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落话成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别推荐】天高任鸟飞 先生回贴文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7:14 | 只看该作者
早教最要紧的是什么?

大师惨重晕倒~~~

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好“做家长的准备”,才生孩子。
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自己就是孩子的楷模。教孝顺,首先自己成为孝子;教学问,家长自己带头尊敬学问,提高修养和见地。

但是,现在的家长,多半是一不小心就做了家长。
那么,退而求其次,还有一个补救办法,就是将人类最精炼最优秀的经典学问,让孩子读诵。

读什么?
《论语、孟子、中庸、老子、大学》,字数少,总共不过4万字,却凝聚了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精华。

怎么读?
一段一段带着他读,一口气一口气接着读,反复读300遍后,你就看效果吧。记忆力、理解力、综合智力噌噌往上长。这都是有千万个实例证明了的。(具体读经方法,可去全球读经网的读经交流区查看。)

孩子13岁之前,理解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但却是记忆力最佳时机。这个黄金时机一去不复返,趁他记性好,把最好的东西深植于他的脑海。
你就让他这么读下去,一开始只强调遍数,鼓励他,而不强求背诵。过个把月,孩子自己都憋不住,主动想要背诵给家长听。
不理解怎么办?没关系的,他将来有一生的时间去消化。

近两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所有大师级人物,哪个不是这么读出来的?就包括五四运动的那些反对封建文化,极力提倡西学的骨干分子,鲁迅,胡适等,他们赖以成名的学问怎么来的?都是仰仗这种读书方法。

而建国60年来,还有没有这样的大师出现?连超过胡适的都没有几个,不要说大师了。

玩还用得着教吗?我们有没有担心过范仲淹、曾国藩小时候不会玩?
快乐是天性,经典文化开发的,就是孩子的天性。

学问深时意气平,人生无处不快乐。
把治国平天下,当作一种“玩”,可以吗?


做父母的,却去埋头研究怎么教孩子玩,真是悲哀啊~~~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1771&page=3#pid1410321

[ 本帖最后由 落话成冢 于 2007-7-27 01: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7:3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女儿的教育

都是最笨的办法。孩子的潜力,全在父母慈心的倾注。
这主要感激我的太太,是她的持之以恒所致。

她从怀孕起,每天都会花两小时以上,一边听舒缓的音乐,如古筝,古琴,提琴、钢琴之类,一边读书。

孩子出生之后,她每天都会重复两件事:
1、无论何时,只要孩子目光所在,都有笑脸;
2、在家里,但凡孩子目光所及,都贴满相关联意义的自制识字卡片。孩子玩到哪里,就引导她辨认到哪里。因此,孩子八个月时,虽不会说话,却能指认很多文字了。

至于说统计,也是最笨的,家里卡片不下2000,再加上相关读物。


但是,尽管孩子聪慧早发,学什么都能很快上路,后来却成为我最为头痛的事情。
因为,过于聪明则必导致娇宠,娇宠必导致孩子虚浮气躁。
这“虚浮气躁”,往往还被长辈们误认为是“反应快”,当作优点加以鼓励。

当我发现所有长辈,包括她的老师,集体密谋“如何对付她”,而她却早已“料敌机先”,并获得最终胜利时,我感觉有点问题了。
当我进一步发现,她爱好广泛,涉猎群书,却只是凭借“兴趣”,而非“韧性”时,我知道问题严重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学习当然要靠兴趣啊,我们就是要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啊。
这是大错特错了。

凭兴趣,那只是“身不由己”的层面。兴趣是会因外部条件改变而变迁的,靠不住的。
凭“我决定干什么,才去干什么,并且要干好”,才是学习的根本。


因此,我才决定让她全职读经。原因有二:
1、免得现时的教育系统毁伤了她的才性。
2、免得她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准确表达,应该是“聪明反被浮躁误”)

她读经3年,全职读经一年,作为一个要求比较严格的父亲,我这么说:有很大进步,但离“根本”尚远。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2393&page=1#pid1413018

[ 本帖最后由 落话成冢 于 2007-7-27 01: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7:5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学习的主动性:

楼主传达的信息虽然不甚周详,但也够了------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这一关键已经尽显。

学习主动性问题,大致只有两点值得注意:


1、大脑神经发育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应该去医院神经内科查一下。比如通常说的多动症。多动症的孩子,其表现多种多样,但都普遍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致病原因也多样,甚至产妇生产时间过长,也有可能导致婴儿缺氧,造成脑神经发育障碍。

这样的孩子,常背负着“故意对抗”大人的罪名,时遭责打。
其实他们都不是故意的,是需要爱护和帮助的。

2、心理性逆抗,常表现为“行为逆反”,大人要求我学,我就是不学。
心理性逆抗,是由于长时间的环境反复影响造成的,最终形成“习惯性反射”,演变成心理/器官双重疾病。病因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长期综合影响。

这样的孩子,更值得同情和关爱。


办法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真正地去爱孩子”。
要真正地去爱他,父母首先就要到“父母的本分”------父母该当怎么做,你就怎么去做。

至于父母“应当”是个什么样子,晚上睡觉前,问自己的良心吧。
如果良心没有发见,那么,说什么都没有用了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2041&page=1#pid1403073

[ 本帖最后由 落话成冢 于 2007-7-27 01: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8:2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天才”之一

天才与“潜在能力”,在概念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内中曲折关系,难为一般人了知。
一旦不能了知,释疑和解法即成为不可能。


如果说,每个人都具备成功的“潜在能力”,这是可以理解的。
所谓“潜在能力”,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资质,由于未经开发而不能凸现其巨大的能量。这股能量,力量,因未被发觉或者自觉,潜藏不为外用,故称为潜能。帖主所谓“天才”,原意可能在此。

虽然潜能巨大,我们却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此“潜能”总是受到禀赋的限制,而表现在每个个体上,则使得人类个体形成巨大差异。
禀赋是先天的,其间也含有遗传因素影响。(禀赋的形成,则是现代科技限于水平低下而不能透彻解释的。但所谓“前生来世”,却早已有了科学明证,某些证据只是秘而不宣罢了。)

禀赋如一个闸口,限制了个体释放自身潜能的规模、方向和流量
因此,人类个体也就有了愚智、急缓、静躁、清浊、强弱、勇怯等等“先天差异”。这些“先天差异”,都是因为禀赋限制了潜能的均衡涌现而导致,必须正视。

在此“禀赋”限制之下,潜能释放得非常有限。但是,由于人类认识自我的能力很低,大量错误的观念进一步限制了这份“已被限制的潜能”。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潜能”,实际上只是这个“第二次受限制之潜能”。
反过来看,经过这两道限制,我们却依然能够顽强生存,跃然而成万物之灵。我们不得不惊叹,潜能之强大,如孟子所言,真是“至大至刚,沛莫能御”。


面对“禀赋”,空有信心是显然苍白无力的。
故老夫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而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天才”,就是禀赋之闸,释放出自身潜能,如果它的流向是抽象数理逻辑和自然外物,规模和流量宏大,则形成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者流。如果流向器乐,则形成肖邦稽康贝多芬者流;如果流向深不可测的内在本体,则形成释迦孔子老子康德者流。

我们不能说,我就是不信,我要成为爱因斯坦,我能超越他。这是口号,可以激励自己,但是很可能于事无补。因为世界上聪慧机敏者不可胜数,奈何几个世纪也只能出一个爱因斯坦。

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由于禀赋之规定,他生来就是做那个事的。
当然反对者也可以说:不培养,不发掘,怎么知道他是天才呢?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天才虽不经培养,依然能够靠自身的天资,凸现他的价值,从而获得世间认可,如汉武帝。(从历史来看,天才基本上都是年幼时并未经良好培育的)
但是,如果他不是天才,你努力培养他,开发他,他一定可以超越他自己的“现在水平”。也就是说,后天得当的教育,绝对可以有效提升一个人的能力。但是,这个提升,限制在“禀赋水准”之内。

除非开启他的“逆觉之门”,进入“逆觉之门”,人生禀赋闸口始得以打破,整个气质格局方能得以翻转。(限于水平低下,就不详细述说了)

天才以下是“优才”,也称“偏才”。
也就是偏向某一领域的资优之才。对于这些优才,后天得当的教育和帮助,就显得更重要了。
对于天才以下,得当的教育和帮助,意义非常重大,甚至决定了其一生乃至下一生的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赞成帖主“重教育、不自限”的说法。

回到帖主的初始意图,帖主原话大意是“开启每个孩子的潜能之门”。我稍微换一个说法,即是“锻造每个孩子美好的未来”,这只是从结果处解释帖主的话意,应该不相违。

因为从这个结果处逆向解析,我们就会产生一个灵活的机变而不受禀赋的拘泥。因为照帖主的意蕴,则可能会逼迫那些先天愚钝的孩子强行走向天才之路,那不太现实,因此没有实用价值。

我们可以首先稍微改变一下“对结果的描述”,即:每个孩子都具备成功的潜在能力。
然后我们说:对于每个孩子,成功的定义,都将是不同的。
脑瘫的孩子,多动症的孩子,聪明机智的孩子,泥瓦匠的孩子,贵族的孩子,立足于现实的话,他们对成功的定义,都将是截然不同的。
这样,标准的多样化,将会造成心态的同一化,各安其所,心安理得。

心态的放松,可以拓宽人们的胸量,从而更容易接受更科学但却不为他们理解的教育理念。
这个教育理念就是:
遵循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施教,该怎么教,就怎么教。

如此,孩子才能最大限度的在禀赋限制下,释放潜能。
帖主,小鸟每每为您的帖子捧场,千万不要误会鸟意才好。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2614&page=1#pid1415462

[ 本帖最后由 落话成冢 于 2007-7-27 01: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7-26 19:34:4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天才之二----“天赋是因环境是缘”

天赋是因
环境是缘
分而描述显示全幅

不过,是不是各占一半,不是学者说了算,
而是在“天才真正了解自己”之后,“天才自己说了算”。


爱因斯坦在晚年,不也叹息“佛教未曾早遇”?
霍金2004年亦曾慨叹,构建宇宙之整全理论,“力有不逮”?
此皆是天才们在逆觉自己的偏向之后,产生真正之醒悟。(这中间,必曲折解释才能透显真切理由)

我们国家前些年,曾经积极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
这个概念,从“学习型组织”创始人彼德圣吉博士之《第五项修炼》中来。
他现在师从何人?南怀谨老先生。

并非抑低什么,只是强调,科技是横向解决技术,生命是科技之根基,是纵深之真因。

天才基本上都是“偏才”,如果顺着自己的偏向发展,虽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终究是不能究竟的,是不能均衡的。
唯一办法,就是“逆觉”自身之偏向,保留长项,修正“短缺”,才有可能成就“真人”。
君不见,许多真正的大科学家,最终都迈向宗教家行列。(我说宗教,并非你以为的宗教

天才,大半都比常人更善于“逆觉”。
不“逆觉”,不足以改变自己的“质量”格局。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2649&page=1#pid1415783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7-27 01:5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没威了,只有钱,辛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7-26 19:36:56 | 只看该作者
天才之三---由爱因斯坦的案例谈起

爱因斯坦小时候患有多动症,并没有能够很早就显现其天才的格局。

多动症造成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认知能力欠缺,是严重的学习障碍。
我有个侄儿,就是多动症患者,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备受家长和老师不公正的责难(毕竟孩子不是故意的,是病患儿)。

侄儿的韦氏测试报告表明,他的持续性注意力指数为99.95%,误读指数85%,意味着他在注意力方面,比99.95%的孩子差,误读比85%的孩子多。
后来我和太太把他收到身边,实行读经教育,现在他的进步效果非常显著。这是真实案例
做过,认识过,才有发言权。

说爱因斯坦8、9岁即开始思考自己“到底”做什么,这是每个孩子都会想象的问题,不信你可以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我们小时候也曾幻想“将来干什么”。


但是,如果这是“暗示”爱因斯坦很小就开始“严肃”思考自己的整个人生方向,显然是后人太不了解“天才”之所以是天才的真正奥秘是什么,总以为天才就是“什么都完美”,天才都是“思考的结果”,于是为了完成天才“高大全”的形象,瞎掰出来的。

从爱因斯坦的案例,可以看出,任何打击,都难以埋没天才自己去实现自己天赋价值的道路。

否则,他就不是什么天才。

也就是说,天才也是“模仿”不来的。
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禀赋”问题,一定要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差异性。
天才,只不过是禀赋在某方面释放了强大的潜能,而已。
只是个“偏向”,而非整全平衡。

所谓“勤能补拙”,99分的勤奋加1分灵感之类,那只是天才或者成功者们,鼓励后进学生们的“方便话”而已。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2649&page=1#pid1416231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7-27 01:5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7 金币 +9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有些帖我自己都不太记得了
hq1966 + 5 + 5  葱葱的观察力、记忆力超绝啊
我是一根葱 + 2 + 2 看当了版猪就辛苦了,胸前的勋章少了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7-26 19:50:08 | 只看该作者
改变自己是痛苦的,超越却是甘甜的

susan,请教不敢当,我和您一样,也在关注自己在“哪里”打滚。
我是那种因不满意自己而自找苦吃的迷路人,改变自己,当然是痛苦的。超越却是甘甜的。
毕竟会苦尽甘来。

在苦楚中顾影自怜,苦楚就是迷途。
在甘甜处回望苦楚,苦楚亦是甘甜。
在苦楚中安然自得,苦楚即生智慧。
在智慧中玩味苦楚,苦楚又是谁造?

既然是生造,归因“沾滞情”,情自随他生,情又奈我何?
圣贤亦有情,一任鸟飞停。


做错事时,我深深地藏在“不安处”提点着;
对孩子,我深深地藏在“慈心体恤”中关爱着;

我,更挺立在立脚点审视自己的审视。
但他,却因不能通体透射“智慧的朗照”,依然只是个影子啊.......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2484&page=1#pid1412428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7-27 01:5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7-26 20:1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小米爸爸的砖头

呵呵,小米爸爸这才叫“砖”呢,欢迎。

这篇回帖,鸟儿将稍微使用点俗话,以顺应“砸砖”的氛围,纯粹玩闹,请小米爸爸万勿见怪哈。

为什么说这才是“砖”呢?
因为“砖”之所以是“砖”,一定具备“砖”的特质而非“玉质”。砖嘛,就是渣土黏合而成,底蕴是渣土,是浑沌,
没有玉的清纯。(嘿嘿,别上火哇)

1、毋庸置疑,毛泽东是天才。
因为他生来就是当“皇帝”的,尽管他身边,各方面才能均胜过他,更适合当皇帝的“同志”有几个,但“皇帝位置”
最终还是他的,而且众望所归。

他常常令我想起了汉武帝刘邦,还有李自成。
联想到汉武帝似乎理所当然,可是为什么联想起李自成呢?您自己去思考吧,有些话语,必须适可而止。


至于他为什么没有迈向宗教家行列,您为什么问我捏?
小鸟似乎从来没有说过“天才”一定会迈向宗教家行列啊?原话是什么?

嘿嘿,您太没诚意了哈,帖子都不认真看,就只顾急着砸鸟,批评批评。

2、说“毛泽东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就好像说鲁迅、郭沫若是“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一样,
您得搞清楚为什么他们会戴上这么多光环。

郭沫若真的是历史学家吗?真的是“思想家”吗?鲁迅真的是“思想家”吗?
这标准,谁定的?
没有伟大的共产党,谁承认他俩是“思想家、历史学家”呢?

别瞎蒙了吧,这块砖真的只是一块“砖”啊,嘻嘻嘻。

3、鸟儿说“天才是禀赋之偏向”,您突然硬是给扭转成“性子”偏,这一下子就把个李逵硬生生给摧残成李鬼,不如这样吧,您别砸鸟儿了,砸自己得了。

早几天,听66说,这块地儿,就是专门砸专家砖头的。这几天我观察了一下,凡是参与砸砖的,无一不是在“自己跟自己较劲”,没砸着专家,反而总是把自己的红底儿给露出来了,鸟儿都看着心痛啊。

那红底儿是随便露的嘛那个?

4、鸟儿何曾说过“读经”能读出天才来?
看兄弟您这架势,其实很能了解读经的一部分作用,比如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等。但是,鸟儿得跟您说,读
经这招数,您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啊。

读经能提高孩子注意力,这句话千万不要“晃过去”。停一下,想想,注意力到底是个啥?一句话跟您说到底,注意力就是孩子将来的一切机会,注意力等于机会,信不?
而且,读经还可以帮助天才弥补其自身之不足,帮助普通禀赋的孩子打破禀赋的限制,释放极大的潜能进而改变其整个人生“质量”,知道不?

原因就不跟您啰嗦了,反正您就只是为了砸鸟儿,鸟儿就让您砸几下也妹啥。

哪天咱哥俩喝两盅,好好唠唠嗑。


5、您这第五块砖头,说实话,是块玉,您在“抛玉引鸟”。您这是故意帮助大家提问,以便解决大家的疑惑,谢谢您。认真回答如下:

A、读经照样也会出败类,这是事实。

B、但是,出败类却不是读经的过错,而是“没读好”造成的。酸秀才不等于老夫子,不等于经典本身。吃饭也会噎着,

别怪饭本身,要检讨的,是“吃”的方式,对吧?

C、您还得感谢读经,幸亏这股文化命脉的维系,民族才得以保存!要早一千年实施目前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中华民族早
就完蛋了,不用等到1840年,也不用现在大家痛骂“道德沦丧”(看看电视报道吧),这该是共识,对吧?

D、读经肯定不是早教的全部,因此我们提倡“该怎么教,就怎么教”,顺着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进行教育。而经典文化
因其重要意义,是个核心,而非“整全”。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是“吃”的方式问题。
要不要吃是用不着讨论的。所有“有诚意”的误会,都是误解了“读经”的操作过程,以为就是个死读,这纯粹是误会


E、经典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振拔人类的超越意识,在于呈现人类之创造性本身。因此,从它的核心目的来看,绝不反
对科学,而是主动要求科学作为其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这实际上隐含着“科学精神”在其中。
没有科学精神,科学无法涌现;
没有道德意识,原子弹就是灾难;
没有自我超越意识,人类沦为科学的奴隶。


F、科学,在中国一直未能开显出来,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和历史原因的。限于篇幅,不多展述。
但是,这无疑是一个遗憾,一个文化的遗憾。当一个文化,其核心目的要求开显科学,而却一直未能得以开显,是非常
悲哀的事情。

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人,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放开胸襟,秉顺中华文化的核心目的,继往开来。正所谓“为往圣既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看得出来,您对于现在的社会现状,政治现状,深有忧虑,我是您的同龄人,都是有良心的人,当然有同感。
我的想法是,作为一个人,努力去开发自己的智慧,去做“该做的事”。
土壤,就是我们自己事迹的积累。

我就是土壤,您来开花吧。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2649&page=2#pid1417623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7-27 01:5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只剩下5个铜板了,辛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7-26 20:21:30 | 只看该作者
回HQ1966关于“智力是从哪里来?”

答hq1966兄:

兄台也许是指原文的“智力从哪里来?智力其实从经验和语言上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越丰富,智力越发达,而阅读是扩大语言能力,扩大知识量的最好,最经济的方法。”


您也许认为其间存在一个逻辑关系,即:认字而阅读而掌握语言,扩大知识量,增进经验,进而提升智力。对这个推论,您也许认为有道理。

但是,那只是“貌似有理”,实际上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因此我强调原文作者“思维放逸粗略”,并没有经过认真思虑。这是治学态度不严谨造成的,因此我强调作者“不尊敬学问”。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孩子的学习问题,此事体大,任何轻浮都将造成遗害。君不见当前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之病入膏肓?
这是个时代责任心问题,怎能信口开河?

故作者必须搞清楚以下问题后,才能展开论述:
1、智力的定义是什么。
原文作者所描述的,都只涉及“认知层面”某些想当然,这是非常局限而又粗略的。
智力问题,牵涉很广,涉及意识以及脑神经运作的多个层面,事关“整个心灵”,并非只指“显意识”而言。那么,这其间的层层转进关系,是异常复杂的,不经过严谨的治学和思辨,只凭借一点想当然而不确切的学识,是言之无物的。
礼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为师。作者把这句话解释清楚了,才好继续。

2、语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语言的本质是什么?语言的决定因是什么?语言是不是只是表现为文字和对话?
3、阅读与语言,到底是什么关系?阅读是怎样影响语言的?“阅读能力必须从懂字出发”,到底是不是这样?
4、阅读能力有没有包含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本质上是个什么东西?它是怎样形成的?阅读与理解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5、经验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决定因是什么?经验与心灵悟性,是怎样的关系?

这些问题,展开了会衍生无数问题。
若要简便,就只问两个问题:
1、慧能不识字,他的智力,从哪里来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2、前辈许多大教育家,大智慧者,比作者水平如何?他们怎么说的?


有没有学问,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水平,一看文章就知道。
如果我们的孩子,能流芳千古,名垂后世,三千年之后,历经无数非难,仍然盛名显赫,其学问凡有识之士皆高山仰止。我们满意不满意?
如果满意,就从那个名垂后世、流芳千古、凡有识之士皆高山仰止之人的文章学起。

如此简单,却看不见吗?
这个时代,是个充满质疑,充满浮躁的时代,人人自作聪明,皆欲一显身手,语不惊人死不休。
可是,到底能让人记得多少年呢?

以上话语,皆非针对兄台而发。实在只是心痛孩子们得不到良好的引导,每每误入歧途而不自知。
万望兄台见谅。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1771&page=3#pid1409849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7-27 02: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7-26 22:57:08 | 只看该作者
回HQ1966“将心比心”之一

哈哈,66真直人、善人也。
不过朋友之间没有明示一说,就只是沟通而已。(小鸟还是拘泥于朋友相处之道的,恳请66不要再高人明示之类)

按照你上面所说的情况,我是这么看的(早点这么具体就好了):

1、此文中之人,是“认理不认人”的直汉子,是值得交的朋友。
益友有三,诤友即是其一。


2、评论朋友,是有原则的。这是“朋友相处之道”的一个内容。也就是说,朋友就该这么做。

原则之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意思是,要看对方的根基说话,对方资质比较一般,你没必要跟他讲太高深的道理。否则不仅他接受不了,你也累,甚至会因为对方的愚钝,而有所怨怒。毕竟,人不知而不愠太难完全做到了。

原则之二: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有些朋友能听直言,你不说,他会责怪你不尽心;
有些朋友只能听好话(俗话说小人,无贬义),你说得太直,他就会怨恨你。
因此,有智慧的人,会因人因时因地而说话。
这当然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么鄙陋。而是秉持“仁心”而行事。某人气量小,我当面说,他都有可能见怪,会生气痛苦,背后就更不必要说了,误会更大,他更难受。

毕竟,还没有什么事情,是非得要把某人短处揭露出来,才能说清楚情况的。如果是那样,就一定是自己的智慧不够,或者没有经过认真思考。
因此,尽量少去评论他人,回头仔细审虑一下,我为什么要评论朋友呢?起心动念是什么呢?


朋友相处,说复杂,异常复杂,不是几句话说得完备的;
朋友相处,说容易,也很容易,在苏三那个帖子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2823&page=1#pid1421031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7-27 02: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8:50 , Processed in 0.20282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