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2-18 17:48 发表 ![]()
呵呵,这是矛盾的,
因为政局有缺陷,所以“欲居九夷”.
或问:陋,如之何?
子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那为什么在他现在居住的地方,不是"君子居之,何缺陷之有"呢?
我一在说,论语是没有上下文的,行家看会自己加上下文,实际很多东西就变得没逻辑性了.江湖转的那文,就是这样.加上下文,就是加限制条件,中国人常年读这些经典,如果又排斥其他的,自然就没有逻辑性了,没有逻辑性,就更会去加上下文.形成一个鸡蛋的循环. ...
僵硬兄:
矛盾是可以辩证统一的,何况并不矛盾
假如你有一定的辩证法基础知识
在22、24楼,还有楼上,小鸟提到了一些哲学概念
如果在这方面缺乏必要的了解,可以稍许学习一下
小鸟这楼的意图是拜师求解
从“师”的角度来讲,为小鸟开解迷惑,似乎应该少许谨慎些
否则,会导致小鸟误以为“老师也只不过是盲目反对”
反而增加小鸟对经典的痴迷信心
文字有表象和表意作用
对于可见的实物,表象文字与对象是一一对应关系,清晰确切
但是,如果涉及到“意的表达”,文字是有局限的
所谓“言不尽意”是也
要婉转表达“对政局的批评之意”,可以有很多灵活的诠释
“欲居九夷”即是其一
“欲居九夷”并非实指老夫子自己有出离的意图
这从他周游教化,诲人不倦的具体行为即可明辨
而“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是表达“反求诸身,智慧消融客观矛盾”之意
这是两个意图的表达,彼此并无矛盾
如果一定要说矛盾,即是他“诲人不倦”的行为,与“欲居九夷”之语言
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就好像,一位父亲
责怪自己学习不长进的孩子:你要再不努力,爸爸就不让你读书了
实际上呢?这位父亲一直孜孜不倦地辅导、帮助着孩子
不离不弃,即便孩子不孝顺,他依然竭尽全力地以各种方式
为这孩子奉献着自己的心力
任何一本流传几千年的、为大众所公认的经典
背后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
我们不能深入阅读,深入理解,就无法体会、契接这心灵
不怪自己不努力,反而责怪这经典“不像快餐文化”那么容易了解
实乃奇谈也
另外,关于“经典耽误了逻辑培养”
就更有意思了
小孩读经的目的,是在潜意识深处,奠定“文化根基”,以资未来运用
这运用,才涉及到逻辑问题,才涉及到思考问题
小学六年级以前的语文课本,更不能培养孩子的逻辑能力嘛
逻辑问题,必须要到孩子一定的年龄阶段
他的理智逐步觉醒,思想“底子”逐步丰满
才可以不失时机地予以培养和训练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8 18:43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