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aishil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教女儿学〈论语〉》[连载]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23:22:20 | 只看该作者
为政第二(8)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 子夏又来了,也是问孝。
    ● 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悦的脸色,那是最难的……”
    ○ 我也觉得很难,毕竟孩子也是人嘛──怎么,孔子认为子夏做得不够好?
    ● 孔子接着说:“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食,长辈先请用,难道这就算孝了?”弟子:指年轻一辈。先生:指年长者。馔:饮食。曾:竟然的意思。
    ○ 看起来,子夏也许认为自己做得不错了……
    ● 有可能,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是比较热衷于做具体工作的,想必在家里也一样:有什么体力活,他会一卷袖子,说,我年轻,我来;有什么好吃的,他会说,您辈分高,您老先尝……可孔子还不满意,他希望子夏在内心真诚方面再下一番功夫。
    ○ 这大概是子夏不如曾子的地方──不过,我还是觉得孔子的要求高了。照他的说法,我们给老人让座,搀扶老人过马路,逢年过节学校组织去看望孤老,都算不得孝了?
    ● 也许孔子这时候年纪大了,比较能体会做父母的心态。有时候,我们拿了大包小包去看父母,说是尽尽孝,可父母也常说,唉,拿这么多东西干嘛,当父母的不在乎这些……父母要的是一种心情,不是形式上的东西……
    ○ 这大概就是“色难”吧。

.
.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4-24 10:30 编辑 ]

117302331878125B305C007_b.jpg (56.53 KB, 下载次数: 0)

117302331878125B305C007_b.jpg

9kND1000493925557793nNLr.jpg (39.02 KB, 下载次数: 0)

9kND1000493925557793nNL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23:26:25 | 只看该作者
为政第二(9)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同学录颜回] 姓名: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家境贫寒,平时注重品德修养,学习刻苦,善于思考,生活简朴,极为孔子赏识。比孔子小31岁。在《论语》中出场21次,名列同学第3。

    ○ 颜回和子贡比,谁更厉害?
    ● 除了年龄和子贡差不多,他俩的风格很不一样。子贡是个实干家,善于言辞;颜回更重学问,话也不多……
    ○ 这倒是的,你看他第一次出场,人并没有出现,只是从孔子的嘴里提到。
    ●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看上去很笨。可当他退下去经过自己反省,又很能发挥我的观点。颜回啊,一点也不笨。”
    ○ 颜回的性格很内向。
    ● 或者说很内秀吧──不过这是他个人的风格,也不必学他。对老师讲的道理,如果有什么疑问,直接问就是了。孔子喜欢的是他善于独立思考,不马上下结论,更重要的是,他能发挥老师的观点──这里的重点是“省其私”“亦足以发”……
    ○ 我想也是,如果只是“不违”,孔子不会喜欢。
.
.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4-22 23: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23:36:35 | 只看该作者
为政第二(10)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 上次说,孔子很善于观察人,这里,他说了观察人的三个步骤……
    ○ 哪三个步骤?
    ● 孔子说:“看他为什么这样做,观察他用什么方法做,考察他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心安理得。这人还能藏到哪里?这人还能藏到哪里?”以:因。由:经由。廋:藏匿、掩饰之意。
    ○ 嗯,视→观→察,一步步深入,经过这三重考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就逃不过他的眼睛啦?
    ● 是的。比如在“学而第一”那里讲的,巧言令色,鲜矣仁……
    ○ 视其所以,他的目的是为了加工资;观其所由,他经常用花言巧语的方法和上级领导套近乎;察其所安,他加不到工资就不会甘休……这是怎样一个人,就很清楚了,是吗?
    ● 呵呵,你是现学现卖啊!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5-1 00: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23:38:47 | 只看该作者
为政第二(11)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这句话,老师经常对我们讲……
    ● 严格地说,这句话应该对你们老师讲……
    ○ 为什么?
    ● 孔子讲这个话,我想是有背景的──大概是有位同学,有志于将来象孔子一样从事教育事业,所以他上课很注意记笔记,恨不得把孔子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以便将来收徒讲学时用……
    ○ 会不会是子夏?或者曾子?
    ● 这就不知道了。反正,有一次,这位同学来问孔子:怎样才能当一个老师?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 孔子这句话,重点是“知新”──他提醒那位同学说:你把我的讲义背下来,有什么用呢?如果不在我的讲义基础上悟出点新东西,是当不好这个老师的。
    ○ 是的,五年十年后,学生不一样了,很多情况也不一样了……
    ● 后来,这句话成了我们用得最多的成语之一,范围也不单是读书学习,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 不过,我们老师引用这句话,通常是要求我们好好复习功课……
    ● 这样看这句话,就有点偏向“温故”了。所以我说,孔子这句话,首先是对老师讲的,其次,这句话的重点是“知新”──老师要求你们“温故”,你们也可以要求老师“知新”呀……
    ○ 这我不敢。

    —————————————————————————
〔造句〕
    ○ 温故知新──好书光读一遍不够,多读几遍,会有温故知新的感觉。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4-22 23: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23:42:17 | 只看该作者
为政第二(12)

    —————————————————————————

    子曰:“君子不器。”

    —————————————————————————
    ● 孔子的学校里,有一条很重要的校训……
    ○ 不是“勤奋努力、尊师守纪”吧?
    ● 你以为是你们学校啊!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 这就是孔子的校训啊?怎么理解?
    ● 对不起先问一下,什么是器物?
    ○ 器物嘛,比如铅笔橡皮,帽子鞋子,都是器物……君子不是铅笔、橡皮、帽子、鞋子?废话嘛!
    ● 器物有什么特点?
    ○ 被人用啊,铅笔可以写字,橡皮可以擦去写错的字,帽子可以戴,鞋子可以穿……
    ● 还有呢?
    ○ 嗯,当然不象人啦,人会制造东西,还有自己的想法……
    ● 这就是了。人的特点就是会使用器物。孔子讲的是:我培养的是人,可不是器物;各位到我这里来求学,主要不是学一些具体的专业技能。大概孔子看到一些同学太热衷于专业技能,比如有的同学只懂得礼仪的细节,有的同学只懂得乐器,他有些担心……
    ○ 担心什么?
    ● 担心只懂得专业,人变成了被动的器物呀。
    ○ 哦,橡皮不能写字,铅笔不能擦去写错的字,帽子不能穿,鞋子不能戴……
    ● 你是人的话,想到写字了就使用铅笔,想到擦去写错的字了,就使用橡皮──孔子的意思是,君子不应象器物那样只有规定的用途,他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思考,思考怎样使用这些器物……
.
.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4-22 23: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8-4-23 09:56:56 | 只看该作者
太感谢你了!本来要去买这本书,现在用打印就好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8-4-23 15:19: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aishili 于 2008-2-21 21:25 发表
[学而第一(1)]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不是提倡素读吗?为何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4-24 10:54:2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素读”只是读书的一种方法。
这本书采用的是“对话”的方法,不纯粹是解释--当然也是方法之一。
孔子的教育法,其实最注重对话,也就是“启发”,也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国先秦诸子、朱熹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其实都注重对话式的启发教育,那时的著作,也多是“对话体”,注重平等的双向讨论、激发,并不注重单向的灌输、解释,或定于一尊的结论。
我们的教育,多喜欢用“提倡”之类的词,其实很无聊。一“提倡”,大家一窝蜂,一“反对”,大家又一窝蜂。读书,本不是响应号召的事。
教孩子“素读”固然可以,但现在的“提倡”,有些变成了大人自己偷懒或不愿意学习的一个借口,小孩要问个什么问题,或者哄他说“长大了自然会懂”,或者呵斥道“问什么问,背出来再说”,颇有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意思,完全没有孔子的风范。在今天的社会,象《论语》这样的书,小孩固然要读,大人也许更应该读吧。
乱写一气,不一定对。还望指教。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4-24 11: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8-4-24 11:18:37 | 只看该作者
明白了,这是用一种研讨式的学习。我不明白为何王财贵教授讲要小孩子自己读---他自己孩子成功的案例;在熟读基础上再对话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8-4-24 11:20:27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谁的大作?请问您的孩子每天学习多少?孩子几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4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0:06 , Processed in 0.098962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