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275|回复: 7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6 15:3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

Angella


读原建平主编人教版《(新课标)文言文全解》初中卷时,我觉得该书对《木兰诗》最后一段的白话译文有点错误。原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白话译文:“雄兔两只前脚不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可是)雄雌兔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得出哪是雄哪是雌的呢?”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古诗文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方法——“互文”了。

古诗文,尤其是古诗,因为对仗、押韵、平仄、字数的限制等等要求,上下两句话或同一句话中,看似各说一件事,实际上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或互相解释,这种修辞现象叫做互文。比如,王昌龄《出塞》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指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而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照在汉时的关上。只是因为受到字数限制,只能用这种方式互相补充。又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迢迢”不只是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只是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这个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相同。

有人认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不是互文。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辨认兔子的雌雄。我曾问过多年饲养兔子的人。一般两个月以下的兔子是很难辨别雌雄的。要是兔子的小便出口是圆的那就是雄兔,小便出口要是呈现纵向豁嘴状,就是雌兔。长到三个月以后,就较容易区别兔子的雌雄,因为雌兔的屁股上长出了鼓鼓的圆包。还可以比较它们个头的大小,一般个头大的是雄兔。《(新课标)文言文全解》上讲,只有雄兔脚扑朔,难道雌兔就不脚扑朔吗?反过来,该书说只有雌兔眼迷离,难道雄兔就不眼迷离吗?实际上,像脚扑朔一样,眼迷离也是雌雄兔所共有的特征。我们所熟悉的关公形象,就是眯着眼睛,也叫兔子眼,却并未称他为雌兔眼吧?因此,“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应是互文无疑。

也正因为基于这样的认识,无论是否在跑动,光从脚扑朔和眼迷离是难于区别兔子的雌雄的。成语“扑朔迷离”讲的就是情形复杂而难于辨别。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5-6 18:1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5-6 16:30:48 | 只看该作者
百度了一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11124.html
是中国民间辨别兔子雌雄的一种方法。将兔子的耳朵提起来,如果是雄兔,它的腿就会上下扑腾;雌兔则安静得多,只是眼睛不停地眨呀眨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8-5-6 16: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23:15:51 | 只看该作者
很高兴女儿能在九岁生日前写出这样稍带学术性的札记。这说明她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又有了提高。“互文互体”是经常出现于文言诗文中的修辞,但要理解,还是较难的问题。最近结合写作,给孩子们上了几堂修辞的专题课,看来这些大学所讲的课程也可以下放到小学去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23:28:56 | 只看该作者
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

袁小逸



读原建平主编人教版《(新课标)文言文全解》初中卷(以下简称“原书”),我觉得该书《木兰诗》(也称《木兰辞》)的白话译文有些错误。原诗最后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白话译文:“雄兔两只前脚不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可是)雄雌兔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得出哪是雄哪是雌的呢?”(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58页)此处涉及古诗文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方法——“互文”。古诗文,尤其是古诗,因为对仗、押韵、平仄、字数的限制等原因,上下两句或同一句中,看似各说一事物,实际上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或互相解释,这种修辞现象叫做“互文”。

比如,王昌龄《出塞》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前句是指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而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照在汉时的关上。因为这是一首七言诗,受字数限制,只能用这种方式互相补充。对此,前人已有述及,见《周振甫讲修辞》的“互文和互体”篇。又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堂前屋后都栽植了榆柳桃李等树。)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主客都下马上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西船舱里的人均静默无言)。《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迢迢”不只是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只是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这个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相同。其实,《木兰诗》多次使用了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十年后终于返回故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其上句省去“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开我西阁门”。两句的意思: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原书对这几处的白话翻译,因为没有看出是互文,也都译错。鉴于此书是影响较大的教辅书,有必要在此指出。

也有人认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不是互文。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成语“扑朔迷离”条:“《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脚乱动,雌兔眼半闭着,但是跑起来的时候就很难辨别哪是雄的,哪是雌的。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辨认兔子的雌雄。我曾问过多年饲养兔子的人。一般两个月以下的兔子,很难辨别雌雄。若该兔小便出口处呈圆形者,便是雄兔,若呈纵向豁嘴状,便是雌兔。长至三个月,就较易区别兔子的雌雄,因此时雌兔的屁股会鼓出圆包。还可比较其个头大小,一般个头大者为雄性。原书讲只有雄兔脚扑朔,难道雌兔就不脚扑朔吗?反过来,原书说只有雌兔眼迷离,难道雄兔就不眼迷离吗?实际上,像脚扑朔一样,眼迷离也是雌雄兔所共有的特征。我们所熟悉的关公形象,就是眯着眼睛,也叫“兔子眼”,却并未称他为“雌兔眼”吧?因此,“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应是互文无疑。无论是否跑动,仅凭脚扑朔和眼迷离,无法区别兔子雌雄。因此,出典于《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讲的就是情形复杂而难于辨别。

(修改稿)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5-9 21:2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5-10 14:50:51 | 只看该作者
当年读书,也有此疑问。如今想来,还历历在目。甚至想找只兔子来看看。可惜却没有深究。汗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5-22 10:26:00 | 只看该作者
互文,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21:26:15 | 只看该作者
小女这篇札记,已有杂志准备刊用。我当然为之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5-22 22:15:54 | 只看该作者

敬佩不已!

令女的札记非常优秀,特显小逸已具有相当的语言表达功底和一定的学术探讨研究实力。

此文章分析深刻,结构紧凑有序,推理严密,引用举例广博,用词专业老练,学术气息相当浓厚,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学术性小论文。

祝贺angella,加油angella,希望能看到更多更精彩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5-23 10:43:03 | 只看该作者
新新唐人,我相信你是真心实意的夸,但是乱夸是会犯错误的。

虽然这个学术气息很重,但它没有学术的精神,严谨和求真。

首先,这文章没有对民间说法进行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她是站在认定是互文的基础上学术它是互文。
第二,这文章没有站在花木兰整篇文章需求上去深一步理解,孤立的看这首诗。
第三,这文章没有考虑人的基本逻辑。

雄免脚扑朔,雌兔脚迷离。民间这个说法是不是成立,我用类推方法,得出它存在性和真实性。我知道公鸡和母鸡的一个现象,就是如果人抓住鸡的脚提起来,公鸡的头会翘起来,而母鸡却没有这个力量,只是垂直的吊着。
第二,文章的需要,花木兰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时候引用这首诗,想说什么呢?一般情况下男女是很容易分辨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要女扮男装还是比较难分辨的。所以这首诗肯定应该与此相匹配,原来是很容易分辨的,但在什么条件是就难分辨了。按这样的理解,那“雄免脚扑朔,雌兔脚迷离”就应该是分辨兔子雌雄的办法,那就是雄兔脚扑朔,雌兔脚是不扑朔的,雌兔眼迷离的,雄兔眼不迷离的。
第三,从简单的逻辑上说,假如是互文,那就是说,前面两句只是在描写兔子的一些特征,假设他想写这些特征的意思是在表达雄兔雌兔很相似,那就应该说脚扑朔或眼迷离的时候,怎么分辨出它们雄雌呢?如果他写那两句纯粹的是写兔子的特征,那就变成:兔子样子很可爱脚会扑朔眼会迷离,它们在地上跑的时候,很难分辨它们哪个是雌那个雄,这诗前后意思关系上就显得非常松散,不算是好诗,我相信好的才会生生不息,即使花木兰文章留传下来了,那里也存在花木兰的文章中,经过这么多年,这诗也一定会被指出甚至已经被人改掉的。再看假设民间的说法成立,这首诗逻辑上顺理成章一气呵成,理解的意思是:人抓住兔子耳朵提起来,雄兔脚会扑朔,雌兔眼会迷离,很容易分辨兔子雌雄,但是它们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很难分辨兔子雄雌了。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8-5-23 10: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5-23 11:04:17 | 只看该作者
能力和目标是两回事。
我为袁小逸有相应的能力而高兴,因为这毕竟证明了袁小逸的某些能力;但为袁老师而难过,因为袁老师某种程度上讲已经偏理了严谨和求真。借于此,我对袁小逸并不乐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42 , Processed in 0.09955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