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空山泠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空山泠语--一个私塾教育者的手记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2:03:06 | 只看该作者

朝会·存夜气

   自上周起,中大班老师和几位大同学每天5:00起床,到教室静坐,然后说些互相策励的话,提示近期所应致力之处,谓之“朝会”。试行一周,效果很好。会上多数由我来讲,会后如有空,就记录下来。不揣浅陋发表出来,期望与更多人共勉。
              
   人应早起。曾国藩在家信中说:“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人在早上神志清明,早上起来,宜静默,动作宜轻,并提醒自己在一天中尽量保持这种清明的状态。孟子有“存夜气”之说: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孟子是这样重视“存夜气”,认为一个人若不能“存夜气”,将日渐沦为禽兽。“夜气”颇不易说,大概是指人回归本性、良知呈现的清明状态。人不论善恶贤愚,都有良知呈现的时刻,但有的人珍视这种时刻,善加保存,扩充,有的人则不当一回事。白天喧嚣忙碌的生活,很容易使人心情浮躁,良知隐匿,夜间的休息,则渐渐让人平静下来,回复真实的自己。早上是人最清醒的时候,应该缄默以保存此心,还应对一天的事做好安排。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做好计划,则一天都很踏实安稳。古时皇帝上朝一般都很早,天还不亮,就把事情布置完了。曾读<<老舍自传>>,老舍告诫他的家人,早人起来谁也不准跟他讲话,因为他头脑里都是灵感,一说话就跑了。从修养上说,“存夜气”确实很重要,这种清明的状态,我们在一天中保持得越久越好,学问深粹之人,每时每刻都很清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4:29:19 | 只看该作者

朝会·把握今天


  这几天我们早起,大家会发现,我们不但没有因此而疲劳,反而更加清醒,学得更多,做事更有效率。所以人关键是要有精神,精神健旺,一切都可以克服。
  早起做什么呢?先要有意识地存养此心。以前讲过孟子的“夜气说”,就是尽量把这种清明的状态保持下去。然后趁着头脑清醒,认真规划一下一天的生活学习。我们要把握今天。昨天已过去,不可再得;明天还没来,尚属未知。我们能把握的,唯有今天。我们应好好珍惜、充分利用这短短的一天,每一天把握好了,未来自在其中,一生即在其中。
  有的人留恋过去,总念着以前怎么怎好,那是活在过去;有的人寄希望于未来,泛泛地想如果怎么怎么就好了,不肯面对现实,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那是活在未来。其实,人既不可能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跨越今天而到达将来。因此这两种人的生活都是虚幻的,生命是被浪费的。圣贤经典就是让人走出虚幻,活得更加真实生动。人只有积极地把握今天,活在当下,才能让每一个明天充满希望,让每一个昨天都变成幸福的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22:17:03 | 只看该作者

怪异的图景,贫乏的心灵--关于曲阜将建大教堂的感想

  据媒体报道,曲阜孔庙附近正在建造一高达四十余米、容众三千余人的哥特式耶教大教堂,“为曲阜本地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信徒提供礼拜场所”,并“将配套建设基督教和儒家文化交流中心,打造中西文明交流平台”。

    “文明交流”、“文明对话”近年来颇为流行,然而以这种方式来进行,到了此种程度,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

  从此以后,曲阜是儒家文化的中心,还是基督教的中心?是中国文化的圣地,还是基督教的圣地?

  它将成为中国文化全面沦落的象征。就好象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被推倒一样。

  稍微有点文化情怀的人,都会觉得此事十分怪异。它反映出中国人的文化心灵已经贫乏错乱到何种程度!

  没有自己文化心灵的人,就是这样被人奴役还懵然不知!

  就像春节联欢晚会为了表示自己“开放”,不分青红皂白邀请当年走红的艺人一样,我们为了表示自己“兼容并蓄”,悍然把外人请进自家宗庙,与自己祖先并肩而坐。今天中国人“开放”的胸襟,恐怕连西方人也惊诧莫名、自愧不如吧!

  煞有介事的“文明对话”,其实不过是少数人的自我陶醉。找几个学者,开展几场“对话”,就能化除世界的隔膜与暴戾?其实,世界上的冲突,并不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仍只是善与恶的冲突,正义与私欲的冲突。真正伟大的文明本身是不会冲突的。一个真正的儒生不会去欺负一个基督徒,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也不会向一个佛教徒动武的。每种文明守住自己的本位,既不奴颜卑膝,也不强人所难,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中国人连自己的文化都不清楚,还对什么话?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还交流个啥?

  于是就出现这么一幅怪异的图景:在中国人的文化圣地、世世代代中国人瞻仰崇拜的地方——曲阜,将要矗立起一座比孔庙还高还大的教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10:51:41 | 只看该作者

"假民主”之害甚于猛虎

  受现代民主观念影响的父母,往往不敢理直气壮地管教孩子,怕这样做不够“民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不服管教,乖张暴戾,无法无天,如埋在家里的一颗定时炸弹,令父母们烦恼不堪。

  究竟要不要给孩子“民主”?

  其实,“民主”作为现代社会一项重要价值,虽然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不能滥用。从本质上讲,从来没有绝对的民主,认为世上存在一个“绝对民主”的国家或群体,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此外,民主有其适用的对象和范围,一般适用于素质、地位相差不多的成人之间。还有,“民主”主要是一个权利概念,与利益相关,不能简单套用到亲情伦理等方面。就父母与孩子来说,父母与孩子在年龄、地位、文化程度、社会经验等等方面本来就是极不对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是利益关系,而属于亲情伦理。所以,父母教育孩子,不宜过于强调“民主”。过于强调“民主”,其实是放弃了做父母的责任,结果反而害了孩子。

  必须注意的是,在今天,传统的严格管教型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民主”的家庭越来越多,一种似是而非的“假民主”在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因“民主”而被耽误、被障碍的孩子,远远多于因严格管教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如果说过于严格的管教会给孩子身心留下阴影,那么过于“民主”的不管不问、放纵姑息,则让孩子根本不能成长!作为一个教育者,近年来已经遇到太多这样的有“民主”教育背景的“问题”孩子,还有他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家庭。然而孩子已经长大,习气已经养成,软硬不吃,如“虎兕出于柙”,面对一筹莫展的父母,再高明的教育者也无力回天,只能扼腕叹息而已。“假民主”之害,甚于猛虎矣!

  父母之所以不敢大胆地管教孩子,主要是怕防碍孩子的自由,压抑孩子的个性。其实,这都是很片面肤浅的观念。正常地管教孩子,不但不会防碍他的自由,压抑他的个性,反而是保护孩子自由,培养孩子个性的必由之路。

  什么叫个性?就是一个人能按自己的理性来行动,不盲从他人。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因为他还是一个感性的存在,没有理性。让孩子听从大人的话,实际上是让孩子感性混沌的生命逐渐服从理性的过程。在“听话”的过程中,孩子逐渐体会到什么是理性,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蒙昧走向清明。如果我们不敢要求孩子“听话”,实际上是取消了孩子感受理性的机会。而理性不能建立,人也就无所谓成长。

  一个孩子小时侯不听大人的话,长大了也不会听从自己的“话”——他心灵真正的要求,良知的声音。他只是顺着自己脾气、欲望而盲目地行动。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孩子,他并非完全不懂道理,不知是非,但他就是不依理而行。他不只是不听大人的话,其实他也不听他自己的“话”, 总是陷于无法调和的矛盾之中。因为他根本没有养成按理性行动的习惯,控制不了自己。他的人格是分裂的,身心备受煎熬,严重者其实就是精神病。这样的孩子一生颠倒错乱,痛苦不堪,又有何“个性”“自由”可言?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由脾气、欲望控制的盲目的自己和来自天命之性的清明、超越的自己。按先儒的话说,前者是“气质之性”,后者是“天命之性”。气质之性不一定不好,但它需要教育、修治才能转化为德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治气质之性使之合于天命之性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调伏习气欲望使之顺从清明的良知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好,人就成长得好,心智成熟,谓之有理性;进行得不好,人就没有成长,心智不成熟,谓之没理性。<<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者,长养其善性——天命之性也;救其失者,救治其气质之偏也。不长养其善性,任其气质之偏肆意发展,还做什么父母呢?

  所以,今天的父母们,不要再滥用“民主”了,不要借“民主”而偷懒,也不要怕自己“不民主”或怕别人说你“不民主”而不敢管教孩子。父母管教孩子乃天经地义,是父母神圣的职责,不可推卸的责任。管教孩子要大大方方,坦坦荡荡,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当一个孩子拒不服从父母管教时,我们应该区分他是真有委屈呢,还是任性使气无理取闹?是正常的生理需要,还是欲望的过分膨胀?如果是前者,我们要找出原因,尽量满足;如果是后者,应该坚持原则,稍示颜色。要知道,这时孩子表现的并不是他真实的自己,大人对他的管教,正是对他真实自我的保护。如其不然,孩子脾气将日益粗暴,欲望日益膨胀,最终淹没他清明的天性,变成毫无理性之人。当孩子已经长大还毫无理性,那就非常之可怕,本应充满天伦之乐的家庭,就要变成人人饱受折磨的“地狱”了!如今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多少这样的家庭!见之令人心痛。岂孩子天性如此哉?岂父母本意如此哉?皆“假民主”之过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10:58:02 | 只看该作者

朝会·学习是分内事

  大家来家塾的第一目的是学习,但是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有努力的,有不努力的。每人都应该好好的反省一下,如果觉得不够努力,就要找找原因了。对学习的认识可能有误区。    学习本来是人的分内事,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世上所有的道理,都是人心中本有的,学习就是开发自己本性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视学习为额外的事。人不主动学习,最主要的是辜负自己,对不起自己。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其实所有行业的佼佼者都是“学而不厌”的人。现在中国的学问,西方的学问,古今中外的学问,都在我们面前,为什么不去好好学习呢?一般人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视学习为苦事,他的人生就有缺陷,生命是被浪费的。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让生命不停的进步,一步步走向充实、饱满、光辉。学习有阶段性,十几岁以前是被动的,要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十几岁以后就应该是主动的,家长和老师只是指明方向,人生的路还是要自己走。希望大家都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自觉自动地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11:00:36 | 只看该作者

重读鲁迅:“改造国民性”之可怕

  鲁迅一生的工作,可以“改造国民性”一言概括之,鲁迅也常这样自诩。然而,“国民性”是可以改造的吗?  何谓“国民性”?我想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基本的人性和中国人所独具的性格特征。前者是所有民族的人都相通的,后者是在中国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
  基本的人性怎样改造呢?是人就有人性,把人性改变,重造,谁有这个本领呢?
  一个民族的性格,是在独特的环境中长期形成的,能像换件衣服那么简单地换掉吗?英国人不会想着改成法国人,印度人不会想着改成美国人,为什么中国人就非得把自己的性格改成别国人呢?如果说是为了强大,不得不改,那英国人、法国人、印度人也曾经失败过。如果说我们要放开心胸,多吸收人家的长处来丰富自己,那是应该的,但应该说“丰富”或“完善”“国民性”,而不是咄咄逼人的“改造”。
  仔细体会“改造”这个词,是可怕的,尤其当它运用到了人的精神领域。
  鲁迅之所以把“改造国民性”看得那么简单,因为他根本就不承认,人有基本的不变的人性。在这他反驳梁实秋的文章<<文学与出汗>>中表现得非常鲜明。他认为古人的人性与今人是不同的,贫民的人性与富人是不同的,既然人人不同,当然可以大改特改了。
  实则,鲁迅理解的人性,只是人的气质之性甚至生理属性。在<<文学与出汗>>这篇文章中,他就用古今人“脾气”不同、“出汗”不同来证明人性不同。他只了解人原始粗鄙的一面,不知道人还有超越光明的一面;他只知道人有动物性、气质之性,不知道人还有人性、天命之性!而对人来说,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一个思想偏颇的作家,却长期被尊为“青年的导师”,被尊为“民族魂”,不是很危险吗?他的文章(包括这篇<<文学与出汗>>),多年来都是中小学语文的重点篇目,,让千万孩子背诵、学习,考试!中国人的“国民性”,真的就这样被“改掉”了!
  
  附:  
             文学与出汗
                 鲁迅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
  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
  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那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二七,一二,二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0:25:35 | 只看该作者

朝会·关爱同学,做好自己

  公先生:落实圣贤之言,应从关爱小同学开始。圣贤之言终究是要落于行动上的。圣人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我们应该从身边的人做起,先关爱周围的人,再把此心推而广之。学习经典要用在正确的地方,一个人若是心术不正的话,能力越大就会越糟糕。
  吴先生:修德当由身边做起。孟子言“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我们不要向外求,不要好高骛远。此外,尊长爱幼都是责之于己的事,而非要求他人。人做好自己就行了,总是要求别人会使事情更加恶化。“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这一段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只问自己有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而不是要求别人。所以大同学应该只问自己有没有爱护小同学,有没有做到“兄道友”,而不要管小同学是否尊敬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弟道恭”。要求别人,自己首先就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6:58:17 | 只看该作者

朝会·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当今之世,放眼天下,没有几个读书人。并不是上过学,或上过大学,读过硕士博士,就叫读书人。“读书人”这一称谓,其实是有特定内涵的。在中国古代,它指的是熟读经书,以生命实践圣贤学问,有修身养性之功夫,有齐家治国之本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这样的人,古人叫做“士”。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今天的学生,很少有人算得上读书人。因为他们读的书根本不对。今天学生所读之书,不仅肤浅驳杂,且多偏于知识技能,于身心修养了不相关,即使努力攻读,充其量也不过成为一个专门人才,将来有个好饭碗而已。
     也有一些人喜欢读书,或者也读读经典,但也不能算读书人,因为他们读书的目的、态度不对。他们只是把经典当作一种知识来了解,一种材料来研究,甚至抱着消遣的态度,随便看看。他们并没有把经典看作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并没有把读书明理、追求圣贤学问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他们虽对经典有一些了解,但终其身还在经典之外。
     真正的读书人,应当明白“大学之道”。<<大学>>开头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要发明自己的德性;“亲民”就是要亲近、关爱天下人,像圣人那样“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一人”;最后,一切的努力,要以善为依归,要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有这种胸怀,有这种识见,有这种为学做人的目的和诚恳,才算得上读书人!
     读的书对,目的、态度对,还要耐得住寂寞。古人有“板凳甘坐“十年冷”、“三年不窥园,十年不下楼”、“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之说。真正的读书人,要把得定志向,耐得住寂寞,攻苦食淡,不求人知,安下心来好好读几年书。今天最缺少的,正是这样的读书人。出去看看,红尘滚滚,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东奔西跑,有几个人安心读书?但社会需要读书人,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人类,最需要的,就是读书人。因为读书人是社会的主干,国家的栋梁,人心的标尺,人格的模范。古人讲“士乃国之宝,儒为席上珍”,这里的“士”、“儒”,讲的就是这种读书人。我们看看范仲淹、王阳明、曾国藩、林则徐等彪炳史册的人物,其实都是一介书生,一个读书人,他们以自己的道德学问建功立业,救国救民,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他们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今天的人一处高位,一有钱,很少不贪污腐败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读书,没有人生的目的,没有高尚的追求。人生没有高尚的目的和追求,必然会追逐低级的享受。人们恨那些贪官,那些为富不仁者,但你想想,他这样一个空虚肤浅的心灵,有了权有了钱之后,不腐败享受,还能干什么呢?
   真心希望大家珍惜眼前的机会,立定志向,静下心来,好好读几年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根据谈话记录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9:17:40 | 只看该作者

汝是人,何畏鸡


于某会议闻一幽默故事,甚有味焉,与诸君共赏。

某国有患强迫症者,臆己乃一虫,甚畏鸡。久之不愈,家人送入精神病院。医者悉心施治,三年,始使之信己乃堂堂人类,非虫也,无须畏鸡。问之,则曰:“我,人也,非虫也,不畏鸡。”如是者多日,医者谓愈矣!家人甚喜。出院门,适遇一鸡,患者大骇,疾返入院,瑟瑟不敢出。众曰:“汝既已知为人矣,何畏鸡?”答曰:“吾固知矣,恐鸡不知也!”


由识者观之,世之称读经大有益而不让孩子读经者,殆类此矣。既知读经乃人性之所在,乃成就人才之根本,何畏本末颠倒声名狼藉之体制教育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9:18:51 | 只看该作者

不溺爱,不网游,多读经

  越来越感到,在今天,一个孩子要真正成人成才,殊非易事。

  至少有一半的孩子,在溺爱中长大。父母接受了似是而非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不愿也不敢管教孩子。也有的家庭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而老人多溺爱。

  不敢管教孩子的父母,还会放任孩子接触网络游戏。多数家长对网络游戏对孩子的摧毁力估计不够。一个迷上网络游戏、脑袋里装满了怪兽、暴力形象的孩子,将会失去现实感,不能再从事任何有效的学习。有因上网荒废学业的,有连续上网十天耗尽生命的,有为上网弑父弑母的……网络游戏已经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奈何很多父母就是不能及早注意并有力地斩断它伸向孩子的魔掌!

  不溺爱,不沉迷影视和网络,是学习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可议读经。

  常常担心,孩子还没开始读经,已经被溺爱和网游扼杀了。而且,很明显的,读经孩子人数的增长,与迅速增长的网瘾孩子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常常担心,我们拯救孩子的速度,赶不上网络吞噬孩子的速度;也许还没等我们把读经的孩子培养成才,世界已经被网游毁灭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不让孩子染上网瘾、少看或不看电视,与让孩子读经一样重要。执政者真要有远见,有良心,当立法限制网络游戏的制作和流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2:12 , Processed in 0.23956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