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qqyo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不必着急让孩子去读历史

[复制链接]
141#
发表于 2009-11-3 09:5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6 llrr 的帖子

去哪里读正史? ,很简单,找一本好的学术著作,然后按照他的索引找书看。

现在在说的是教育孩子的问题。孩子的历史启蒙读物,我拿二战史举例,列举的那几本小说都是相当不错的,涉及了东线/西线/太平洋战场。

就我个人教育孩子而言,我是不会拿如果这是宋史之类的东西做启蒙的,这样在起点就落入了下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1:02: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_wllw 于 2009-11-2 20:26 发表
那位qq同学,乃就是一个国粉吧,就乃说的那些东西,乃考证过第一手的资料?网络论坛上看看就以为自己是专家了?笑话。


如果你考证了我帖子里说的哪个个方面有问题,欢迎指出。

考证不出来,那你就郁闷去吧。

听说你看古文,都会断句了,真是可喜可贺啊。

原帖由 y_wllw 于 2009-11-2 20:46 发表
说说我自己看历史书的经过。

入门书籍虽然不是朱熹的资治通鉴,不过,也是现代史学著作,王曾瑜的岳飞新传,当时,我不过是小学吧,看了之后不禁感叹,原来世上还有这样一流人物。之后,按照王先生的注释索引 ...



不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的啊,朱老先生虽然写了一本《资治通鉴纲目》,可那和《资治通鉴》可不是一本书。

所以你这个从小学历史的例子,正好用活生生的事实印证了我这楼的论点,那就是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去看历史,否则就会像这位y_wllw朋友一样,学了一些乱七八糟混乱不堪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发表于 2009-11-3 11:22:09 | 只看该作者

乃就是一连看贴都看不明白的主

发表于 2009-11-2 20: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我说,楼上诸位对历史基本没有了解吧。什么叫分不清真假?考证这东西还是存在的。
读历史,朱熹总结过,先通鉴,后前四史,之后再读其他。

前后联系,你的明白?

少打一个字而已,朱熹说的资治通鉴。

就你这种理解力,也就当当果粉算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HMB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发表于 2009-11-3 11:24:15 | 只看该作者
这位qq朋友,充分表演了啥叫断章取义,嘿嘿,这就是他读历史读出来的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发表于 2009-11-3 11:30:35 | 只看该作者
听说你看古文,都会断句了,真是可喜可贺啊。
-----------------------------------------------------
原来某人对断句有如此的怨念。可想而知此人是什么水平了,哈哈。

啧啧,难怪会捧着本明事当历史书看。

教你个乖,搜索知网论文《画蛇添足的注释-评帝国政界往事》,看看这类东西是不是被当成文学作品看。

不过,以qq同学这种水平,可以想见没有知网的账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发表于 2009-11-3 11:52:19 | 只看该作者
不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的啊,朱老先生虽然写了一本《资治通鉴纲目》,可那和《资治通鉴》可不是一本书。
-------------------------------------------------------------------
分明149楼我有个贴子,读历史,朱熹总结过,先通鉴,后前四史,之后再读其他。
152楼这句话“入门书籍虽然不是朱熹的资治通鉴”,是要和149楼连在一起看的。

不过就是为了多赚积分,把一长文分段发了罢了。又写的笔误了,造成了歧义。多谢您指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发表于 2009-11-3 11:53:45 | 只看该作者
另外。

我在上面154楼说了,“自觉的把抗日这块排除了”,这是因为这块我没研究过。不过,我还发了个贴子,提到了音速论坛,想邀请您去那辩呢,那儿比天涯的水平高多了。不过,论坛管理员告诉我是广告贴,给我把那个贴子删掉了。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发表于 2009-11-3 11:59:13 | 只看该作者
接触历史太早了,是有些问题。这点没啥可争议的。所以,我认为小孩子就该让他看历史小说,但是要挑精品,比如战争风云这个水准的。自然就会培养兴趣了。

之后,小孩子自己看历史书,家长也要做适当的引导。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历史书,即使是所谓正史,也一样只是某些人的记录,所以为了辨别真伪,就要看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在这过程中,不止是学到历史知识,更会提高思辨能力。这才是正途。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HMB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4:25: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_wllw 于 2009-11-3 11:22 发表
前后联系,你的明白?

少打一个字而已,朱熹说的资治通鉴。

就你这种理解力,也就当当果粉算了 ...


到底你那是前后联系啊,还是少打了一字啊?不要说话前后矛盾啊。

“朱熹说的资治通鉴”这话也很有趣,原来朱熹老先生是说书的!


顺便再给你找点小毛病

入门书籍虽然不是朱熹的资治通鉴,不过,也是现代史学著作,王曾瑜的岳飞新传


您的这个“不是……也是”用的可不怎么好,一下子把“朱熹的资治通鉴”等同于现代史学著作了。原来老妹你是南宋人啊。

我建议这位朋友先别着急读历史和古文,先把小学语文好好补一补是最最急迫的事情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发表于 2009-11-3 14:37:36 | 只看该作者
,您老先生牛呀,谁比的上您哪,拿明朝那些事儿当历史著作忽悠别人。佩服佩服。
您这样的水平,看不懂别人的文字,实在是正常。
谢谢您的表演,让大家开心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5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57 , Processed in 0.07954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