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433|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卡尔威特时代早期教育的特点与局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0 17:4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卡尔威特,一个200年前的德国神童,想必大家都了解一些。
我以前写过不少关于卡尔威特的文章,现在从一个新角度谈一谈。

我不反对早期教育,反对的是不恰当的早期教育。
但有人把卡尔威特当作了早期教育的代名词,
好像反对卡尔威特就是反对早期教育,
不能不说,这种看法是比较偏狭的。

200年前,人类处于知识饥渴时代。知识非常宝贵。
经合组织曾给出的知识的四个类别,

know-what,事实类知识
know-why,原理类知识
know-how,技巧方法类知识
know-who,查询类知识

200年前人类掌握的知识大多是know-what型的事实类知识,
所以那个时代博物学家很吃香。
100年前,则是原理类知识的天下,
50年前,是技巧类知识的天下,
今天,查询类知识(信息管理,知识挖掘)则大行其道。

当然,这个分法只是表达方便,未必那么精确。
但是,知识重要度的变迁是跟人类知识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200年前,知识稀缺,100年前,知识繁荣,
50年前,知识爆炸,今天,知识泛滥,

200年前,人际传播是知识的主要传播方式,
100年前,书籍、印刷品是知识的主要传播方式,
50年前,电子产品开始成为知识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
今天,网络开始成为知识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

由于教育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
显然,随着知识的数量、价值以及传播方式的巨大变迁,
教育方式也要随之适应。

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我们姑且认为它是符合那个时代特点的早期教育方式,
姑且认为他是在当时成功的早期教育,但无疑,这种早期教育在今天
已经非常不合时宜。

很多家长谈到早期教育的时候,言必称卡尔威特,这种情况让我感到很纳闷,
因为在美国,即便知识泛滥到如此程度,想找到关于卡尔威特的资料也是
非常艰难。因为这种东西过时了,美国人就不再关注它。

卡尔威特早期教育的主要思路就是以人际传播的手段大量、直接、高密度地
进行知识灌输。而且知识灌输的类型主要是Know-what这种事实类知识,
范围也相当广泛,包括历史,地理,植物,动物,语言,文学,数学等等等等。
由于当时知识稀缺,所以知识懂得多了自然就会让人感到称奇。一个人造神童就此脱颖而出。

以前谈到儿童背诵的时候提到,儿童阶段是非常适合这种事实类知识的灌输的。
因为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强。所以,只要家长比较耐心、仔细,
那么,这种灌输会有一定效果,甚至奇效。

但是,这种教育法在今天为什么被发达国家抛弃呢?原因就在于知识的数量、
价值、传播、存储方式的变迁,使得儿童掌握大量的know-what类知识并不必要。
儿童掌握的know-what知识只要够用即可,如一些常识。而且这些知识并无
必要早期灌输,因为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这些知识会自然习得。

我们看到,电视上每天都在进行着类似“开心辞典”这样的“知识竞赛”,可人们对那些优胜者
并不怎么关心与尊崇。因为大家知道,知道这么多事实类的知识并没多大意义。
这些知识就在网上呆着,想用到的时候搜一搜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费力装在脑子里呢?

现在大家更关注的是know-how这类技巧,方法类知识,我以前向一位出版社的
编辑请教,此人说:现在家长喜欢的书是那种一看就懂,一用就灵的。
这一用就灵说的就是这些方法,技巧类知识。

不过,这里也必须强调一点,教育跟做菜不一样,做菜可以看着菜谱教的方法
照猫画虎,而教育涉及到因材施教,需要教育者的悟性。所以,了解一些
基本的原理(know-why)还是挺必要的。可以在know-why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这就是所谓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由于现在知识太多,太泛滥,可能很多特别宝贵的资源就在某个地方呆着,
所以,掌握更多know-who类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谁是专家?

200年前,知道大量know-what类知识的是专家,
100年前,掌握大量know-why类知识的是专家,
50年前,知道大量know-how类知识的是专家,
今天,掌握更多know-who类知识的是专家。

除了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过时,卡尔威特的教育还有个问题就是对于人际关系能力
培养的忽视。对这个问题以后会有专文讨论。

补记:

卡尔维特的教育不等于《卡尔维特的教育》

我批评卡尔维特的教育不等于批评《卡尔维特的教育》

我批评《卡尔维特的教育》是伪书不等于全盘否定《卡尔维特的教育》里的内容

原因就在于:

《卡尔维特的教育》是杂糅了《早期教育和天才》、《斯波克育儿经》
等等许多教育作品的伪书。是假托卡尔维特之名制造的伪书。

所以,里面精华和糟粕并存。

所以我打算从一个新的视角谈卡尔维特,将里面的一些糟粕提取出来,
做出点评,精华的东西,常识的东西如果能够就题发挥也谈一些。

这样,使读者既避免了被糟粕的东西误导,又能汲取里面的精华。

所以在这里开个专栏,对这本书详细点评。

【专栏】点评《卡尔维特的教育》(1)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4-23 22:5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luck1 + 2 + 2 精品文章!
hi5 + 2 + 2 分析的有道理
如果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4-10 18:53:02 | 只看该作者
思想有些偏执。

首先,知识的爆炸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越来越多的新知识的出现,使得人类在超越自我需要站立的肩膀越来越高,哪一天人类会不堪重负,颓然倒下呢?不会的,总有解决的措施。地下的煤炭还能烧200年,石油烧200年,过了200年,人还要活着。网络的出现,每一项的出现,不能以消灭其它为代价,否则,社会会危险的。

若干年前,公司内喜欢联网玩红色警报游戏,玩了一两年,几十号人都很有兴致,偶然有一天,我发现运兵的盒子带电,有类似游戏中“爱因斯坦”的功能。于是推广开来,大家就是开局拼盒子,谁有水域,盒子多就赢。游戏简单化了,两个月后,再也没有人玩这款游戏了。

如果一些传统的东西消亡了,社会也就危险了。

语文学的不好,容易跑题。
再说说卡儿维特的教育。
我没看过其他的教育书,没有对比,只谈卡尔。
我觉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
家长的责任心。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这种教育是严肃的,平等的,快乐的。
重视人格,人品的教育。重视知识的教育。培养的是有知识的绅士。
在这个信息时代,家长们不可能照着一本书育儿。
但是信息时代的浮躁,就怕家长们忽视这本书,缺少踏踏实实的心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老易 + 10 + 10 最好还是多看点教育书,有对比才有发言权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19:14:1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只要一批评卡尔威特总会有人跳出来为其辩护。我已经很习惯了。


我觉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
家长的责任心。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这话让人莫名其妙。

家长的责任心,家庭教育的必要性难道非要舍近求远到200年前的书中去找?
我们身边,就在这个论坛上处处都是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19:55: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ubaichun 于 2009-4-10 18:53 发表
思想有些偏执。

再说说卡儿维特的教育。
我没看过其他的教育书,没有对比,只谈卡尔。
我觉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
...


我觉得你可能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
就是早期教育方面只看过卡尔威特,没看过其他教育书。
正如我在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把卡尔威特的教育当成了早期教育的全部。

早期教育方面的书我看了不下几十本,更遑论其他教育书了。

我很耐心地给你讲道理,而你上来就说我思想偏执。
我就纳闷,你就看过这一本教育书,怎么有勇气批评别人思想偏执?

我是没有这种勇气的。

这些年,我受到的攻击很多。很多攻击莫名其妙。
我估计很多攻击我的人跟你一样,就是只读过卡尔威特这一本书,(也许可以再加上《哈佛女孩》?)

然后把这本书当作了早期教育的圣经,不容别人有半点质疑。

我之所以喜欢这个地方,喜欢这个版面,就是因为这里的家长大多比较睿智,
这里没人谈论卡尔威特,谈论哈佛女孩,这里家长的水平早已超越了这个阶段。

之所以今天我谈卡尔威特,主要是想借这个例子谈谈知识的价值,知识习得的方向等。
没想到抛砖引玉把你请了出来。

我诚挚建议你,多读一些教育书。这里的不少家长自己写书的都为数不少,
还没人像你这样喜欢批评别人思想偏执。无知者无畏不值得提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4-10 20:07:15 | 只看该作者
我没读过和教育有关的书
看来我不能说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20:16: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09-4-10 20:07 发表
我没读过和教育有关的书
看来我不能说话了


当然可以说话,建议放下身段,
毕竟没读过书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听语漫步 + 5 + 5 会不会教育孩子和看书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4-10 21:30:55 | 只看该作者
在论坛上无论是读过书的还是没读过书的,
读书多的还是读书少的,
都需要放下身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4-10 21:33:55 | 只看该作者
不管什么讨论,大家应互相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4-10 21:43:5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还是说得非常有条理的,感觉有道理。不过回复二楼的就有些像原来的小易了,呵呵~~~

[ 本帖最后由 如果 于 2009-4-10 21: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4-10 21:55:09 | 只看该作者
卡尔 威 特 的 书 我 读 过 .具 体 内 容 也 记 不 清 楚 了 ,但 有 一 节 讲 老 卡 教 儿 子 画 地 图 ,是 记 得 相 当 清 楚 的 ,
老 卡  这 种 教 学 方 式 我 是 很 支 持 的 ,教 育 和 实 际 相 结 合 ,,,,,,
看 书 就 是 接 受 对 自 已 有 益 的 ,不 一 定 要 全 盘 接 收 ,但 也 不 必 全 盘 否 定 ,,,,,
美 国 的教 育 必 竟 不 同 中 国 的 国 情 ,,,,,

知 识 不 能 称 为 泛 滥 吧 ,泛 滥 的 是 信 息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23 , Processed in 0.094988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