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空山泠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空山泠语--一个私塾教育者的手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09:59:38 | 只看该作者

鸟巢

                        鸟巢
  从车窗外望,看见路旁高高的杨树上,有不少鸟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筑在比较粗的树杈上。突然就有几句话冒出来: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嵫基,不如待时。”一下子感慨万千。我多年来的毛病,即是不顾现实与时机,一味蛮干啊。此所以费力多而收功微也。
  那些鸟巢,如果不选在树枝分杈处,无论怎样是筑不成的;如果不选择牢固的树杈,也是很容易就前功尽弃的。北京的天气并不温和,冬天狂风肆虐,夏天暴如倾盆,但这些鸟巢,却安然无恙。如果让我去在树上筑一只巢,恐怕也经不住北京的狂风暴雨吧!
  我没有想到,这样简单的道理,要经过三十多年的磨砺才能悟到;我也没有想到,上天给我这一启示,只通过一个鸟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22:38:50 | 只看该作者

夫子之涕

夫子之涕

  在我的阅读范围内,夫子流过五次涕(泪)。
  一是夫子母亲去世,夫子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古人葬父母不起坟,但夫子周游列国,东西南北之人也,不能不做个标记,于是封土起坟,高四尺。夫子先回家了,弟子们在后,突然下起大雨。弟子们回来后,夫子问他们为什么回来这么迟,弟子们说墓因雨崩塌了。夫子没有反应。弟子说了三遍,夫子泪水纵横,说:我听说古人是不修墓的。
  二是颜渊死的时候,夫子哭得很悲痛,当然也流了很多泪了。子路死的时候,夫子“哭于中庭”。
  三是郑国子产死时,夫子为之流涕,叹子产“古之遗爱也”。夫子称赞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四是“西狩获麟”之时。有人告诉夫子,有个砍柴的捕到一只奇兽,像麇,但有角。孔子伤感地说:“你为谁而来呢?你为谁而来呢?”以袖掩面,泪水沾湿了衣袍。麟乃仁兽,有圣王乃至,春秋周室衰微,诸候混乱,生民涂炭,麟非时而现,为卑贱者所获。夫子因叹“吾道穷矣!”
  夫子五次流涕,一为父母,两次为钟爱的弟子,一为贤人,一为天下苍生。夫子至情至性之人也,何严肃古板之有!夫子胸怀天地之人也,何曾有一介之私!读经时,每读到夫子流涕的地方,就有无限的感动,既悲伤,又温暖,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广阔的泪水里,被融解净化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rxry + 1 + 1 精品文章! 读论语越深,越感动于夫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6-16 17:18:24 | 只看该作者

餐前感谢辞之更改

                                    

  “感谢父母赐给我宝贵的生命
  感谢天地赐给我生存的空间
  感谢老师为我开启智慧
  感谢同学伴我健康成长
  感谢生命中所有的一切
  请老师先用
  请用餐”
  这是某学堂餐前感谢辞。家塾创办以后,一直沿用此感谢辞,但总隐隐觉得其中有不妥处,每天师生一起诵三遍,一年即一千多遍,未可忽也,今乃更改之。
  原先感谢辞有何不妥呢?我以为有以下几处:一是把父母放在天地之前。古人云“天地君亲师”,父母当然重要,然无天地,何来父母?二是“我”字未免太多,读来读去总觉得似乎仍是以自我为中心。三是欠精确,父母之恩,何止于给我们生命?天地之恩,又何止给我们生存之空间?四是缺少对“天地君亲师”中“君”这一级的肯定。
于是由我起草,经全师生修改润色,拟定了家塾新的餐前感谢辞:

  “感谢天地化育万物
  感谢政府仁政爱民
  感谢父母辛苦抚养
  感谢老师传道解惑
  感谢所有人的劳动与奉献
  感谢生命中的一切
  愿天下灾害不生
   祸乱不作
   永远和谐
  请老师先用
  请用餐”

  没有天地,即没有一切。政府是否行“仁政”,且不管它,此乃吾辈之期许也。父母之深恩,没身难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尤重在传道。“一人之身,百工之所为备”,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都享用了无数人的劳动,大部分人无缘得见,默默中为我们作贡献。生命中因缘际遇的一切,阳光空气,动物植物,桌椅板凳,都有其意义,都与我们的生命有关。最后祝愿天下没有地震、旱涝、瘟疫等自然灾害,没有战争、犯罪等人为祸患,人与人、人与自然永久和谐。
  愿得到贤者批评指正。


[ 本帖最后由 空山泠雨 于 2009-6-16 17: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6-16 21:48:34 | 只看该作者
改得挺好的。西方信教人吃饭前都要感谢上帝。这改过以后的比那范围要广多了。

学堂是否是吃素为主的?想起一些文章,关于人与动物的。“感谢生命中的一切”已包括了动物。
是否有必要再加一句。“感谢提供此餐的动物植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9:03:15 | 只看该作者
“株儒”是怎么造成的

  常见父母们表达这样的困惑:孩子小时侯那么可爱,怎么突然就冒出来那么多问题呢?尤其到了十几岁,任性,厌学,上网,追星……令父母不得不“刮目相看”。看着孩子日渐陌生的脸庞,父母甚至怀疑:我怎么生出这么一个东西出来?
  王财贵老师讲的那个“人造株儒”的故事,不知有多少父母能体会到其中的辛酸。造侏儒的人为了挣钱,把婴儿放在坛子里,到十几岁,婴儿就长成一个身体特别矮小的人,再也长不大了。但很多父母却没意识到,从小不给孩子充分的文化滋养,他的心灵将不能发育,他将成为一个“文化株儒”。一个人不管身体如何高大,如果人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也不过是一个碌碌小人而已,一个酒囊饭袋而已,虚生浪死,与草木同朽。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之性人为贵,既生而为人,岂可堕落如是哉!
  然而孩子是无辜的,十几岁之前的教育他是无法抵拒的,他成了一个文化侏儒,责任不在他,在父母,在老师。
  现在父母难当,因为教育理论太多了,令人眼花缭乱。古时侯没有这么多的教育理论,教育是很明白的事情。人们(不论中西)不约而同地以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是重视做人。读经与做人,是教育的两条腿,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读经才能保证孩子的心灵得到最高度文化的哺育,给他一个最远大的前途;重视做人则保证孩子能够顺利地生存于这个社会。古代的孩子读几年书,就有相当的文化修养,知书达礼,到了十几岁,正是发愤求学之时,不仅不会“逆反”,反而更加懂事好学。古代没有所谓的“青春期逆反”,“青春期逆反”其实是现代孩子心灵成长受到抑制而出现的病态结果。
  那些抱怨孩子“变坏了”的父母,请您静心想一想:你给孩子的,是怎样的教育?你知道你的孩子学的是什么吗?有多少真正有益于他心灵的成长?你真正关心的,是孩子的分数还是他心灵的充实?孩子周围的环境你是否了解?如果孩子所学的,老师所教的,你自己所关切的,都不是让孩子成人,他周围环境又充满着不良诱惑,孩子变坏了,不是理所当然吗? 
  曾有一个家长向我抱怨,孩子好动、自私,有暴力倾向,我就问她,你想想你孩子头脑里有什么?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脑袋里除了在学校学的一些肤浅驳杂的“知识”,剩下的就是动画片、电脑游戏和流行电影,一个正面的人格榜样都没有,他怎能成长呢?他哪能不堕落呢?我们想让孩子好,却不给他正面的文化教养,他心灵的成长得不到满足,他的身体一天天长大,心灵却一天天窒息、枯萎,直到有一天他非理性地爆发了,你才发现他是那么的陌生、那么令人头疼!一个“文化株儒”诞生了,可他正是你一手造成的啊!
  不要再责怪孩子了,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有多少父母、师长,正是做人造株儒的工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天妈妈爱天天 + 2 + 2 收藏了!时时看看可以提醒自已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7-23 03:55:29 | 只看该作者
”读经与做人,是教育的两条腿,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读经才能保证孩子的心灵得到最高度文化的哺育,给他一个最远大的前途;重视做人则保证孩子能够顺利地生存于这个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21:26:51 | 只看该作者

看母子广告,百感交集

  到超市给女儿买奶粉,看到奶粉包装袋上一位女明星抱着婴儿的广告,忽然一下子百感交集。
   婴儿那么可爱,笑得那么纯真,母亲的脸上也溢满幸福的微笑,那巴掌大的母子天伦之乐图,仿佛把整个超市都照亮了。
  孩子小时候都是可爱的,都是上天的杰作;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对孩子抱有无限的期望,在今天,孩子几乎是一个家庭幸福的标尺。但曾几何时,随着孩子一年年的长大,欢笑越来越少了,无奈越来越多了,那生机盎然的天伦之乐图也被数不尽的争吵、哭泣、叹息所取代。仿佛孩子刚降生时上天揭开了生命美好的一角,随着孩子长大,又无情地盖上了。
  由于办学堂的缘故,见过不少问题孩子,厌学,上网,玩游戏,自暴自弃,无法无天,如搁在家中的一颗定时炸弹,父母整天忧心忡忡,睡不着觉。我到过这样的家庭,那子女与父母之间无休止的争吵、算计、冷战,实在让人觉得人生是那么的无聊、辛酸!
孩子怎么突然就变成这样了呢?主要还是大人的疏忽所造成。大人总是以为孩子还小能懂什么,就是让他吃,睡,玩,变着法儿逗他玩,就是不让他接受高度文化的熏陶。父母把他们送到幼儿园,大部分幼儿园也不过是让他吃、睡、玩,嘻嘻哈哈,蹦蹦跳跳,以为这样就是“幸福天真的童年”。上了小学,中学,就学那些肤浅驳杂碎片化的知识,做那些永远做不完的练习题。很多家长不知是无知还是为了自己方便,还让孩子随意看电视看动画片,--可怜的家长,你可知道现在电视和动画片当中都有什么呵!我们的孩子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成长--他的身体在长大,他的心灵越一天天在败坏!于是有一天,当你回头看见他小时候的照片,你会无限地感慨、悲哀,生命怎么这样艰难,这么无常!
  可是,这艰难,这无常,正是自己造成的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天妈妈爱天天 + 2 + 2 是呵,小时候每个父母都觉得自已孩子长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9-22 16:17:13 | 只看该作者
可是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几个月的经,但是他还是拒绝指读书上的字?如果你让他跟你一句一句的读,那没有很大的问题,但是如果你让他指读,哪怕是一遍,这对他来说也是十分痛苦的事。因为要指读,他甚至于对跟读也有反感的情绪。所以为了安抚他的情绪。我改用故事书来指读。这个倒是愿意。一本小书能指读个三五遍。但也不是本本如此。真是奇怪,认字对他就是一个这么不快乐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23:26:34 | 只看该作者

也说“经孝不能两全”

             也说“经孝不能两全”


  不止一次碰到父母愿意让孩子全天读经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不同意的事情,为了尽孝,年轻的父母只好妥协。有的是父母对读经教育本来认识不深,一遇到老人家反对,很快以“尽孝”为借口而退缩,此类父母,即使老人不反对,也未必会让孩子读经的,不谈也罢。只有对读经教育坚信不移,迫切想让孩子全日读经,而老人家又坚决不同意,才有“经孝不能两全”的问题出现。
  本来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老一辈人只应该提建议,而不能代作决定。毕竟父母要对孩子负责一辈子,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能陪孩子走一小段人生之路。但现在往往一家就一个孩子,千般宠爱在一身,老人离了孙子简直就活不下去,不自觉地越界,或即使知道越界也无法自拔。怎么办?不让孩子读经吧,实在觉得孩子太可怜;让孩子读经吧,老人家又整天唉声叹气,甚至以泪洗面。老人家还有几年好日子过?万一因此生病撒手人间,做儿女的岂非大大不孝?年轻的父母左右为难,真是备受煎熬!
  然而,万事皆有其理,得其理,则依理行之可也。舜“不告而娶”之事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舜是有名的孝子,古代娶妻“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但舜却“不告而娶”。孟子的解释是,“告焉则不得娶”,“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舜深知如果告诉父母必娶不成,娶不成则不能成家,不能成家则无子孙,等于废了“人之大伦”,实际上陷亲于更大的不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与“无后”这一“大不孝”相较,循不循礼倒成了小事了。于是在中国历史上,舜虽不告而娶,仍不碍其为孝子之楷模。
  年轻的父母当思量:自己让孩子读经,究竟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孩子真正成才,更有出息吗?不正是为了光宗耀祖吗?不也是为了更好地尽孝吗?如果轻易向老人妥协,孩子得不到合理的教育,不能成才乃至成为败家子,岂非也会“绝后”,也是不孝之大者?我们不是亲见很多孩子因教育不当,到了十几岁后无法无天,整天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人仰马翻吗?
  所以,我认为如果做父母的真的认识到读经教育的重要性,就应该坚定地让孩子去读经,也许这才是真正对父母尽孝呢!如果你觉得老人可以商量,那就多商量,态度尽可能温和,“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乃至“号泣随,挞无怨”,把道理讲明,把诚心掏出,让父母知道你不是心血来潮,不是标新立异,不是笑他们落后,而是真心为孩子着想,为家庭的繁荣昌盛着想。当然你也可以采取一些缓冲的措施,比如对老人说先休学几个月,试试看。世间的事,其实绝大多数并没有那么严重,只要我们诚心到了,老人是可以被感动的,毕竟他也是爱他的孙辈的!
  那如果老人无论如何不同意呢?那你不妨学习大舜,来个“不告而读”,你本来是要尽你教育子女的责任,实在也是天经地义,没什么好羞愧的。你越小心翼翼做贼似的,老人就越把它当回事,你真的快刀斩乱麻,做了就做了,也许老人反而不那么计较了,大家都轻松了。这就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有时你越是给他讲道理,他越难缠,得寸进尺,你真摆出斩钉截铁不可动摇的架势,他反而会轻松地接受。当然,这一招“不告而读”,你要看看父母的身体状况,如果老人家已有性命之虞,那还是算了,等等再说吧!
  “百善孝为先”,诚不易之真理,尤为中国伦理之基石,一向为中国人所珍重。然我辈让孩子读经,并非不孝也,乃大孝所在也。首先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坦然了。
  然而事情又有另外一面,就是,之所以发生“经孝不能两全”的问题,又往往因为我辈不孝在先也。据观察,发生“经孝不能两全”的家庭,往往有两种:一是本来不大和睦(儿女平日未好好尽孝道也);二是夫妻工作太忙,孩子大部分时间由父母抚养,老人与孩子的感情比父母还要深,也难怪他们舍不得了!所以一旦遇到“经孝不能两全”,年轻的父母首先应当反思:一、我对父母尽孝够不够?为什么不能与他们心意相通?如果平日沟通得足够,怎么在教育孩子上突然间会有如此大的分歧?二、我平日是否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是否把抚育孩子的重任过多的摊在父母身上?如果对这两个问题不能有肯定的回答,那你首先要忏悔,不要埋怨父母如何落后如何顽固,而要怪你自己没尽到子女之道。如此,孩子读经固然不可缓,你对父母尽孝更不可缓!所以你的态度应该是:无比地坚定地让孩子读经,无比真诚地对父母尽孝。你要通过实际行动,在更多的方面对父母尽孝,给他们体贴入微的关怀,填补他们因与孙辈分离而造成的巨大孤独,让家庭更加和谐美满。如果你诚心诚意地做去,天长日久,父母不会不理解的,父母必然会就像舜的父母最终接纳了舜一样接受读经。本来让孩子读经又不是投机倒把作奸犯科,而是天经地义、光耀门庭的大好事,父母怎么可能一直反对下去呢? 其实“经”“孝”不但可以两全,而且自古以来就两全,今后必然也能两全,因为所有的经都教人尽孝,读了经才能更好地做孝顺子孙啊!不能两全,只是我们做得不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19:45:00 | 只看该作者

肚里没有几本书,走遍天下也枉然

 
     
   现在很多家庭比较富裕,外出非常方便,于是经常带着孩子国内国外旅游观光,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一家出游,当然很开心,但过度旅游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儿童的多动症即与此有关。
  曾教过一个孩子,十岁前已去过十几个国家,国内的风景名胜几乎都跑了个遍。问他去过哪些国家,他只能说上来几个名字,问有什么印象,却几乎一片空白。他的影集有好几大本,现在都尘封在箱底。现在这个孩子十五岁了,注意力极不集中,属于“学习困难”的孩子。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读书在前,行路在后。孩子小的时候正是身体心理迅速成长,并大量汲取文化养料的时候,此时他最需要的,是一个尽量稳定、安宁而单纯的环境。几乎所有高等哺乳动物都有“藏匿”本能,就是在哺育幼崽时,尽力把幼崽隐藏起来,不使其受惊动。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的成长期非常漫长,相应地“藏匿期”也比较长。所以,孩子十几岁之前,环境应尽可能稳定,尽量减少生活场所的变更。生活场所的变更大人不觉得什么,却会引起成长中的孩子极大的不安,扰乱其心性。本人教过农村孩子,也教过城市孩子,按理说,城市孩子文化素质较高,应该对经典进入更快,但事实常常相反:农村来的孩子更容易对经典感兴趣,读经专注力也较强;城市孩子则多对经典漫不经心,很难一口气读上一节课。原因当然有多种,但有一点我认为不可忽视,就是城市孩子见的世面太多了,各种新奇的玩意都见过,已经很难对简单的白纸黑字产生兴趣了。
  有的父母会担心,你不让孩子见世面,孩子长大后什么都不懂怎么办?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当孩子到了十几岁,有了较深的文化积淀,心智真正成熟之后,再让他寻师访友,游历名山大川不迟。而那时候,他就不是单纯地像照相机一样“摄”风景,而是以一颗文化的心灵与山水名胜相感应。
  肚里没有几本书,走遍天下也枉然。希望今天的父母们,能意识到这一点,给孩子一个安宁的童年,别再折腾你的孩子了!


[ 本帖最后由 空山泠雨 于 2009-11-21 17: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1:56 , Processed in 0.084828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