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果行育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敢不敢这么教你的孩子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0-8-24 17:3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8 happy_99 的帖子

我想了下,你孩子下棋的例子应该算进入自组织了,成功没有以后再看。

他是被一个参加了多年培训的同学带领下对国际象棋有兴趣的,这个应该算自组织吧,如果算,那么我前面的疑问也就被削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发表于 2010-8-24 19:29: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0-8-24 18:54 发表
是这样的,大米与洋爸谈起学习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然后谈到跨学科,正好我在不着边际的琢磨人类奇妙的学习能力。遇上了就开始八开了。。。

不是俺不愿说引导之功哈,俺引导失败的教训倒是一大堆,正因为如 ...



没有去轻松啊,七月半回家了一下,又去看牙了,痛死了。

将本楼从上到下又看了一遍,讲几点。

1.99说的那个重要但乏味怎样,其实早有定论,他自己应也坚持不了,只要极端一下,开3小时会对比一下看三小时电影,持续5天看看,保证她也开会睡。

2.大家都比较重视能力,不太看重知识,大米本来也这样认为,但这两天下来,觉得知识很重要,没有足够的知识,思
  考与想象很难进行,所有的学习都是冗余的,不冗余的学习必定失败。只要方式好,说实在话,其实控制论的学习有
   时也有很大的好处。不过感觉也还在天上飞,还没统合起来,说不多。

3.野性应不是能力,野性这东西就是一部分生命力,一部分身体,一部分能力,一部分人格特质这是肯定的。

果行的“自系统”与77的“伪兴趣”让我想到了很多东西,先这些吧,你们继续聊,我随时来“偷袭”,

假期将完,利用最后的时间整理一下,也跟孩子再出去跑跑,开学见哈。

[ 本帖最后由 小米爸爸 于 2010-8-25 09:1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xylonhong + 2 + 2 我很赞同。能力不是凭空的。
果行育德 + 10 + 10 拔牙?同情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发表于 2010-8-24 22:2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3 小米爸爸 的帖子

重视能力,不是轻视知识,有能力不可能没知识。反过来不一定,要是一个啥知识都不懂的人号称自己有能力(比如大名鼎鼎的F姐),谁信呀。

学习都是冗余的,这个说法很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nikkiyy + 2 + 2 呵呵 俺上头有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发表于 2010-8-24 23:12:2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当然会重视知识。但,正像jiangying说过的一样,人类历史已经如此久远,积累下来的自然、历史、社会等等各种知识已经太多太多了。
达芬奇可以做个博物学家,每个学科都有涉猎甚至贡献,今天的人呢?这就难了。
但,是不是所有学科的知识孩子都需要呢?

就像99家的孩子,机缘巧合对国际象棋入了迷,挺好。
但如果他没有,而是对桥牌着迷了呢?其实也没问题吧。
而即便任何一种都没有,又怎么样呢?
有哪种知识是他“一定”要会的呢?
着迷,是不是一定要“成功”呢?不太成功可不可以呢?

江南春,和我差不多是同龄人,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华师大毕业,在大学的前半段是写情诗泡妹妹的高手,怎么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居然达到了身价几十亿了呢?(数据作不得准,欲知详情,请自行网查
他的发展轨迹,有多少是人为设置的?多少是有目的的学来的?有多少的知识含量?
当然,他只是个例。
当我们去看历史上那些众人眼中成功的个例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成长有一点是共同的:难以复制性。
没有规律啊。

我的孩子会是世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吗?我无法预知。
只有他的人生走完,盖棺方可定论。——除非他哪天想不开了要去做艺术家,那可能,盖棺了还定不了论 。。。
无法预知、没有保障的事情,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接受现实,也让他接受现实:该教会他的东西,我会去教,让他去学——比如识字、阅读习惯、与人交往的礼节。。。
但这一块,我想尽可能的压缩,而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去生活、感受、想象。。。

生活经历是他的财富,独一无二的。
从生活的磨练里得到的东西,无论他能否获得世人眼里的成功,他都能带着一生追求幸福的足迹走向最终的归宿,这,其实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东西。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8 金币 +8 收起 理由
xylonhong + 2 + 2 我很赞同。太多的偶然性了。
paisley + 2 + 2 我很赞同。
dotor.w + 2 + 2 学习一下。
nikkiyy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发表于 2010-8-25 08:27:23 | 只看该作者

也来鼠版说两句

进鼠版看帖子很少,以前偶有看过,看到的是唇枪舌战和谩骂,不喜欢。

那天看到鼠版的定位,转了一个帖子过来,不想是敏感话题,好在被万管转移到合适的地方去了。

然后顺着万管的指引来到鼠版认真学习,这是我看的鼠版第一楼,从头到尾认真看下来了。但是看到最后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了,晕得很。

也许鼠版就是这种风格吧,大家论辩水平都老高的,很是羡慕。

关于这个主题帖,我想重点在“顺其自然”吧?

那么,什么是自己孩子的“自然”——道?怎么“顺”——术?

再看后面的讨论,很有意思,似乎觉得,我们活着的目的应该想一想:活着或者说具体一点教育孩子是为了“成功”?如果是,“成功”是什么?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欢迎,好问题,一起思考。
wanyi77 + 10 + 10 欢迎。这里的交流往往无主题无意义,更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发表于 2010-8-25 11:3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6 鼎鼎妈妈 的帖子

欢迎鼎鼎妈妈,其实鼠版的交流没有特定的目标,不一定非要达成一致的意见。对我个人来说,重要的是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想法。

你不常来,所以不清楚我们这些看起来有点“前言不搭后语”的混乱,没关系,发几个帖子大家都知道你的想法,你也会慢慢清楚我们的想法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happy_99 + 3 + 3 重要的是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整理自己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发表于 2010-8-25 12:30:34 | 只看该作者
“自组织学习”研究的是“怎么学”,而“引导”则属于“怎么教”。

抽象思考就一定要抽去尽量多的细碎,先从大端上做一个区分,凸显问题的主次。“教”的目的是“助学”,“学”是整个生命历程中不间断的更新变革,顺时善用。“用”不单指外用,学就是用,学就是主体内在的更新变革这一内部作用——里面发生了什么?焦点在这里,关键在这里,自律的奥秘显露端倪。你无法去到孩子生命内部,只能返回自己,审视自己的学习体验。了解自己,才有可能领悟生命的普遍性而通达他人生命。这里没弄明白之前,无所谓“怎么教”(引导)。“引导”这一概念,就有了更丰富的生命内在的实践意义——你越深入地了解自己,就越能察觉“以己度人”的“私见屏障”,敏感警觉“私见”扰动出来的幻化断言。。。理性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自学习过程”)不一一细说。。。“引导”就由原先的主客对立的线性模式转而为主客消融的系统化整体思维。“引导”是动词,是一系列的不断尝试-反馈-再尝试的活动过程——汉语动词常常被泛滥地名词化而失去实践义,这是唯物思维导致的僵化肤浅化的表征之一。

请在“引导”的实践活动里面,增加“认同与接纳”——你必须首先去认同与接纳,才可能真正同情/了解/理解别人(认同不表示意见一致,请注意区别)这时,你对别人言行的反应,才有可能被对方认为“你真的懂他”,从而建立信任。“引导”的系列活动必须是“和谐”的。。。有事,走先。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nikkiyy + 2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发表于 2010-8-25 12:42:47 | 只看该作者
补充提示:

认同与接纳,需要理由吗?——尊重他人,需要理由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2:5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6 鼎鼎妈妈 的帖子

欢迎鼎妈,鼠版的精神是参与。俺是新人的时候,这里火得很,当年有叱咤风云的大牛各具特色,有言辞犀利的,有幽默调侃的。。。。跟你一样,我当时不喜欢鼠版太过浓烈的火药味。鼠版,我想念袋子前辈,虽然交道不多,想起她,我依然觉得很温暖。希望我在鼠版,能向她看齐。

欢迎常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3:14: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小米爸爸 于 2010-8-24 19:29 发表



所有的学习都是冗余的,不冗余的学习必定失败。


冗余,很好的idea。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纵向说要深,横向说要广,这些都是冗余的底子。没有这个底子,想象力、创造力都出不来。

想起徐复观先生分析旧知识分子的一段话,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启示:

中国知识分子,上焉者圣君贤相,下焉者科举八股。把整个人生束缚在政治这一条狭路上;而政治之努力,仅在缓和专制之毒,未能发现近代民主政治,以至人生不能从政治中解放出来,以从事多方面的发展。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大漏洞,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我们在这种地方,应该做痛切反省。

中国文化的精神不在于成就知识,而是成就道德。换言之,中国人的读书,不是为了知识。
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乏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也缺乏对客观知识负责任的习性。西方人求知识,要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概念,并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定义。

中国文化,应由与西方文化之接触而开出一新局面,得一新生命。使道德客观化而为法制,使动机具体化而为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0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26 , Processed in 0.09542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