2:10:22 | 只看该作者
爱睿:
前两天看过一篇 :杨佩昌: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http://view.163.com/12/0329/03/7TO199HF00014MO9.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5-11 04:11:05 | 只看该作者
一生之计在于童
博兰霓:人的创造来源于两种意识──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与汉密尔顿“四元数”的解决──爱崐迪生与阿普顿:支援意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在于此领域其支援意识最优越──杰出人物在崐校学习成绩不好大多是集中意识与最优意识的错位所致──杰出人物都是让自己体验得到全部燃烧的人

  因此,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无论人的任何活动

,潜意识都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崐对于知识也是如此。

  博兰霓的知识论认为,人的创造来源于两种意识,即“集中意识”和“支援意识”,“集中意识”是指我们在思想的时崐候总是有一个集中的兴趣或意图。“支援意识”是指在我们思想的时候,都是受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所受教育的影响。博兰霓崐认为一个人在思想的时候,虽然他必须采用“集中意识”,但实际上集中意识后面的根据是他过去在成长过程当中一些经过崐潜移默化所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说真正的创造源泉是来自个人心中无法表面化的支援意识。

  例如,《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的内容和情节,列夫·托尔斯泰早已构思好了,就是苦于找不到一个好的开头,才崐一直没有动笔。1873年一个春天的晚上,托尔斯泰仍然没有头绪。这时他随意地走进大儿子赛尔该的屋子里,看到大儿子正崐在读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给他的老姑母听。托尔斯泰就拿起这本书随便翻了一下,当看到后面一章的第一句:“在节崐日的前夕客人们开始到了”时,他高兴地喊了起来:“真好!就应当这样开头。别的人开头一定要描写客人如何,屋子如何,崐可是他马上跳到动作上去了。”于是他立即走进书房,坐下来写了这篇小说的头一句:“奥布浪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

  再如,英国数学家汉密尔顿曾这样叙述他发现对代数具有重要意义的“四元数”的经过:“明天是四元数的第十五个生崐日。1843年10月16日,当我和妻子步行去都柏林的途中,来到布劳汉桥的时候,它们就来到人世间,或者说出生了,发育成崐熟了。这就是说,此时此地我感到思想的电路接通了。而从中落下的火花就是I·J·K之间的基本方程,恰恰就是我以后使崐用它们的那个样子。我当场拿出笔记本,把它们记录下来。要是没有这一时刻,我感到本来也许还得花上至少十年(也许十崐五年)的劳动。但是当时已经完全可以说,一个问题就在那个时刻解决了,智力该缓口气了。他已经缠住我至少十五年了。”

  托尔斯泰对小说开头的着笔,汉密尔顿对四元数的思考都是集中意识,但是如何尽快获得解答却不是主观能够预定的,崐它要靠过去获得的大量信息资料在潜意识里的不断编码筛选的支援意识加工才可。支援意识越强,集中意识获得解决就越快崐越好,反之则越慢越差。

  那么这种支援意识是如何获得的呢?

  博兰霓认为它只能在接触或师侍丰富、具体而亲切的事例或师长的过程得来。

  例如,一个想做演奏家的人,在他的集中意识中无论多么努力,无论学会了多少种演奏技巧,研究了多少名家传记,听崐了多少名家的演奏会或唱片,他还是不能变成大家。但一朝被一位音乐大师收为门生,经常跟他一起练琴,偶尔会被这位大崐师相当武断地改正一下姿势或手法,因为艺术大师也常常只知如何“做”,却不知道何以要这么做!这样日久天长,潜移默崐化之中他便渐渐形成了一种无法明说的支援意识,心中产生了如何拉琴才对劲的感觉,最后甚至可能超过大师,自成一家而崐青出于蓝。

  博兰霓认为这种支援意识对人的思想影响是很大的,这种很大的影响可以找到许多例证。例如,众所周知科学家是追求崐客观真理的人,他们遵守共同的科学法则,思想风格应该一致才对,但事实却并不如此。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于追求真理的崐兴趣和想法有许多不同,在剑桥大学受训与在巴黎大学受训,常有鲜明的不同,虽然他们服膺共同的定律,有共同的语言,崐共同的基本训练,但他们的兴趣、探讨的途径,以及在工作时如何发挥他们的本领,都与他们的学派有极大关系,这是因为崐科学家的思想工作实际上是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的,对这一问题之所以这样思考而不那样思考,在说不清楚的背后完全是由崐不同的文化背景即支援意识决定的,想出来的结果要加以证明的时候,科学家必须采用共同的语言,如数学等,但真正的原崐动力是相当“主观”的东西。

  为什么人们都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他在想问题的时候,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本身,而不是集中在他如何崐思考的身上,实际上,他之所以或肯定或否认,或偏激或缓和,都是由他过去所接受的团体、教育的过程中渐渐形成自己的崐习惯所致。

  把人的思想划分为“集中意识”与“支援意识”是一个进步,但是这种进步还不够大,还比较浅近。事实上支援意识并崐不仅仅就是同大师产生的一点接触所造成的,而是从他一出生便已形成的所有经验的积累,近期的影响不过更加明显而已,崐而人的所有选择其实都是潜意识的产物,都是过去经验积累的产物。

  比如爱迪生。

  众所周知,爱迪生是自学成才的,连小学也只念了三个月,在数学方面应该不会深入到什么程度,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崐当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学生,毕业后又到德国深造过一年的阿普顿来到爱迪生公司时,也曾自恃自己的数学知识小看过爱迪崐生一阵。可在工作中一接触,就发现爱迪生演算起来又快又准,精通得很。阿普顿应用高等数学求得的一些答案,只要有一崐点不对头的地方,他略一过目,马上就能指出来。不仅如此,在计算方法的具体运用上,阿普顿更是自叹弗如。

  一次,爱迪生在发明电灯当中,把一只玻璃泡交给阿普顿,让他算算它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拿着这个梨儿似的小灯泡,崐琢磨了好一阵子,找来一根皮尺,上上下下量了又量,再按照式样画好一张草图,注明各种尺寸,然后列出一道道算式……。崐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爱迪生问他算好了没有,他擦了擦汗说:“还没有,正算到一半。”“正算到一半?”爱迪生有些奇怪。崐当他看到密密麻麻的计算纸足有一小叠时,忍不住笑了笑说:“还是用这个方法算吧”,说着便拿起玻璃泡,倒满了水交给崐他:“去把这些水倒进量杯里,看看它的体积,就是咱们需要的答案。”

  面对着同样的“集中意识”,阿普顿首先想到的是算式,而爱迪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尽快获得所需要的答案,这是因为崐阿普顿是数学系毕业的,习惯于算式,而爱迪生是搞发明的,习惯于操作。这种“支援意识”的不同不是短时间里形成的,崐而是过去长期经验、训练的结果。

  再比如鲁迅。

  鲁迅1898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这是一所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鲁迅儿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第二年初就离开了崐这所学堂进入路矿学堂。路矿学堂毕业后该如何选择呢?照说该去做工程师,可鲁迅自己也说自己既不配做半个水兵,也不崐配去开矿。于是到了日本,这时他选择了医学,为什么学医呢?这是因为他对医学有更深切的体会,在他父亲病重时,他几崐乎每日都要往返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把家中仅有的财物当成钱给父亲买药,有时还要去捉一对“原配”的蟋蟀来做药引,但崐是父亲最终还是为庸医所误而离开人世。

  为什么鲁迅最终没有学医而从文了呢?这是因为鲁迅尽管对医学比对军事、矿业有较多体验,但相对于文学来说,医学崐并不能让他游刃有余,医学并不是他擅长的,文学才是他最擅长的,鲁迅的“天赋”在文学方面,何以见得呢?有许广平的崐回忆为证。

  许广平在回忆鲁迅时曾经这样写道:“他的记忆力和他一生的做人很有关系,有时他不自觉其记忆力的特殊而感慨于别崐人的容易忘记。他自己承认,小时候在家里读书,先生给他限定功课,譬如叫他背四行书罢(旧式私塾的唯一的教授法是背崐诵),他立刻背了,一切的课业都办妥了,他在那里玩,先生看看不对,再加四行,十六行、三十行,…半本书、一本书,崐以后就每每整本的书责令他背诵,他还是很快地做完了,还是在那里玩,原因是他看过一两遍就背得一字不差。后来先生弄崐得没有法子,听说终于辞职了。”

  鲁迅的记忆力是否在其他方面也如此呢?不是,因为他在路矿学堂毕业时是第三名,平均成绩是十分制的八点陆厘多。崐在日本仙台医专的成绩更差,在一年级的142人中,鲁迅为第68名,平均分数为65.5分,最需要记忆的解剖学仅59.3分,而崐与文学关系最密的伦理学高为83分,高出平均分近20分之多。正是因为这样鲁迅刚读二年级不久就到东京从事文学了。

  人们都知道鲁迅是在看到日俄战争中中国人的麻木才弃医从文的,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契机,一个诱因,一个籍口,更重崐要的是他找到了发挥自己长处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交合点,他找到了自己支援意识最优越的领域……

  这样看来,“集中意识”和“支援意识”还仅仅 是思考某一问题时的两种意识,在人的经验中还应该有一个“最优意崐识”,也就是最优的支援意识,只有当“集中意识”是在“最优意识”的范围中时,“集中意识”才能获得最好的解决。正崐如鲁迅的“最优意识”是在文学而不在医学,更不在矿学、兵学一样!

  当“集中意识”同自己的“最优意识”并不一致时,这时就不能获得最好的“支援意识”,这时的“集中意识”解决起崐来就很费力,有时甚至极为费力,而这正是那些杰出人物在校学习成绩不好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那些杰出人物在校成绩不好感到不解,认为他们是笨蛋,认为他们的智力有问题,把在校学习成崐绩同智力上的聪明与否划上等号,这种做法当然是错误的。其错误之处就在于学校的课程是“集中意识”,而这些杰出人物崐的“最优意识”并不在此,从而出现错位,这样自然成绩不好。

  例如植物学先驱林耐,曾在某大学预科学习,成绩很差,以至校长给他父亲写信说:“您的孩子似乎不适合从事学问研崐究,不如及早退学,学点手艺才是上策。”当他预科毕业要考大学时,学校给他发的毕业证书上写着:“学校的学生如庭园崐里的小树,即使是无大希望者也可能在某地开花结果。我仅抱着这样一种期望送该生进入大学。”这一切都足以说明林耐的崐学习成绩之糟糕。

  那么这样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又是如何成为植物学先驱的呢?

  原来林耐的父亲是一个乡村牧师,他在牧师庭园里开了一个园圃,这个园圃在当时的瑞典被认为是植物种类最丰富多彩崐的园圃之一。正是在这里,林耐深深地喜爱上了植物,聚集贮存了大量的植物学知识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形成了极为丰厚的崐植物意识。这样20岁之前他在省府上小学和中学时,几乎忽视了这个主要是神学预科学校的大部分课程,而仅仅对属于国际崐科学语言的拉丁课和自然课感兴趣,这样一来他的学习成绩怎么可能会好呢?

  但是,别的课目成绩不好并不能说明问题,在他的优势意识的植物学中他就换了一个人。当时教他自然课的是罗特曼医崐生,对他的看法同其他老师恰恰相反,认为林耐是个天才。在罗特曼的指导下,林耐初步地了解了科学的世界,熟悉了图尔崐耐福特的植物分类学和维兰德关于植物有性别的思想。正是因为这样,当林耐的“集中意识”同“优势意识”合为一体时,崐他的天才就开始放射光芒了。23岁他就开始发表关于植物学方面的论文,大学三年级就接受委托讲授植物学了,28岁获得博崐士学位,同年就出版了他的划时代著作《自然系统》。

  现代舞蹈之母的邓肯,学校成绩也极差,十岁的时候就辍学了。她曾这样回忆她的学校生活:“我记得我在班上,一会崐儿被认为聪明得令人惊异,是班上最拔尖的;一会儿又成了倒数第一,蠢得不可救药。这完全听凭我是否乐意了,看我是不崐是屑于费点劲去背诵要我们背诵的功课。说真的,我对于它讲的是什么,一点儿都不了解。不管我在班上是拔尖的还是倒数崐第一,上课对我来说都是乏味讨厌的。我不时看钟,好不容易挨到点就自由了。”

  邓肯的母亲是位音乐家,靠教音乐谋生。每天晚上,母亲都坐在钢琴旁,一弹就是几个钟头,完全沉浸于音乐和诗歌之崐中。以致于似乎把孩子们都忘了,起床睡觉都没有固定的时间,生活也没有任何约束。

  正因为这样,邓肯才这样说:“我真正的教育是在晚上受到的。那就是母亲给我们弹贝多芬、舒曼、舒伯特、莫扎特、崐肖邦的曲子,或者给我们朗诵莎士比亚、雪莱、济慈或者彭斯的作品。这是我们非常高兴的时刻。母亲朗诵的诗篇大部分是崐背诵出来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邓肯虽然不适合学校制度,但却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离开学校之后,她说自己成为非常好崐读书的人。尽管到图书馆很远,但还是跑着步、跳着舞地到那里。那时她读了狄更斯、萨克雷、萨士比亚的全部著作,还读崐了无数小说,有好有坏,有精华,也有糟粕——贪婪地什么都读,往往坐在白天搜集来的蜡烛头的亮光下通宵读书,直到黎崐明。那时她还写过一部小说,编过一份报纸,所有社论、本地新闻、短篇小说,都是她一个人写的。并且每天还坚持记日记。

  这种“集中意识”与“最优意识”错位的典型表现便是考试,不考试时还反映不出这种错位,大家还彼此彼此,一旦考崐试则不足之处毕露无遗。因此很多杰出人物对这种非自己优势项目的考试简直深恶痛绝。

  爱因斯坦是一个不擅长考试的学生,为此他在《自述》中曾这样写道:“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有用无崐用的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考试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崐考都感到扫兴。”

  日本发明家加滕与五郎对自己参加高考的感受更是到了恐怖的地步:“就这三次考试,使我感到头脑有些不正常。有两崐三年的时间,我的头脑变得几乎不能思考问题。直到二、三十年后,我还做着因那次考试而伤脑筋的梦。硬逼死记很多东西,崐对于头脑是非常有害的,它会完全消灭思考能力,而且对身体健康也不好。我想,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经验。”

  即使是成绩很好的学生,对考试都会有一种恐惧感,因为总有自己不擅长的。文科好的怕理科,理科好的怕外语,外语崐好的又怕体育!学校成绩之所以不能反映那些有专长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因为它用一种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这就象用跳崐高去衡量运动员一样,那些举重、射击、拳击、游泳等运动员等可能都在不及格之列,又如用吊环去衡量运动员一样,那些崐跳伞、赛车、相扑、球类等运动员也都可能惨遭淘汰,因为这些都不是他们的优势项目!对于运动员尚且不能用这种单一标崐准去衡量,更何况千变万化的智力领域了!

  卡莱尔曾说伟大的人物是火种,而他那个时代是一堆干柴,他一旦点燃那堆干柴,那堆干柴就会围绕着他熊熊燃烧,发崐出象他一样的火焰。其实伟大的人物并不是生来就是火种,而是经验积累起一堆干柴,然后自燃而又燃烧这个世界的,那些崐杰出的人物都是让自己的全部体验都能得到燃烧的人,而平庸的人则是无法能让自己彻底燃烧的人。

  幼儿园的创始人福禄培尔出生九个月母亲就死了,以后在他冷酷无情的继母和严厉的父亲抚养下成长,渡过了困苦、孤崐独的童年。长大后他并没有什么特殊,他在大学里学习建筑学、测量学等,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师。

  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裴斯泰洛齐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的一席话激起了他全部生活的经验,让他忆起了童年崐的遭遇,让他意识到了母爱的可贵,让他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我以前不自觉,但是现在好象发现了长期向往的东西,长时崐期想到的美中不足的东西,终于发现了我生涯的活动舞台,我好象水中的鱼,空中的鸟一样幸福。”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研究那些杰出人物的传记,都能发现这些人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萌芽,孔子很小时就不喜嬉闹崐而愿意玩祭祖的游戏;拿破仑儿时不愿听从大人的话,但却总是一个深孚众望的孩子王;达尔文尽管对文法、诗歌不感兴趣,崐可对植物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好;爱迪生无法在学校接受教育,可其好奇心却日甚一日……,伟人的成长都可以追溯到童崐年,追溯到童年的经验,而这童年的经验对日后的“支援意识”优势区域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人总是在这种影响下寻找崐自己最擅长的方法、领域表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儿时的经验决非是不重要的,相反是最重要的!

  我曾经向一位种田的老把式讨教:为什么会有抢收抢种的“双抢”,“抢种”还好理解,为什么谷物成熟了还要“抢收”崐,是不是只有抢收了才能空出田地来抢种?

  老把式笑着告诉我不全是这个原因,即使这块地不再种上庄稼也要抢收。象水稻,一旦过了时间就非常容易“掉穗”,崐甚至连割都无法割,碰一下穗子就断了,稻粒就掉了,而在这个时间之前,稻子怎么割也不会“掉穗”。这个时间转化非常崐快,往往是昨天还不掉穗,今天就掉穗了,如果还不抢收的话,损失就更大了,因此农谚有“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九崐成收”。

  被老把式这么一解释,我真的感到了那种“双抢”的紧张:全然不象自己过去想象的那样简单!于是又问他为什么要“崐抢种”?

  老把式回答说“抢种”就更重要了。比如荞麦,“双抢”过后必须立即种上,因为荞麦必须在霜前收获,在霜前还不能崐收获,那么这一季就白辛苦了。一来天气一冷荞麦无法成熟,如果霜再一打,荞麦的穗子更是颗颗落地。所以种田非常重视崐农时,24个节气,一个节气半个月,一般不能超过一个节气,误了农时就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里豁然一亮,这难道不也正是儿童教育重要性的一个写照吗?“母误子一轮,子误己一生”,崐可能这一轮12年还不能表现这种教育的迫切,也许更是“母误子半轮,子误己一生”,母亲耽误孩子6 年,孩子就会耽误自崐己一生,这真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19:00 , Processed in 0.16374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