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bluebirdfrien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抛砖引玉:我也说说语文学习那点事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5:1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8 shwyyan 的帖子

shwyyan 版主分析得很到位,真真解了惑了!
教育性的阅读是基于提高性的阅读之上的吧?
EB怀特的三本书,我们也非常喜欢。最近正打算让孩子们精读。
我相信我们坛子里的大部分爸妈都不是功利的,只是在面对考试的时候有点无奈。
如果孩子又能享受阅读的愉悦,又能轻松对付学业,那真是两全其美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12-3-23 15:24:14 | 只看该作者
再举一个例子说明。喜剧。
   
赵大叔那个纯粹就是消遣,当时哈哈大笑,挺开心。但是回过头来、索然无味,看的越多人就越傻。
   
卓别林的喜剧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智慧,那是一种带着泪的笑,是一种震撼和感动,会引起人的反思。这种就是提高性的。

遗憾中国主流文化里,基本都是第一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12-3-23 15:33: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bluebirdfriend 于 2012-3-23 15:17 发表
shwyyan 版主分析得很到位,真真解了惑了!
教育性的阅读是基于提高性的阅读之上的吧?
EB怀特的三本书,我们也非常喜欢。最近正打算让孩子们精读。
我相信我们坛子里的大部分爸妈都不是功利的,只是在面对考 ...


       教育性阅读的确是基于提高性阅读之上。启蒙性的工作实际非常难做。
      其实我们都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下,局面都差不多。这个得学官员们,上有政策,我们下得有对策。
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吃亏的是我们自己。
       因为我自己就是应试教育非常优秀的胜出者,同时脑子还没被我党忽悠坏。我当时虽然表面是个听话
的孩子,但实际上非常有主见,背后都是按我自己的一套搞。对付学校和老师,对付应试教育。办法总是
有的。
       我要让我的孩子,把该玩的童年,给它玩了,回头成绩俺们还不能让他落后。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bluebirdfriend + 10 + 10 莞尔一笑。期待版主的精彩言论,如何应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12-3-23 17:56:15 | 只看该作者
觉得这个帖子讨论的已经远远超出语文学习的范畴了。
阅读影响人的一生,有这么高远的目标,语文成绩想不好都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12-3-26 00:1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兰版主的疑问,其实有时候玩和学可以不分家的。今天孩子围棋考级四胜两负,升了二级。达到预定目标,小子高兴坏了。我自己围棋下的不敢说好,指导他还是绰绰有余。但是他除了去围棋班外,很少让我指导他下棋。对于他而言下棋就是游戏,去和小孩子一起玩。我一指导他感觉就好像变了,他不喜欢,我不勉强。
    语文是悦读,英语看的都是他最喜欢的影片纪录片动画片(处于视听积累阶段),数学这块没有找到特殊的好书,只在网上零星找到了一些有趣的智力题。玩用好了,其实可以学的更快。
    学习可以是快乐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学习必须是快乐的。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3-26 08: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12-3-26 20:4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5 shwyyan 的帖子

shwyyan版主所言极是。不光是孩子要感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孩子的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甚至于家长也要感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家长才能努力专研,努力做到最好。所以孩子花最多时间的项目应该是孩子最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孩子不喜欢的东西。比如1122bb和两个孩子都喜欢文学,他们把很多时间都用在文学文字上,是正确的选择。
所以孩子选择的课外项目就应该是孩子最喜欢的。比如鸣鸣对音乐有着很好感觉,我们就带着鸣鸣多进行和音乐有关的活动。
即使是课内的语数外,最好也要能够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地方:
比如英语,我到现在为止,就基本放弃分级读物,phonics这些不容易让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而直接使用苏斯博士这类的绘本。虽然给鸣鸣读过的绘本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很多绘本都是读了又读,每次去少儿图书馆,都是抱不少绘本回来。
比如语文,我也是去年朋友推荐了我爱吟诵这套书,我才开始跟鸣鸣一起朗读古诗。因为通过吟诵调子,就把诗的情感通过音乐形式表达出来了,这样鸣鸣就容易找到喜欢的感觉。在书目的选择上,我虽然可能和新版主shwyyan有些不同,但是不得不承认,我每次从图书馆抱回来的,确实是以国外作品为主,比如这次借的英挪森提的铁丝网上的小花,虽然鸣鸣听不很懂,但是鸣鸣主动要求听了好几遍。这些伟大的作品是绝对必要的。
比如理科,那就不应该是机械做题,也不应该是让孩子多读科普作品。而是应该多带孩子去科技馆,公园,这些更容易让孩子学会观察,学会自己探索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blue版主,和shwyyan版主的这个帖子,讨论的绝不只是语文,而是教育最大的核心,那就是如何让孩子和家长,在学习中找到愉悦的感觉,进而能够为之努力去专研。

前几天,我还在琢磨,如何让鸣鸣在语文上尽早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如何让鸣鸣在英语上具备裸听原版章节小说的能力。通过这个帖子的讨论,使我深刻认识到,我的这个想法是急功近利,违反自然学习规律的。鸣鸣现阶段还是应该以我给鸣鸣讲故事为主,以亲子阅读为主。

[ 本帖最后由 snazkf 于 2012-3-26 20:4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secretgarden114 + 10 + 10 精辟,鼓掌
shwyyan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12-3-27 16:50: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nazkf 于 2012-3-26 20:42 发表
shwyyan版主所言极是。不光是孩子要感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孩子的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甚至于家长也要感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家长才能努力专研,努力做到最好。所以孩子花最多时间的项目应该是孩子最喜欢的东西,而 ...


    我和1122绝不是同一类人,在孩子教育上我不像他那么功利,我从来没有期望一定要把孩子塑造成某一个类型。无论将来孩子从事哪一个职业,我唯一的期望就是他热爱它,尽自己的努力把它做好。
    有人认为现代教育倡导快乐的学习等于轻松浅薄,这是非常谬误的理解。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不仅仅在论坛的会员中大量存在,包括我们儿教论坛的好多版主也是如此。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孩子在夏天正晌午的时候在公园里大太阳下玩沙子,我在树荫下都热的苦不堪言,孩子满头大汗还乐此不疲。我自己的经验也是如此。小时候我数学特别好,碰到难题不吃饭不睡觉都要把它解出来。亲戚朋友认为这孩子学习真刻苦,其实不是的,那绝对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挑战智力游戏的快乐。
     当孩子对某项事物产生了兴趣,就有了非常好的开始。作为父母就是引导他把兴趣变成他内心深处的热爱。只有内心深处的这种爱,才能“夫妻恩爱苦也甜”。这个时候,前进路上的困难,只要不过分超出孩子的能力,实际上不仅不会打击孩子的兴趣,反而是一个个迈向成功的台阶。也就是说,有意无意的要让目标稍稍超出孩子能力,让孩子努力一下够得到,有的时候可以给点小挫折。在一次次客服困难成功的体验的快乐中,孩子会愉快的学习和成长。
     某些人非要认为,设置一个一米的台阶,孩子迈的才快。可能有能力强的孩子,真的就翻越过去了,进入了一个正向心理循环,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但是对于大部分孩子,这个过高的台阶,会让他永远失去翻越的信心和勇气,害了他的一生。
     这个回帖,其实特别想送给那些支持孩子读经的版主们。少数天分特别的孩子,可以实行精英教育,让他们成为这个社会最出色的人。但是我们的教育要考虑大部分孩子的承载能力,不能拔苗助长。约翰·弥尔之类的经验绝对不适合过分推广。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snazkf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12-3-27 22:16:01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shwyyan版把这个问题看得太重了。

1122他们家学得再好,那都是有前提的,理智的父母会看到差异,有选择地学习他们的经验。
不理智的父母,不在这里效颦,就是到别处效颦。
这里的家长都是成年人,都应该为自已的选择负责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shwyyan + 3 +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12-3-28 18:46:54 | 只看该作者
火辣派撞上了温和派。引导得当就好了。 前几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有孩子写得就是文言文。 我这没文化的看着着实头大。那种孩子据说不是家庭熏出来的。精神实在可敬。

我们也想去学些古文, 这是我们的文化, 我们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2-3-28 22:33: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榴琏 于 2012-3-28 18:46 发表
火辣派撞上了温和派。引导得当就好了。 前几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有孩子写得就是文言文。 我这没文化的看着着实头大。那种孩子据说不是家庭熏出来的。精神实在可敬。

我们也想去学些古文, 这是我们的文化, 我们 ...


那孩子,也不是读经读出来的,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所在。后来还有一个更厉害的,用甲骨文写作文,也是如此。
家庭熏陶是最容易的。相对自由下孩子的兴趣其次。

学古文,亲近传统文化,这个还需要讨论吗?
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

偏执容易蒙蔽我们自己的眼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4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29 , Processed in 0.117113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