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mtrysh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质教育] 来谈谈早期教育的心得体会吧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2-5-13 09:44:06 | 只看该作者
1、教育不等于学习。中国的早期教育确实有搞不清楚早期教育内涵的问题。
2、最重要是教育者的心态。心态过急、目的性太强必然伤及孩子和家人,反而会适得其反。相反,怀着一颗平常心和长远的眼光,快乐从容有坚持,则全家人受益。
3、家长应善于学习教育理论,同时理性对待孩子的天赋长短,结合自家孩子实际进行,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在早教的路上走得更好。
4、环境和天赋对孩子的影响各占多少,实在是因人而异。
=============
以上几点是对自己和周围朋友实行早教的反思。不知对否,欢迎补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Martina-Mm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2-5-13 10:40:2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母亲节,先祝中国妈妈们母亲节快乐!特别声明一下:也包括和睦家哦,一直没把和睦家当外国妈妈。

看到前面各位各抒己见,都有些火药味了。

咳,论坛,各抒己见的地方,即使为了热闹,也少一些争吵为好。

大家都放平心态,表达自己的看法,仅仅是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已,即使是版主,也不要想着一定要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任何时候,陈述事实、陈述观点即可,少一些指点。

鼎妈曾经也是,看到别人有些做法不合“理”就着急,就急着想去指出来。后来发现,这样做毫无结果,反而容易导致伤和气。

鼎妈觉得吧,论坛的各位,都以普通家长的身份来说话更好一些。相信来坛子的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是有自己的思想的,来了,就是负责的好爸爸好妈妈了,来了,就是来学习的了。

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何其多,不必拘泥于哪一套或几套,看了觉得适合自己家的,尽可以去尝试,其实,就像那句广告语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谁也不敢说自己家实行的那一套就是最适合的,哪怕只针对自己家的孩子。

当然,中国家长(用上“中国”二字,很是胆战心惊)中,确实有很多对教育理论懂得不多甚至有根本不懂的,这是由这一代的父母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的。但是,作为稍微懂得一些教育的家长,也没必要指手划脚。就像有些朋友那样,看到听到别人不合理的教育方法就冠之以“雷人”“不可思议”等甚至嘲讽。或者,因为自己懂得了一些教育,就到处寻找不懂教育的事例,然后像一位老师一样,拿着一支红笔,到处打叉叉。

在什么位置上做什么事,所谓力所能及。作为普通家长,推广教育理念一类的事不可能做到大范围,能影响一些周围的朋友就算不错了。而有些孩子被“戕害”,也是没有办法的。如果要去拯救,就耐心一点、考虑周到一点,尽可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不是批评一下嘲讽一下就能拯救了。谁不懂教育谁很懂教育,不是谁说了算的。

其实,为了大家平静地、更好地(让人更容易理解、不易被误解)表达自己的看法,讨论一个话题前,把重点概念先说明清楚,比如,本楼的“早期教育”如何定义?不是说大而广的“早期教育”是什么,而仅仅就本楼要讨论的范围作出说明,这样就不会各说各话了,其实很多时候大家说的是一致的,却在那里争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2-5-13 10:57:22 | 只看该作者
说完上面那些话,心里很是忐忑....

貌似歪楼了,貌似鼎妈自己就在指手划脚.....

这也是鼎妈好长一段时间以来不敢发帖子的原因。

所以,本楼主题,对于早教,我说几句:

无为而无所不为,家庭中,什么事都是教育,但最好能做到什么都不要教(第一声)。

作为父母,首先做好自己,这是最好的教育。

关于早与不早,教育,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早,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迟。

[ 本帖最后由 鼎鼎妈妈 于 2012-5-13 10: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4:02:37 | 只看该作者
是我懒了,没有很好的限制主题,在这里向大家道歉。和睦家,我想来这个论坛的大多数父母都是心急于早教,但不少家长都有不得法,困惑之处。可否多给我们介绍一些好的早教方法?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2-5-13 14:1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9 和睦家学园 的帖子

中国的早教课上,妈妈们家长们不停的管孩子来配合老师,——我知道的早教课确实是这样的。其实就算不家长不愿意束缚孩子,配课的老师也会替你管。
    尤其是亲子课,我真不明白老师拿一种玩具玩,让孩子比猫画虎地照着做,能培养什么“创造力”?妈妈带的孩子,一般还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想法随意玩,而奶奶带着的孩子,奶奶们往往急着帮孩子做了。
   
    就我了解的三四岁以后孩子多多少少都会上的兴趣班,很少是真正培养孩子兴趣的。尤其是画画班。叫我说,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差不多。

    小区里很多妈妈,一说起早教,就认为是上早教课,总是说让孩子轻轻松松的玩就好了。
    而另一部分妈妈,则是威逼利诱让孩子学这学那(幼儿园小班就开始了),孩子真是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要我说,如果家长自己不愿学习各种理念提高自己,不愿根据孩子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不愿把孩子当做学习和玩耍的主体。那么,还不如直接放养的好(当然,这个放养可不是像现在大部分的孩子一样,圈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在大自然中嬉戏、奔跑,就算什么早教都没有,到上学时候头脑也未必就差了。总比小小年纪就弄的厌学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2-5-13 14:2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3 鼎鼎妈妈 的帖子

对于早教:

无为而无所不为,家庭中,什么事都是教育,但最好能做到什么都不要教(第一声)。

作为父母,首先做好自己,这是最好的教育。

关于早与不早,教育,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早,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迟。

    简直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呀!“无为而治”,一直我早教思想的根本。“无为”,是方法是手段;达到“治”,是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2-5-13 14:46:57 | 只看该作者
我真的没有办法了。我觉得我说的话逻辑是很严密的。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早教。结果就能被人断章取义,说我反对早教。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事情,我从来不干。那么激动干什么啊,容易丧失理性的。
     我反对的是过早对孩子进行知识性早教,反对的是以不符合事实的所谓开发智力的早教。
比如,孩子早识字增加记忆力培养想象力之类很难有定论的东西。
    至于培养孩子兴趣,习惯,心理健康,符合孩子年龄和敏感期的早教,那我百分之二百的支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mtryshy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2-5-13 15:02:2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现在早教市场特别的混乱,我觉得我有责任善意的提醒一下。特别是现在知识性早教,智力开发性的早教,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可能是我那个“主义送给中国,马克留给德国人自己”的玩笑,让在德国的和版,以为我有所指。其实真的没有那个意思。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mtryshy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2-5-13 22:40:33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点忘记说了,中国妈妈的早教,培养不出爱因斯坦爱迪生,这个也算是事实,但是不代表是否定中国妈妈的家庭教育。中国的教育是有缺失的,从个体角度只要孩子能够优秀(包括身心学识)就可以了,但是在整个民族的层面上而言,这种趋同性的人才结构,真的很麻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dragonfly_re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2-5-14 01:04: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5-13 14:46 发表
我真的没有办法了。我觉得我说的话逻辑是很严密的。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早教。结果就能被人断章取义,说我反对早教。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事情,我从来不干。那么激动干什么啊,容易丧失理性的。
     我反对的是过早 ...

sh版反的东西根本就不是早教,或者sh版对早教的概念和含义根本就没搞清楚。
现在很多妈妈拿着一本书《教育是没有用的》来说事。但是这本书我看了不是反对早教的。

大家论来论去越来越糊涂。德语关于教育的词有好几个,其中有专指培训的,有包含教养引导意思的词,有包含智力开发知识学习的词,所有早教例如音乐用的是音乐foerderung多有引导的意思。生完孩子的带薪一年的假期叫erzeiung假期。多有教养的意思。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叫做bildung,知识的启蒙在早教的范畴,纯粹的管教和知识的灌输,从来不在早教的范畴。《教育是没有用的》那里面说的教育不知大家怎样理解,我们大家在概念不清的情况下,各类观点在这里争来辩去,你说的非我所指的,你问的非我所答,想想也觉得很好笑。
识字在中国是启蒙教育,西方字母语言是我手写我口,所以他们强调的是语言的表达,是否能把句子说完整,语法是否正确,他们对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要求也很高,我认为比认中国字难多了。但是不要求会读写,因为一旦会说,读写的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那些反对中国儿童的识字启蒙教育,就象西方人反对儿童早期的语言教育。不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全盘西化的人,很容易犯这种错误,哈哈,不过这种观点太迎合那些一心把汉字启蒙把识字交给学校的妈妈了。
中国人对汉语的理解对写作的掌握靠听说是完全达不到的。必须依赖大量的阅读,而且是深度的阅读和对字词的理解。这些都说的太多了,不想不断地重复了!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5-14 01: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6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52 , Processed in 0.119522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