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天高任鸟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抛弃糟粕:有理有据地揭露《论语》的糟粕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7-12-19 21:33:34 | 只看该作者
下一篇被称为法学论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费孝通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机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公民”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这种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生活相倚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的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的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下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的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我们不能具体的拿出一个有形体的东西来说这是团体。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倚赖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耶稣称神是父亲,是个和每一个人共同的父亲,他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否认了生育他的父母。为了要贯彻这“平等”,基督教的神话中,耶稣是童贞女所生的。亲子间个别的和私人的联系在这里被否定了。其实这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有力的象征,象征着“公有”的团体,团体的代表——神,必须是无私的。每个“人子”,耶稣所象征的“团体构成分子”,在私有的父亲外必须有一个更重要的与人相共的是“天父,就是团体。——这样每个个人人格上的平等才能确立,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在这基础上才发生美国独立宣言中开宗明义的话:“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
  可是上帝是在冥冥之中,正象征团体无形的实在;但是在执行团体的意志时,还得有人来代理。“代理者”Minister是团体格局的社会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执行上帝意志的牧师是Minister,执行团体权力的官吏也是Minister,都是“代理者”,而不是神或团体的本身。这上帝和牧师、国家和政府的分别是不容混淆的。在基督教历史里,人们一度再度的要求直接和上帝交通,反抗“代理者”不能真正代理上帝的意旨。同样的,实际上是相通的,也可以说是一贯的,美国独立宣言可以接下去说:“人类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组织政府,政府的适当力量,需由受治者的同意中产生出来;假如任何种政体有害于这些目标,人民即有改革或废除任何政体之权。这些真理,我们认为是不证自明的。”
  神对每个个人是公道的,是一视同仁的,是爱的;如果代理者违反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概念。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宪法观念是和西洋公务观念相配合的。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我说了不少关于“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的话,目的是在陪衬出“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来。从它们的差别上看去,很多地方是刚刚相反的。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这里我得一提这比较复杂的观念“仁”。依我以上所说的,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弟、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一方面他一再的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屡次对于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己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为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不知其仁也。”

  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的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他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的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只有一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弟忠信”那一类的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象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里,但是忠字的意义,在论语中并不如此。我在上面所引“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对人之诚”。“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
  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孟子《尽心上篇》有: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上鼓下盲)叟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这是说舜做了皇帝,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孟子所回答的是这种冲突的理想解决法,他还是想两全,所以想出逃到海滨不受法律所及的地方去的办法。他这样回答是可以的,因为所问的也并非事实问题。另一个地方,孟子所遇到的问题,却更表现了道德标准的缺乏普遍性了。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完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的回答是“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07-12-19 21:46:10 | 只看该作者
高深的东西说不上来

上文到是可以解释为什么国人喜好闯红灯,而老外即便在半夜没有人也要等绿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21:5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1 梦幻妖精 的帖子

我不想与一位故去的老人,商榷活着的心灵


鲁迅为什么会被称为“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这几个家,名实相符的,文学而已
但还必须在前面加一个“我国无产阶级”的定语

费老一生研究人类学,社会学
他有没有质疑过“农村贫困的根源”是什么?

没有言论自由的国度,培养着多少思想从未自由过的灵魂?
思想不能自由,就只能“由他”
最终仍是权力的附庸

没什么好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22:1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2 梦幻妖精 的帖子

60楼我谈过“诚实”,谈过“现在的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什么叫诚实”
68楼谈过近三百年来,已经没有“文化”可言

华夏经典文化
先秦以下,就逐渐为政治所玩弄
唯宋明时期,得以接续往圣绝学,文化生命略有复苏

那些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他们嘴里的“文化”
并不是“华夏经典文化”,而是“权力的附庸”
他们之中一部分有良知的人,或许知道“权力”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但是他们不能说,不敢说

他们有着很深的无力感
只能嘀咕三个字:没办法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9 22:1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jiangying + 5 + 5 然汉唐强于宋明,何也?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07-12-20 15:42: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9 14:28 发表
上古时代的“文化、文明、文人”概念,到现在已经蜕变成不像样了
喝酒划拳也叫“酒文化”,提及中国传统文化,想到的就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

文者,汇集交错义。概念来自于易经贲卦

彖传曰:贲亨; ...

看鸟先生定义的文人,哪能叫做文人,那叫圣人

如果以鸟先生之定义文人,又有前面"小鸟一般不会责怪文人的这个“相轻”毛病
你想想,文人也只能凭这个,才有可能获得一点竞争优势
他也是一种生存手段,怪从何来?"
岂不矛盾?若以鸟先生定义的文人就断不会有相轻的问题出现,这里又承认文人相轻的毛病,又轻轻一句带过,可见鸟先生似有避重就轻之意.


在我看来,所谓的文人,以现在的称呼就是文化人,受过教育的人,至少是高等教育的人都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之为文化人.以古时来讲,秀才以上的可以称做读书人,科举考试榜上有名的都可以称之为文人,那时是以文会考,称之文人,文化人,当之无愧呀!


文人相轻,看起来似乎一个小毛病可以轻轻一句带过,其实文人相轻所造成社会危害实在是很严重的."为了生存?(为了名利耶?)"而互相诽谤攻击,甚至陷害,这是文人相轻中一种常用的手段(以鸟先生的话是可以理解的手段),而且在使用这些手段的时候,他们的知识理所当然的被利用起来,人性中的恶若得到了知识的相助便成为大恶,同理,人性中的善若得到知识的相助一样可以成为大善,比如佛经中的道理对人的启迪和点化作用.

在这种诽谤攻击陷害成为一种正常和普遍现象的时候,真象真理便被蒙蔽,老百姓是不懂得的呀,往往成为利用的工具.

所以,文人做为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些仁义道德背后的虚伪和黑暗,这一点反过来也是文人相轻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的文化人有没有这个毛病,就不讨论了,各人有眼有耳看得到也听得到,以上讲的是过去的文人.

如果鸟先生说是家天下的制度造成的,是谁为这维护这家天下的制度而制定了君臣父子的严厉制度?

是文人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07-12-20 16:07:01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文化应该不是几本经典就可以代表的,它早就渗透在民生日常的婚丧嫁娶穿衣吃饭中了.连孔夫子也是贪食美味,食不厌精的,称之为饮食文化,穿衣文化,嫁娶文化有何不可?

与其在这高谈阔论的争辩哪是精华哪是垃圾,不如实实在在的做点事,比如每天少用几个塑料袋?少用几双一次性餐具?少扔点废旧电池?少开点汽车,多骑点自行车多走点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07-12-20 16:48:04 | 只看该作者
《儒林外史》:“丈人说:‘你赊了猪头肉的钱不还,也来问我要,终日吵闹这事,哪里来的晦气!’陈和甫的儿子道:‘老爹,假如这猪头肉是你老人家自己吃了,你也要还钱?’丈人道:‘胡说!我若吃了,我自然还。这都是你吃的!’陈和甫儿子道:‘设或我这钱已经还过老爹,老爹用了,而今也要还人?’丈人道:‘放屁!你是该人的钱,怎是我用的钱,怎是我用你的?’陈和甫儿子道:‘万一猪不生这个头,难道他也来问我要钱?’”

辩否?辩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07-12-20 17:12:44 | 只看该作者
除了几个方士可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换个角度就大大地理解了, 路过飞了, 你们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07-12-20 17:23:29 | 只看该作者
儒林外史节选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童生。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蓝缕破烂的。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
    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这里了,又面试些甚么?”那童生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都是些粗心浮气的说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去!”一声吩咐过了,两旁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周学道虽然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
    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发出案来,范进是第一。谒见那日,着实赞扬了一回。点到二十名,魏好古上去,又勉励了几句“用心举业,休学杂览”的话,鼓吹送了出去。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会试已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命下之日,范学道即来叩见周司业,周司业道:“山东虽是我故乡,我却也没有甚事相烦。只心里记得训蒙的时候,乡下有个学生叫做荀玫,那时才得七岁,这又过了十多年,想也长成人了。他是个务农的人家,不知可读得成书。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拔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范进听了,专记在心,去往山东到任。
    考事行了大半年,才按临兖州府。生童共是三棚,就把这件事忘怀了。直到第二日,要发童生案,头一晚才想起来。说道:“你看我办的是甚么事!老师托我汶上县荀玫,我怎么并不照应?大意极了!”慌忙先在生员等第卷子内一查,全然没有;随即在各幕客房里,把童生落卷取来,对着名字、坐号,一个一个的细查。查遍了六百多卷子,并不见有个荀玫的卷子。学道心里烦闷道:“难道他不曾考?”又虑道:“若是有在里面,我查不到,将来怎样见老师?还要细查。就是明日不出案也罢。”一会,同幕客们吃酒,心里只将这件事委决不下。众幕宾也替疑猜不定。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一个年老的幕客牛布衣道:“是汶上县?何不在已取中入学的十几卷内查一查,或者文字好,前日已取了,也不可知。”学道道:“有理,有理。”忙把已取的十几卷取来,对一对号簿,头一卷就是荀玫。学道看罢,不觉喜逐颜开,一天愁都没有了。
    次早发出案来,传齐生童发落。先是生员。一等、二等、三等都发落过了。传进四等来,汶上县四等第一名上来是梅玖,跪着阅过卷。学道作色道:“做秀才的人,文章是本业,怎么荒谬到这样地步!平日不守本分,多事可知。本该考居极等,姑且从宽,取过戒饬来,照例责罚!”梅玖告道:“生员那一日有病,故此文字糊涂。求大老爷格外开恩!”学道道:“朝廷功令,本道也做不得主。左右,将他扯上凳去,照例责罚!”说着,学里面一个门斗,已将他拖在凳上。梅玖急了,哀告道:“大老爷!看生员的先生面上,开恩罢!”学道道:“你先生是那一个?”梅玖道:“现任国子监司业周蒉轩先生,讳进的,便是生员的业师。”范学道道:“你原来是我周老师的门生。也罢,权且免打。”门斗把他放起来,上来跪下。学道吩咐道:“你既出周老师门下,更该用心读书。像你做出这样文章,岂不有玷门墙桃李?此后须要洗心改过。本道来科考时,访知你若再如此,断不能恕了!”喝声:“赶将出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7:4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7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是啊,繁忙工作之余,前来这里诚心请教
原指望得到诸位“阔议经典有糟粕”的老师们
扎扎实实,有凭有据,合情合理地指点迷津

未曾想老师不仅拿不出凭据,言论间连起码的逻辑都不遵循了
回避正面提出《论语》糟粕,只着急给鸟学生戴上“高谈阔论”的帽子
或者,冷不丁进来说两句风凉话,一笑

高谈者,不切实际,妄加指点
阔论者,不讲道理,逻辑混乱

教育是民族强盛的根本
学习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智慧是学习成功的保障
道德是智慧升起的源泉

经典,是往圣智慧的结晶,是明德的道路
讨论经典的价值,居然成了高谈阔论?

十七年前鸟儿在南宁从事的环保事业,而今倒成了重中之重了,再笑
不怕念头起,就怕觉醒迟-----这句话真不是盖的,只能笑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6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5 04:10 , Processed in 0.10024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