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天高任鸟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调查:大量读经,对孩子有什么作用

[复制链接]
211#
发表于 2010-5-29 09:21:1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几天春花和天高任鸟飞的对话,感到版主说话有点偏激,春花读经不追求利,不追求版主所谓的好处,这就是读经的高境界,很多人为什么读经,总是想认为读经我的工作有好处,对我的孩子有好处,对我的生活有好处,其实读经的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它只是在慢慢地潜移默化中改造你的人生观。所谓无为而为。比如很多人读经就想着要背诵,结果是适得其反。
还有版主去看看自己的开贴语,“你无权“批评”别人的观点是不对的。如果你对别人的观点有疑问,你只能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对方做澄清性说明。

违反约定者,请自行修改发言,否则版主有权酌情删帖。希望大家在平和讨论中,深化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强化自己对孩子教育所应有的责任感。”
我不知版主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读经后大家讨论问题应该更平和些。
我是不主张孩子大量读经的,至于成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发表于 2010-5-29 13:17:19 | 只看该作者
我也不是很有发言权,因为我只在儿子身上实践了一个多月。当时孩子五岁多,是老老实实按照王教授的一百个字一百遍,发现完全不适合我的孩子。最后的结果是他一看到书就打呵欠,极度厌倦,不得不停止。现在重新拾起,只安排每次读四五百字左右,早晚各读七遍,还可以坚持。今天看了各位的精彩发言,很有收获,我会不断地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方式,时间和量。看了春花的贴子让我也有了要自己好好读经的想法。这之前只是儿子的陪读,从来没把它当做自己的事。可是我们这一代人又何尝不需要经典的熏陶呢?我儿子现在读经的情况是不熟悉的部分还能跟着指读,熟悉一点了就不爱看书,大部分时间只是嘴巴跟着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5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发表于 2010-5-29 20:02:47 | 只看该作者

适度就好

不能这样评价,只能说
1,教材的选定,经典比其他的教材好
2,读经的时间,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和个别情况定,不能一刀切
3,量大比量小好,也是根据具体情况定.2岁和9岁自然不一样
4,读或者听,指读还是滑读,诵读还是默读,不能死板,要根据实际情况定,这个实际情况叫火候,最考老师家长
5,读经要不要讲解,读经还是实践,智力还是德行,评价这些好坏选择单一,都是不合适的,还是要讲,

火候.根据实际情况定,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5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06:09: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劳尔 于 2010/5/29 09:21 发表

看了这几天春花和天高任鸟飞的对话,感到版主说话有点偏激,春花读经不追求利,不追求版主所谓的好处,这就是读经的高境界,很多人为什么读经,总是想认为读经我的工作有好处,对我的孩子有好处,对我的生活有好处,其实读经的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它只是在慢慢地潜移默化中改造你的人生观。所谓无为而为。比如很多人读经就想着要背诵,结果是适得其反。

还有版主去看看自己的开贴语。。。我不知版主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读经后大家讨论问题应该更平和些。
我是不主张孩子大量读经的,至于成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谢谢劳尔先生提出的批评。说明一下,我那条约定是在“遵守版规”的前提上附加的。其实当时我也犹豫了一下——并不是考虑该不该这么说,而是考虑是否删帖和站短警告。春花同学的帖子,严格而言应该算宣传性“软文”。证据有三:其一内容与主题无关,调查是针对儿童不是成人。其二她“大量读经只有利没有弊”的观点明显偏执却又缺乏必要的论据支持。其三,字体故意设置很大很抢眼。。。单凭第一条就可以当作灌水删掉的。后来也许是因为春花太可爱的缘故,心一软也就算了。我这人也够傻,眼睛里不揉沙子,最后还是说了一句“撒谎”——这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


所谓撒谎,是站在“实事实理”上说的。象山云:“吾平生所学无他,只是一实”。又说:“吾之所学与诸处异者,只是在我全无杜撰。”  什么叫全无杜撰?如果说象山之承体起用的境界太高,那么,对自己稍许警觉一点,慎察己意总是当下就可以实行的。文章前面明明在说,读经的过程就是“放掉己见”的过程,后面却又说“只要嘴巴在念就行”,更还要舞弄些“记录买东西的便签”之类的花招,难道这就是“放掉己见”?可见,“放掉己见”四个字,对她而言不过是人云亦云的一话头,说说而已却并不明白,遑论力行?

成年人读经做不到专心诚意也就算了,这没谁怪你定力不够。可是,自己还在神魂摇荡,却反以为读经已经很有心得收获,甚至还要向孩子们推广这种心得,这岂不是自欺害己又盲目害人么?圣人经教,不外乎为己之学,读也好不读也罢,总只两件事:一个自知,一个慊诚。自知者智,慊诚者厚。

从文章前后分析,我认为,春花可爱则可爱矣,然而她从大量读经之历程中并未产生真实的受用。尽管她以为自己有受益,但那实在只是自娱自乐式的卡拉OK。自个儿慢慢玩可以,要作为学习经验推广,我看还是手下留情的好。

所以,撒谎的意思,是说“意之不诚”,即:不自知。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5-30 06:4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V3V + 1 + 1 奖励
ygf666 + 2 + 2 瞧这人辩解水平,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发表于 2010-5-30 08:54:46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来说说结果吧!如果孩子喜欢,也能配合并且能够坚持下去,我想肯定是利大于弊的,还有可能不是利大于弊那么简单,有可能给予孩子无限的潜力!
再来说说时限和方法吧。大量读经原来是指每天花那么多的时间来读经,我想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考验。文武之道还要一张一弛呢!孩子读经我一直把它当成是读书的一部分,每天可多可少,但每天都看点,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任何好的东西,如果加入功利心,往往会适得其反!
从以前的听经典,到现在的读经典,我们一直在坚持着,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milkrabbit + 2 + 2 我很赞同。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纯粹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发表于 2010-5-31 11:22:47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发表于 2010-5-31 13:5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鸟儿:

看了你的辨解,长叹一口气,鸟儿呀,你自己从头到尾看看你的发言,脸红不?是不是越描越黑?我这也是最后一次耐心地回复你,下次姐姐可不奉陪了。

所谓“意之诚”者,你能做到哪里呢?你能做到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了吗?你能做到佛的“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的境界吗?你看到了“物自身”了吗?何以判断别人“意之不诚”?口气好大。不过呢,人人确实都有知是知非的那颗心,“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一个人是不是诚心,别人都可以看到的,甚至可以看到你的肝你的肺了,不是巧舌如簧就可以掩饰的,不信,你去对一个小孩子做做试验,假如你不真心爱他,任你说的天花乱坠,他也不会跟你亲的,诚恳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你这帖的标题是“大量读经对孩子有什么用?”,又做出许多规定,不许这不许那的,春花我本不想参与的,一时动了点心,就把自己读经的真实状况写了出来,至于是不是“自娱自乐的卡拉OK”,人人心里自有一杆秤,明者自明,如果真是自娱自乐,那又有什么不好呢?

你这标题里看似一个问题,其实有两个问题:1.大量读经(4---10个小时)是不是可能?2.如果可能有什么用?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是这样吗?

第一个是不是可能,这个对我来说是可能的,对小孩子,实践上我不知道,我儿子没有长期大量读,但有短期的经历,比如读《孟子》,儿子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读《论语》,20天,每天8小时左右,这算不算数?我不知道。所以我不下这个判断,况且我儿子也大了,我只说我自己,别人的与我无关,不过,我倒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去问宋朝的人,大量读经可不可能?将会得到怎样的答案?我想多半他会很惊讶你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候孩童就是这么读呀,为什么到了现在,千难万难地读不了呢?人是进步了呢?还是退化了?是心灵强健了还是贫弱了?

第二个,这样大量读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也是你一直在问的问题,这也是每个家长都有的不同的体认,也就是教育的观念,从这里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你认为大量读经是最有用的,你就创造大量读经的环境,如果你认为这样读经不重要,甚至过犹不及,你就不这样做,这是个观念的问题,是吗?那么我这里就说我自己的主观观念了,我是赞成大量读经的,在你想来,春花我一定是那种弱智的迷信者,听风就是雨,是吗?我可以告诉你我的想法,言不尽意的地方,希望鸟儿要体谅。

我们每人一天都有24个小时,除去吃饭睡觉休息户外活动,就算14个小时吧,还应有10个小时的时间,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也应该是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时间,无论是身教、言教还是境教,有的是有意识做的,有的是无意识做的,无论有意无意,孩子已经在那里接受教育了,其实是24个小时都在接受教育,不是吗?那么孩子都在做什么呢?在做你给他的环境所能做的事情,包括你没有表达出来的暗示效应,你认为难的东西,他也会认为难,你认为有趣的东西,他也会慢慢喜欢,你能力不够的地方,只要你善于鼓励和期待,孩子也会做得很好。

教育不是要随顺自己的性情向下堕落的,不是的,而是要用理想来提升现实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其中“生活即教育”是对的,生活即是一种教育,而“教育即生活”就是不对的了,教育是要提升生活的,是要立命甚至要造命的,我们的想法当然是让孩子吸收有最大长进的东西了,那经典是不是能让孩子最大长进呢?我认为是。因为经典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的共同认定的好东西,是提升境界、涵养性情最好的营养品,如果你认为看电视、玩电脑是好东西,你就让孩子大量看电视、玩电脑,如果你认为让孩子大量阅读是最好的教育了,你就让他大量阅读,能最大化的让孩子吸收你认为的好内容、好东西,就是尽了最大的人事了,对吗?甚至睡觉的时候小小声地放碟片也是啊,那就不只是十个小时了,孩子在玩在闹都可以放声音啊,孩子的耳朵在听,你为什么让他闲着呢?你不放这个声音,也会有别的声音进入,你怕孩子累吗?到底是你累还是孩子累?你说“过犹不及”,这和孔子说的“过犹不及”一样吗?孔子知道哪里是“过”了,哪里是“不及”了,你能知道吗?你说6个小时“过”了,说不定还“不及”呢,现代生理学、科学都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容量的开发还不到百分之十,人的潜力到底有多大你已经知道了吗?你看小学生在学校一天的时间,上课的时间至少有6个小时,都干了些什么呢?如果上课铃声一打,就开始读,下课就出去玩,再上课再读,这样不用多,就读三年,小孩子一生看书的能力就打定了,这会有什么蔽呢?晚上还不用留作业,想学其它的技能不就有的是时间了吗?你看现在的小学在干什么呢?

至于用怎样的方法,那是不一定的,你可以以兴趣为切入点,温言软语是慈母心肠、怒目金刚也是慈母心肠,孟子说:“教亦多术矣,吾不屑之教诲之者,是亦教诲之也已矣。”连不屑于教诲都是在做教育呢,哪一样做的适当,都好,只不过都要有一个方向、一个归宗,这个归宗不就是让孩子真正地吸收进去吗?读进去、读烂了这会有什么不好呢?熟悉了,就喜欢了,孩子将来才可能最大化的悟,孩子是活的生命,你怕他装多了消化不良吗?吐不出来吗?所谓的创造力想象力难道是空穴来风、无米之炊吗?小时候你给他浅俗的,他长大了,想象创造自然只有浅俗,因为那是你给他的呀,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吗?

因为人都比较喜欢浅俗简单,孩子也是一样,让孩子看绘本漫画,和看电视比起来,孩子喜欢电视。
让孩子看书,和看绘本或漫画比起来,孩子喜欢绘本漫画。
让孩子看书,和读经比起来,孩子喜欢看书。
深度的内容是需要开发的,也是需要父母把浅俗的内容挡一挡的,这叫练内功,孩子的周围有那么多口腹之欲,他当然会比较喜欢了,那是生理上的直接反应,正是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这是需要父母的慧眼来挡一挡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我觉得,对王教授的感恩,也就是教授的高明,关键的一点在于:我自己本身水平能力都不行,但是却有可能教出好的有智慧有能力的下一代。这也应是教育的真理,教授说:我们有一桶水,但可以给孩子指一条河,以前我们经常听说的是:我们要给孩子一勺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里迷惑就大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是一代不如一代的,而教育是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等我们费劲地学一点东西再来教孩子,岂不是把孩子都耽搁了?教育的大手笔乃是由匹夫匹妇教出圣贤之才,这是让人多少高兴的一件事,一句“小朋友跟我念”解尽天下纷扰,有了实实在在的下手处,但是也是个大原则,它不与任何善巧冲突的,任何善巧最后的目的也是让孩子吸收进去再消化再感悟,不是吗?


对我来说,有如下的本末轻重的层次:
读经和其它比,读经是本,其它是末,读经较重要,其它轻,但不是对立;
孩子和大人比,孩子较重要,所以一切先以孩子为主,把孩子的每一天该怎样过想清楚,大人是附带的,不可以把自己弄得很疲劳,而孩子还在那里蹉跎;
孩子和大人比,孩子读经是需要着急的,大人可以缓一缓,在时间出现冲突的时候,以孩子为主,以培养出孩子的自觉为最终目标;
所以,其实事情是很简单的,把孩子的每一天规划好,开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改进,而不是热情过份,遇一点挫折就放弃。
我的儿子大了,没有这福份,因为现在也做不了什么,所以就自己读了很多,因为读得多,里面的内容让我更坚信大量读经的好处,也想了很多将来有了孙子,该怎样教,我自己读经典完全是附带的事情,这是我的本,我自己背再多又能怎么样呢?我做奶奶的时候,就要创造这样的环境,我会常常规划出一个画面:
第一.
将来家里(包括儿子家)的装修布线要布三条音响线,各个屋都有三个喇叭,有开关,在小孩子在家时,把音响打开,一个放经典诵读,一个放经典音乐,一个放英文经典诵读,随便孩子在哪个屋子里,都能听到。

第二.
不能有电脑,有电视。这是个困难,因为大人都受不了。但既然想到了,在现实中就朝着这个目标去教育大人,能做多少做多少,如果不行,缺憾也只好还诸天地了。

第三.
屋子的墙上挂满经典字画,这个经验我可以从读经班学到,有机会的话,我会积累这些字画,到时就能用上。

第四.
我现在所学所做的一切,都是想将来怎样教育儿子、儿媳妇,因为他们将来首先会为生活奔忙,不会静下心来看这些的,现在我就天天把自己看过的文章分门别类地整理,想出一个顺序,做准备,或许不单单自己家获益,还可以利益更多的人呢?正所谓“尽人事”也。


以上这些,很可笑,是吗?我是个40多岁都不长进的人,所以,希望对下一代做点贡献。真诚希望你幸福,希望读经家庭各个幸福。

这篇算不算“软文”,鸟儿判断一下吧,春花就是要傻乎乎地宣传大量读经呢,这是不是很“可爱”呢?是不是“意之不诚而不自知”呢?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5-31 13:5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ygf666 + 2 + 2 支持!大姐,你真有才!
snowfall2001 + 2 + 2 精品文章!
zkyhyh + 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发表于 2010-5-31 17:31:3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以後在想,是否還千古不變的成就法則: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還是適用於孩子讀經問題上呢?!
不要讀很多,一部經就夠了,由定生慧。讀經用來開發孩子的自性大智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zkyhyh + 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发表于 2010-5-31 18:23:36 | 只看该作者
晚!春花这么长篇大论的辩解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3:33:3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实质是什么?一位读经孩子的日记

以下实录来自于某读经学堂的网站,这孩子是某读经老师自己的孩子,孩子自己的心声,从另外一个角度启示我们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此略去孩子的名字和读经学堂的名字。
------------------------------------------------------------------------------------

个人总结与读经感想

     来这里读经9年有余,因为爸爸看了一个报纸,济南XXX经典学堂招生,然后爸爸和妈妈,就把我送到了XXX,5个月回来,自己在家里读,有几个人陪我一起读,慢慢的到现在,一开始很喜欢读经,但后来就不喜欢读了,到现在读书不是很好,但最近有很大的长进。无论是读书还是,帮助别人与 同学相处和睦,只是不太会写字,不太会认字,所以读书的效率不是很高,明年学会拼音争取过识字关,更有效的利用读书时间。



读经感想

1.来这里多久?10余年。
2.为什么而来?我爸逼我而来。当时什么样的想法?不想来。
3.对这学校有什么想法?就是不想读。
4.读书的情况?不好
5.背过的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选》《易经》《伤寒论》一半《诗经》一大半。
6.状态有没有改变?没有。
7.发生的情况最深的印象?没有?
8.读经这么长时间后心里怎么想?不想读经。对读经这件事怎么看?不想读。
9.自己在读经过程中有什么体会?不喜欢读经。
10.现在心里想什么?不读经。现在对学校同学老师有什么想法?没有。
11.将来的打算?不读经就行。


感恩父母

      伟大的母亲,在我小时候我爸爸上班我妈妈每天早上起来很早做饭,我没有上过学所以我能睡懒觉,我爸爸回来后吃饭吃晚饭,我没什么干的我就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爸爸看了一个报纸济南XXX学堂,我爸就把我送去了。我爷爷想我,所以说我爸爸说让我回去,后来我爸爸没办法就把我接回去了,然后自己在家里读经。有一次我爸爸的一个朋友来了,我和几个朋友在玩,他们打碎了一个水桶他们走后,我爸爸打骂了我一顿,我就不想读经了,因为每次打碎了别的东西他就打我,我恨我爸爸,永远别让我说爸爸谢谢你,我永远也不会说爸爸谢谢你,因为我不想读经,我只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爸爸我希望你不要逼我读经了,我对经典怀恨在心,永远别想让我好好读经,我永远记着你是怎么逼我读经的,如果你真逼我读经,我会让你知道我在这里学的什么。


                                                                                               XX11周岁     2010.1.17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secretgarden114 + 10 + 10 这段转贴太吓人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0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3:58 , Processed in 0.113002 second(s), 4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