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着春花大姐的留言,感触很深,明白了何谓熏陶,如何熏陶。
“我们要常常反省一下,一个人是怎样学会语言的?从胎儿到出生到会说话,其实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这时候最主要接受教育的器官就是耳朵,听觉,婴儿的耳朵是全天24小时360度开放的,也就是说,你觉得没教他,只是你没有故意教他而已,他也在吸收环境里面所有的内容。”
想想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时很急切地希望她做好某件事情,这件事情往往做得很糟糕,而不抱希望的,随口说说,孩子也许会更用心地去做。这两天,我要求孩子读一段《论语》,新内容听一遍,跟我读一遍,孩子读完,我没有要求继续读,我说:“你累的话就不用读了,如果不累就再读读!”孩子往往会很认真地继续诵读,而我自己设想好的要孩子读的内容,拉着孩子去读的,孩子往往是不开心的。所以,不要有太多的故意,不要有太多的设想,不要让自己太主动,应该努力让孩子参与进来。
原本打算给孩子每天讲上一句《论语》,可是这两天读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还是没有必要讲,讲了,希望能讲透彻,可是讲的清楚吗?我自己都一知半解,讲起来估计孩子也是云里雾里,越讲越迷糊,因为我不能用简洁恰当、孩子容易理解的词语来表述,我做不到,那用孩子不理解的词语来解释,不是越解释越迷糊吗?所以决定孩子继续纯粹地诵读吧!
“环境中的声音,或远或近,或小或大,都会被他吸收,把一个人放在野外,没有人声,那么过了三年,再想学会说话是很难的了,所以,学会说话前孩子是要大量地听的,而且是不必很专心的,听就是了……而不必太在意他是否专心、用心,儿童是可以一心多用的,只是绵绵密密地做就是了……其实用不用心倒不是最重要的,时间多、量大是主要的,要给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
教学生习惯了,一直以为,读书就得坐端正了,就应该全神贯注,心无杂念,不可以讲闲话,不可以搞小动作,可是现在我似乎觉得我的想法错了,任何学习如果能用期盼孩子说话时的那种心情,那份耐心来看待,我想没有什么是学不好的。
春花大姐说到的不必太在意他是否专心、用心,儿童是可以一心多用的,让我豁然开朗,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我自己英语水平很烂,我没有信心教孩子,就放录音给孩子听,《豌豆公主》《睡吧我亲爱的宝贝》每天放一遍,大概放了两个星期,昨天晚上,孩子忽然很有兴趣地找来这两个音频的英语读本,跟着录音一起叽里呱啦地读起来,发音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是能跟下来,读得津津有味。很多时候,我都是心太急,在孩子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就开始向孩子灌输知识,之前,我也认识到听的重要作用,也知道听可以是用心地,也可以是随意的,可以把听经典当作是一种背景音乐,不断地熏习,要教更要熏,相信这些经典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深浅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