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天高任鸟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抛弃糟粕:有理有据地揭露《论语》的糟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6 19:51:2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江湖老师提及《论语》版本由来。
东汉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此即是今本《论语》。


再谢谢僵硬老师言及东汉大儒王充。

王充自幼家贫无书,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
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途通众流百家之言。
在熟读儒家经典之余,还兼及百家,通诸子之学。


通观王充的“问孔刺孟”,小鸟只见他针砭和讥讽的
是当世无知学人对儒学的盲目崇信和偏见,而非《论语》本身义理。


与那些神化孔子,迷信孔子的腐儒迂士不同的是,王充推尊孔子,是从纯粹道德方面出发的
他认为孔子是圣人,但不是神人。
圣和神的区别在于:“所谓神者,不学而知;所谓圣者,需学以圣。”


他在《本性篇》说:“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
他认为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物, 是诸子百家之中最优秀的。
在《辨崇德》又说:“孔子,圣人,知(智)府也。”
又在《知实篇》中盛赞:“孔子见窍睹微,思虑洞达,才智兼倍,强力不倦,超逾伦等。”
意思是:孔子见识非常,明察秋毫;深思熟虑,思维深邃;材智加倍于常人,努力不已,至老不倦,是超凡的伟人。


僵硬老师以“不耻下问”的下,作为一考题
小鸟答曰:夫子入太庙,每事问。这一事实的义理,在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就是“不耻下问”的根源----诚实。


所谓“下”,是尊重客观事实的表述,是一个方便的说法
人非生而知之,现实之中,毕竟还是存在着地位、学问和智识差异的
但是这种差异,在人而言是局部的,不是“一差全差的”。


-------------------------------------------------------


另外,关于前人对《论语》糟粕的拣择,是前人的事
如果我们拿前人的思考结果,当作我们非难《论语》的根据
似乎又回到了“盲目贬低”的俗气套子里,如此
怎么能帮小鸟走出“盲目信奉”这个本质上一样的陷阱呢?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jiangying + 5 + 5 谢谢参与!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12-16 20:17:44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说呢,这本书危害极大,不仅表现于其中有糟粕,而且表现于其精华也无人理睬。比如说“三人行”这一句吧,支持读经的诸君向我拜师的从来没有,恨不能吃了我的倒有不少。

天高君既然开此帖,恐怕是已经意识到其危害性,可喜可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01:22:46 | 只看该作者

天问老师的祝贺,小鸟无愧笑纳,顺致谢意。

天问老师的话,主要有两个焦点:
1、《论语》的危害,不仅表现于其中有糟粕,而且表现于其精华也无人理睬。
2、支持读经的诸君向我拜师的从来没有,恨不能吃了我的倒有不少,意指“读经诸君,能说不能行者众”。


此二责难,甚善。

小鸟不才,谨就天问老师的题目,简短作一答卷
若老师不满意,可退卷并责令小鸟重答。

责难之一:
天问老师略过《论语》的糟粕,是善意地回避争论
转而言“其精华也无人理睬”,既是一提醒,也是有事实根据的。
而且,这事实不仅是有,而且是千古以来、数不胜数的有


因此,老夫子在《论语 . 述而篇》感叹曰: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什么是善人呢?
老夫子在《论语 . 先进篇》回答子张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意思是:真正的善,是践行不露痕迹,也不会以“我这么做是在行善”来抬高自己,框定自己
如春夜喜雨,润物无声,自然而然。


什么叫有恒者呢?
就是通过学习,明白道理后,能够按道理做事,坚持下去的人
这方面我们其实都是有体会的


比如袋子
她明知以不恰当的方式,对孩子表现愤怒是不好的
但是很难做到,时常在愤怒和忏悔之间飘摆


比如小鸟
明知孩子需要父亲在人生中,提供有力的扶助,因此我必须勤奋学习和工作
但是我很多时候在躲懒,因此时常在战战兢兢和勤奋上进之间徘徊

因此,老夫子还是很体贴地说: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这是在告诫我们,有三个致命缺陷,会阻止我们持之以恒地秉持良知做人:
1、肚子里没料却喜欢显摆学问
2、内心虚弱却以傲慢来保护自己
3、当该谦逊却死要面子硬撑

答到这里,我想,天问老师的意图,已经很明白了
他显然在提醒我们,危害,完全在于学,还是不学;学了之后做,还是不做。这取决于我们自己
危害不是来自《论语》本身
正如老夫子在《论语 . 述而篇》所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责难之二:
天问老师根据《论语》中,“三人行”所隐含的义理
谈到“支持读经的诸君向我拜师的从来没有,恨不能吃了我的倒有不少”


老师是如何与那些读经人士交往的,小鸟不得而知,不便深入解析
但作为学生,小鸟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到一些答案
无论什么状况,总是“事出有因”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很明白,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尊重差异,好的我就学,不好的就当作警策


这是义理
义理在事件上运用,就有“特殊”的表现
因为每个事件,都有它自己的特殊限制


比如论坛
论坛主要的交流形式,是摆事实,讲道理
儿教论坛,是“儿童的父母们交流教育理念的场合”
在这个特定场合发生的事件,必然要受到特殊的限制。儿教论坛的特殊性
限制了小鸟在这里,只能以讲“儿童教育的道理”,而获得拜师的可能性


如果别人并不认为小鸟在儿童教育方面,有什么过人之处
他们当然可以不把我当“老师”对待
但是小鸟却不能责怪他们“不遵奉老夫子关于三人行的教诲”

对于不同意见者,我们必须尊重差异,不能“恨不能吃了他”
如果他不讲道理,歪曲历史,蓄意诬枉
为了以正视听,在特殊的时代,也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只不过,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之时,只是一种权变方式
心中并无恨意,不会纠缠于此



这是小鸟根据自己当前的修养水平,所行的事实
诚实回答老师的提问。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jiangying + 5 + 5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12-17 09:52:33 | 只看该作者
对无友不如己者提一点不同意见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由此语我所臆测的,大概友在此可以代表一种志向,因此无友不如己者可以这么解释:不要自甘堕落,降低自己的志向去迎合志向不如自己的“朋友”。
  孔子说过他身后“商也日进,赐也日退”,大概可以做为注脚。

  当然有时候必须联系上下文,能使意思条贯,胸中无所阻碍,就可以认可那一种解释了。再读一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jiangying + 5 + 5 能被人希奇古怪的解释,本身就是糟粕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12-17 10:05:03 | 只看该作者
好有学问的大楼
来看热闹的
顺道来学习的
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12-17 10:33: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6 19:51 发表
谢谢江湖老师提及《论语》版本由来。
东汉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此即是今本《论语》。

再谢谢僵硬老师言及东汉大儒王充。


老师一词实在不敢当,鸟兄对论衡居然有如此见解,实在佩服,看来能称老师的非鸟老师不可。不过对鸟老师的某些观点却不敢苟同。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汉和帝永元中(公元89~104年)病卒于家,终年70岁左右。王充认为他的著作“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材,如衡之平,如鉴之开”,这大概就是他将书取名《论衡》的原因。他自己解释说:“《论衡》,论之平也。”又说:“《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也。”《论衡》的题名,标明王充要对往古与当时的一切思潮、学说加以衡量,评其是非真伪,定其轻重,攻击虚妄之说。凡他认为是虚妄的,无一不加以抨击。他对被神化了的儒学、有意志的天、目的论、道教神仙方术和种类繁多的世俗迷信进行了批判。批判的中心是从董仲舒到谶纬与《白虎通义》的神学体系,一切迷信,诸如符瑞、灾异、风水、卜筮、祭祀、厌胜、祈禳、解除、求雨、雷刑等等,无一能逃过他笔锋的扫荡。
从王充的观点来看,更接近法家观点,当然古时称读书人为儒,称为大儒也不为过。

王充自幼家贫无书,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
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途通众流百家之言。
在熟读儒家经典之余,还兼及百家,通诸子之学。


通观王充的“问孔刺孟”,小鸟只见他针砭和讥讽的
是当世无知学人对儒学的盲目崇信和偏见,而非《论语》本身义理。


大抵是这样的,但其中对论语本身就没有问责吗?
我们来看: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後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由此可见,就论语本身,有很多不明白,不清楚,甚至本身矛盾的话,而这是必然需要多问,才能追问到义理的真相。问孔篇有大量的篇幅描述孔子弟子的“问”。然而现今读经,不求讲解还不让问,对否?那么讲解的人无能力,怎么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字经中: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2,3岁就读经是否早了?不学数学,是否对?




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子曰:“予所鄙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卫灵公夫人也,聘孔子,子路不说,谓孔子淫乱也。孔子解之曰:我所为鄙陋者,天厌杀我。至诚自誓,不负子路也。
    问曰:孔子自解,安能解乎?使世人有鄙陋之行,天曾厌杀之,可引以誓;子路闻之,可信以解;今未曾有为天所厌者也,曰天厌之,子路肯信之乎?行事,雷击杀人,水火烧溺人,墙屋压填人。如曰雷击杀我,水火烧溺我,墙屋压填我,子路颇信之;今引未曾有之祸,以自誓於子路,子路安肯晓解而信之?行事,适有卧厌不悟者,谓此为天所厌邪?案诸卧厌不悟者,未皆为鄙陋也。子路入道虽浅,犹知事之实。事非实,孔子以誓,子路必不解矣。
    孔子称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若此者,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成事,颜渊蚤死,孔子谓之短命。由此知短命夭死之人,必有邪行也。子路入道虽浅,闻孔子之言,知死生之实。孔子誓以“予所鄙者,天厌之”!独不为子路言:夫子惟命未当死,天安得厌杀之乎?若此,誓子路以天厌之,终不见信。不见信,则孔子自解,终不解也。《尚书》曰:“毋若丹硃敖,惟慢游是好。”谓帝舜敕禹毋子不肖子也。重天命,恐禹私其子,故引丹硃以敕戒之。禹曰:“予娶若时,辛壬癸甲,开呱呱而泣,予弗子。”陈已行事以往推来,以见卜隐,效己不敢私不肖子也。不曰天厌之者,知俗人誓,好引天也。孔子为子路所疑,不引行事,效己不鄙,而云天厌之,是与俗人解嫌引天祝诅,何以异乎?


这段说孔子的解释跟庸俗的人为解脱嫌疑,而指天发誓、赌咒没有什么两样。

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夫子自伤不王也。己王,致太平;太平则凤鸟至,河出图矣。今不得王,故瑞应不至,悲心自伤,故曰“吾已矣夫”。
    问曰:凤鸟、河图,审何据始起?始起之时,鸟、图未至;如据太平,太平之帝,未必常致凤鸟与河图也。五帝、三王,皆致太平。案其瑞应,不皆凤皇为必然之瑞;於太平,凤皇为未必然之应。孔子,圣人也,思未必然以自伤,终不应矣。
    或曰:孔子不自伤不得王也,伤时无明王,故己不用也。凤鸟、河图,明王之瑞也。瑞应不至,时无明王;明王不存,己遂不用矣。
    夫致瑞应,何以致之?任贤使能,治定功成;治定功成,则瑞应至矣。瑞应至後,亦不须孔子。孔子所望,何其末也!不思其本而望其末也。不相其主而名其物,治有未定,物有不至,以至而效明王,必失之矣。孝文皇帝可谓明矣,案其《本纪》,不见凤鸟与河图。使孔子在孝文之世,犹曰“吾已矣夫”。


这段讽刺孔子自做多情。
不在引了,以上这些王充是否引至论语,我没去查阅。


与那些神化孔子,迷信孔子的腐儒迂士不同的是,王充推尊孔子,是从纯粹道德方面出发的
他认为孔子是圣人,但不是神人。
圣和神的区别在于:“所谓神者,不学而知;所谓圣者,需学以圣。”


他在《本性篇》说:“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
他认为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物, 是诸子百家之中最优秀的。
在《辨崇德》又说:“孔子,圣人,知(智)府也。”
又在《知实篇》中盛赞:“孔子见窍睹微,思虑洞达,才智兼倍,强力不倦,超逾伦等。”
意思是:孔子见识非常,明察秋毫;深思熟虑,思维深邃;材智加倍于常人,努力不已,至老不倦,是超凡的伟人。


不管神圣,都是有错的,私塾那个分猎物的例子,简直就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打着孔子的马甲,就用易经解释得头头是道。鸟老师如果说,那是支持读经讲解者的言论,那么在读经版有个什么“秦川”“泰山”的故事,也是一样的。


僵硬老师以“不耻下问”的下,作为一考题
小鸟答曰:夫子入太庙,每事问。这一事实的义理,在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就是“不耻下问”的根源----诚实。


所谓“下”,是尊重客观事实的表述,是一个方便的说法
人非生而知之,现实之中,毕竟还是存在着地位、学问和智识差异的
但是这种差异,在人而言是局部的,不是“一差全差的”。


这段解释3楼就解释不过去了


-------------------------------------------------------


另外,关于前人对《论语》糟粕的拣择,是前人的事
如果我们拿前人的思考结果,当作我们非难《论语》的根据
似乎又回到了“盲目贬低”的俗气套子里,如此
怎么能帮小鸟走出“盲目信奉”这个本质上一样的陷阱呢?

王充是推崇孔子的,但推崇不代表不说论语有问题。我也是认同传统文化的,但认同传统文化,不代表不承认他有糟粕。何来“盲目贬低”?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12-17 10:54:45 | 只看该作者
鸟先生忽然谦虚起来了,言必称老师,回必称学生,有了新的了悟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12-17 11:57: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嘀哒嘀 于 2007-12-17 10:54 发表
鸟先生忽然谦虚起来了,言必称老师,回必称学生,有了新的了悟鸟?

08奥运快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3:45: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tffa 于 2007-12-17 09:52 发表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由此语我所臆测的,大概友在此可以代表一种志向,因此无友不如己者可以这么解释:不要自甘堕落,降低自己的志向去迎合志向不如自己的“朋友”。
  孔子说过他身后“商也日进,赐也日退”,大概可以做为注脚。

  当然有时候必须联系上下文,能使意思条贯,胸中无所阻碍,就可以认可那一种解释了。再读一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谢谢stffa 老师的补充增益
3楼简略,只从“根本”上入手,即是所谓“经”者,主干义

对差异的尊重,是就心地的恭而言
恭是德之显露处,这是大本,没有这个恭,其他都是着意造作
据于恭(通俗义说“尊重”),方可自由裁量

所谓“不自甘堕落,不降志奉迎”都是道德自由裁量的结果
stffa 老师是从“结果的相”上增益补充

再次谢谢stffa 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3:5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jiangying 的帖子

谢谢僵硬老师的批复。

学生考虑,本楼建立的初衷,是就《论语》,有理有据地探讨其中的糟粕
是希望从每个人平时对《论语》的自身体验处落脚
惟其如此,才有真意义

如果要讨论《论衡》,则又是另外一码事
一则涉及到“如实了解《论衡》义理”的问题,这不是本楼主旨
二则远离了对《论语》的切身体验,毕竟,王充是通读诸子百家之后,才有《论衡》的

所以,僵硬老师如果希望学生与您探讨《论衡》
可以在适当时候,另外开帖研究
至于读经问题,师生研讨了多个回合
我看就不必在这里考量学生了吧

其实有一个关键,老师与学生是一致的
不赞成“盲目”,对吧?

不知老师意下如何?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7 14: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4 20:58 , Processed in 0.09068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