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8-5-24 22:52:2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两位我所尊敬的人士的嘴仗,尝试着排解一下。也不知能不能说到两位的心里去。

原来本贴只看到袁老师说小女的文章有杂志要发表这里,直觉此文确实值得发表。此后就没有在意,直到今晚才把这么多回帖看了一遍。
我认为互文的说法和不是互文的说法是可并存的。这是我的结论。

关键问题在于木兰诗成诗年代,我们民间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样的信念:雌雄兔子是否可以通过扑朔、迷离来区别?
如果是,那就不是互文,而且文句上也很讲得通。确实,这个例子和文中的其他例子有比较大的不同。因为,平时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所以,自然就能说下一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想,susan_1201 可能就是从这里立论的。但是,从这里立论倒也无妨看看从互文方面的立论。

如果不是,扑朔和迷离都是所有兔子的本色。那么,此诗句是互文。而对于扑朔和迷离都是所有兔子的本色,这一点确实是Angella的论证弱点,尤其是没有论证成诗年代人们的信念问题。当然,这虽然是关键问题,但其实也不是此论文的致命伤。
致命伤在于Angella确实没有详细论证她的理论对手的观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不是互文。)需要商榷。她怎么来解释上下一气的文气?她可以从互文的角度来论证另一种上下一气的文气。

但是,Angella的文章仍然有其价值,她确实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而且进行了严密的论证。而且,也值得发表,独立严密的研究就有发表价值。不管结论如何,都有利于推进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


其实,我倒是有点赞同susan_1201 的观点,她的辩论精神、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也很佩服。但是,确实行文方面的许多错漏让人看不懂,我只好边读边猜,且还不肯修正。呵呵,我也有这样的毛病。

但是,从文学诗歌的角度来看,我倒是又更赞同互文的观点。这是一种诗歌的“感发”,随感而发。诗人往往有这样的语言敏感。语言的感触是第一位的。千百年的接受而不改易,一方面是文学诗歌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得到了susan_1201 们所坚持的观念的支持。

最后,有个问题需要说一下。什么是学术文章?在我看来,以理性来论证我们的看法的就是学术文章,而并不在于有个什么所谓真理的结论。按照波普尔的观念,科学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



[ 本帖最后由 zhy2001 于 2008-5-24 23: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08-5-24 22:54:27 | 只看该作者

凑凑热闹-----也谈“互文”

一篇有关互文的小文章引得“两小儿辩日”。好像有点动真格了。还是我来做个好好先生,各打五十大板。

有关古汉语文学诸如“互文”之类的咱可是外行。不过,咱越外行就越喜欢不懂装懂,唯恐别人说自己不懂。咱首先声明这只是一己陋见,没学术价值,千万别当回事。

中国的文字真的是博大精深,奥秘无穷,聊聊数语可以表达出意蕴无穷的内涵。

咱也拿“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分析。

在下认为,古汉语中很多字与现代汉语不同,古汉语很多字带有一种含糊的朦胧的虚指味道,而不同时现代具体明确的实指。比如数字,“三”“九”之类,在古代往往是表示多个数个很多个的意思,而不是数学中具体的“3”或“9”。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过家门而不入”,“九九归一”等等。但是如果这些数字就只是代表虚指那就又不具中国文化特色了。有时候这些数字又是实指的。比如“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有可能确实是三次过家门而不入。“九九归一”我们现在都理解成”九九八十一“,但在下认为也可以理解成“物极必反”,“过尤不及”。同样,“东西”等字,当它们对比用时也经常是虚指,而不是真的方位的东面和西面,我们可以解释成这边那边。

这里另外先说明,在下认为这里的”床“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床“,而是一种古时用来坐的家具。中国古时是很讲究礼的。坐的地方就是坐的,睡的地方就是睡的,不像我们现在坐的地方(沙发)也可以睡,睡的地方(床)也可以坐。韩日文化是我中华传过去的,我们从韩日反映古代生活的影视中可以看到古时是不随便坐在睡觉的床上的。另外,木兰的家庭应是个官僚贵族家庭,应该厅堂坐卧各式齐全,家教甚严,有规有矩。(木兰时代的礼仪、家具等待核查)所以,在下姑且把此处的“床”解释成“椅子”(当然它又不同于现在的椅子)。好了,综上所述我对“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一句的翻译是(木兰)开开这边房间的门,坐坐那边房间的椅子。(好像现代文也有“互文”,我们常说“这边摸摸,那边擦擦”这类的。)如果把它翻译成开开东屋的门,坐坐东屋的床,开开西屋的门,坐坐西屋的床。这样也似乎太罗素,不太符合现代的表达方式。

在下罗素了半天,不知大家是否听懂了。没明白也就不要紧了,反正我也是在瞎说。

“互文”就有点雷同 “三”“九”这些字一样,我们有时要合起来(虚指)考虑,有时候也要分开来(实指)考虑,具体要结合上下文和总体意思来推定。如果,一遇到“互文”就只是把它们合在一起,那这就不太象中国文化了。你们看那“太极”有黑有白,黑白分明,但也黑白一体。分开有一个意义,合在一起又有一个意义。

再来看王昌龄《出塞》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如果把它理解为“秦时的明月照在汉时的关上”感觉很别扭,明月为何是秦时的呢?可是我们把它解释成“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好像也不是很妥当,王昌龄在赞汉武帝大将李广为何要提到秦啊?应该说汉时明月汉时汉才合理啊。这里在下认为如果我们首先从全诗整体分析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意境,并将“秦”“汉”“月”“关”虚指化,就可能比较好解释一点。我们把全诗品味一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原汉地抵御抗击关外匈奴是从春秋战国以来至诗人年代从未间断过。这里“秦时明月“如果实指就很难理解。我们结合诗人要表达的意境,诗人用“秦”字一方面为了诗的工整要求与“汉”相对,同时也说明抗击匈奴自“秦”以来一直没有间断过。总而言之,“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方面是素描了城关和明月这一副有些荒凉寂寞的边塞夜景,另一方面也是暗含了汉朝抗击塞外匈奴同秦时一样坚决和艰难。

下面来看陶渊明《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我们可以把它简要的翻译成“堂前屋后都栽植了榆柳桃李等树”,但是这样会漏掉原诗很多内涵和意境。这句诗有两个字很关键一个是“荫”一个是“罗”。它们各有侧重,“荫”有因枝叶茂盛而遮盖的意思,“罗”有因树多而陈列的意思。“榆柳”属树干高大枝叶茂盛的树,可以形成“荫”,所以,一般栽在屋后;而“桃李”其花美丽适合观赏,其果味美可食,所以,一般栽在堂前。古人对这些植物花草非常知其性情,何处栽花何处植树都很有讲究,不像我们现在,不管堂前还是檐后能够去植树栽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平头百姓那有地栽花植树啊。

这里再啰嗦一点,文学形同绘画,她也是一种艺术,她是需要艺术化、理想化的,她往往不是现实的直白表述,而是经过艺术处理和加工的,哪怕是“素描”式的勾勒。现实中的“堂前屋后都栽植了榆柳桃李等树”经诗人处理就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种艺术化、理想化,富有美感和意境的诗句。

这里总结一句,把握“互文”意思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原句不要翻成白话。

好了,其余的就不啰嗦了,以上是在下的一己陋见而已,看到讨论的很激烈,也想来凑凑热闹。对其中的“互文”等没作什么深入的求证,多有臆断和牵强,请老师们多多赐教,谢谢大家!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zhy2001 + 1 + 1 这篇文章也可以发表了。呵呵。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5-25 10:17:36 | 只看该作者
唐人兄:

兄帖中所及,鄙意如下:

1,我不主张强译古诗,再好的译作,也会多少损及原诗韵味和意趣。但这不应该影响对互文问题的讨论。互文也就是互训,训者,释义也。小女文中夹杂白话释义或解说,意在提示如何解读,并非严格对译。

2,诗中数字,有虚有实,虚多实少,诚如所言。但并不“雷同”互文,互文即非虚指实指之别,不宜混为一谈。东、西者,自可虚实兼有,如“东张西望”,实际也许看的倒是南北。然宅屋多为坐南朝北,东、西阁,便有可能为实指。阁者,内室也,有床是自然的。

3,关于王昌龄《出塞》诗,清人沈德谮《说诗卒(卒字左边加日傍,打不出此字)语》:“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4,从诗本身看,木兰家尚不至为贵族。“木兰当户织”,过的是男耕女织的农户生活。

5,要注意成语“扑朔迷离”,又作“迷离扑朔”,如仅凭脚扑朔和眼迷离,便可简单判别雌雄兔,此成语就不该当“难于鉴别”讲了。成语的历史积淀,实际透出前人对此互文的解读。因此,我在前帖中明确讲,除非能证明所谓“民间说法”(不管其正确与否)在木兰诗时代即已有之,否则与该诗的解读及辨证并无意义。用后人的科学实证去解读古典文学,所出笑话,不胜枚举。

以上随便想到,仅供切磋。感谢兄之雅意!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5-25 12: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08-5-25 13:36: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认真学习。又上了一堂好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08-5-25 15:13:05 | 只看该作者
好热恋的讨论啊,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5-25 15:51: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hy2001 于 2008-5-25 13:36 发表
学习。认真学习。又上了一堂好课。


不客气,大家讨论。

你帖中提到的“双兔傍地走”一句,在诗里,实际上并未破坏互文的格调,而显得木兰给吃惊不已的战友的解释,更有少女俏皮的味道。试想:我女扮男装后,穿着和你一样的戎装,即便你长期同我一起行军打仗,也是没法辨出我是女的。这就如同两只看起来一样脚扑朔眼迷离的兔子,在一起傍着地跑,又怎能辨别出它们的雌雄呢?文气和逻辑都自然而一致。

要讲文气,互文更是此诗从头至尾贯穿一气的文气。不认同互文的人,似从未提出过自己的正面理由。这个驳文连靶子也找不到。我又查原书,在其思考题和解答中,又将互文的解读杂糅进去,可见他们的底气不足,只好骑墙了。一本教辅书,自己都不能做到自圆其说,可叹。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5-25 16: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5-25 15:58:50 | 只看该作者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堪称古乐府诗中的双璧,是优秀诗篇中具有代表性的佳作,值得认真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09:22:46 | 只看该作者
金新:2008年第6期《语文新圃》目录


语文新圃
  2008年6月号
(总第391期)
卷 首                                                                             
l         新圃观点
如果我是语文教师,就抓两件事…………………………………………………………周国平
焦 点                                                                           
l         敏感话题
要救孩子,首先得救救我们的教师们!………………………………………………… 苍 天
语文的出路在哪里?……………………………………………………复旦大学中文系 汪涌豪
性 质                                                                          
l         朝花夕拾
深化改革起波澜
——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三十年之三……………………原人民教育出版社特邀副编审 许祖云
技 艺                                                                          
l         师道境界
语文教学的四种境界………………………………………………………………………涂国文
l          教学示例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导入设计…………………………………………九曲钓客
l         效能方略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无效性教学……………………………………………………………刀 郎
文 本                                                                          
l         课本求真
苏轼《赤壁赋》背后的秘密……………………………………………………… 黄 思
《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 袁小逸
l         文本外延
美国的语文书……………………………………………………………………………… 孙 郁
l         阅读沙龙
喜欢血写的文字………………………………………………………东阳市六石高中 许国申
评 价                                                                          
l         时事管窥
有一种泪水献给了老师……………………………………………………………………三人行
l         学界透视
学者明星化与学术浅薄化…………………………………………………………………风铃草
l         学科棱镜
《品味文学》给了我一双“文学的眼睛”…………………………  东阳市怀鲁中学 许旦丹
l         教育人生
我有一个梦想 ……………………………………………………………上海师范大学  商友敬
谁说教师是队伍?……………………………………………………………………………西 邑
l         文质泾渭
语文教学,失文久矣…………………………………………………………………………袁鸿林
l         师苑擂台
“不可或缺的一课”…………………………………………………………………………许春华
“上山下乡”又重来……………………………………………………………………… 许  斌
l         域外思绪
高尚的“比萨饼”………………………………………………………………………凡事快一拍
写 作                                                                          
l         名师别裁
送别商友敬…………………………………………………………………………………吴  非
l         门外文谈
对汉语的感情……………………………………………………………绍兴市稽山中学 蔡朝阳
l         人间万象
城市的颤动……………………………………………………………………………………李 晓
测 试                                                               
l         思维魔方
站立…………………………………………………………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语文组 岩  梦
站立…………………………………………………………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三  俞益昉
l         应试前奏
会考接轨高考可行吗?…………………………………………………………………… 王学进
l         基础等级
幸福像花儿一样…………………………………………………………… 杭州某中学 某学生
如果可以的话………………………………………湖北荆门市龙泉中学岚光文学社 山 彬
l         学海往事
数学15分英语12分我考上了大学…………………………………………………………王士杰
语 林                                                                        
l         语林折枝
以音别义的同形词…………………………………………………… 浙江大学中文系 祝鸿熹
“勘察”≠“勘查”………………………………………………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李丽萍
l         辞海漫笔
汉语愁滋味,新词里面满是“奴”…………………………………………………………三季稻
传统                                                                          
l         文化形态
我在巴黎教汉语………………………………………………………………………………若 寒                                                                                             
卷 尾                                                                          
l         读者鸿雁
语文教学的拘泥与开放……………………………………………………………………姚引芳






封面文章题目
l         如果我是语文教师,就抓两件事
l          要救孩子,首先得救救我们的教师们!
l         美国的语文书
l         高尚的“比萨饼”
l         数学15分英语12分我考上了大学
l         我在巴黎教汉语
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_3102_196685_1.html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17 11: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16:25:55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小女首次刊出文章!希望她以此为起点,不断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08-5-26 16:44:28 | 只看该作者
辩论我看不懂,小逸文章发表看懂了,祝贺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9:54 , Processed in 0.084424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