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全职妈妈的读书教子生活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00:07:35 | 只看该作者
《论语》的读法(转)
    对于已经具备较好理解能力的人,静静记诵,便能体会出经典的韵味。宋代大儒朱熹撰《四书集注》,转述二程之意,有《读〈论语〉〈孟子〉法》,除了申论诵读二书的意义,其所谈到的具体方法对今人也仍有启发。略谓:
    第一,晓知文意。没有读懂文字,当然谈不上理解文意,所以要先晓其文,再求其意。
    第二,设身处地。程子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他认为,即使孔子复生,也“不过以此教人”。
    第三,熟读深求。只有熟读,才可品味经书意蕴;最好通读,以便融会贯通,准确把握。
    第四,自我对照。孔子言语都是答问,“句句是自然”,每一句都可斟酌体会。平心静气诵读思索,暂时不明之处保留疑问,然后对照自己,此乃程子所谓“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不停留在文字表面,有利于涵养个人气质。
    第五,量度事物。最为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程子认为《论语》等书“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读《论语》等书,重要的是要“知道”,也就是理解道理,明白孔孟之道。读其书而不去体会其中的内涵,读得再多又有何益。

    上述程朱之意,历代儒者大多如此。与今人读书重点在于“治学”不同,程朱的重点是强调“修身”。如程子还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又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不过,“近朱则赤”,新出的上博竹书上就有这样的话:“君子闻善言,以改其言;见善行,纳其身焉。”即使只是为了治学而读经,也一定对个人修养有益。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2-1-15 00: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4:56:12 | 只看该作者
《诗经》到底应该怎么学呢?先贤对诗经都有哪些看法?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思想内容方面?)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兴、观、群、怨,应该是最有名的评价了。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俏》)

    汉代人作的《礼记•经解》,假托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它原来的意思,是以《诗经》为教材进行教育,即以为诗经使人读来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为最佳良策。

    子训鲤:“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仠文学的深刻影响。

    《毛诗序》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评价更高了。

    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这段话应该是司马迁引用淮南王刘安《离骚传》的。就说明了《诗经》即事抒情、诗以言志的内容,以及既执著不懈又不过分耽溺情感的精神状态。它鼓励了诗人积极用世,“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而反对沉湎于绝对个人的世界里。这与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风范相吻合,因此被儒家奉为经典,从而深深地感染了后世士大夫的诗歌观念和诗歌情怀。在《诗经》的影响下,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传统文人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抒泄社会情感的一种主要途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新叶 + 10 + 10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5:09:14 | 只看该作者
《诗经》我们也读完八九十首了,从前往后排着读的。可真没读出这么些感觉。或者我读的国风部分,本来就是民歌吧。尤其是最熟悉的“邶风”、鄘风、卫风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其热烈和通俗的程度,比之现在的流行歌曲不求多让呢!
     温柔敦厚,愣是没体会出来。

     引一段百度百科的词条:

       温柔敦厚
  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它的提出,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
       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
       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运用这一诗教来调整本阶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只允许“怨而不怒”地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对于这一艺术信条,前人曾作过多种解释,但很少有人提出过怀疑。
        直到清初,王夫之才在《姜斋诗话》中指出:“诗教虽云温厚,然光昭之志,无畏于天,无恤于人,揭日月而行,岂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态乎?《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认为诗教并不切合实际。
        其后,袁枚也指出:“《礼记》一书,汉人所述,未必皆圣人之言。即如‘温柔敦厚’四字,亦不过诗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故仆以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鹤书》),认为诗教并不可信。不过,他们的否定并不彻底,都未能深刻认识诗教的实质。

  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后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如此。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尽管作为艺术原则的柔厚说,最终是以温柔敦厚的伦理原则为规范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蓝田 + 2 + 2 通篇读背吗?我们仅做到以兴趣为导向,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1:38:15 | 只看该作者
  若要深读精读,读了朱注,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读刘宝楠编撰的清儒注。不读何、留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  

  最先应分开读,先读朱注,再读何、刘两家。其次应合读,每一章同时兼读 何、朱、刘三书,分別比较,自然精义显露。
  
  若论语各章各节,一句一字,不去理会求确解,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写出几个大題目,如「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随便引申发挥;這只发挥了自己意见,并不会使自己真了解论语,亦不会使自己对论语一书有真实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
  
  我劝人读论语,可以分散读,即一章一章地读;又可以跳著读,即先读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你若要精读深读,仍该如此读,把每一章各別分散开来,逐字逐句,用考据、训诂、校勘乃及文章之神理气味、格律声色,面面俱到地逐一分求,会通合求。明得一字是一字,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且莫先橫梗着一番大道理、一项大題目在胸中,认为不值得如此细碎去理会。

                                                       选自  “钱穆先生论《论语》读法”    http://bbs.etjy.com/thread-99039-1-1.html

    另天涯论坛上看的别人的评论,读书顺序之类。我没有研究,都先排列在这里。回来先在网上找找电子版或连载。(移注的工作,是一定要认真做做的。好像2010年我初读《论语》的时候就找过这样的东西,现在《论语》读了100多遍,一度可以通背,再次看,还是迷茫。看来不管别人说的多么精到,还是自己真正读过才有感觉。)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钱穆先生《论语新解》----->朱熹先生《论语集注》
   刘宝楠《论语正义》和程树德《论语集释》
   《孔子传》(钱穆著)、《孔子的故事》(李长之著)


    研究性阅读的顺序这样比较好: 
  朱熹先生《论语集注》--->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这本也可以放在最前面打基础,也可以放在最后印证自己的心得,古文过关的话也可以不看)--->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 
  配合性阅读: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南的书放在最后是有道理的)



    钱先生是体悟的读解,杨先生是文字的疏释。两种诠释进路都不可偏废。若是初学,杨版更佳。

  《论语》读法:
   1,如果做初级的了解,最好的著作是:
   钱穆的《论语新解》,钱先生对古籍烂熟于胸,注解《论语》,贴切而中肯,极好。
   其次是杨伯峻《论语译注》,杨注字词训解较多,对一般的读者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受时风影响,其解多有不逮之处。
   再次是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李注用过多的哲学术语解读,所以有时候理解不正确。
   以上三书,可为一般性了解的读者入门之书。
   2,如果要做一个基本的了解,最好的著作是:
   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是书为程树德先生精心之作,参考了及其丰富的《论语》解释史材料而写成,所以,对历史上多种《论语》解释都有充分的考辨,为研究者读《论语》的入门之书。
   3,如果要做相对比较深入的解读,有:
   第一,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此书见于《十三经注疏》,为一般性研究最基本的入门书。何晏之注,其注甚古,其言甚精。邢昺之疏,其解甚贴切。
   第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章句集注》,此书为理学家注论语集大成之作,为研究理学必读之作,也是理解“朱熹眼中的《论语》”最重要的作品。读此书需同时参考《朱子语类》和《大学》、《中庸》、《孟子》的朱注,才能有贴切的了解。
   第三,刘宝楠《论语正义》,此书为宝应刘氏对何晏注的正义,刘宝楠以“以经注经”之法注解《论语》,其材料之广博,考辨之精审,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要研究《论语》,窃以为此书可以做最基本的材料。
   第四,杨树达《论语疏证》,此书为以经注经的典范性著作,一般可能比较难以读懂,不过研究《论语》,此书必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新叶 + 10 + 10 子云真是实打实地学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2:11:36 | 只看该作者
在新浪爱问知识人上,几本书竟然全部都有电子扫描版的。
    先下载了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钱穆先生《论语新解》、朱熹《论语集注》、钱穆《孔子传》、李长之《孔子的故事》。
    朱熹的《论语集注》年初打印过,读了后半部并作移注。  

    前三本回来翻翻,看是每篇打印出来对照着读呢,还是一本一本的打印出来读。也就是“最先应分开读,先读朱注,再读何、刘两家。其次应合读,每一章同时兼读 何、朱、刘三书,分別比较,自然精义显露。”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了。当然,把古注换成今注而已。
    《孔子传》和《孔子的故事》,我想可以结合《史记 孔子世家》及《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当做小说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2:36:27 | 只看该作者
不能贪多,总是嚼不烂。
    还是趁热打铁,趁着读背的功夫把《诗经》尽量搞透。至少弄完“国风”部分(五一之前吧),告一段落之后再说其他的(论语、易经之类)。

    天涯论坛上连载的《诗经华颂》,主要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来重新看待这部不朽的史诗集,对《诗经》载录的305篇古诗逐一整理、分析。相当有可圈可点之处。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 ... 182745.shtml#ConPoi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老人家及门下弟子整理和订正删改。《诗经》成书后称为“诗”或“诗三百”,被汉代“今文经学家”列为古典的“六经”之首,在西汉皇朝儒学独尊后被尊称为《诗经》。所谓“经”者,是指必须习读的典范著作。
    《诗经》中的诗歌最初都是“乐歌”,因而按照曲调和规格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即风土之音,也就是民歌民谣;“雅”又称“正”,朝廷正乐之谓也,即西周王畿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仪式上演唱的祭歌


    《诗经》总计收集作品三百零五首。其中“国风”一百六十篇,“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四十篇。半数以上作品创作于西周时期,其它作品出自于东周的春秋时代,但至迟不晚于春秋中期。大致在公元前六世纪末或公元前五世纪初由孔子编定成书。
 
  《诗经》诗篇在文艺创作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中国人都知道的“赋比兴”手法。“赋者”赋陈也,即铺陈与排比的合称;“比者”比喻之谓也;“兴”,托言他物引发咏叹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借题发挥。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姬周华夏封建联邦世界中十五个经典地区(清一色的位于今天北方的黄河流域、“陈”处于黄淮之间)的民众歌谣,将当年各地的民情风俗习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天王和邦君冢宰以诗文礼乐教化百姓民众,庶民草根以我歌我诵来记录现实与历史、讽刺君王、指斥奸恶,所谓移风易俗、潜移默化、反映民情、载录历史也。
    《国风》中的多数诗作就是描写生活百态和记录历史事件,是当年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春秋》、《左传》之流才是真正微言大义的历史作品。我们现在阅读和欣赏诗经国风时,宜还事情以本来面目,按照人情、常识和周代历史、风俗来重新看待这些精彩仑奂的祖先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02:1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国风 周南】
      “周南”是指周公负责统辖治理的南国地区。
     “南”是指方位,周代习惯将西周京畿“宗周”的南方广大地区称为“南国”或“南土”,包括了秦岭山麓、江汉流域和南阳盆地的姬姓同族封国(负责监视和震慑南方诸蛮夷土邦和部落,又称“汉上诸姬”。著名的芈氏荆楚、即楚国,也是周王室出于同样目的册封于“华阳”地区,即秦岭南麓)。所以诗的编辑者便将采自江汉流域许多小国的歌词,连同受“南音”影响的周、召一些地方采来的歌词,命名为“周南”,以与其他十三国风在编排的形式上整齐划一。
    《周南》总计十一篇: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苡、汉广、汝坟、麟之趾。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延伸解析:
  《关雎》以水鸟的雌雄和鸣,譬喻夫妻和谐相处之道。因鱼鹰鸟“配偶固定、伉俪情深”,是古人心目中的贞鸟,古取象定名为“关雎”。
  《关雎》诗辞优美、寓意高雅。鼓励女性做勤劳持家、身心俱美的淑女,要求男性爱慕、善待、尊重自己的佳偶,反映了中国周代人民健康、积极,追求和谐美好的爱情观和家庭观。(长安射天狼)

       子云注: “长安射天狼”的理解是否有偏差呢?本篇明显写一个男子追求一位姑娘的情诗,写他追求时的欢乐和求而不得的哀伤。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当然,后世的儒家门徒解释本诗颂扬“后妃之德”,更是歪曲。

   2、【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讲一个贵族女子准备回家探望父母的喜悦和企盼。

    3、【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反映行人怀念家人亲属、感伤道路艰难的诗作。

   4、【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婚庆祝福诗。

    5、【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周代人祝福某家某族家业兴旺、血脉绵长的典型作品,观其文字的简朴、世俗和欢庆痕迹,可推断此诗当出于乡村农社环境。古代儒家学者解释为“譬喻后妃子孙众多也而不妒忌”当属无稽之谈。

    6、【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祝福年轻姑娘出嫁的赞礼诗。

    7、【兔置】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借描述田猎捕虎景象赞美周人武士的威武与雄壮。

    8、【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描绘南国妇女劳动,野外采摘野菜的民谣。

    9、【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广》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关于这首格调优雅、辞意幽怨、流传甚广的南国古谣,古今研究者争议比较多。 
  曾有人以为这是一首樵曲,大误。先秦古人以错薪、刈楚隐语和象征婚嫁,和樵采之事实无关系。 
  鲁齐韩三家诗解“游女”为汉水女神,给本诗蒙上“人神恋”的色彩,也属后世附会之说。 
  实际上这首诗就是描写南国江畔生活的一个男子爱慕思恋心上人而不得的痴情、失落与惆怅。

    10、【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古人多附会这首诗是妻子勉励丈夫忠勤国事、勿牵挂家人使父母蒙羞(按照皇朝意识形态及儒教思想,大丈夫要先国后家,做不到这点会累及父母一起遭人耻笑)。大谬!历代诸儒循此旨解读《汝坟》,皆认为“惄如调饥”是比喻夫妻分离、情欲得不到满足;“不我遐弃”是指妻子希望丈夫心里不可忘记自己;“父母孔迩”意长辈在身边督促。更有甚者言之凿凿这首《汝坟》是“周南大夫”之妻所作。 
  实则此诗为民间百姓控诉官府征役之苦的怨歌,以一个妻子思念和责问服役丈夫的语气发出。

    11、【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赞美周公旦子孙的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28:45 | 只看该作者
我家的《诗经》

     听的音频:
    育龄童的,不全。网上下了白云出岫前辈朗读的,305首。

    读的版本:
    我读的是绍南版的。全本305,大字白文带拼音,横排不按字数来排,版面看着比较乱。不过读习惯了也就没换。新叶推荐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和儿童正蒙中心的,繁体竖版,都挺不错。

    看的注解:
    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的一本新世纪普及版,“翻译”部分选用的多半是余冠英等名家译诗,“注释”部分一般,“赏析”部分也是袁行霈等国内大家写的,往往把好几种说法都列出。挺不错。不过买来好些年,一直没有细读——还是把原诗读熟背会了之后再看注解,才能真正入心啊!
    另网上连载的《诗经华颂》(见上),也已出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00:3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国风 召南】
  “召南”是指召公统辖下的南国地区,主要在陕原以西、包括召公自己的京畿采邑及分布在今关中平原东部、秦岭山中、陕南安康、汉中等地的诸侯小国。因“华阳”诸国属于南音(华阳即秦岭南麓,上古称秦岭为“华”或“华山”,不是专指今天陕西的华山),故而命名这组诗为“召南”。
  成王时命令周公旦、召公奭“分陕而治”,故有国风之“周南”与“召南”。


  “召南”总计十四篇,依次为:鹊巢、采蘩、草虫、采蘋、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襛矣、驺虞。这组周代诗谣,观其文字之优美、华丽与流畅,看其文艺修辞水平之高超,应该主要创作于西周盛期及晚期,个别诗作也可能属于东周的作品,不是古人以为的文王时代的手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06:08 | 只看该作者
“召南”,当时泛听的时候没有看过注译本,发现确实比后面边听边看过注释的生了好多,虽然听的遍数差不多。
    先放着,年后回来再细读细品。
    先把已经看过一遍注、读的比较熟,且有一定联系的“邶风”、“鄘风”、“卫风”,做一下移注,通完一遍。这就算听、读、看、背、品,这个过程走完了。剩下的“应用”,是个长期的工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32 , Processed in 0.085126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