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典润我心之妈妈篇(欢迎各位同道加入)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3:44:09 | 只看该作者
    “潜龙勿用”。老师说的大意是:“我们的人生总有低谷,当处于低谷时,表面看毫无作为。但我们不能认为自己真的毫无用处了。处于低谷,我们要意识到这种状态,锐意进取,积蓄力量,把消极的低谷时期作为提升自己的契机,积累到一定时候,人生的低谷必然成为过去。这个勿用是表面上的无用,其实是很了不起的无用之用,是人生的大用。”在恰当的时候听到恰当的话,我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我不再感叹自己的学识不足,我决定为自己的目标付出更为实际的行动。我要好好利用这个”潜龙勿用“的时期。老师还和我谈起了阴阳的问题,他说,黑夜过去必然迎来光明的白天,当我们在勿用之时做出了有效的努力,我们必然会迎来人生的光明时刻。
                                  ——转自育心文洁日记 《易经》中的成功秘诀(2010-11-20)


在育心群里早就听说过文洁的大名,但一直没有时间去细看她的日记,当然这个时间是可以挤的,还是没有太重视的原因吧!今天笑笑午睡时间稍长,读完一小时《论语》和《易经》后,上网看到群里又提起,打开翻了几页,就几页,我就被折服了。尤其是看到最初的日记,恍如看到了这几个月的自己,那种处境、那种心态、那种对经典的爱,真是相似的很呀!巧的是,当时她的孩子也是一岁半的样子。
    两年时间过去,只通过我看到的几篇日记(还不是最近的),就可以看到文洁的境界进到了何种地步!回来有空必要细细从头翻看,希望能找到对自己以后生活和工作的借鉴。
    笑一岁半,我系统读经半年,给笑听经合计也有半年。到笑三岁半,这两年时间要怎样度过?我,以及孩子,两年之后要达到哪种程度?总没有个很清晰的规划。总要知道想到达到的结果,才确定每个月、每一天要怎么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4:28:44 | 只看该作者
    看别人的故事,找自己的距离。
    当看到别人丰硕光亮的成果时,还要想到人家曾无数个日夜的付出。正如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读经的日子,感觉很踏实。在繁琐的日常事务之余,总算时光没有完全虚度;对孩子的熏陶一直进行着,虽然还没有反馈,但只从自己的收获来看,已经足够。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再现自己的过程,是教育自己和检验自己人格的过程。有什么样的母亲,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母亲的行为一定要规范,语言一定要清洁,思想一定要高尚,品质一定要纯洁,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的成长一定会幸福得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9:27:38 | 只看该作者
转自“女儿元元读经背经记录” 感觉非常有道理

上天对我们是公平的,对每一个人,古代的,现代的。

现代人有高科技,有方便、快捷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也障碍了现代人的眼睛,从此看不清真相。就好像星星一直在夜空闪耀,而身在现代大都市的人们已经很难看到一样。

古代人没有高科技,公平起见,上天让古人们有了更珍贵的东西:智慧!没有现代社会的乱象,古人们更容易看清事物本来的面目,更容易发现规律,从而获得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07:58:08 | 只看该作者
哲人金句--傅佩荣

  哲学家是爱好智慧的人。所谓智慧,具有两点特色,就是完整与根本。通常我们看待人生,只能就当下的处境作直接的反应。所以容易流于以偏概全,并且常有后悔的感受;不仅如此,更令人担心的是本末倒置,忽略了人生的根本关怀,而汲汲营营于细微末节的利害考虑上。因此,偶尔参考哲学家的名言金句,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我们且由西方哲人的数据,选择几段来说明。

    一,“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苏格拉底如此说。我们从小开始,顺从父母与老师的教诲,接受社会的法律与习俗,但是未必认真想过"自己"的人生价值何在。所以,自省是责任人生的第一步。

    二,“人的本性是什么?咬人、踢人、把人关进监狱、砍人?不对。应该是行善、与人合作、祝福他人。”罗马哲学家埃比克泰特如此说。他所肯定的是正常社会的常态现象,是人被私欲所蒙蔽之前的自然愿望。

    三,“人的特别恩赐,就是能爱那些甚至是犯错的人;这是可能实现的,只要我们了解:人人都是弟兄,犯罪出自无知而非故意,不久之后,我们都会死亡;以及最主要的,没有人能伤害我们。我们的内心世界不会因为宽恕别人而变得更差。”罗马哲学家奥雷流士如此说。这位罗马皇帝的观点如果用于治国,将会产生令人向往的结果。

    四,“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处处都避不开枷锁。人以为自己是万物的主人,却反而比它们更是奴隶。”法国哲学家鲁索如此说。人以为自己拥有了一些东西,事实上却无法摆脱这些东西的控制。

    五,“要求理性永不犯错,这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我们的良心证明我们从未缺乏意愿与德行,去实践我们判断为最好的事物,这样就足够了。因此,单靠德行就足以使我们这一生感到满足。”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如此说。如果犯错,就要勇于认错及改过,然后凭借良心的自觉,努力走在修德的途径上。

    六,“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如此说。“存在”成为动词,因为我也可能“存而不在”,就是随俗从众,心不在焉地过日子。要选择成为自己,就须真诚与勇气,并且愿意承担后果。

    七,“人只不过是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芦苇,但他是会思想的芦苇。”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如此说。人的生命十分脆弱,但是思想使人展现无穷的潜力。如果未能善用思考,人生不仅乏善可陈,并且将充分暴露可怜亦可卑的弱点。

    八,“受过教育的人最后展现的成果,就是高雅的风格。”美国哲学家怀德海如此说。教育是什么?是陶冶性情,变化气质,进而塑造一个人特有的风格。风格若是高雅,必然不屑于做些没有格调的事。

    九,“幸福不是一切,人还有责任。”法国作家卡缪如此说。人生在世,无不追求幸福;但是幸福是什么?人在不同阶段及不同处境,会有不同的考虑;不过,你能想象不带有任何“责任”的幸福吗?

    十,“与我们应该有的成就相比,我们仍在半醒状态。我们身心方面的资源,都只用了一小部分而已。”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如此说。空有潜能而没有发挥,岂只是可惜而已!奋斗虽然辛苦,自我实现却是快乐的。

    十一,“没有音乐,生活将是一种错误。”德国哲学家尼采如此说。生活很容易陷入“重复而乏味”的轨道,那么何不聆赏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一种创作的历程,能引发我们心中的活泼动力,感受生命的新颖创意。

    以上信手拈来的几则名言,皆可供作平日省思人生的参考。我们自己的先哲当然也有丰富的智慧语录,各人也可以依其兴趣择而思之。一切思想皆应以今日生活为印证的契机,我们在印证时亦可藉此提升心灵的品味层次。


  转自子仁妈妈发的帖子。谢谢子仁妈!总能从她那里看到好多好材料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08:12:35 | 只看该作者
老子的话一针见血--傅佩荣


一,启发我的一句名言

    念中学时,我对”老子”所知的只是:姓李名耳,年代比孔子稍早,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不争、守柔谦让。他的著作称为《老子》或《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分为八十一章。我当时在书店也翻过这本小书,看到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放弃读下去的勇气与兴趣了。

    后来在课堂上偶尔听老师介绍老子的一句话:”强行者有志。”(三十三章)我由字面上理解他说的是:勉强自己往前走,才是有志气的表现。从此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每晚临睡前,总要勉强自己再念十分钟书;每逢周末时,勉强自己多念一小时书;每逢寒暑假时,勉强自己多念几天书。就在”勉强自己”的过程中,我逐渐接近同一章的另一句话:”自胜者强。”我这一生只求胜过自己,日日进步,而无意与别人争胜。

    最近有人问我总共出版了多少书,我说一百多本。表面看来我像个工作狂,但我不以为苦。仔细想来,是老子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老子》书中,像这样可以扮演座右铭角色的话语,几乎无页无之。

二,生活经验的结晶

    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六十三章)轻易就承诺别人的,很少能够守信实践。我年轻时自以为豪爽讲义气,正好犯了这个毛病。即使我没有寡信,却也为此而吃了不少苦头。中年以后才体会了老子的苦心。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三十三章)我们都自以为了解别人,但真正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希腊戴尔菲神殿上刻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直至今日仍是西方心理治疗家给病人的第一句建议。你若不了解自己,无论取得多少成就,内心都不会觉得踏实。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只学一样东西,可以成为专家;若是甚么都学,难免捕风捉影。在今日信息流通的时代,谁不觉得迷惑?

    以上三段话就算老子不说,我们年纪大了也能有所觉悟。但是老子的本事何只如此?他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我给别人的越多,我自己的变得更多。他所说的显然不是物质或金钱,而是另有所指。譬如,我在帮助别人时,虽然出钱出力,但是内心却有充实愉悦之感。原来老子说的是人的心灵能量,是人的精神境界。从这里就可以察觉他有一套不凡的思想。

三,透视人的生命潜能

    关于人的生命,向来有两种观点:悲观与乐观。悲观者认为:人是聪明的生物,但是他的聪明表现在与人争强斗胜上。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谁能真正称心如意?不然就是抵挡不住无情岁月,以致长江后浪推前浪,最后依然三声无奈。这一切都源自偏差的认知,由此生出无穷的欲望,再引发各种烦恼与痛苦。老子为此而主张”小国寡民”(八十章),希望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但是这样的乌托邦只是空中楼阁。

    其次,乐观者认为:人可以借着某种修养方法,让自己保持”虚”(单纯)与”静”(平静),由此体察万事万物的真相(十六章)。明白”物极必反”与”相反相生”的道理,以平常心面对福与祸、吉与凶、成与败、生与死、有与无。最后,可以不受干扰,活在知足常乐的心境中。

    老子的思想兼取上述悲观与乐观,同时还引领我们走向”悟道”的目标。《老子》书中的典范人物是”圣人”。圣人以及他的同义词在八十一章中出现于三十六章中,所指的是”悟道的统治者”。现在的问题是:是否人人都有希望成为这样的圣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需再问:我们要统治的是谁呢?答案很清楚:是每一个人自己。

四,人的伟大之处

    关于人的生命价值,老子最让我们振奋的一句话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二十五章)这句话在说甚么呢?天大与地大,不必多作解释。道大,因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那么,人的形体连牛马都比不上,如何可以称大?

    答案是:当你问一个杯子有多大时,要看它的容量如何。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所见者陆地为大,但海洋比陆地更大,天空又比海洋更大,然后,人的心可以比天空更大。若是由老子来回答,则是:人的心可以悟道,所以道有多大,人的心也可能有多大。

    因此,人若悟道,对世间的小恩小怨、小利小害、小成小败,不是全都可以淡然处之吗?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让雪花飞 + 2 + 2 精品文章!谢谢子云,我转走了。
端妈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22:34:45 | 只看该作者
5.10-5.11号
    〈易经〉:24-28卦12遍,29-32卦10遍

    〈论语〉:子路第十三10遍,第十四篇20遍,第十五篇10遍
    〈道德经〉:1遍


    看读书的总量,好像还挺给力的。主因是孩子爸出差这几天,笑笑真是很乖!早睡早起,午觉也好,其他时间也肯呆在家里一两个小时,猫在妈妈身边玩自己的积木和卡片,只要妈妈经常互动下就行。笑笑坐一个凳子,妈妈坐一个凳子在旁边读书,感觉真的不错!
    只是昨天下午上网时间太长,竟然有五六个小时!写日记、看文洁日记、看其他妈妈的帖子,后来又和育心河南代理聊。有这么些时间,读书不知可以多读多少了!
    感觉自己读经这半年,在领悟方面真的并不多!只是傻傻的、有口无心的坚持读着,积累量,积累遍数。子曰:“学而不思则惘”,就是我这种状态吗?我看他们育心的用户,开始没有我早,读的遍数没有我多,可是看他们的言谈,好像已经很能学以致用似的。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是听的老师和其他人的理解,多少是自己的领悟?
    我心里还是认同把基础打结实一点,不要太早的去解经的。像一直追着看的网络小说《吞噬星空》里说的:“修练之道,基础扎实最重要。有办法让你在三年之内达到恒星级,但速成的结果是你永远也成为不了真正的强者。”(大意)
    只是心里总归是不踏实。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上网看贴子回贴子现在也是占着我全部的 ...
小音 + 2 + 2 量还真不少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0:40:14 | 只看该作者
【王财贵教授读经问答转贴】论语注释本之选择

【转贴自华山书院联谊中心王财贵教授所主持之论坛

http://www.chinese-classics.com.tw/cid/classics2/chatKey/


日期:  2005/01/25   发言人:  王财贵   
主题:  Re:请问王教授﹕论语注释本之选择   
内文:
一,学问有知识一面,有智能一面。知识是明白的刻板的,智慧是深度的灵活的。因为儿童的理解力尚不足,我建议给他的阅读,从简易能懂的知识开始。
二,当然,若他要看他还不能了解的书,也可以,只不过不要强求他了解。这样,也等于只看他了解的部份。至于不了解的部份,放在心中,其实也有很大的效果,因为现在不懂,但可以给将来的懂留下种子。
三,像论语这样智慧的书,本来就不必急着让孩子了解,纵使讲给他听,他也只能了解他能了解的部份,而这一部份,既然他已能懂,不必人讲解,他也大概都能自己了解了,既了解了,何必费力再讲再看?至于本来不了解的部份,即使讲了,看了,他的了解,还是是不多的(不深的)。尤其,义理之学,必须是自悟,方是真章,靠看来听来的,都不着实。
四,进一步说,如把论语翻成白话,讲得让他好像了解的样子,他也能应用几句,其中或许有大毛病在。即:从「理解」而来的「智慧」,是不了当,不相应的。如果一个小孩,居然把现在的了解当作是圣贤的智慧,则将一生受限。
五,我常在想:为何胡适之从小饱读经典,长大后却侮圣蔑贤,这可能与他小时成长的历程有一点关系。他小时候,因为父亲早死,母亲希望他早日出人头地,所以特别加学费银两给老师,要老师提早给胡适开讲(即讲解所背诵的经典的文句)。后来,我们看胡适的表现,就可以知道胡适的学问,其知识才华累积固然不少,但其智慧(历史的见识,人生的了悟,文化的深度),却只停留在十岁左右。例如,他说,他十一岁看资治通鉴,看到「神灭论」,以为很有道理,很高兴,就定了他的人生宇宙的信念,成为一个永远的「无神论者」了,到老还转不过来,还残害中国数十年呢。此外,他对孔孟老庄了解的深度,也和一个小学生差不多。
六,所以,不必急着让孩子解经。一般的儿童青少年读物,艺术,文学,历史,地理,传记,科学,多看些。开卷有益。
七,如真想要让一个六七岁的小孩看论孟老庄之解,也不一定不可以,但让他好玩即可,不可板起脸孔,说这句话就是如此如此,孔子就是这样那样。否则,爱之,恐适足以害之,不可不慎。
八,要看四书之解,最少要看朱熹集注。要看老庄,至少要看王弼郭象的注。如这些注本尚看不懂,那就代表还不到解四书老庄的程度。
九,以此标准衡量,大概不会错的。提供参考。
十,儿童以读经背经为要。读多背多了,不怕他不解。将来,他在低头举手中,忽有领受,在散步斜卧间,即有会意,在河川边,在秧田畔,皆能悟入。何等逍遥,何等自在?您烦恼什么?该紧张的,切勿轻易放过了,不必紧张的,安之可也。


    “义理之学,必须是自悟,方是真章,靠看来听来的,都不着实。"善哉!许多道理,真正是自己体会方能真正了解。

    “儿童以读经背经为要。读多背多了,不怕他不解。将来,他在低头举手中,忽有领受,在散步斜卧间,即有会意,在河川边,在秧田畔,皆能悟入。何等逍遥,何等自在?” 其实我们大人依然也是适合这样的读经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不过我们的心太急了,工作太忙了,不能静下心来思考了。如果能逼着自己不看解释,只管细读,明心见性,总归也会有所领悟。而得来的才真正是自己的。只读经典原著,同孩子一起出发!
    这下心里踏实了。看来我们读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王教授真是早就想到了呢!那还迷惑什么呢?只管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0:56:46 | 只看该作者
【王财贵博士文章演讲录】《论语》释题(2009年12月)
《论语》释题
时间:西历
2009
1210
地点:北京首期全日制读经师资培训营
主讲人:王财贵老师
    有人曾经问,为什么这本书叫做论语,这个字应该是lùn(四声)啊,为什么读做lún(二声)?其实这是无所谓的,假如读lùn语,应该也没有错,不过lún语,可能意思比较好一点,尤其从古以来都读lún语。还有,这个字,其实本来也应该读做lún不是读做lùn
    “
字是破音字,我们看这个字的结构,一个字旁旁边是一个,这个是形声字,言字旁就是形符,仑字旁就是声符,是读音,这个字就读做lun么。所以这个字就是形声字,意思也就是说,这个仑偏旁是一个注音,现在我们有拼音,写在字的旁边,古人没有用拼音的习惯,但是中国字有80%都是形声字,所以往往看到一个字,我们可以读它的偏旁,八九不离十,所谓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那么这本书叫做论语,我们知道是语言,这些都是语录,语言的记录,所以语就不需要解释了。那为什么叫做论语?我们要了解这个字。这个字,一个言,一个仑,虽然它是声音,但是这个声音也代表了意义,所以就是形声兼会意。那这个意是什么呢,我们要再分析了。它上面是一个,这个字念做,这个大家都应该认识,加个不就是了吗,我们叫集合。所以集就是合的意思。这个集本来是屋顶的梁跟櫕的集合,屋顶是有两面的斜坡,然后中间有梁把它连接起来,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叫做,所以是合起来的意思,相合的意思。下面这个是什么呢?是。所以论就集册两个字合起来。它都跟这个仑的声音无关,所以就是所谓的会意字——就是两个字连起来,我们体会它的意思。所以要了解的意思,我们要从来了解。

    集是集合,那是什么呢?古时候的文章,是写在竹简上面的,竹简多了,把它用线编起来,写出这个字就叫。所以在闽南语里面读书还叫做读册,这个读册是多么古雅的词语。那集册是什么意思呢?上面写的是文章,而一根一根的竹简,一定要按照顺序来编辑,而文章里面是有意义的,编辑是要有顺序的,所以有理有序的东西叫做集册,所以就是有理有序的事物。有条理,有秩序叫做,我们可以从由仑所结构的一些字来了解这个意思。比如说,除了言字旁之外还可以加什么旁?加,就是,这个叫做人间的应该遵守的条理以及秩序,叫做人伦。所以古代有所谓五伦,五种我们在人间生活最必须注意的条理跟秩序,假如这个条理秩序乱了社会就乱了,所以叫做五伦。哪五伦呢?父子有亲,这是亲情的伦理,长幼有序,就是兄弟要友爱了,长幼有序这是第二伦,它有顺序的,还有呢,夫妇有别,君子有义,朋友有信,像这样子就是五伦。所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条理跟秩序

    还有哪个字?车轮的加一个车叫。车轮是有条理跟有秩序的结构,你看它的条幅不是都要很平均吗,假如这个幅不平均,车轮可能就不平稳,还有车轴跟外面的轮廓距离要相等,要不然车子就一颠一簸了,所以椽子做一个轮子,对条理跟秩序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所以用这个字做偏旁。还有呢,,这个沦涟,水波,你如果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头,它起的涟漪,那个涟漪就是沦涟,它有秩序的,因为它从一个同心圆,一直扩散,一直扩散,是不是有条理有秩序。

    那么,加个言字旁就是有条理有秩序之语言,所以这本书我们称为lún语不叫lùn语。那么为什么还有lùn的声音呢?是一种形容词,形容它有条理,有秩序,而如果我们把这个字作为动词用,就是讨论、议论,就有互相表达、互相沟通的意思,甚至互相辩论、互相指责的意思。当有这种意思的时候它做动词用,动词用就念做lùn。那么你看论语,论语有孔子自己的表达,它是不是跟你讨论呢?不是。如果是弟子问孔子来答,这个跟一般的讨论也不一样,何况论语里面没有所谓的互相的辩论,互相的指责,所以这是代表一个圣人他的心中的义理的表达,而所表达出来的都那么样的合乎条理,都那么样的有秩序,所以这本书古人就把它称为论语。

    称为论语,说它是一种有条理有秩序的一种表达,其实只说到这里,还不能够尽论语这本书的内容特质。我们知道论语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有读书人都很尊重的,古人对很尊重的书就会有一种称呼,叫做。我们常说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放在一起,四书就有地位。其实到了宋代以后,号称十三经论语也就在十三经里面,所以论语本来就要把它当做来看。那么四书五经——所谓的五经或者称为六经,因为乐这部经号称是失传了,或者说乐本来就没有文字记录,所以乐的经是虚的,因此称六经也可以,称五经就少了乐——所谓易、诗、书、礼、春秋。如果是六经呢就再加个,在后面加个,因为礼跟乐往往是相配合的,所以礼乐可以放在一起。五经的顺序可以这样说,易、书、诗、礼、春秋,还有另外一个顺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其实你随便称也无所谓,但是假如比较严格要求的话,它必须有个顺序,就有这两种顺序。

    第一种顺序是什么顺序?——历史的顺序。就是按照这些书成就的历史的早晚,所以《易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书,号称是从伏羲八卦开始的。那么《尚书》呢?尚书的第一篇叫做尧典,从尧舜开始。诗就是《诗经》,诗经最古老的是所谓的商颂,商就是商朝,那么又比尚书再晚了。这个礼,礼乐,大体上可以上归到周公制礼作乐,所以说是周朝的作品。至于《春秋》,是春秋时代孔子的作品,孔子去读历史,他有做一些笔记,他的历史笔记,从鲁隐公元年,大体上是从周平王东迁,就是从东周初期开始写的,一直写到他这一代,那这一部书,这部书叫做春秋。其实春秋就是代表春夏秋冬的意思,以春秋代表四季,四季就是一年,那么年复一年,都是春夏秋冬,这样就是形成历史,所以历史的书在鲁国叫做春秋,孔子的这个春秋笔记也叫春秋。那么孔子所记载的这段时间,从东周初年,一直到孔子这个时代,也因为这部书叫做春秋,所以这部书所记录的时代,我们也称之为春秋时代。所以孔子是了不起的,他着一部书叫春秋,就把那个时代叫春秋。所以春秋是最晚出的。

    这里边又有一个意思,这几部书都是古代流传的书,孔子对于这几部书,是经过整理的。比如《易经》他整理过,” “也都经过整理,各种书都经过整理,而整理的手法却不一样。古时候的书或许不只是这五部,但是孔子选一些书来做他的教材,教给他的弟子,而在选书的同时也加以整理。司马迁做史记,称孔子整理这五部书,各用不同的手法,叫做删诗书、订礼乐、系易、作春秋这四种手法来整理这些古代的重要文献。


    “
是用删的,为什么?因为诗太多了,从朝廷、皇宫、贵族到民间的各种歌谣,古代所流传的诗非常多,号称有三千篇,但是孔子删掉一些,或许是不优美的,没有什么意义的,没有教化作用的,于是删剩下目前我们看到的诗经就305篇,号称诗三百,所以诗是要删的。不一定所有的这些歌谣以及典礼时候所唱的歌词,不一定全部都要留下来,所以要删。是历史的记载,或许是记言或者是记事,记载历史的事件,或者是记载历史中重要人物的言论。历史那么长久,孔子之前从尧舜算起,也两千多年了,那么从尧舜夏商周以来的文献,一定是很多的。所以这些文献,有的或许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不足以流传,不足以警惕人心,所以孔子就把它删了,删剩下的,现在所流传的叫做尚书,孔子所删掉的都已经泯灭了,孔子所保留的都继续保留下来,所以我们可以从诗书来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

    再说订礼乐。周公曾制礼作乐,但是到了孔子这个时候,所谓礼坏乐崩,所以孔子必须重新修订。所以礼乐不是删,礼乐是订,修订。因此论语上有记载,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周游列国,最后一站是卫国,从卫国回到鲁国,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朝廷所演奏的音乐,才恢复正规。然后雅、颂各得其所,该奏雅乐的时候奏雅乐,该奏颂乐的时候奏颂乐,为什么?因为孔子对礼乐有精深的研究,所以连鲁国的国家音乐团的团长,就是所谓的太师,还要接受孔子的教导。所以论语上有一章叫做,子语鲁太师乐,曰,孔子告诉鲁国的国家首席音乐领导,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可见孔子音乐素养是很高的,所以礼也要订,乐也要订,叫做订礼乐

    对于,古代的易大体上用在卜筮上,孔子看到这个,他有很深的感受,因为所谓的卜筮,是人来问神明,请神明来告诉人生的命运,在这里就有一种很深的意义在里面。孔子发现这个深的意义—— 就是这个龟甲跟蓍草的卦,它是可以沟通人与神的。人与神就是人与天,人与神透过龟甲跟蓍草的沟通,这里是不是也可以说人心可以通于天心?所以孔子读《易经》是读出这个意思——人德可以合乎天德。所以《易经》是人德而合乎天德的一部书。《易经》最重要的意涵,或者说最重要的一种意义,就是穷神知化”—— 让我们追究神明之德,而体会天地造化之理。像这样子深化易经的内涵,是从孔子开始的,而孔子或是孔子之后的孔门,对于易经的道理记录下来,放在易经的后
面,就好像把两者绑在一起,这个绑在一起的绑就是,所以系易就是对于古代所流传的易这部书,而有另外的义理的开发,附带在它的后面就叫,于是就开了易经哲学的传统,这是孔子的贡献,这是用的。

    春秋呢?春秋是。孔子不是说述而不作吗?但是春秋是以述为作。所以孟子曾引用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为什么呢?因为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以历史的记载方式,来表达他对于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评判,这种评判叫做道德的判断,孔子是以道德的眼光来看历史,这件事件不合道德,孔子是要贬他的,这个人不合道德,孔子是要贬他的。而孔子的文章做得非常简练,所以叫做一字褒贬。好的赞赏他,用一个字来表示,孔子认为不合理的,贬低他,用一个字表示,叫一字褒贬。而被孔子所褒的称之荣誉华贵,好像就是升官进爵一样的光荣,而凡是被孔子所贬过的,千秋万世你就抬不了头了,叫做言语斧钺,就好像斧头大刀架在脖子上,这么样的严苛,这么样的严酷,令人恐惧。所以孟子才说,孔子作春秋,而那些乱臣贼子都害怕了,这叫历史的惩罚。所以春秋是

    这样子孔子对于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对这六经经过一番的处理,然后流传给我们后世。孔子把他以前两千多年中华民族智慧的成果,浓缩为这五本书、六本书,流传下来给我们后代,请问我们要不要去好好珍惜,我们要不要去读经啊!没有这些经典,我们孔子两千多年的智慧就泯灭了,从孔子以后,为什么中国人都要去读经典呢?为什么都要去尊重孔子呢?这就是一个民族智慧之源!没有源头活水,这个民族怎么活下去啊!所以这个是天经地义的。发展两千多年的一个民族,一个号称有文化的民族,有智慧的人物、有历史的文献,经过一个这么样的所谓的天纵姿之,孔子的资质是不错的,至少不比我们差,但是孔子是努力的、用功的、诚恳的、一心一意地想要追求真理,想要维护这个社会的安定,想要协助这个国君来爱国爱民,到最后他没有政治的机会,不得位、不得势,所以最后来教化子弟,他要把人生的理想流传下来。果然中国读书人不负孔子所望,代代相承,源远流长,一直到现在。纵使在历史上,有许多的时候是不信圣人的,不信经典、毁坏传统,但是它被毁坏了,又很快的再兴起,被忘记了,又很快地再被迎接回来,因此这是人性所在,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乃至于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我们讲到五经或者六经,顺便讲一下这五经六经的来源,讲了这个来源,我们就稍微了解它的意义。那么刚才我们还说有另外一个顺序,这个顺序是我们去接近五经的顺序,就是我们去体会经典的顺序,就是说我们从哪里开始,进入经典世界比较容易呢,所谓难易的顺序。


    “
是最先可以读的,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什么叫?兴是做诗的一个文体,就是兴起,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景色了,于是我就兴起跟这个景色
有关或无关,若有若无的一种心境。看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们就兴起了一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境或是一个向往之情,这个叫做如果用在我们文学上,就是兴发你的志气,兴发你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至少是兴发你的情感,让你的情感能够深刻,能够优雅,这个叫做,所以诗可以兴。每一个人去读诗,都有他自己的体会,这个体会往往都会倾向于,广大幽深而高远,不是你读诗了以后会变成急躁肤浅,甚至是愤恨,应该不会产生这样的效应。所以诗人的心是,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人以无邪的心来写作,我们透过这些写作,也兴发我们无邪的心,这是一个人的入道之门,一个人要走人生的正路,必须先有开阔、优雅的心情,所以诗是我们第一步要接近的经典,因此排在最前面。


    “
是历史,历史也可以兴发人,我们看到历史的各种朝代的兴衰,我们看到人物的忠奸,会兴发我们的志气,因为人都有内在的善的心灵、善的期待,我们都希望世界往好的方面走,所以我们读到时代衰的时候,我们心中也会跟着忧伤,我们看到奸臣弄权,我们心中兴起的愤怒,看到又有忠臣孝子出现,我们满心的欢喜,看到这个历史的时代又兴盛了,百姓安和乐立,我们有一种向往之心,像这样的历史就可以兴发人。所以诗书都是兴发的。
    至于礼乐呢,礼乐是让你的人格能够很笃定,让你知道如何去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如何去尽自己的责任。而且尽自己责任的时候,还要非常平和、非常宽大,以这种平和宽大的心与人相处、与事物相处,所以礼中就有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这个和就是乐,先王之道是斯为美,小大都由之,所以在小处在大处,都有礼乐的精神含藏在其中。所以讲周公制礼的礼,最重要的不是一般生活的礼节,周公制礼最重要的是制作国家的制度,所以典章制度也算做礼。现代化的国家,最高的礼就是宪法,宪法可以规定整个国家大的架构骨干,这样就把一个国家,它的为政之道做了一个规范,这个规范就是礼。而这个规范当中,又有许多的分工,分工就是,分工是为了合作,合作就是,所以典章制度有礼乐。乃至于我们日常一般的生活,所谓冠婚丧祭,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些礼有很严密的仪节的规定,这个仪节的规定就是礼。而这仪节规定做什么呢,是要让人心能够好好地尽他的情,能够尽其情,尽其情而使人心感到安定和平,而人与人之间有礼,因为礼的来往也能够各自表达他的情感。而情感与情感能够互相的融汇,互相的沟通,起到一个和谐的相处的境况,这样礼中就含有乐。何况在行礼的时候,有时候还要奏乐,那更是礼乐很明显的互相的贴合,再来就是要礼乐相配。所以诗书是兴发你内在的志气,礼乐是落实在生活中,从上到下,从国家一直到民间,都能够有一定的轨道可循,让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让每个人都安身立命,这叫礼乐的贡献。

    再来是。易就更深远了,刚才说过易是穷神知化之书,所以易不只是人间的安定和平,易还要让我们人心上通于天德,用现代话来讲,首先诗书是自己与自己的和谐,礼乐呢是自己与社会的和谐,易经是自己与宇宙的和谐,所以由人道而上通天道,《易经》就是讲这样的道理,所以易经是比较深远的学问,放在后面。


    “
最后面,春秋放在最后,为什么?因为春秋是要把道德的理想实现在人间,这是圣人最后的愿望,最大的愿望,所谓大同世界。假如人人都有德,人人都是君子,那么这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个安定的世界,所以春秋是期待人人都成为君子,而且人人在社会上做事的时候,都以君子之德来做事,这样子就再也没有所谓的犯上作乱,就再也不会有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所以春秋的精神是兴灭国、继绝世,是所谓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个是人类永恒的愿望,因此春秋是一部难读的书。而古人说春秋,是两部大书,也是两部艰难的书,假如你读书能够读到易,读到春秋了,那你的功力,你的境界,也就相当了不起了。我是说真的读懂了,不是随便读读就对了,是你读懂易了,读懂春秋了,对易与春秋能够心领神会了,那学问就相当高了。

    六经的顺序有这两种排法,我们是从论语把它当经典来看,就讲到四书五经,顺便讲讲五经的意义,现在如果我们回头再来看四书。四书就是所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实这不是四本书,只有《论语》《孟子》各是一本书,大学”“中庸其实不是一本书,它是《礼记》的两个篇章,这两个篇章,文章的字数也相当多,大学就一千七百多字,中庸有三千五百多字,是两篇大文章。而这两篇文章,确实与其它礼记的文章不大相同,这两篇文章是真的是很切实地,很庄重地讲一些大道理,其它的文章讲的道理没有那么大。所谓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全面性。像大学就是立下一个内圣外王的规模,中庸就是立下一个人道与天道相贯通的一个路径,所以大学跟中庸这两篇文章确实不一样,被古人发现了特别提出来。尤其经过朱子的编订,朱子的注解,就号称为四书。《礼记》老早就是归在经里面了,而《论语》跟《孟子》呢,到了宋朝十三经的名称成立之后,才正式归入经部。到了清朝编《四库全书》,所谓经史子集,当然论语孟子都在经部,所以我们把论语当作经来读。

    我常建议我们读书的顺序,读书也要有顺序啊,刚才说五经有读书的顺序,如果加上四书,我认为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是,以四书作为开头,所以四书还在五经之前。一方面可以这样说,四书好读,文章容易,因为四书是孔子以后,五经是孔子以前,孔子以前的文章,比较高古难读,孔子以后的文章比较简明好读,所以从四书读起。第二方面呢,从这里读起虽然文意浅显,但是它的义理不见得就浅显。我们初学者从四书开始
读是容易的,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我也建议从《论语》开始。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再读《大学》,最后读《中庸》,这是一个读书的顺序。当然儿童读经就不一定照这个顺序了,不过我也建议儿童读经,先读论语,虽然不是为了了解文义,不过为了怕一个孩子他只读几个月,只读半年一年,他读不到论语就很可惜,所以先让他读论语。一个人只要把论语读了,其它的书现在有没有读,还没有关系,甚至一辈子有没有读,都没有关系,但是论语是非读不可,因为这是圣人之书。其它人都可以称为圣人,但孔子是圣人中的圣人,论语这部书呢,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我们要读书,先从论语读起,不管是小孩、大人,甚至老年人,开始想要读书了,开始想要了解中国人的智慧了,开始想要体验圣人的境界了,开始想要对自己的修身养性,能够有一番的长进了,那你应该从经典开始,而经典就应该从论语开始。

    谢谢各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发表于 2011-5-13 11:1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1 子云008 的帖子

我觉得吧,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每天给孩子足够的的爱和足够的学习环境就行了,其他的都别想。我这人就是这样的

最近几天,小成成的听经典,都没办法做到具体,也不知道他听了多少!你只有笑宝,应该好好规划规划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2 + 2 我是对孩子没要求,只要她有耳朵就行。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35:52 | 只看该作者
5.12-5.15号
   《易经〉:11-30卦5遍
   《论语〉:第十五篇10遍,第十七、十八、十九篇各20遍(论语下完成80遍了)

   《道德经〉:1遍

    给笑读弟子规若干、唐诗若干

    总是松一天紧一天,周日一天抵得上前三天的量。有时候是读的越多越想读,哪天越没读越不想读
    周日一早起来读《论语》一小时,饭后去参加户外读经,路上仍然给笑背个不停。早到半小时,和一个妈妈齐读道德经一遍。活动开始倒是没跟着读了,和两个妈妈交流,获益不少。回来再详写(顺手的输入法打不开了)
    下午去买了绍南的《诗经》、《老子庄子选》《易经》,然后仍是去农大,笑爸打球,我们在校园里玩,读《易经》(旁若无人。学校花园里不会过汽车,这一点小区就没法比)。很多学生,也有不少妈妈带着孩子玩,笑笑跑来跑去真高兴。还是喜欢不受约束啊

    只要方向正确,早点晚点,不停走,总是能达到目标。怕就怕南辕北辙。或者,今天往东走,明天又往南。
                                                                                              ——田田妈
    读经、教育孩子、自己的生活事业,莫不如此
    回顾自己十年来走过的路。和一般人来比,不算不努力,而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恐怕就在于这个“今天往东明天往南”吧!
    往者已矣,年近而立,总要确定真正想做的事坚持不断的做下去了,不然,“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恐怕就真是我的写照了!
    叩问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其实十多年一点都没变,只是总为所谓的社会现实而妥协,从而放弃、改变自己的路。变来变去,喜欢的丢了,不喜欢的也没有做好。
    十年蹉跎,现在算不算晚了?一直犹疑,直到看到田田妈的话:“只要方向正确,早点晚点,不停走,总是能达到目标”。怕就怕,一直不做,蹉跎一生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1-5-16 09:5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我很赞同。“只要方向正确,早点晚点,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4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32 , Processed in 0.152555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