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女儿的语文课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疑窦重重。
不怪老师没教好,只怪自己中文没学好。
到目前为止,我脑中最清晰的文章结构是美国老师教我的。
除此外不知用什么标准方法去评估一篇文章的好与不好。
下面是课本中的一课,以及我的读后感。
田园诗情
¶ 1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部分,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在英语文章里叫introduction。这一句话对读者有极强的暗示,预告了下文的内容至少有三个部分,而且会按照这里提示的顺序展开“水”“花”“牧场”这三个话题。)
¶ 2 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一个自然段表达一个话题。而段落的第一句称为topic sentence即主题句子。也就是说,这一段的内容都是与这个主题句所表达的主题有关的。按这个理,这一段应当讲的是“奶牛”。看下去,是的,这一段主要内容确实是奶牛,可最后一句却是关于郁金香的,不属于这一段的主题范围,跑题了。而且,按照首自然段“水”“花”“牧场”的提示,这一段应当写“水”才是。怎么写起奶牛了?)
¶ 3 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柱,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这一段的主题句“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提示了这一段写的是“运河”,结果却是写“马”。而且,“水”“花”“牧场”这三个话题呢?)
¶ 4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呼噜着。成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一段,我可以把它看成是“转折段”transition paragraph,不和它计较)
¶ 5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同样地分析,本应是挤奶的主题,却拐到写环境的寂静上面,好在总结句“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把主题跑回来了。)
¶ 6 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从段落内容来看这一段重点在于描写寂静的氛围,可是主题句没表达出这点意思。上面¶2、3、5、6段落的问题,用美国老师的观点来看,都是段落的结构没掌握好,没有把握住“主题句-支持句-总结句”这种段落结构技巧。而且,最重要的是,一个自然段只有一个主题、一个话题。既不要跑题,也不要把不相关的东西拉进来。)
¶ 7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最后一段,最好与第一段有所呼应,并进行一点深化,给人以回味的空间。但这只是求更好的标准。不是原则问题,得过且过吧。)
过头来看整个文章,文章写的其实就是“牧场”这个内容,包括牧场上的奶牛、牧场上的马、牧场上的绵羊、猪、鸡、山羊,还有牧场上的挤奶活动、牧场宁静的氛围。充分地展开并支持了第一自然段所提示的“牧场”这一话题。 但“水”和“花”这两部分内容在哪?——给人以一脚踏空,不,是两脚踏空的感觉。 望大侠指点我中文文章结构的规律、基本章法。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11-6 01:2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