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新新唐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07-12-3 10:42: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2-3 09:48 发表

这话说得相当好,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文明会衰败?同样为什么埃及,印度文明也会衰败?而古希腊文明会和古罗马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结合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我不是研究历史的,给不出答案.但我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野蠻常常戰勝文明,任何一個古文明被摧毀基本上都是因爲這樣可悲的原由。

中國文明沒有消亡殆盡,一來當然和他文明本身的生命力有關,而更關鍵的是,地理位置的優越延續了他的生命。

中國的東南基本上是海洋,在航海術未發展起來的時候,自然沒有什麽威脅。中國的西面是常年冰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脉,也沒有軍隊會愚蠢得從那里入侵。中國的北面是平坦的草原,有軍隊來襲很容易獲得情報,而且又建立了長城來抵抗,因此長期以來,中國文明被這樣的地理環境給保護起來。

但是,這在後期,造成中國人躺在自己的溫柔鄉里,文勝于武,宋代的軍事並不差,但還是敗給了野蠻的蒙古軍隊。蒙古雖然很强大,統治的時間卻並不長,九十多年。明末很混亂,有人說是因爲南明小朝廷的內鬥使明朝徹底覆亡,但事實上有更多偶然的原因,比如瘟疫。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帶兵打仗的都是文人,但是越到後期,越不具備軍事才能,比如文天祥,比如史可法,甚至袁崇煥。他們的事迹可歌可泣,但是他們的失敗實在怪不得別人。中國的文化太強了,物極必反。但你能因此就認爲文明低于野蠻嗎?

爲什麽同樣是被野蠻所征服的文明,其他的文明已經消失不再,而只有中國文明還在微弱的延續呢?西方文明的發展不也正依賴與中國的許多發明嗎?(這是西方人的研究成果,不是中國人自己yy,西方人因此開出了科學,如果中國不是在這個時候被迫閉關鎖國,也可以同步與世界。讀一下明史應該有大致的了解)

文字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文字就有記錄,有傳承,就知道自己是誰,從何而來,應該向何方而去。

當年多爾袞下令剃髮易服,讓中國人忘記了自己的形象,到現在,世界也忘記了中國人的形象,所以中國人的心里永遠有一根無形的辮子,隻能說,多爾袞成功了,滿清的統治者成功了,他成功的把一個文明國度變成奴隸之邦。

但是,因爲有文字文化經典的傳承,三百多年來,這文明的暗流不曾斷過,注定會再被續接,至于如何去續接,那是冥冥中的安排,總之我們已經隱隱看到這樣的希望。

我知道很多人會反駁我的觀點,但是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爲歷史還是會依照他的方式進行下去,一個人在世上,只要問心無愧就夠了,誰又能知道絕對的是非黑白。

滄月在她的武俠小說結尾曾經問過一個問題,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誰又知道自己拔出的一定是正義之刀呢?誰能保證這一刀下去,相助的就是不平呢?但是,在拔刀的瞬間,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那麽刀,到底該不該拔呢?

哲學層面上的事情,永遠說不清,“汝安,則為之”。

[ 本帖最后由 天涯在小楼 于 2007-12-3 19: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发表于 2007-12-3 11:03:08 | 只看该作者
關于羅馬,再說一句,如果看一下地圖,羅馬的地理位置是在地中海的意大利半島,正好是歐洲探出來最接近其他大洲的地方。

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羅馬最接近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埃及和巴比倫,最容易受到文明的感染而産生文明。而且,沒有愷撒大帝的東徵,能有羅馬的輝煌嗎?如果他繼續延著絲綢之路徵到中國,歷史可能被改寫得更加離譜。

文明的起源沒有什麽神秘的,緯度都差不多,而且都是在大河之畔,比如兩河、恆河、尼羅河、黃河,有充足的食物,有好的氣候條件就可以發展出文明。而且他文明的形態都和地理條件有很大關係,中國有句老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球儀往往能告訴我們很多有趣的事情。

到底是什麽開出現代西方文明,我想有更複雜的原因,巴比倫、波斯人真的很了不起,是他們最初串接了各個文明(這也和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當西方還一篇荒蕪的時候,巴格達已經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而那個一千零一夜的故鄉,如今已經在戰火的摧殘下滿目瘡痍,令人痛心不已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07-12-3 11:4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1 天涯在小楼 的帖子

写的好,我不反驳你的观点,只修正

关于汉字的优势,我曾经发过贴,世界的未来,肯定不是拼音文字的天下.

野蠻常常戰勝文明,这是战术上的胜利,短时的,但文明战胜野蠻,确是战略上的,长久的胜利.
2000多年来,中国被野蛮的征服,不过两次300年左右而已.
古代的西方人比中国人野蛮,但即使在一起作战,也绝对不可能战胜强大的大唐骑兵.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愷撒大帝不可能打到中国,他没有那个实力.
清末,究竟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满清野蛮,还是信奉上帝的大英野蛮呢?区区7000士兵,就可以击败数十万铁骑,不单单是用野蛮,科技可以说明的.

明初的航海,已经是世界的最强,但是为何后来会没落?
多尔衮又为何能成功?
这些都是想象,却被当成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07-12-3 16:34:16 | 只看该作者
冷兵器時代和熱兵器時代是不可以混爲一談的。
清末中國被歐洲征服,那是因爲中國脫離了世界,說不上野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2007-12-3 16:4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4 天涯在小楼 的帖子

清末的失败不是兵器的原因,而是政治的原因,这个不想多说了.

前几年满电视的大辫子戏,看着恶心,连嘉庆道光都有人歌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发表于 2007-12-3 20:1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11:14:35 | 只看该作者

是山非山,是水非水。

老帖新看很有意思。

指着一座山问高僧,”这是什么?“高僧答:”这是一座山。“扑哧。。。。。。什么高僧,与我们凡夫的智慧有何不同。

指着一座山问老道,”这是什么?“老道答:”这不是一座山。“扑哧。。。。。。什么老道,还不如我们凡夫的智慧。

圣人与凡夫的区别之一是圣人从来不与凡夫比智慧,而凡夫老笑圣人的智慧不过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2:29:11 | 只看该作者

答复老帖

点评名人或权威的言论是有很大风险的。

中国人有一招应对被骂被瘪的办法是自嘲。所以,在发帖前在下把诸如白痴、自以为是、幼稚、呆子、狂妄、虚伪等等所有可能出现的词汇自己瘪自己了几遍。
所以,如果有人想用这些词汇,就请高抬贵手,不必浪费你的精神了。另外,咱这里是就事论事,咱也不是反对和批判,而只是选择了另外的一个角度理论。既然是另外一个角度,也就不存在孰是孰非比较的问题,也就不存在对立互斥的问题。在下认为多一个角度看问题总归是好事。

咱只是瞎子,摸到什么就说什么。

先原文转贴:
請問某教授﹕論語註釋本之選
日期: 2005/01/25   發言人: 某某某
內文:

     一,學問有知識一面,有智慧一面。知識是明白的刻板的,智慧是深度的靈活的。因為兒童的理解力尚不足,我建議給他的閱讀,從簡易能懂的知識開始。
二,當然,若他要看他還不能了解的書,也可以,只不過不要強求他了解。這樣,也等於只看他了解的部份。至於不了解的部份,放在心中,其實也有很大的效果,因為現在不懂,但可以給將來的懂留下種子。
三,像論語這樣智慧的書,本來就不必急著讓孩子了解,縱使講給他聽,他也只能了解他能了解的部份,而這一部份,既然他已能懂,不必人講解,他也大概都能自己了解了,既了解了,何必費力再講再看?至於本來不了解的部份,即使講了,看了,他的了解,還是是不多的(不深的)。尤其,義理之學,必須是自悟,方是真章,靠看來聽來的,都不著實。

   四,進一步說,如把論語翻成白話,講得讓他好像了解的樣子,他也能應用幾句,其中或許有大毛病在。即:從「理解」而來的「智慧」,是不了當,不相應的。如果一個小孩,居然把現在的了解當作是聖賢的智慧,則將一生受限。
五,我常在想:為何胡適之從小飽讀經典,長大後卻侮聖蔑賢,這可能與他小時成長的歷程有一點關係。他小時候,因為父親早死,母親希望他早日出人頭地,所以特別加學費銀兩給老師,要老師提早給胡適開講(即講解所背誦的經典的文句)。後來,我們看胡適的表現,就可以知道胡適的學問,其知識才華累積固然不少,但其智慧(歷史的見識,人生的了悟,文化的深度),卻只停留在十歲左右。例如,他說,他十一歲看資治通鑑,看到「神滅論」,以為很有道理,很高興,就定了他的人生宇宙的信念,成為一個永遠的「無神論者」了,到老還轉不過來,還殘害中國數十年呢。此外,他對孔孟老莊了解的深度,也和一個小學生差不多。
六,所以,不必急著讓孩子解經。一般的兒童青少年讀物,藝術,文學,歷史,地理,傳記,科學,多看些。開卷有益。

七,如真想要讓一個六七歲的小孩看論孟老莊之解,也不一定不可以,但讓他好玩即可,不可板起臉孔,說這句話就是如此如此,孔子就是這樣那樣。否則,愛之,恐適足以害之,不可不慎。

八,要看四書之解,最少要看朱熹集注。要看老莊,至少要看王弼郭象的注。如這些注本尚看不懂,那就代表還不到解四書老莊的程度。

九,以此標準衡量,大概不會錯的。提供參考。
十,兒童以讀經背經為要。讀多背多了,不怕他不解。將來,他在低頭舉手中,忽有領受,在散步斜臥間,即有會意,在河川邊,在秧田畔,皆能悟入。何等逍遙,何等自在?您煩惱什麼?該緊張的,切勿輕易放過了,不必緊張的,安之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2:34:56 | 只看该作者

學問有知識一面,有智慧一面。我们可以这么说。知識是明白的刻板的,智慧是深度的活的。我们也可以这么说。


我们也可以说学问有知的一面,也有行的一面;学问有体的一面,也有用的一面。

何谓学习?学而时习之。我们不知道学习两字最初是不是来自孔子之学而时习之

何谓智慧?释家讲戒定慧,儒家讲格物致知,理学讲存天理,心学讲致良知。

知识和智慧两面分而不开,阴和阳两极分而不开。高僧看到山说这是一座山这是知识还是智慧?老道看到山说这不是一座山这又是知识还是智慧?

理解和记忆也好像不可分开,当儿童说“1+1=2”时你认为他是理解了还是记住了?“1+1=2”是知识还是智慧?“1+1=2”可能是最简易的知识也可能是很深奥的智慧。

理解和记忆是不是也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两个面啊?


大道至简至易,但也是最深最奥的。

说人皆有佛性就同时包含人皆有魔性的意思。说天就包含了地,说父就包含了母,说子就包含了女。这就是中华的逻辑。中华文字的概念是全息互通相交的,是多元多面多层的。中华的逻辑完全与西方的逻辑不同。西方的逻辑发展了西方的科学,同时也阻碍了西方的科学。

儿童的理解力尚不足。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但我们也可以说儿童有儿童式理解方式,成人有成人的理解方式。我们可以说儿童的成人式理解力尚不足,但儿童的儿童式理解力是成人难以想像的。所以我们应该用儿童式理解方式来实施教学,按儿童理解角度的深浅循序教学,现在的很多读物教材是针对成人的,不太符合儿童思维心智的特点。

到底是儿童式理解力厉害还是成人式理解力厉害?按照我们中华文化的说法往往是儿童胜成人,婴儿胜儿童,胎儿又胜婴儿。所以,对儿童来说,对成人难的有可能对儿童是简易的,对成人易的又有可能对儿童是难的。

其实,中华文化好像不讲理解力,中华文化讲悟性。中华文化不太用“力”字,中华文化喜欢用“性”字,“性”即心之生动活力,心之生命展示也。中华文化是体悟文化,所以学中华文化靠的是悟性,是要用心去体悟的,而不是用脑力去记忆理解的。体悟体悟,身体力行方有所悟。

不论儿童理解方式还是成人理解方式也可以统一用“悟性”一词,一般我们可以说儿童的悟性比成人高。所以,儿童读经听经比成人读经听经的效果更好,更容易切合经典的内涵,更容易得道。

所以,好的儿童教育是设法用儿童的理解接受方式去传道授业解惑,教儿童学会用心,教儿童学会体悟。所谓传道我们认为不是将一种有形的“道”直接讲解给儿童,而是帮助儿童修心(拂去心中的尘埃),帮助儿童返本归真,从而儿童自己用心体悟到“道”。这就是所谓的“传道”。


孔子教育弟子,也是在告诉弟子修身的道理,解答弟子修身的疑问,帮助弟子找回本真本我的赤子之心、仁心,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弟子们的德行日高,智慧日长。孔子在与弟子日常聊天中完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过程。

儿童是天生的、是天真的、是天空的。智慧是天道的。智慧是先天的,知识是后天的。所以,儿童自有与天沟通的能力。天的智慧是最高的。所以,儿童对先天的智慧的领悟是很强的,甚至要强于成人;儿童对后天的知识的学习是缓慢的,也许要弱于成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3:39:17 | 只看该作者
“像論語這樣智慧的書,本來就不必急著讓孩子了解。”那又为何着急让孩子记住啊?的篆体象一个婴儿。《论语》中的子曰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婴幼儿童所认为的呢?的篆体象张开嘴巴加个舌头。所以子曰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纯真的儿童张口就可以说出的话呢?圣人讲的话就是经,就是道,就是法。圣人的话应该是深入浅出的,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容易理解的,只是圣人的话包含博大精深的内涵,你想理解多少就有多少,你想理解多深就有多深。儿童对经典的理解体悟不一定比大人浅。我们对儿童的教育不是把经典爵烂爵碎喂给儿童,而是讲解引导儿童如何用心如何修心从而自己进入经典的境界,自己去体悟道。

当然,儿童的领悟是靠用心的,你用话去讲他当然理解不了,不太易接受。如果我们用本心真心去讲解呢?用诚心仁心去讲《论语》呢?我们用花鸟虫草鸡鸭狗猫可不可以讲解经典啊?很可能儿童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一讲就懂,而成人的心智被灰尘蒙蔽了,可能是一点感觉都没有。

讲解他已了解的干吗?讲了也了解的不多?那是老师不会讲!义理之学,必须是自悟,方是真章,靠看来听来的,都不着实。我中华文化本来就是体悟文化,修身文化,体悟科学,人体科学。然如何自悟,如何体悟,如何修身,如何修心,这就要教要学。我们教他学会如何自悟,教他怎样学会修身。体悟本来是天生具有的能力,然而后天的环境污染蒙蔽了心智,使人失去了这种先天的本能。教育就是让其返本归真,让其恢复自悟潜能。

光看光听,没有自悟,不行;但没看没听,何来自悟?

好像不关乎用什么语言,不论中文外文还是古文白话。好像也不关乎用什么载体,不论小桥流水还是清风白云。释尊讲佛法用的大概是古印度语言,肯定不是汉语,那东土的僧人读翻译成汉语的经书就不能修佛了?

同样,耶稣讲法可能用的是亚兰语,但肯定不是英语,那读英语版的圣经就不可能去天堂了?好像圣人佛陀们没说过与语言有多少关系。或許有大毛病当然有,也许永远有。但这又有什么关系?经典有没毛病的标准答案吗?不是说自悟吗?自己悟到的就是对的!自悟的当然也永远是有毛病的。但是有毛病不是表明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吗?

從「理解」而來的「智慧」,是不了當,不相應的。那么从体悟而来的智慧呢?我们如何能分得开我们的智慧到底是理解而来还是从体悟而来呢?有时候理解了也是自悟了,自悟了也就是理解了。理解与自悟是不是也是同体两面啊?

如果一個小孩,居然把現在的了解當作是聖賢的智慧,則將一生受限。言之有理!但这里的居然好像不太会自然发生,除非特意强化教育。所以,只要教育中稍加注意,这种居然担心好像就有点多余了。

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也许对也许错。还是老话释家讲戒定慧,儒家讲格物致知。如果认为胡适之不具大智慧,如果用儒家的观点分析应该是胡先生格物未止或者修身不力,好像没听那个圣人佛陀讲过一个人最终的智慧与他儿时有多大关系,与儿时是否早接受理解讲解教育有多大关系。慧能一字不识从小没读过书好像也没影响他成为禅宗六祖。在下从小接受红色教育,接受猿变人的教育,但在下一闻到佛法,就坚决的抛弃了无神论他對孔孟老莊了解的深度,也和一個小學生差不多。咱不知这个小学生指的是谁?咱也不知那时的小学生对孔孟老庄了解的深度。是不是什么年龄解经就是什么年龄段的水平啊?讲的明确一点,是不是五岁解经,就可能长大后对经的理解只能达幼儿水平,十岁解经,就可能长大后对经的理解只能达小学水平?那要是五十岁才开始解经呢?一辈子不解呢?。。。。。。

在下也可以这样想:為何胡適之從小飽讀經典,長大後卻侮聖蔑賢,這可能與他小時只读经书而不落实修身有很大关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若不明明德,不亲民,不止于至善,那当然不是大学之道,当然不具“大学”水平,只是“小学”水平!好像《大学》没说:“大学之道在读经,在老实读经,在大量读经而不讲解。”当然读经对明明德对亲民对至于至善是很必要的。

所以,儿童教育以心性教育为要,而心性教育又以德行为要,而德行教育又以经典为要,而经典教育又以读经为要。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8-1-16 13: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0:16 , Processed in 0.08173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