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zkyhy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进行中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11:02:57 | 只看该作者
延长周期
2010年04月29日   星期四   5岁11个月又一天      
      因为昨天早晨诵读经典,让孩子点着字,听本周的新内容:《易经》十四卦,《论语》雍也第六第三段,《笠翁对韵》十一真,《孙子兵法》行军篇,特别是听《孙子兵法》行军篇,比前几篇稍微长了点,孩子显然没有耐心了,遭到孩子抗议,引起了我的新思考,是不是新内容太多了?原本诵读一周的内容可不可以诵读两周?

    如果一轮的内容延长至两周,既有利于达到对同一内容重复的目的,又降低了难度,让孩子读得更轻松,可以试试看。

    我这样安排:原本前三天点着字,听着录音读,可以降低难度为不点字,就随便听听,原来后两天的点字和着录音读就改为点字听,原来第六天、第七天的自己读就改为点字读,第二周都是点字独立读上一周安排的内容,每天早晨完成第一周的任务,晚上完成第二周的任务,比如这一个星期上午的任务是:《易经》十四卦,《论语》雍也第六第三段,《笠翁对韵》十一真,《孙子兵法》行军篇,

    晚上的任务是诵读上一周的内容:《易经》十三卦,《论语》雍也第六第二段,《笠翁对韵》十灰,《孙子兵法》九变篇,这样把每一学习内容的时间拉长为两个星期,而又不影响诵读的进度,新内容依然是周周更换,昨天晚上试了,请孩子诵读的是上一周的学习内容,孩子很轻松、快速地诵读完了,而早上,请孩子随意听,由随意听过渡到点字听、尝试自己读,我想,不熟悉内容点字听,和听了三天后,点字听,估计感觉是不一样的。

    但愿这样的安排孩子会喜欢,试试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11:15:23 | 只看该作者
贵在重复
2010年05月04日   星期二   5岁11个月又6天        
      上周,早晨安排本周新内容,以点字听录音为主,晚上复习上上周内容,自主读,孩子没闹过情绪,效果不错,特别是晚上自己读,我都不用管着她,她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读,还要求我配乐。我们有听古筝曲,孩子发现《高山流水》正是《孙子兵法》的背景音乐,这个我也听出来了,孩子还说《出水莲》是《论语》的背景音乐,是吗?我仔细听,应该也是吧!哈哈,孩子的听觉灵敏度远远高于成人,在孩子的要求下,给孩子配上音乐,孩子自己诵读,我在客厅里都能听到她大声诵读的声音,真是一种享受啊!

    这周仍然采用上周的方法,我越来越觉得不应该急于读新的内容,对于孩子能熟读的内容,就应该让孩子反复诵读,而不是一味地根据自己原先的目标,一周更换一次新内容,这样我总感觉是在不停地拉着孩子往前,她累我也累,读已经读熟的内容,她自己读,更能锻炼她的自觉性!

    我想:两周、三周甚至读完100遍后更换又如何?虽然慢了,也许短时间内读不完那么多经典,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孩子读熟后,她也更愿意读,而且对记忆、理解能力地提升也会更有效果。

    之前,我总是一周更换内容,一个内容大概就读了10遍左右,对没识多少字的孩子来说,能流利诵读已经很不错了,可我还希望孩子能背诵出来,真是……不过,《笠翁对韵》一篇读上10遍,我稍做提醒,孩子就能背诵出来了,值得肯定,这也许就是诵读带来的好记忆吧!

    我决定,以后的诵读时间都已诵读我们之前读过的内容为主,不要急着换新内容,挑战性太强,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是要点着字听新内容呢?还是诵读前几周的内容?交叉着来,也是可行的,比如昨天晚上读《论语》的时候,孩子要求听新的内容,估计《论语》雍也第六第三段孩子还没信心做到流利诵读,那就听《论语》雍也第六第四段,至于第三段那就在睡前放给孩子听,再听几遍一定能流利诵读,等到能流利诵读,孩子可能就愿意读了,比如《笠翁对韵》,她就说不想听十二元,自己来读十一真,有信心读,肯定读得不赖!

    本周诵读任务:早晨:《易经》十五卦,《论语》雍也第六第四段,《笠翁对韵》十二元,《孙子兵法》还是和上周一样,行军篇,因为这一篇篇幅较长,孩子还没读流利。

    晚上:《易经》十三、十四卦,《论语》雍也第六第二、三段,《笠翁对韵》十一真,《孙子兵法》行军篇。

    读了四个多月了吧,诵读经典到底有什么效果,现在还不是很明显,不过诵读应该成为孩子终生的习惯,诵读本身应该是快乐的,诵读过程,最大的忌讳是急噪,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在孩子还没读出味道,还没读熟的情况下,就按着规定更换新内容,接受新内容是学习,对于深奥的国学来说,重复旧内容更是学习!不要觉得读完了哪本国学,就很有收获,想想自己哪本国学读完了100遍,那应该值得庆贺一下,《论语》通篇重复100遍对孩子来说,太难,但是分段重复30遍或者更多,把同一内容的周期延长至2个星期,甚至3个星期,应该是可行的!诵读经典之路,与其说是慢慢地诵读,还不如说是慢慢地重复。读的遍数少,遗忘的速度快,一段时间后,沉淀在孩子心中的,能有多少,读得遍数多,牢牢地刻在心里了,右脑记忆,尽管孩子懂的不多,但是这肯定是一颗饱满的种子,一定能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贵在坚持,贵在重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小小小1008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0-5-4 16:14:0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很用心,坚持的也很好哦.我们读了将近一年了,改天也来盖相楼,吼吼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1:05:49 | 只看该作者
好情绪好记忆
2010年05月10日   星期一   5岁11个月又12天   
      《孙子兵法》我安排在最后读,因为这一本每一章的篇幅相对较长,我想放在最后,让孩子看到希望就在眼前,但愿孩子能够一鼓作气,好好读完。

    但是这只是我的美好愿望,因为《行军篇》比较长,本来一个星期更换一次内容,所以《行军篇》我们花了两个星期读,其实孩子已经会读了,但是孩子在读的时候,总是没有耐心,很浮躁,越浮躁越读不好,让她干脆别读了,她还是上要坚持着读,看着她这样读,真是气人。

    我也美其名曰要考验一下孩子的耐心,孩子想有耐心,就好好读《行军篇》,孩子也有想要耐心的美好心愿,除了选择读,没有其他选择,可是她的内心可是不想接受考验的,所以往往读的过程充满了无奈,与其说是考验耐心,不如说是我总是要挑战孩子的忍耐力,不开心地读《行军篇》两周,效果极其糟糕,一读《行军篇》就翘嘴巴。

    对于比较长的篇幅,听着点读,孩子很容易浮躁,一开始就浮躁,一开始就排斥这些文字,尽管这些文字读了两个星期,效果还是不如人意,一听要读这内容,孩子就长叹一口气,怕了!

我想:其实这样的现象完全可以杜绝,《论语》每一篇都分成好几小段,《雍也第六》我觉得比《行军篇》难读多了,可孩子愿意读《雍也第六》,为什么呢?《雍也第六》分成四段,每一周新学习一段,同时复习前几段,细水长流,孩子接受起来就轻松乐意多了,每一周新学习的这一段,我想如果换成一天新学习几句,一天一天累积上去,几句几句累积成一段,可能更为轻松哦!

    孩子读的这几本,听的音频《论语》分段分得很不错,我感觉孩子似乎没耐心听新内容的时候,打住了,《易经》一卦比较短,《笠翁对韵》是孩子最喜欢的,喜欢朗诵者的声音,喜欢配的音乐,我想其中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篇幅,每一篇都不长不短,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坚持一下就能胜利,而《行军篇》之类的估计让孩子觉得遥遥无期了。应该也分段进行学习。

    新学习的内容一定要严格控制篇幅,听新内容,读新内容,因为不熟悉,读一遍时间会挺长的,孩子的注意想必是集中的,时间长了肯定会累,会烦躁。等孩子累了,浮躁了,她肯定会厌恶她所听到的这些文字,而厌恶了,要再喜欢就难了。

    等新内容朗诵了几十遍以后,非常熟练了,本来诵读一遍需要3分钟,现在只要1分钟了,孩子朗诵起来不累了,快速了,再把前几周的内容加在一起诵读完,也只花3分钟而已。

    边复习边往前走,等同一段内容重复得孩子都有点厌的时候,增加一点点新内容,不要严格地想着照着“NN7”来,心中的计划少一点,考虑孩子的情绪多一点。就像那天早晨,孩子可能没睡好,不想出声读,听听录音,点点字,也是可行的,孩子顺着录音点着字,我时不时地考她几个,听完,我问她,刚才我考了她哪几个字,写给妈妈看看,她可乐意了,画字是她愿意做的事情。可有时我也会闹情绪,就像今天早晨,我让孩子读《大学》,她想读《弟子规》,《弟子规》昨天晚上已经读过了,我说就读《大学》吧,孩子不高兴了,读得漫不经心的,我也不高兴,臭脾气上来了,觉得晨读就必须出声读,而且要开开心心地读,孩子不愿意读,我会不高兴,她只要读,可语气中充满了反抗,让她别读,可她说要坚持读完,我知道这样的诵读还不如不读,哎,大人都有脾气臭的时候呢,何况孩子呢?情绪第一,《行军篇》读了两周还不愿意读,读得结结巴巴的,而《笠翁对韵》听上几遍就能开心地诵读了,这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说,良好的情绪成功的一半,好情绪好记忆。小心呵护孩子的好情绪也是我要努力去做的。怎样让孩子有好的情绪?读经典根据孩子的状态进行安排,我想孩子的情绪可能不会那么低调,读什么?新学还是复习,先读哪一本?读多少时间?新学的内容要严格控制字数,100字以内重复两遍,跟读200字的一遍没有大的区别,这些问题都可以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17:02:21 | 只看该作者
调整诵读方法
2010年05月11日   星期二   5岁11个月又13天     
      四样内容,每样内容读上一遍,每天坚持两次,四个月多了吧,孩子有读的习惯了,但是我感觉还是还是没有享受到诵读经典的快乐,尽管孩子偶尔也有读得开心的时候,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是在应付,只是为了完成我的任务,不想读,我虽然不说什么,孩子也能感受到我心里想说的话,无形的压力一直逼迫着孩子,不得不读,尽管心里是那么的不愿意。哎,长期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

    我需要改变,应该怎样调整方法,让孩子读经读得更轻松、更有趣味呢?

    首先,我想我应该调整自己的情绪,读经的时候,我不要板着脸,似乎进入了正规的课堂,面对的就是我的学生,孩子还小,孩子很会察言观色,我必须面带微笑,让孩子感觉到我的情绪是愉快的淡定的,情绪也会传染的,孩子不认真地读,我一见就着急了,沉着脸催着孩子,孩子有压力了,虽然读着,但是肯定是不愿意的。

    其次,调整读法,之前用的是“147”,早晚一次,感觉孩子读得有一点点累,当一段新内容刚读熟后,就往下走,又要接受新一轮的内容,没有缓冲的过程,孩子容易疲倦。这个星期开始,听也好,读也好,我决定在一个时间段反复一种内容,比如《论语》中的,最多两种,原本早晚两次,一共60分钟不到一点,现在分成三次或者四次来读,每一次反复听一段内容、读一段内容,这样对孩子来说,应该更容易接受吧?

    最后一点,一定要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的活动中来,她在诵读,并不一定是主动的,要调整孩子的情绪,要给孩子一些自主性,比如什么时候读,读哪一本,我想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0-5-11 22:12:14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翔实,学习学习,请继续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08:49:10 | 只看该作者
每天有听、读的重点
2010年05月12日   星期三     5岁11个月又14天  
    按照原来的计划,这周应该这样安排:《易经》十六卦,《论语》述而第七第一段,《笠翁对韵》十三,《孙子兵法》九地篇,前几天早晨以听着点字为主,后几天自由读。

    因为我发现虽然经过四个月的坚持,孩子慢慢有了每天诵读的习惯,可是孩子还是无法从诵读中得到快乐,感觉孩子是被我拉着读的,尽管读着,但是心里并不太愿意,所以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做法,不再严格按照“147”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

    也因为《易经》十六卦在我下载的音频中居然没有这一个,没法让孩子点着字听录音了,把计划给打乱了,于是我自己读,让孩子跟,因为不是跟着录音点字,跟着我读,孩子似乎更放松一点,随意性也大了一点,我看孩子不高兴了,就打住了,但是要是听录音的话,一般我会要求把一段录音听完,孩子也习惯这样了,哪怕累了,烦了,不想听了,但是没听完,孩子也不甘心,可是想想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跟着我读《易经》十六卦,跟了几句,孩子居然说让她尝试自己读读看,于是,便开始这样,跟我读几句,自己试着往下读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不出来的就问我,这样读完一卦虽然花的时间远远比听录音多,但是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

    读每天有重点,听也应该有重点。睡前,本来每本书的每一段内容是听一遍的,从前两天开始,我也有了重点,每天的学习内容以四本书中的一本为主,第一天,我以《论语》述而第七第一段为主,睡前反复听了3遍,第二天早上也听了两遍,第二天晚上跟我读,《论语》述而第七第一段好像有10小段,我读完第一小段,孩子来读第一小段,会读,我就夸奖她一下,用同样的方法,读完了10小段,孩子居然说让她自己尝试读《论语》述而第七第一段,把10小段都连起来,很认真地读下来,尽管有个别字读错音,照我过去的脾气,我肯定是马上就指出来,并且要她跟我读上几遍,可是现在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发现孩子读的时候,打断她,指出她的错误,她会不开心,我就听她读完,然后也没说她哪些字错了,也许刚才是怎么读的,她自己早忘记了,我就说这几个字,你跟着妈妈来再读读,你读得特别好听,这样一来,孩子就很乐意了,下一次读的时候,错误肯定会少了很多。

    第二天,复习《论语》述而第七第一段,重复3遍以上,然后学习《易经》十六卦,第三天,复习《论语》述而第七第一段,《易经》十六卦,学习《笠翁对韵》十三,每天都有听和读的重点,有新内容,有复习,我试了几天,感觉孩子很轻松,而不像以前似乎有点紧,拉着孩子在一个时间段,读完,接着读另一本,每本都有读,每本都平均用力。先现在这样的安排,排在一个周期中第一天读的内容应该是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复习得多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6:57:34 | 只看该作者
化整为零
2010年05月17日   星期一   5岁11个月又19天   
    最近这一周的诵读经典,重点是《论语》,上周已经把《述而第七》第一段读得很熟了,第二段也能读下来了,诵读的方法有明显的改变。

    现在我们每一次读,必读《论语》,有复习,有新读的内容,新内容是每天累加一部分的,这样对孩子来说,更为轻松,而且学的效率也明显提高,新内容听了几遍,跟我一小段一小段读上一遍,然后就尝试自己读了。

     看孩子的情绪,如果开心,就继续读《孙子兵法》或者《易经》《笠翁对韵》中的一本。一般读两本,15分钟时间,不像以前每一次读4本,大概半小时。但是我家读的次数多了,有空就喊孩子读一读,她读书给我听,我讲故事给她听,合作愉快!

     零零碎碎的小时间拼成一段大时间,也不错嘛,何必一定要让孩子静心读书半个小时或者更多,不是我让她静心她就能静心,心是属于她自己的。孩子有兴趣当然是好事情,可是没兴趣还强迫,不是更没兴趣了吗?习惯是很重要的,兴趣同样重要!有兴趣,诵读的路长着呢,不怕养不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时间上,化整为零,方法上,化篇为段甚至句,慢慢的累加上去,时间上的累加,内容上的累加,这样的读法,也许对别的孩子来说,学习速度慢了,但是对我的孩子来说,反而更有效果,学习的进度也并没有慢下来,《论语》读的遍数比以前多了,《孙子兵法》慢了点,最后两篇比较长,新读的内容少了,以复习为主了,《易经》和《对韵》还是照旧,一周一篇,本周《易经》第十七卦,《对韵》十三元,每天两遍左右。

    关于听,我感觉要是点着字听的话,注意力得很集中,时间必须控制在15分钟之内,否则孩子就倦了,不耐烦了,怎么能静心呢?这么大的孩子,无意识的记忆力很强,无意识的听的能力应该也是强的,让孩子有意识地点着字听很重要,但是同样应该重视发挥无意识地听的作用,可以把这些经典诵读的音频当作背景音乐,在孩子玩耍时,在孩子画画时,不做任何要求,放经典诵读的音频,不提任何要求。

    孩子还小,能坐下来正儿八经诵读一个小时甚至以上的,毕竟是少数,我也不去想别人怎么能读那么长时间,她一次应该读多少时间,没有应该,孩子是有个性的,不可拔苗助长啊!要求孩子不可以太正儿八经,感觉是像给学生上课似的。

    要坚持诵读经典,但是别要求孩子太多,要读得活一点,内容安排上,时间安排上都应该如此,不要死规定读几遍,也不要规定读多少时间,只有读得灵活,才有趣味,只有趣味,才能引导孩子把经典诵读下去,越读越用心,不要做表面上的文章,遍数和时间只是形式,是表象,诵读是修身,是静心,只有乐读才能真正让孩子静心,才能真正发挥诵读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10:52:16 | 只看该作者
讲解论语
2010年05月18日   星期二    5岁11个月又20天
    最近《论语》读的遍数多了,孩子总喜欢问我意思,可惜啊,我自己都说不清楚。

    为了防止自己罗嗦,决定读书百遍,然后再来细细品味,所以买了本无注释的大字拼音的版本,这样好,省得我讲解意思,可是孩子越读越纳闷啊,老是喜欢问我意思。

    我忍不住又想讲解了,另外买一本带解释的,我想,当我们现在有时间回头复习《论语》前几章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稍做讲解,应该是可以的,说不定,这样更能引起孩子诵读的兴趣呢!每天讲的内容不宜多,并非要一句一句地讲下来,孩子问到哪句,就讲哪句,或者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做些解释。

     孩子自己读的时候,也喜欢猜意思,昨天读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孩子在听小鲁的历史故事时,听到过这句话,于是,自己开始讲解了:“三个人在一起,肯定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我爸爸有一个特点,是趴在电脑前,他可以当玩游戏老师,还有抽香烟老师,妈妈是读书的老师,我呢?是写毛笔字的老师!”孩子爸爸听着,还乐呵呵的,我也高兴,不是我能当读书老师,而是孩子说她是毛笔子老师,说明她喜欢毛笔,对自己还很有信心,值得庆幸。

     从今天开始,诵读《论语》,一天讲解几句,孩子要求我讲,我感觉我越不讲,越神秘,她要求了那么多天,满足一下她,但是要讲已经熟读成诵的句子,千万不可以多,一则没时间,二则要继续保留神秘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0-5-19 15:25:11 | 只看该作者
先谢谢zkyhyh的厚爱与信任。

从一楼一直看到最后一楼,觉得你真是位好妈妈,这么用心,看得我好感动,让我想起儿子小的时候,我也曾这么用心过,每天的眼光只在儿子身上......时光流逝,过得太快了,18年一晃而过,回想起陪儿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总有种莫名的感动,看到孩子小的妈妈,也特别想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诉人家呀~~

呵呵,说了点费话,请不要介意。

在读经操作中的细节,你就看我给你介绍的文档,应该问题不大了,至少我看你以上文章中的烦恼,那里面应该都有。

我想,我们要常常反省一下,一个人是怎样学会语言的?从胎儿到出生到会说话,其实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这时候最主要接受教育的器官就是耳朵,听觉,婴儿的耳朵是全天24小时360度开放的,也就是说,你觉得没教他,只是你没有故意教他而已,他也在吸收环境里面所有的内容,那些重复了多遍的内容,就成了他生命深处的不易抹杀的内容,日后遇到有利的条件就会表现出来,而那些重复少的,也是他生命中的内容,只是扎根不深,总之,都成了人生命的组成,所以每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气质,而又有许多共性。

而环境中的声音,或远或近,或小或大,都会被他吸收,把一个人放在野外,没有人声,那么过了三年,再想学会说话是很难的了,所以,学会说话前孩子是要大量地听的,而且是不必很专心的,听就是了,只要给他最正确的内容听,他以后一定也会说的正确,比如,在孩子刚说话时,说一些奶话,我们都不着急,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跟他说正确的,再过一段时间就好了,而一个孩子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听的遍数岂止是百遍千遍,只是我们“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那在孩子吸收力特别强的时期,给他多听多看、让他多说经典内容,而不必太在意他是否专心、用心,儿童是可以一心多用的,只是绵绵密密地做就是了,熏习多了,他的生命自然会越来越厚重,这也是智慧的内容最好的学习方法吧?,就是不断地熏习呀,其实用不用心倒不是最重要的,时间多、量大是主要的,要给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

再想一想,人接受教育的管道也就是眼、耳、鼻、舌、身,在耳朵能听见的时候让孩子听最好的声音,在眼睛能看见的时候让他看最好的画面,在舌头能说话的时候,让他说最美好的语言,能做到最大化,那就尽了人事了,至于结果是什么,那其实不关我们的事,这中间,任何善巧都是好的,但是方向、目的是一定的:最终就是让孩子吸收进去,成为他生命的内容。

人一生能表现出来的东西是很少的,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表现出来的是那个“利”,而没有表现出来的,是那个“用”,无用之用是大用,所谓“厚积薄发”,所以不要急着让孩子表现,要想表现出耀眼的光芒,需要十倍百倍的厚重的生命之体来做支撑,否则只会昙花一现吧?所谓“智及仁守”。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对你有用。

想送给你两句话,是我喜欢的: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绵绵密密用功,轻轻松松期待。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静好 + 1 + 1 春花的一席话,真是说得我心眼里去了。
zkyhyh + 1 + 1 我好喜欢。。。非常诚恳,值得反复学习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8 , Processed in 0.078240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