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yuanyuanmam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鼎力推荐)“早期教育”到底是什么? 可不要搞成了学习知识、应付考试的手段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4:46:31 | 只看该作者
识字阅读称做“视觉语言”的早期培养,要与听话说话的“听觉语言”同步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重大发现与创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视觉语言的早期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已被大量事实所反复证实,此理论和实践是人类识字教育的最新里程碑。    孩子像认人、认物、说话、走路、听音一样,自然而然,不知不觉,毫无压力和负担地初识汉字如果教育得早,方法得当,甚至可以三、四岁脱盲,进入广泛阅读,五六岁博览群书,这简真是教育史上的奇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4:50:02 | 只看该作者
人类发展有一种可能了,即就是有希望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像具有听话、说话的初步能力一样,具备识字、阅读的初步能力,一上小学便能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两种工具,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接受前人的文化遗产,并充分发展自学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钻研……
   早期识字的重要性不在于识字的多少
,也不在于提前扫盲,更不要求婴幼儿进入系统的文化学习,识字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结果。通过早期识字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在阅读中发展思维能力、想像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进入早期阅读以后,对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视觉语言的发展,会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4:52:2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孩子的视觉语言如果滞后发展,错过了人生早期这一发展最佳期,所受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而且因为听觉语言从0岁开始培养,遥遥领先于视觉语言,差距实在太大,就会更加压迫视觉语言的发展。所以一般孩子上了小学,都只会听讲不会看书,即使识字以后也不爱看书,甚至到了中学、大学还习惯于满堂听,根本不善于自学,这使缺乏这一重要素质的孩子,学到的知识就不够深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够强,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提倡婴幼儿早期识字,也是一种人生的行为训练。让孩子早早看惯世界上还有“字”和“书”这种东西,而且大家都喜欢读它,像孩子看惯了“物”,随时随地辨认“物”—样,早早形成识字阅读敏感,成为习惯,那么视觉语言就不会滞后发展了,从小就习惯运用两种思维工具学习和想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5:00:42 | 只看该作者
婴幼儿识字与小学生识字有重要区别
一是性质和目标不同——小学生识字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是系统文化教学的一部分,它有识字指标和进度要求。而婴幼儿识字是基本素质教育和生活游戏的一部分,它没有进度和指标要求,它以培养孩子识字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为目的
二是识字要求和深度不同——小学生识字要求“四会”即会认、会读、会意、会写。而婴幼儿识字不要求“四会同步”,只需在生活环境中日积月累自然形成印象,水到渠成
三是场所和方法不同——小学生识字主要在固定的课堂学习,先教拼音再教字。而婴幼儿识字无须课堂教学,在生活游戏中随时随地随事而教也不用拼音作“拐棍”


[ 本帖最后由 yuanyuanmama 于 2007-11-23 05: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5:07:36 | 只看该作者
婴幼儿识字要防止和纠正“早期识字中心论”的错误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忽视全面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教孩子识字和阅读上;片面追求识字的数量与进度,以为识字多就是“早慧儿”;机械、呆板地教孩子认读,教得单调乏味,引起孩子的厌烦这些倾向是要坚决反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5:10:26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早期识字的孩子将来上了小学就上课不听讲了,破坏纪律,反而有害。这种情况只会在单纯识字的孩子身上发生因为他发展不平衡、不全面。假如孩子不仅能识字读书,而且兴趣广泛,善于提问,富于上进,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的话,那么他上了小学,肯定是个最优秀的孩子。不但上课听讲,而且理解最深刻,反应最灵敏,提问最积极,朗读最有感情,发言最涌跃,还可能是老师的小帮手,孩子们的小班长,各项活动的带头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5:12:02 | 只看该作者
种下行为的种子,就收获习惯;种下习惯的种子,就收获性格;种下性格的种子,就收获命运。每个家庭都要及早培养孩子的优良性格,把它放在首位,这是孩子成才一本万利的大事。
    性格的形成,除了气质特征的方面与遗传有关外,主要是受环境的影响。它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在孩子最初的几年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后就会慢慢变成孩子的优良性格,可以说性格是从小“濡染”形成的。家庭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培养着孩子的性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5:14:54 | 只看该作者
亲子关系有3种不同的爱
其一.教育爱”,这种爱体现在家长有育儿成才的理想、目标和信念;讲究爱子态度、原则和方法;在满足孩子必要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特别注意丰富孩子精神生活和情趣;和孩子建立起和谐的,相互关心的“双向爱”
其二.血缘爱”,与教育爱相反,不讲究爱的态度、原则和方法;主要设法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和欲望;是一种“水往下流”的单向爱。这种爱虽不失父母有高尚的牺牲精神,但它毕竟是朴素的、低级的、有待升华的爱。
其三溺爱”,这种爱是不讲任何原则,一味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爱流如同横溢泛滥的河水“淹没”了孩子,是一种失去理智的爱,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5:17:30 | 只看该作者
孩子一定要在生活中接受智力活动的刺激,才会快乐、好奇、自信、积极而有创造精神。人是精神的存在物,是智慧的动物他离开了智力环境的刺激,许多优良性格也就泯灭了。试想,尽管孩子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丰富,但如果精神生活贫乏,枯燥无味,就肯定丧失热情,无聊吵闹,哪会有什么好性格。因此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智力环境
家庭中和睦、融洽、尊重、关心和礼貌,充满快乐、幽默和温馨,这是孩子性格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使孩子感到幸福快乐,没有任何精神压力,他长大了自然会形成快乐活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学会商量,负有同情心的优良性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5:19:07 | 只看该作者
规律生活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之成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要求孩子规律生活的方面很多,主要有(1)全家有早起早锻炼的习惯;(2)动静有序的生活习惯;(3)良好饮食的习惯;(4)按时睡觉的习惯;(5)有节制看电视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3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5 18:06 , Processed in 0.09835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