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老子“唯德大唯物主义”的智慧———德与道是提升就业智慧和能力的源泉(五)
根据上海市第五次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显示,市民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就业失业”(23.8%),社会就业已连续三年位居该市社会热点问题之首。如何对待和化解困扰人们的难题?需要运用老子“唯德大唯物主义”思想、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内因、外因和本因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和认识,从根本上化解社会就业问题。
体现老子思想主体的《德道经》分“德篇”和“道篇”两个篇章,蕴涵以德(修身的品行)归道(自然规律)的主旨,“唯德大唯物主义”是其精髓思想和世界观。因为老子认为自然大道无象无形,唯有淳厚的“德”最为接近她的本源,也唯有具备厚德的人才可能感悟、把握自然规律。“唯德”是要契合自然规律,它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大唯物主义”是大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所以我们把老子的这种思想体系称之为“唯德大唯物主义”思想。
用“唯德大唯物主义”思想观察、剖析社会就业困境的症结:
一是内因,即主观因素。《德道经》中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说,唯有淳朴广大的德,才可通达自然大道(规律)。老子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成员,要想达到顺应万物规律的能力,首先要通过内因修德,有德才能有善待、体恤万物生灵之心,从而通过学习、观察,提高对自然界的认知和驾驭应变能力,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良性循环发展的目标。
《德道经》中有赞美水的论述:“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意思说:真正圣洁的自然之水,都是以道德之善来涵养的。这些水善于利益、养育万物,而内心仍然保持洁净。由于它总是到众人所厌恶而不愿去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道的自然本质。当前,就业形势看似很困难,但仔细观之不难发现,一方面社会就业的压力很大,而另一方面,在农村、城郊、民营企业、第三产业等基层领域用工的缺口依然巨大,出现“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两种极端。原因何在?是因多数求职者无视现实已变迁,仍在延用过往经验。其实,就业的“道”正在于“众之所恶”的地方,那些一般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才生机无限,蕴藏着巨大发展的空间。
究其根源,在于人们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中忽视了人文历史的学习,忽略了对贯穿其中的先贤哲人思想的传承,由于缺失了修德的点化,唯利主义大行其道,使人们无法得到“上善治水”的睿智和勇气,只能看到眼前表面上的得与失,只想索取既得的小快乐,却无法体味到给予中的大快乐。所以,急功近利使其难以抑制对福利待遇不切实际的要求,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由此可见,内因修德对于每个人感知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和提升人生价值,把控机遇都至关重要。
二是外因,即外部因素。《德道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天地都要调适自己与宇宙环境保持和谐,又何况天地间渺小的人类呢?人类更应当主动顺从自然规律,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以确保自己的生存发展。孟子举例说:虞舜本在历山耕田,被尧起用成为天子;傅说曾经替人筑墙,被殷高宗举用为相;胶鬲本来在贩卖鱼盐,受到周文王的荐举,做了纣王的大臣;管夷吾囚禁在监狱里,得到鲍叔牙的推荐,被齐桓公举用为相;孙叔敖避祸住在海滨,被楚庄王举用为相;百里奚身为奴隶,被秦穆公赎回来做了大夫。这些被孟子所标榜的成功人士,都是善于在恶劣环境中调整自己以适应形势,最后获得社会和国家认可的人。
三是本因,即最本质的因素。老子以为用“三生万物”的思想看待问题,才有清澈的洞察。在三因中,内因是内部环境,外因是外部环境,而本因才是问题的根本。例如,社会就业困境的外因是全球金融危机所致,而其本因浓缩起来则是发达国家发展史上长期“唯利”价值观的输出和渗透,致使冰冻三尺,且蔓延发酵而成灾。要化解这个本因,就要用“德”“道”的衡量标准,通过内因修德,靠德行及时洞察时势变迁(外因),调整人们的意识和选择,由此,以顺乎良性发展的需要。
虽然西方国家已普遍认识到,失业是社会一切不和谐声音的“导火索”,但因其文化中唯利的驱动,使得“福利国家”的药方子变味,结果既培养了大批“懒汉”也造成国家无法承受之重。我国的国情更不允许重蹈其覆辙,无法照搬西方业已失败的公共就业和福利国家政策。因为西方可以不择手段通过战争掠夺、经济操纵等非道德途径来实现其经济增长,与我们的国家性质和“唯德”思想背道而驰。
总之,化解困扰人们的就业难题,在于就业先学做人,从业先修德性,用老子“修身”教育解决就业难的内因。引导人们尊重顺应客观现实,调整心态,降低期许,主动进行素质转型以适应社会的变革,从而解决就业难的外因。解决就业难的本因,还须从国家教育层面确立唯德世界观,把德与道作为提升就业智慧和能力的源泉,使道德修养成为社会广大就业者的通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