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aishil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教女儿学〈论语〉》[连载]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23:17:46 | 只看该作者
[学而第一(16)]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 不知道你们班的同学怎么样,反正孔子班上有些学生,心气和才学都很高,所以平时也免不了抱怨:我有匡扶天下之才,可惜怀才不遇;我有一身本领,怎么没人了解……
○ 我们同学,还不到这时候吧。
● 孔子觉得,这样抱怨有什么用呢?他对这些同学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这和“人不知而不愠”差不多意思吧?
● 感觉上比那句话深了一层,讲到了“不愠”的方法,也就是“知人”……
○ 知人,就可以“不愠”吗?
● 嗯──比方说,你画了一幅画,自己很满意,拿给大家看,结果,这个摇摇头说不好,那个摇摇头说没感觉,这时候,你会不会抱怨说,你们怎么一点都不了解我?我画得这么好,花了很多心思呢,怎么一点都看不出来呢……会不会这样想?
○ 如果真有这样的事,应该会吧。
● 也许,当你“知人”以后,就不会抱怨了──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都是画家,眼光很厉害,见识比你高多了,了解这一点,你还会有怨气吗?
○ 嗯,既然碰到了专家,那也没话可讲,“就有道而正”吧。第二种情况呢?
● 第二种情况是,这些人根本就不懂画……
○ 哦,他们的评价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重要,所以也用不着抱怨人家不了解我了。
● 是啊──不过,你想想,孔子这句话,究竟是针对哪一种情况说的呢?
○ 你说呢?
● 我也没想清楚……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2-29 23: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4:21:28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学而第一》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6:02:45 | 只看该作者
为政第二(1)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 知道怎么寻找北极星吗?
   ○ 先找北斗七星,顺着那勺子最前面的两颗星看过去,有颗很亮的星,就是北极星了。
   ● 古人认为,天空是一个球体,北极星是它的中心,一年四季,所有星座都围绕北极慢慢旋转,非常有秩序。
   ○ 北辰,就是北极星……
   ● 当时,孔子一行说不定正在周游列国途中,风尘仆仆一路奔波,到了夜晚,同学们都累了,满天繁星之下,同学们围坐在老师身边,谈到一个个国家都那么混乱,国君不象国君,大臣不象大臣,不禁心生感慨,大家议论纷纷,探讨着其中的原因……
   ○ 于是孔子才说了这句话?
      ● 也许吧,孔子指着星空,缓缓地说:“用道德来管理众人,就象天上的北极星,居于自己的方位,群星都朝向他、围绕着他旋转。”共:即拱,环绕、环抱之意。  
   ○ 为政,就是管理?
   ● 为政就是从事政治;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不仅是管理国家,还包括管理单位、管理团队。过去有一句话叫“以德服人”,就是这个道理。以道德为中心,人心自然就会向着你,就会秩序井然;反过来,如果你是“以力服人”,或者“以刑法服人”,或者“以小恩小惠服人”,你说人心会不会服?
   ○ 表面上会服,心里还是不服吧。
   ● 所以,孔子想来想去,觉得治理天下,道德是根本……
   ○ 当老师也一样吧?
   ● 为什么?
   ○ 就象孔子的学生也围着他,坐在星空下……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4-11 16: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6:06:41 | 只看该作者
为政第二(2)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小知识∙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内容包括各国的民歌以及王朝史诗、贵族祭祀诗等,主要是周初至春秋时期的作品,共305篇。编成于春秋时期,相传最后为孔子删定。也是儒家的“四书五经”之一。 

       ● 孔子说“《诗经》三百余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心思纯正无邪’。”
       ○ 为什么这样说呢?
       ● 古代的诗歌,大都比较纯朴天真,不论是男女感情,还是祭神祭祖,心思都很单纯自然。不象后来的乱世,人们心情浮躁,心态阴暗,有时还心术不正……
       ○ 哦,他不是在说诗,是在说人心。
       ● 诗最能反映人心了;以后你读的诗多了,自然就有体会。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其实也是有感而发。
       ○ 你是说,这话也要倒过来读?
       ● 对。他觉得现在社会上人心里邪门的东西太多了,他删定《诗经》的目的,也是希望它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
    〔造句〕
      
       ○一言以蔽之──这场比赛,我们班男同学的表现,一言以蔽之,就是“臭”。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4-11 16: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6:11:47 | 只看该作者
为政第二(3)

        ———————————————————————————————————————

       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 还记得孔子讲北极星的事吗?
    ○ 刚讲过怎会不记得,他是为了讲解“为政以德”……
    ● 可能有同学就问了:现在很多国家强调“以法治国”,据说效果也不错,您怎么解释?
    ○ 他怎么说呢?
       ●   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领导,用刑罚来规范,人民虽能逃避犯罪,却并非出于羞耻之心。”免:免罪、免祸之意。
    ○ 嗯,百姓的服从是被迫的,你眼睛一瞪,他们就想,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 孔子接着说:“用道德来领导,用礼教来规范,人民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还会自觉地归于正道。”格:正的意思。
    ○ 就是让你心服口服吧?
    ● 不单单是心服口服。以德服人,是出于一种尊重人、爱护人的心怀;以力服人,则出于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整肃。就象你前两天讲的,林震宇偷了陈怡清的橡皮,丁老师知道了,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罚款200元,这样林震宇以后就不敢偷橡皮了。
    ○ 这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另一种办法呢?
    ● 另一种办法是,让同学们都知道,损人利己是一种见不得人的行为,尤其是偷女同学的橡皮,更是可耻。这样,林震宇就会自觉自愿地不去偷橡皮了。不但这样,还要让大家觉得,帮助人是一种美德,特别是帮助女同学……
    ○ 那当然更好啦。
       ● 不过,这不是说政和刑就不重要了。只是孔子觉得,当时的道德问题比较突出,加上他本人又是一个特别宽厚的仁者,所以才会特别强调。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4-11 16:1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6:13:45 | 只看该作者
为政第二(4)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
        ● 孔子晚年,结束了周游列国的亡命生涯,回到鲁国,新收了一批年轻学生,除了偶而关心一下政治,大多的时间都专心于授徒讲学,培养后进人才。
        ○ 那个时候,他已经70岁了吧?
        ● 差不多70前后吧。这一篇自传,就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从15岁讲到70岁,可说是世界上最短的自传了。
        ○ 我数数──总共38个字,相当于一份简历。
        ● 可不象我们填的流水账似的简历表,它既讲了经历,又讲了人生每一阶段自己所达到的境界。你看,他在自传的开头就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求学……”
        ○ 我十五岁不到就上学了,比孔子早好多年。
        ● 你讲的是“上学”,孔子讲的是“志于学”,两码事!
        ○ 差别在于有没有“志”吗?
        ● 是啊。孔子是说,他从15岁开始“立志”,有了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也就是立志于学习先人传下来的优秀文化。
        ○ 15岁,差不多是我们初中高中之间的时候……
        ● 他接着说“三十岁的时候,做到自立;四十岁的时候,不再为各种诱惑所动……”
        ○ 我们现在是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后,才算自立。
        ● 孔子的“立”,不只是经济上独立,更是精神境界上的独立。在求学阶段,还需要依傍前人或师长,到30岁时,他自认为人生观已经成熟,真正懂得了立足社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大概也就是30岁左右,他开始聚徒讲学,收了第一批学生。
        ○ 只是,他“立”了之后,也曾受到诱惑?
        ● 是啊,30岁以后,人生道路上充满诱惑,比如名和利,比如权欲和美色,无时不在眼前晃来晃去,仿佛都可以成为他的选择。只是到了40岁左右,他终于能够看透那纷纷扰扰的世象,不在意那些诱惑了。
        ○ 四十岁的男人,正是成熟的时候……
        ● 孔子接着说“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的时候,听到各种好话坏话,都能从容接受……”
        ○ 人生走过大半,这后面的境界,现在很难体会。
        ● 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孔子认为,在50岁的时候,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已清楚,明白了一切都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
        ○ 50岁的时候,他在干什么?
        ● 也就是刚过50岁时,孔子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高峰,在鲁国,先后担任中都地方的长官、朝廷中的司空、大司寇等职,相当于大夫的级别;不过,这前后也只有四、五年的工夫,没多久他就辞职了,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活,这样一去,就是十四年……
        ○ 60岁时,他正在亡命途中。
        ● 是啊,到60岁,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什么都见过,什么都听过了,人世的各种状况,也都了然于胸,也都觉得正常……
        ○ 所有的话,听起来都很顺,这境界太高了……
        ● 更高的境界在后面。他最后说:“七十岁的时候,即使言行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规矩法度。”
        ○ 在武侠书里,这就是进入化境了──对了,现在我们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 是啊,现在都作为人生各阶段的代名词了。
        ○ 人的一生都要经过这些阶段吗?
        ● 差不多吧,只是领悟的深浅有所不同,这也是孔子厉害的地方──我们以后就分别在各自的年龄段慢慢体会吧。
        ○ 那我想提早一点呢,比如说,我想在30岁就做到“从心所欲,不踰矩”……
        ● 呵呵,那岂不是拔苗助长!有时候,你自以为达到了某个新的境界,可是过几年回头一看,还是原来那境界……

         ———————————————————————————————————————
     〔相关词语〕
      

       ●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分别指30岁、40岁、50岁,语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4-11 16: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8-4-18 23:29:56 | 只看该作者
留个记号,坐等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4-19 23:05:11 | 只看该作者
为政第二(5)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同学录∙樊迟] 姓名:樊须,字子迟。孔子门下的著名学生之一。兴趣广泛,个性勇敢。比孔子小46岁。在《论语》中出场6次。

    ● 孔子名声大了,经常有些贵族、社会名流慕名来请教一些问题,甚至拜他为师。有一次,孟懿子来问孔子……

    ○ 孟懿子是谁?
    ● 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当时,包括孟氏在内的三大家族在鲁国很有权势,甚至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孔子对他们很有意见。
    ○ 难得他还来请教孔子。
    ● 那是听了他父亲的教导。
    ○ 孟懿子的父亲?应该也是鲁国的大夫吧?
    ● 是啊。孟懿子的父亲叫孟僖子,据说他临死的时候,曾嘱咐儿子说:孔子是圣人的后代啊,你们长大后可要向他好好求教,学习礼仪之事…
    ○ 哦,孟懿子是听从他父亲的遗嘱,才来向孔子求教的。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
    ○ 很简单嘛,孝敬父母是孝。
    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
    ○ 这是什么意思?孟懿子的父亲不是已经死了么,还有什么违背不违背的?
    ● 孔子没有向孟懿子解释,而是在辞别孟懿子后,向樊迟作了解释。
    ○ 奇怪,这又是为什么?
    樊迟替孔子驾着车,孔子对樊迟说:“刚才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
    ○ 樊迟的疑问和我一样……
    ● 孔子说:“父母生前,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以礼来安葬他们,以礼来祭祀他们。”
    ○ 可是,为什么孔子不对孟懿子解释,而对樊迟解释?
    ● 樊迟是个年轻学生,也许当时刚入学,所以孔子不失时机地给以教诲。至于孟懿子,当时已是鲁国大夫,有身份有地位,孔子与他在朝廷里共事,对他的所作所为有些看法,不便点穿,所以话里有话,让他自己理解……
    ○ 看来是孟懿子违背了什么……
    ● 刚才说了,鲁国的三家大夫对国君很不尊重,经常做出一些超越礼节的事,这是其一;其二,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生前特地嘱咐儿子向孔子学礼……
    ○ 哦,孔子说的“无违”,是提醒孟懿子不要违背父亲的遗愿,不要违背礼。
    ● 应该是这么个意思吧。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4-19 23: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4-19 23:11:14 | 只看该作者
为政第二(6)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 这一回是孟武伯来问孔子……
    ○ 孟武伯又是谁?
    ● 孟懿子的儿子,姓仲孙,名彘。
    ○ 怎么爸爸刚走,儿子就来了?
    ● 这一次,是发生在孔子结束亡命生涯回到鲁国之后的事情了。
    ○ 哦,十几年过去了……
    ●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只为自己孩子的疾病担忧。”
    ○ 这是什么意思呢?
    ● 据说,孟武伯这个世家子弟,从小娇生惯养,做事任性,经常在外面惹是生非……孔子是提醒他,别在外面惹是生非了,你想想──当你闯祸的时候,你父母那焦虑担心的样子,就能体会自己该怎么做了。
    ○ 孔子讲的,就是这些家常的道理……
    ● 其实,孔子所说的这个“疾”,恐怕也不单单指“疾病”,还有人身上那些会惹事的缺点、毛病。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4-19 23: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23:15:44 | 只看该作者
为政第二(7)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同学录子游] 姓名:言偃,字子游。吴国人。孔子晚年收的学生,文学方面的成绩比较突出,后当过鲁国武城的地方长官。比孔子小45岁。在《论语》中出场8次,名列同学第8。


    ○ 上两回是有地位、有身份的贵族来问孝,现在是年轻的学生来问孝了。
    ●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都说能养活父母就行了,可是对于家里的狗和马,你也能养活;没有一点敬爱之心,养活父母和养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 吴国,是现在的江苏吧?
   ● 是啊,差不多苏州那一带。
   ○ 子游这么年轻,从江苏到山东求学,也蛮远的,不知是否每个月给家里寄钱,他大概觉得每月寄点钱给家里就算尽孝……
   ● 这倒不知道,不过,从后面的事迹看,子游还是个不错的学生。
   ○ 反正,孔子批评的现象,现在的新闻里也常常看到……
   ● 是啊,社会改变了,人性却不变,两千多年前的事,就好象发生在昨天一样。

   —————————————————————————
〔相关词语〕
   ● 犬马之养──语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象对待狗和马一样供养父母。多用来比喻不孝不敬。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8-4-22 23:21 编辑 ]

DSC02083.JPG (400.7 KB, 下载次数: 1)

DSC0208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9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0:06 , Processed in 0.110011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