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空山泠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空山泠语--一个私塾教育者的手记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19:47:50 | 只看该作者

纪伯伦:孩子

   还是一个文学青年时,就非常喜欢纪伯伦的散文诗,现在从事教育,自己又有了孩子,重读<<先知>>,感触至深。这篇<<孩子>>,相信多数为人父母者读了都会感动,哪怕你只读了第一句: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孩  子(纪伯伦)
    于是一个怀中抱着孩子的妇人说,请给我们谈孩子。
    他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罢;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 本帖最后由 空山泠雨 于 2010-10-28 19: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19:49:41 | 只看该作者

何必曰用,成人而已

何必曰用,成人而已

  今之教育,病根即在急于世用。家长如此,老师如此,校长如此,教育领导亦如此。大学如此,中学如此,小学如此,幼儿园亦如此。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衣食无着,流落街头,全没有宽舒从容、坦易和平之气味。却不知身之不修,德之不立,人且不成,用从何来?故虽汲汲于为用,却造就不出真正人才,社会反而无人才可用。此皆不知本之过也。孔子曰“君子不器”,而我们所培养的,正不过一“器”而已。故人问:汝让孩子学经典,究竟何用?答曰:何必曰用,成人而已矣。

[ 本帖最后由 空山泠雨 于 2010-10-28 19: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19:54:46 | 只看该作者

学会告别


  小时侯,很喜欢过春节时拾鞭炮,我们那儿叫“拾炮筒”。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还没起,自己就一骨碌爬起来,抓起经过苦苦央求大人才给买的小手电筒,到各家各户拾炮去。那种兴奋劲儿,真是难以言述。记得手还曾经被鞭炮炸过,虎口肿得老高,幸亏炮小,不然可能就残废了。但忽然有一年,好象是十一、二岁的样子,一下子就不喜欢拾炮筒了,看着兴冲冲跑出去的弟弟,觉得特幼稚。
  回首所来路,发现是一个逐渐告别的过程。曾迷恋过诗歌,曾一心要做职业作家,曾要成就融贯中西的大学问……然而,都渐渐远去了,因为逐渐找到了对自己更重要的事情,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适合的,最该做的。
  所看的书,逐渐缩小范围,因为日益相信“六经之外,别无奇书”;所听的音乐,越来越只喜欢那几支曲子,那几首歌;日常饭菜,翻来覆去只是那几样;朋友虽多,经常来往的,也就剩下那几个。多少刻骨铭心的故事,最终不得不凄然或淡然地挥别。从文学到学术到教育,从体制内到体制外,每一次告别,都免不了一番或长或短的阵痛,多少长夜里的焦灼徘徊,甚至伴随着自己或亲人的泪水,然而我知道,没有阵痛就没有新生。
  老子云“为道日损”,孔子云“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中庸>>云“纯亦不已”,孟子云“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何谓成熟?不过是懂得了告别而已。该告别的必须告别,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因为人各有命。
  告别,是为了走向深刻;告别,是为了走向纯粹;告别,是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完成应该担负的使命。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春花 + 1 + 1 我好喜欢。。。
天天妈妈爱天天 + 2 + 2 写的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5:26:06 | 只看该作者

保护孩子的元气

  在教学中,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凡是农村来的学生,读书声音都很大,有时简直震耳欲聋,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城市里的孩子,声音就小很多,个别孩子几乎读不出声来。练武术也是这样,练得最好的,正是农村来的。
  起初我没有太在意,但后来情况越来越明显,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初步的分析,也许城里孩子看电视、玩电脑太多,接触信息太杂,加上娇生惯养,远离自然等原因,大大损伤了元气。而农村孩子生活环境则相对单纯,父母娇惯的也少。
  很多人以为多让孩子接触信息就是学习,殊不知接触太多信息也会消耗孩子的能量;很多人以为让孩子多吃有益于身体,殊不知吃得太多太滥也会伤害身体。我们这个时代,孩子一出生,就面临很多危险。
  元气受损,则精神弱,不是萎靡不振,就是多动乖戾。我们通常以为多动是精力充沛使然,其实不一定,更多的多动症是因为精神太弱,不足以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
  人的学习好坏,事业成败,既靠智力,也靠气魄和精力。没有强大的精力支持,智力也发展不到高深的层次。故为人父母者,当特别注意保护孩子先天而来的元气。
  

[ 本帖最后由 空山泠雨 于 2010-12-2 15:4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春花 + 1 + 1 我也觉得多动是这个原因,见过的太多了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9:59:27 | 只看该作者

英雄手段

          英雄手段

    读<<朱子语类>>,有一段论宋太祖之治,颇有感触:

      或言:“太祖受命,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曰:“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太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此方是英雄手段。如王介甫大纲都不曾理会,却纤悉于细微之间,所以弊也。”

  今日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文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的倒挂,吾人如欲改革教育,最要者,莫过于大力推进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在经典,经典不熟则不能入,故必须读经。故吾人如欲改革教育,首在读经,其他皆末事,只要能保证读经为主,其他皆好商量。诸如数学、英文、艺术、武术等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皆可做,但前提是不能淹没了读经。诸如德育、识字、蒙学、讲解等等,亦可做,但前提仍是不能淹没了读经。道之晦塞久矣,世之颠倒错乱极矣,欲救之者,只有先抓住大纲大本,其他无暇计也。此本既立,其他可渐复矣。此本不立,其他复之亦无大补于世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21:11:10 | 只看该作者

龚鹏程读书会

 去坦博艺术中心参加“龚鹏程读书会”。

    龚先生的博学的确令人佩服。北大国学院李勇刚兄问他国学入门者如何学习小学音韵知识,龚先生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很多人研究一辈子的音韵学,本来十分钟就可以讲完。读龚先生的书,也有这种印象,对于很多领域,他都能提纲挈领,举重若轻。也许,这就是通人之学吧。

    我对“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还是“义理明而后训诂明”很感兴趣,因为作为一个办私塾教孩子读经典的人,我对于“先识字后读经”还是“先读经后识字”很关心,感觉这两种教法背后其实有这么一个学术思想的问题。目前私塾教育圈里,多数“先读经后识字”,或“以读经替代识字”,也有人认为应先教识字,进而教“三百千”等蒙学教材,然后再过渡到读经。我认为两者都不可偏废,应以读经为主,适当开展识字及蒙学教育。龚先生指出,古人不管“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还是“义理明而后训诂明”,针对的都是成年人,他们早已把<<四书>><<五经>>背得很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0-12-8 13:05: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山泠雨 于 2010-12-7 21:11 发表
 “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还是“义理明而后训诂明”,针对的都是成年人,他们早已把<<四书>><<五经>>背得很熟了。
...


这句话让我想起《大学》中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0-12-8 14:21:0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2 19:09: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ayavati 于 2010-12-8 14:21 发表


多谢空山先生,愿闻其详。

  
  “训诂明而后义理明”,是清代影响很大的一种学术潮流,认为治经(学)应先从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做起,考订每一个字的形、音、义及相关名物制度,由字及词,由词及章,及全书,然后才“明义理”。我认为这种做法有其价值,然而机械性也是明显的,并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人认识事物,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在循环往复中逐渐深入的,不是单个的原子加起来就是整体。
  在私塾教育中,有人以这种学术思想为依据,认为教孩子读经应从认字开始,一个一个地认,认够了一定量的字,理解了字义,才可以读经。我认为这也是比较机械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0-12-13 12:5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9 空山泠雨 的帖子

空山老师说得真是好,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2:02 , Processed in 0.156755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