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6043|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别推荐】天高任鸟飞 先生回贴文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26 18:0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高任鸟飞先生来到鼠版,发表了很多高见,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因其贴子散落在各个楼内,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经过本人同意,现将他的贴子搜索整理,编辑成集,以飨鼠版的新老朋友。

      目录如下:

      1--4楼;有关“朋友”的话题
      5楼:关于“儒释道”
      6楼:关于英语学习
      7--10楼;关于读经
      11楼:早教最要紧的是什么
      12楼;关于女儿的教育
      13楼;关于学习的主动性
      14--16楼;关于“天才”
      17楼;改变自己是痛苦的 超越是甘甜的
      18楼;回小米爸爸的砖头
      19楼:回HQ1966关于“智力是从哪里来?”
      20--22楼:回HQ1966“将心比心”
      23楼:关于“圣人”
      24楼:关于阅读
      28--30楼:关于开声朗读
      32楼:关于看“奥特曼”
      33楼:关于经典
      34楼:关于“用孔子的方式解读孔子”及读经方法
      41楼: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问题
      43楼:如何帮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9-25 00:2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0威望 +53 金币 +53 收起 理由
fengNwei + 10 + 10 谢谢整理。慢慢学习~
ealain + 5 + 5 谢谢。好帖得认真读。
wuhancxh + 2 + 2 太感谢了,正在认真研究呢
xiyuanbb + 2 + 2 太感谢了,真希望多搞些这样的帖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谢谢你了
wpopw + 2 + 2 辛苦了。
如果 + 5 + 5 谢谢你了
20zoo + 5 + 5 辛苦了:)
天高任鸟飞 + 2 + 2 辛苦了
hq1966 + 10  没有沙发 先抢第一加分位 ^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2:1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朋友”之一

帖主的题目,是探讨“我该怎么”做别人的朋友,其实就是“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是强调“我”对朋友,“应该”怎么做。

如果单纯只讨论“我应该如何”,事情就很简单,一个“信”字足矣。
不是信任的信,而是信义的信。

5楼668君说得很好: 学会聆听就好了,话常常是讲多错多。
“学会聆听”是修养的起步,“话常常是讲多错多”是强调理智和内省。
这都是达到“信”的基础条件。

但是从帖主前后所有的言论分析,您似乎并没有注意668君这句很关键的话语,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反
方向的两个问题上。

1、朋友该怎么对我。(与您的初衷产生了逆反)
譬如您说:   你认了,他不认呢?
再如:   如果你身边的人,在你伤心的时候没有宽慰,高兴的时候没有分享,在你困惑的时候没有建议,
在你需要支持的时候没有支持,在你需要听到真话的时候,没有真话。

案:
实际上,您已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您认为朋友应该在您伤心的时候宽慰,高兴时分享,困惑时建议,
需要时支持等等。

2、什么人,才算朋友。
譬如:  大家可以说说自己心目中有几个朋友,都有些什么特征?!

案:
其实,您还是在讨论“朋友该怎么对我”。
因为,您对“朋友”有隐藏的要求,没达到这些要求,您就已经排除他了,只是在继续交往而已。
譬如:  不是朋友了,但还是经常交往的人是什么呢?!
又如:  我很习惯地把他们列入朋友,因为不知道他们是什么。


您也许对“朋友”的定义,没有很坚实的信念。
朋友就是朋友,就是你的认同,哪里能够分类呢?

所有的分类,都是您自己内心动摇的矛盾、功利和欲望的冲突造成的。
就好像“爱”就是“爱”本身,那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仁慈,您加上情欲就是情爱,加上友谊就是友爱,
加上贪欲就是贪爱。

往“朋友”上面加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的事,和别人有什么关系呢?

由于不明白上述“自己的内心动念”,所以您的“交友之道”就偏离很远。
正因为您对“交友之道”有偏颇的看法,一切纷争烦恼,一切问题就纷纷出现。
您的心灵,在复杂微妙的人与人之间浮荡着。

其实很简单,一个人“是”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一个省长去扮演省长,比您去扮演省长,更真实。
您只有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交的朋友”,所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摸着自己的良心,问自己:
在我的朋友伤心的时候,他从我这里,真正得到宽慰了吗?
我高兴的时候,真正让朋友得到分享了吗?
在我的朋友困惑的时候,我给出了他满意的建议了吗?
在他需要支持的时候,我给予了真正的、他需要的那种支持了吗?
在他需要听到我的真话的时候,我坦白了吗?

不要骗自己。
更不要着急要求别人,指责别人,那是最懒惰、最没有成效的生活方式。
那将丧失真正的您自己,丧失真正的自由和喜悦。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将会是一段很长而其实很简单的路,限于篇幅,不多啰嗦。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1508&page=2#pid1394687

[ 本帖最后由 落话成冢 于 2007-7-27 01:2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沙发抢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2:5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朋友”之二

susan君您好:

我只是 全球读经网 的一名后学,在那里注册的网名是“如是”。
水平虽低,但秉一颗真诚心说话。


我看到您行文的时候,加了几个“双标点”,于是就把这些话当作您的疑问,列出来与您探讨。

1、关于您的:
“设定朋友标准也是不对的,是功利是欲望的一种表现?!”


“朋友”当然是有定义的,但决不是“分类”,将朋友分类是有问题的。
“定义”是一个准则,分类是根据好恶、用途、利益、亲疏等,肢解这个准则。
将一个“准则”进行肢解,是“心乱如麻”的标志。


《广雅》云:朋,比也,朋,类也。
《易经》的兑卦云: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注疏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通俗讲,志同道合的人,才堪称“朋友”。


所谓“志”,是从良心直接焕发出来的,就是您的“道德准则”,就是“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
而所谓“道合”,就是时常能够“心灵相通”,能够超越话语的表面意思,直接阅读他的内心感触。道合了,才会有真正的“沟通”。

一般意义上的说话,写信,都不能叫做沟通,只能叫做“在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因此,您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来安慰您,结果,不安慰还好,他越安慰您越觉得烦恼。

当您听到他在说话时,您时常能体会他的心情,体会他的言下之意,那就是“沟通”,您就是他的朋友。
如果他也能如您一样,那你们就是“知己”。


志同道合,说难就很难------因为这是个深受“欲望”支配的时代,人心混杂物欲,极其浮躁。
说容易也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良心的,都知道“一个人”应该怎么做。
之所以很多人显得“没有良心”,那只是因为物欲沉重,暂时良心提不起来。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把控自己的物欲;
一方面,我们与朋友相处,应当讲求两个字:通过“信”字建立信任,通过“恕”字体谅他人。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良心,您就有力地体现了这个原理:
您认为朋友应该在伤心的时候宽慰,高兴时分享,困惑时建议,需要时支持,这就是良心的体现。
朋友,就“应当”如此。


至于那些“不是朋友了,但还是经常交往的人”,工作上的,您可以定义为同事,生意上为业务交往,学习上为同学,界线清晰,不“滥情”,就不会那么烦恼了。
当然,您千万不要忘记,无论同事、同学或者业务交往,作为一个人,该当如何,还要如何。


等将来,您越来越成熟,学问越来越深广,那时,您对朋友的定义,又将是不同的了。


2、关于您的:
“如果自己做好了,还是没有感觉到朋友,那是时间没到?!”
“一直好好地做下去,一定会有朋友的?!”


呵呵呵,这些问题,属于您“提前想象出来”的问题,是您自己制造的疑惑。您先做着,慢慢看。
这不,论坛里,您的“朋友”不是正慢慢涌现吗?


学识和德行,是价值的源泉。
成为那个“值得交的朋友”,家有西施何愁嫁呢?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1508&page=2#pid1395171

[ 本帖最后由 落话成冢 于 2007-7-27 01:2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板凳抢加 后面的留给大家抢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3:2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朋友之三---学识和德行
为什么是学识在前面德行在后呢?
现实中确实可以看到一些能干的但品德不好的人身边围着一群人。所以学识可能要比德行重要对吗?


善哉此问。

17楼的朋友看到了学识和德行的一个先后关系,可谓目光敏锐。
今天出于时间关系,不能展开详细分析,只好简略讨论一下,实在对不起。

1、德行的内涵,是无边深广的。很多人并不能真正了解它。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逐步提高对它的认识。通过习,逐步加深对它的体会。
2、学识本身,其内涵也是很深广的,很多人对“学识”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上课、看书、文凭之类,比较粗浅的水平。也就是说,学识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
3、实施德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学识的过程。
4、学识本身,就是一种优良的德行。(学识的定义,不要误会只是“科学知识”)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学识的人会有很好的德行。
同样,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学识会很好。
也许有人会说:我爷爷不认识字,但是他很孝顺,对人和蔼,乐于助人。
而,有些趋炎附势之徒,却怀揣博士、哲学家之类头衔。

学识不只是“认字”,德行也不只是孝顺。
博士也不是“学识”的标志。(今后有机会再深入讨论)

学识和德行既非对立,也无先后,它们都只是我们超越自我,实现心灵自由的“一条路”而已。
这条路,非相同非相异,是一个辩证统一体。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1508&page=2#pid1395545

[ 本帖最后由 落话成冢 于 2007-7-27 01: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3:4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儒释道”

很钦佩“混在论坛”先生研究“儒释道”的努力。这是重视文化的努力。
不过,我是不敢轻言去研究的,因担心自己学识浅陋故。

1、关于庄子提出内圣外王,其“理论上是否成熟”。

我想,起码庄子是不介意后人如何评价或猜测的。因为,庄子只在意“自己的境界之本身”,理论之类,对于他来讲,纯属多余事。
故《庄子》通篇都只是一境界,都只是“从境界往下贯注”而已。此境界贯注到哪里,哪里就是“道理”。贯注在“寓言”,则是“寓境界于言中”。

2、文字的承载能力有限,其表达“境界”的能力是很不够的。同时,阅读经典者自身的水平,限制了他们对经典真相的理解。
比如,我读庄子,是我的理解,我去注解庄子,也只是我的注解,与庄子无关。
因此,古往今来,误解经典的人,包括学者或所谓大师,不在少数。这些人,误解经典后,提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理论
”,贻害很大(实乃五四运动之一大因也)。
他们都忘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纯是造典之人,已上达一境界之后,才有言教,后世谓之为“经典”。


3、所谓“理论”,是否重要,只对“不懂的人”而言,只对“需要者”而言。
境界经过思想审酌,再经过理路分解,由当事人说出,则成经典;经典本身,已经不再是圣贤境界的“镜照”,相去有
隔。
对经典再作诠释,那是“注解”;对“注解”再作解释,那是“疏解”。
这与原初的境界,相去更远。


中国的儒释道学问,纯粹是“道德的实践”,是实践的学问,是人的“整体性学问”。不同于西方哲学那种“纯思辨的智测”,是想象出来的。

“思辨的智测”而产生的“理论”,理论提出者本身,并不能自身体证这个理论。因此,世间哲学理论虽多,因其不能贴切故,滥竽亦不可胜数。

由于理论与道德实践相去甚远,故实在是等而下之的东西。这并非说理论不好,而是做一客观评价。


庄子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懒得说,说多错亦多,道德的学问纯属自悟
禅宗是中国文化对原始佛教的革新,亦是对释迦之直承,更是如此。
儒家积极应世,当下直承,然其智慧亦是一如,老夫子只应时、应人、应地而随顺说,孟子只从心性本体说,陆象山、
程明道、王阳明、刘蕺山亦是如此。

3、至于熊十力先生对“内圣外王”的注解是否偏离了庄子本意,我只能说:
圣贤的本意,又是什么?熊十力的本意,又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引申?他的时代背景,他对人间的忧患,又是什么?

4、关于儒释道的区别与比较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首先,我必须对儒释道三家学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后,才进行比对。否则说多错亦多。牟宗三先生写《佛性与般若》,仅查资料,就准备酝酿了八年。
其次,我之所以进行比对,这个起心动念处,我得看清楚。我的目的正不正很重要。



中国传统学问,都是用来“做人”的,佛家道家都是。儒家更是。此乃大同。就如佛家小乘,其出世,亦是条件成熟之际,也即“福报因缘”具足方能行者。而其修行,则尽是“做一个真正自主的人”。

当然,后辈学人在研修儒释道时亦有歧出,如朱熹,此无关大体,亦即无所谓,他最终仍然是杰出的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1078&page=1#pid1398511

[ 本帖最后由 落话成冢 于 2007-7-27 01: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4:2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英语学习

我17年前英语专业,高考时迟到20分钟,险些进不了考场,却第一个考完出来,用时大约40分钟,得分94。

个人经验,如果只是单纯从“掌握一门语言”的角度出发,除了“背诵”,基本上没有别的“更直接”的办法。英语就是个“语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之后,考试时(特别是标准化选择题),看一眼就基本知道答案。

听力就更不用说,背诵越多,语感越熟练,耳朵越灵敏。

孩子的兴趣,是靠家长的“共同参与”锻造的。
这个“参与”,是由衷愿意,而非对付的。
详细说起来会很长,主旨在“真诚参与”。比如鼓励,必须是家长真正的骄傲处。


帮助孩子大量背诵吧,没错的!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1972&page=1#pid1404301

[ 本帖最后由 落话成冢 于 2007-7-27 01:3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4:4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读经的方法:

我的体会是:
读经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背诵”。因此,用“记60字”衡量她读经的效率,过于着急了。
读经的方法很重要,方法掌握好了,孩子读得快乐,很容易上路,记忆力自然也就培养得起来。
1、如果她6岁以下,开始就用“带读”比较好。家长的参与,会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每次半个小时左右,这样反复一段时间,她就习惯了。
2、只要她读得准,就鼓励她。开始的时候,孩子注意力或者记忆力也许不太令人满意,那没关系,慢慢会好的。不要求背诵,多鼓励她,这是关键。
3、建议教孩子用“一气呵成”方法读经。也就是一口气读下去,能读多少算多少,一口气完了,吸气后继续读后面的。这样孩子很快就专注起来。

我女儿开始时,和您女儿情况差不多,一年不到,每天可背诵2000字以上
但是,背诵,绝不是目的,也不是标准。如果那样,将会造成压力。

现在我女儿的读经老师,为了纠正“背诵攀比”,强行压制了孩子们的背诵热情,只强调“遍数”,每天读多少遍是重点。当然,这是后话

~~~~~~~~~~~~~~~~~~~~~~~~~~~~~~~~~~~~~~~~~~~~~~~~~~~~~~~~~~~~

1、孩子记忆力的黄金季节,就是这个时候,这是大脑生长发育的规律。时机一过,即不再现。这个时候,她理解力还不成熟,所以不要强调理解,只要强调“为了读而读”就好。
2、黄金季节一去不返,因此,要给孩子读,就读最好的文章,反复读。读多了她自然记得,而且记得一辈子。三字经不如唐诗宋词,唐诗宋词不如《论语》。要读,一开始就读《论语》。然后《老子》,《中庸》,《孟子》。
3、孩子的理解能力,随着她读诵经典的进程,自然会提高很快的。这是“规律”,有千百例证在此,不用怀疑。等她理解力提升了,她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消化这些已经深入脑海的经典。她的未来,必然是满腹经纶的。
4、不能理解,就没有兴趣读诵,这是一个重大“误区”。
5、开始,每天根据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从每次半个小时带读,慢慢增加时间。一般来说,每次大约一到两个小时,休息30分钟,尽量玩,再循环。效果提升很快。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1619&page=1#pid1409619

[ 本帖最后由 落话成冢 于 2007-7-27 01: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5:3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读经之一

答:
我强调的是孩子13岁以前,而且读经并不等于死记硬背。您并不了解“读经”,也不了解历史。

您如果对“王教授那套”读经的方式和内容,有真切了解,是不会这么断章取义的。其实,哪里来的“王教授那套”呢?两千年来,私塾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不新鲜。

真理就是真理。老一套又如何呢?真理还能时常变动的吗?

不经深入了解,就轻率发表“评价”,是个流行的通病。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2393&page=1#pid1411152

[ 本帖最后由 落话成冢 于 2007-7-27 01: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6:1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读经之二

因您对孩子的责任心,深深敬重您。

1、您因为履践,故深有体验。

生命的学问,必经体验方能通透其深刻的内在意蕴。没有体验,发言则是苍白的。

2、您说得对,读经显然不能包治百病。道德亦不是单靠“读经”即可锻造提炼的。
然,道德自律依靠内省,读经却为内省提供了“必要资源”。(为什么是必要资源,就不展开了)

3、接受与不接受看各人的缘份,自己得了好处自己知道就足够了。
您这话,细细品味,其实是说:道可道,只与识得人道。不识,却道来何益?
小鸟以为,网络论坛无局限,怎知定无识得之人?该道还是道吧,不为听者反应所“缠缚”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验,当然不是靠“想象”可以替代的。
如果您有孩子,要他按照正确的读经方法,读200遍后,您就知道了。

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效果,我当然也可以“说”明白,但却没有意义。
因为无论我“说”得多么明白,那依然只是“我的收获”,与您的孩子无关联。

再看您14楼的回帖,终于知道您并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没搞清楚,所以反对”。

您说:早期教育这个母语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读经与现代文比起来是低效的。......文言文属于书面系统,书面系统可以年纪大后加强。

甄别之处在于:
如果您是强调“教孩子怎么说话”,那么,您可以放心,读经与之并不冲突。
日常家庭会话自然可以教会孩子说话,日常阅读自然可以补充孩子词汇。这是“读经”之外必然会存在的教育。


读经补充的是孩子“将来思维的底蕴”。您一定要清晰明辨:
1、孩子一旦过了“记忆力”黄金阶段,等过了13岁再去恶补文言文,由于记忆能力下降,孩子很吃苦,而且效果很差。
2、因为从小未能习惯文言文表述方式,孩子大了后,心理上也很拒绝这种绕口的东西,您要求他“逆感觉学习”文言文
,这是苦上加苦,与第一条形成恶性循环
说一句直话,我看,您的文言文水平,以及对文言文的认识,就是这么造成的,请为了孩
子,反省一下吧。
3、幼年读经,可以很自然地培养孩子的定力。您看现在的孩子,躁动不安、厌学忤逆多不胜数,主因即在“不能定”。

很多孩子其实很聪明,数学成绩却很差,为什么?没有定力,心态浮动,看题目看不完整,所以看不懂,怎么能解答?您可能没教过孩子,因此不知道这些。



回复 #15 jiangying 的帖子

既然您已经承认,并不了解读经,那么,我很敬重您这份坦诚,所谓不知者不怪,我们就不说了吧。
如果小鸟有言重的地方,请您多多原谅。


小鸟的所有言论,只着眼“孩子的未来”,只针对“观点”,并非针对个人而发。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2393&page=1#pid1411820

[ 本帖最后由 落话成冢 于 2007-7-27 01: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6:4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读经之三
回66兄:

所言甚是,不必拘泥。拘泥即成死物。
但为人父母,尽份却是应该的。


回楼上兄台:


我所言读经者,本质只在于“孩子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即“遵循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施教。

我自己孩子的早教,只是恰恰暗合于季谦先生的读经教育之本质。
正因为这个暗合,才会最终走向全职读经。

春江水暖,入水者知道。
求同存异吧。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2393&page=2#pid1413953

[ 本帖最后由 落话成冢 于 2007-7-27 01: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12 , Processed in 0.08361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