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落话成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别推荐】天高任鸟飞 先生回贴文集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7-26 23:18:28 | 只看该作者
  
  你跟我也跟
  搅成一锅粥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联营柜?嘿嘿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7-26 23:20:29 | 只看该作者
  
  建议楼主直接把内容灌入楼上几位占住的门面
  不过
  所加的分数会被他们当租金收去
  便宜了这些家伙

  俺也占两门面
  不能让他们占尽好处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兄不经商,当真是国家一大损失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02:14: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圣人”

圣人善听,还善一切事及行为。
善听的人却不一定是圣人,善听的人就是善听的人。

因此,大家都变成圣人的话,将一定会是个和谐社会。

可惜,这个假设不能成立,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本质上已经决定了不可能都成为圣人。
就好像动物世界,不可能所有动物都变成狮子。

此大前提错误,乃是因为不知道“圣人”到底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大前提错误,则以下推论皆无有是处。

所谓“圣人可以善听的基础就是要人各述己见,圣人才能折中处之做出明智的决定。这样一想我也愿意做各述已见的人,做圣人的基础。”
这实际上是错解了圣人本质特征,因此犯了一个“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跳脚错误,亦是“替代他人(圣人)思维”错误。

圣人靠的是自律原则,自证自悟。
这个自律,就是“无条件顺应内心证悟的道德境界”而行事,就是“大而化之”。

一旦他成为圣人,则纯属一道德实体,所谓通体天命流行,也就是老夫子的自我描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完全不存在“拿别人的知见做自己的基础”这么一个问题。

在圣人的成长过程中,如孟子,其母亲三易其居,不与鄙陋之人为邻。意义在于:圣人之成长,善缘亦非常重要。乱七八糟的环境,会有不良熏陶。这就更谈不上“折衷而做出明智决定”一说。

我在edu先生“天才”一帖中,已经解析过,圣人都是天才,生来就是当圣人的,这是天赋造就的。



发这个帖,只为了纠正“圣人”概念这个问题,至于力陈己见之类,就不想说什么了。
毕竟,“力陈己见”是人权问题。为“力陈己见”找的理由,因为没有逻辑,故不能成立。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3053&page=1#pid14233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02:15:4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阅读

宁静很审细,简别了听读和看读的长短优劣。
鲸鱼很聪明,看穿了听读和看读都是个“工具”,只是利用它们不同的好处。

但是的确存在一个主次问题。
所谓主次,不是根据听读和看读的作用区分,而是根据孩子成长规律区分。


小鲸鱼说听读的“无意识”性,很切很好。
而正因为听读可以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因此,听读是家长的安排问题,是家长的“重要事”,对于孩子,只是接纳,是次要的。


对于孩子来说,开声读诵(看读分开声、默念和默看)是初期最重要的事情,是收敛、摄受和培养孩子注意力最有效率的好办法
为什么说开声读是最有效率的好办法,开声读、默念与默看之间是怎样的关联,有时间另文详述。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注意力是最为关键的能力。
注意力后面,关联涉及一系列能力。注意力不行,基本上这孩子就没什么希望了,终身将会是动物一般的活着。


就只是活着而已。(为什么这么说,也是很长,有机会的话,另文再说吧)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3067&page=1#pid142387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7-7-27 02:22:41 | 只看该作者
1、干活到深夜,神秘高楼揭密了。
首先谢谢小鸟君,对小鸟君的观点,有的也未必完全赞成,但能引起一些思考,能给大家一些启迪足以。

2、各位抢先占楼的朋友,特别是带个坏头的那颗葱 ,俺木有办法,不能删你们的贴子,只好用版猪权限,强先编辑了,在此说声对不起。
也请加分的朋友,看清楚ID哦,不能太便宜抢先占位的不劳而获的人。

3、此楼没有完成,超版大人hq1966的贴子本人不能编辑,只好等他老人家来亲自动手了。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7-27 02:3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无名 + 2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7-7-27 13:38:17 | 只看该作者
做个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7-7-29 00:30:03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还是有很多朋友喜欢这贴 ,那就顶一次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ealain + 5 + 5 谢谢袋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7-7-29 23:41:5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开声朗读”


回复 一袋子宁静 的帖子之“动物般生存”疑问


说实话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因为人类基本上是受情感支配的动物。
情感实际上只是一种“生化反应”,不经过理智层面筛选审虑,因此落于肤浅,故认识不到事情的真相。
所以你说实话,却往往因对方不了解真相,而误解,而诋毁。

了解事物有几个层面。
粗浅接触,仿佛知道一二,却不确切,也不深入,这叫做“感性了解”,是最低层面,但却是99%的人用以了解世界的方式。

虽然这种“了解方式”不能恰当认识真相,但却是“最省力”的。
趋向轻松省力,就是edu先生说过的趋利避害原则的一个具体表现。

比如与他人对话,比较难的就是“设身处地”,最简单的就是“我说,你听”。
比如治学,比较难的就是广博而通达,最容易的就是蜻蜓点水。从论理的内容和方式,你其实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一个人在学问上投入精力的多少,以及通达的程度。你也可以从中看出他有无“求真求实”的诚意。

而人们通常会选择什么方式进行对话和治学呢?
看看坛子里面的帖子吧,一目了然。

趋利避害原则,帮助人类度过了漫长而艰巨的生存之路。
感性认识的好处,就是“即时反应”,因为不必要经过理智层面的审虑,可以迅速贯彻“趋利避害”原则。
这个习性,是比较适应原始丛林生活环境的,有助于人类快速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

比如,两百万年前,披毛的你走在原始丛林的小路上,风中飘来一股异常的气味。
你其实尚未意识到这个气味,到底意味着什么。可是,你的丘脑已经做出指令,从而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迫使身体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以防不测。(这就是人类至今,面对“不一致”的观点,也会产生对抗的深层原因)

这实际上也就是“动物性生存模式”,活在“即时反应”之中,凭借“生化反应”应对外界事物。


听人说“活着,就是生命的最高意义”,这是昏话。
如果在纳粹集中营里面说这个话,那体现了说话者“捍卫生命的崇高愿望”,那是有价值的,因而也是道德的。
但是,在当今世界,再说这个话,只能说明 言者“照话搬话,人云亦云”,这就是典型的“感性了解”。


以上,鸟儿粗略地说明了“动物一般的活着”的话头缘由。

动物一般活着,就是“不由自主”的生活。

因此,曾经有网友询问:你到底希望你的孩子今后是个什么样子?
我说:希望她能“自主”。

意思即使希望摆脱她“动物性生存状态”,自律生活,而非“他律生活”。

这个自主,不是什么“读经征得她同意否”之“同意”的意思。
她若是“他律生活”,无论她同意与否,皆是“不由自主”,只由“欲望”或者“生化反应”做主。


------------------------------------------------------------------------------------------------
趋利避害原则,实际上是深深困扰人类的一个问题。

因为“趋利避害”总是与感性认识如影随形,互为因果,互相纠缠。而感性认识则永远与“肤浅短视”共生。
这是人类动物性决定的,也是漫长的大自然法则造就的。

当趋利避害、感性认识与肤浅短视牢牢结合,实际上就阻断了人类与动物彻底划清界限的可能性。
从这个角度讲,人类是愚蠢而且可悲的。

因此,古往今来,所谓“定”,是强调“不要随着动物习气走”,要“知道自觉”,并且要知道自觉“觉的是什么”的意思。(仔细体会,后面继续详细讲)
edu先生27楼帖,依文解义,正是感性认识的典型表现,故很难切入文化深处,做真切的体认。
定,就是不要动吗?

那么动中有静这个词语,对于你来讲,就是无意义的。从这里开始错,以下皆错。所谓孩子天性好动之类,皆荒谬了。

为什么我在这个论坛,一再强调,真正要学习,要想有真收获,一定要沉下去,就是因为这个。
但是,沉下来很难。说实话,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读完一个帖子都是那么难,何况其他呢?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7-29 23:4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2 金币 +13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 2 袋儿的默默贡献
hq1966 + 10 + 10
ealain + 1 要想有真收获,一定要沉下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7-7-29 23:42:4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开声朗读之二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3067&page=2#pid1426532

以下因涉及许多“非经验领域”,概念只能针对经验而发,故多以比喻切入。

人类要从“感性认识”层面上升,到知性层面(义义理清,确定无疑),进而到理性层面(广博贯通,得系统之原委),最终,到达超越的本体觉识而逼显真相,纵贯“下学而上达”的全过程,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在感性狂流里,贞定得住
2、求真求实的精神(亦即科学精神)

成年人大脑,每秒要处理4000亿比特的信息量。而其中,能够浮现到意识层面,进行“有意识”处理的,只有每秒2000比特左右。
意识,只不过是潜意识海洋的表面,泛起的一点波光而已。
这个海,就是感性海。整个大海,暗流湍急,深不可测,人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对于这个海洋,动物能把控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动物永远是动物,不由自主,随波逐流。
人类因为“有意识”稍微多一点(2000比特嘛),就产生了挣脱牢笼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2亿分之1的机会),犹如球场上的一个针孔般渺茫。
所以,古往今来,能够从中挣脱出来的人,只是极少数。这就是为什么,精英总是少数(仍然尚未挣脱),而圣贤更是千古难遇了(了悟圆融,再投身入海)。

既然机会如此之小,还有什么必要去要求孩子们去迈向这个渺茫呢?

其实不然。
随着认识层面的提高,一旦达到理性层面(关键在贯通),这个针孔会逐步扩大,在智慧(贯通则慧生)朗照下,整个海洋会发生本质变化。此时,虽仍在海洋,却不是以前那个黑暗之海了。


但是,成年人头脑纷繁混杂,如果不经过艰苦训练,是难以贞定得住的。
贞定不住,你就无法校准针孔,你就只能深陷感性海洋,透过感性湍流了解外界。
受感性控制,你就不能自主,当然就不能自由,更无法了解真相了。

而孩子因为心地比较纯净,开声朗读则:
1、口眼耳三根必须配合,刺激大脑皮层发育,集聚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不集聚,你就不知道它是什么。
2、注意力集聚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净化杂念的过程。杂念是感性海浪花,牵扯孩子浪荡游离。
3、注意力本身,就是针孔的初步(因它看不见自己,故称无意识的有意识)。
4、开声朗读久而久之,杂念逐步净化,扬尘纷落,则自觉呈现。(注意到注意力,称有意识的有意识)
5、这个“注意到注意力”,是最宝贵的反察机制。
6、这个自我的觉察,将随朗读逐步稳定,也将在遇事接物上,磨练壮大,进而融入感性海。(转化自我的过程,称有意识的无意识)
7、转化感性海的过程,就是释放能力的过程。一切创造力(包括禀赋之外的),皆因感性限制而不能涌现。


这样,孩子的能力,将会稳步提高。但是要注意:
1、朗读时间必须长(每次从10分钟,逐步提高到1小时),呼吸必须配合(一口气一口气地接续朗读)。
2、能力只是成事的一个因素,能力犹如建房子的工匠,知识好比材料。缺一不可。

因此,开声朗读的初期材料,就必须审慎选择了。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7-29 23:5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 2 自觉,则是成事的规划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7-29 23:43:2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开声朗读之三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3067&page=2#pid1426708

开声朗读的初期材料,就必须审慎选择。
因为孩子的童年很短暂,7、8年一晃就过去了。
我们一定要高效利用孩子这一段“清洁纯良的记忆力黄金时期”。

白话文之类的东西就不用朗读了,阅读就可以了。白雪公主还要朗读?
孩子读经一年后,一天就看完了,白雪公主又不会老,着急什么?

让孩子朗读,就让他读最好最凝炼最浓缩的文化精髓。一边朗读,一边不知不觉就记住了。
经典有什么用? 你慢慢寻思吧,有机会再说。

他现在不懂?
没关系,他有一辈子时间去消化吸收。

背唐诗?
你知不知道李白读什么出身的?
你知不知道唐宋时期,那些名垂千古的诗人词人,读什么出身的?
你知不知道汉朝、唐朝、宋朝,千年以来,选拔人才,考的是什么?

你说他们是封建文人?穷酸? 百无一用? 你听谁说的?历史书? 谁编的?
你怎么不照照镜子,问问:你比这些未曾谋面的人,强在哪里?
起码,千百年后,人家名垂青史。
我们呢?今天死了,明天就没几个人记得。

谁反对八股文? 你? 就你?
你写的文章,哪一篇超过了那些举子的八股文?  连鸟文这一关你都越不过去,还牛什么? 连起码的学问底子都没有,你牛什么?
更何况,你知道八股文是什么吗? 你知道五四运动为什么要反对八股文吗?


一想起那些不懂装懂,整天四处乱去反对“自己并不懂”的学问,危害孩子成长的人,鸟儿就怒气顿起。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7-29 23:5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klcz2002 + 10 + 10 这楼观点偶是纯粹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2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8:50 , Processed in 0.10091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