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4 20:55:46
|
只看该作者
菜鸟视野——数学思维培养之不完全感想(2010-6-30)
这几天,连续两次听到数感这个词,我不知道什么是数感,于是baidu了一下,见到这样的定义:“数感是人们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和这样的解释:“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经常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这就是数感。”于是有了这样一篇乱文,绝对原创,个人意见,错误难免。
一.对学校教学的看法
在谈数学思维培养前,我先谈谈对学校教学的看法。我的观点很明确:学校的教学是底线而不是上限。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学校遵循课程标准进行授课,目的是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得照顾大多数学生,而孩子们的水平参差不起,必然有很多孩子超过学校教学的要求。
2.新课标对年级的划分是人为的,而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实其他学科也是)。某些条件下完全可以跳出年级划分的框架。
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我对类似这样的问题都觉得不可理解,“什么时候可以学XX?"问题改成这样似乎要好些,“x岁该怎么学XX?”不应该是什么时候学,而是什么时候该怎么学。前一个问题就是把底线当成上限,必然限制孩子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学什么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数学学的是规律,孩子学数学就是学如何总结和应用这些规律。跳出年级划分的框架来看,中小学12年,数学就学了两个方面,数与代数,几何,其中它们在初三交叉一次,就是三角函数,在高二交叉一次,变成解析几何(不是很清楚现在的课程设置,参照的我们以前的,下同)。而数学的难点,其实也就3个,小学阶段的应用题,初中阶段的因式分解和几何证明。掌握这两条主线并克服这三个难点,数学应该不成问题。
三.数学思维的培养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应该跳出年级的框架,全方位的在生活中培养。
1.数和代数
如果我的理解没错,数和代数的基础就是数感,数感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三个方面。
a.数量结合
数量结合不仅仅要知道数量的对应,还得知道数量的关系,比如,两堆苹果分别是两个和四个,对应的不仅是2和4,还有多2,少2,移1个就相等,等等。
但是这样还是不够,数量结合的量不局限于定量,还包括变量,没错,就是初一才学的函数的变量,幼儿园和小一学的数的分解和组合就是函数,如果用逆序法进行数的分解,就已经把函数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幼儿园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掌握简单的函数思维,虽然他不知道什么是函数。在日常生活中,函数的概念也无处不在,家里3口人,吃饭要6支筷子,今天来了一个客人,会多几支。
初中的函数学得好不好,就在于小时候数量结合掌握得好不好。
b.数形结合
华罗庚说过:“数形结合千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我认为数形结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几何和代数的统一,另一个是代数内部的结合。现在的一年级有些题已经是多元一次方程组了,只不过用苹果和梨子这样的东东代替x,y这样的抽象符号而已,幼儿和儿童实际的数形结合会直接影响以后的代数思维。算盘是一个很好的数形结合工具,虽然它已经不在是很好的计算工具。传统的算盘可以进行16进制计算,16进制在电脑应用中非常的广泛。
c.数序结合
这个不用多说了,很多成年人都结合得不好。问个简单的问题,家住在6楼,上到多少层是一半?估计很多人都会回答3层,而答案是3层半。
2.几何
自然界有很多形状,规则的,不规则的,学习几何就是研究这些形状,农耕社会的丈量,治水,都离不开几何,现在的工程也离不开几何。多多培养孩子的地图感觉和空间思维就行了。
3.速算
速算有没有用,现在是有争论的,说无用的人很常用的一句话:“又不当会计,算那么快干什么?”实际上,现在的会计没几个算得快的,基本都是用一个大大的计算器(还是非科学计算器)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速算还是有用的,具体有什么用,就说不出来了,就算介于有用和无用之间吧。不过不管是否有用,在数学思维没有建立前学速算都不是一个好的时机,如果孩子对数很敏感,速算也就没有学的必要了。
4.奥数
如果有人问我奥数什么开始时候学,我的问答永远是幼儿园。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一板一眼地坐着听老师上课。当然如果有人问我幼儿园奥数怎么学,那是另外一个话题,我无法回答的话题。现在的奥数才是真正的数学思维,虽然奥数竞赛有点难,有点偏,有点怪。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需要题海,不需要大量的教辅,跳出思维的框子,年级的限制,甚至学科的限制,给孩子一个广阔的空间。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