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19 13:28 发表 ![]()
答hq1966兄:
兄台也许是指原文的“智力从哪里来?智力其实从经验和语言上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越丰富,智力越发达,而阅读是扩大语言能力,扩大知识量的最好,最经济的方法。”
您也许认为其间存在一个逻辑关系,即:认字而阅读而掌握语言,扩大知识量,增进经验,进而提升智力。对这个推论,您也许认为有道理。
但是,那只是“貌似有理”,实际上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因此我强调原文作者“思维放逸粗略”,并没有经过认真思虑。这是治学态度不严谨造成的,因此我强调作者“不尊敬学问”。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孩子的学习问题,此事体大,任何轻浮都将造成遗害。君不见当前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之病入膏肓?
这是个时代责任心问题,怎能信口开河?
对不起
昨晚看到这贴后没有时间回复了
刚刚下班准备来回
又有很多东西需要百度搜索才能明白
拖到现在才回贴
按自己的理解
先帮楼主摆一下逻辑关系吧
你认为阅读与智力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而我认同楼主的观点
认为阅读是提升智力的最主要途径
当然
前提条件是硬件生产及维护合格
脑力及神经系统一切正常
比如
病痛会影响智力
给小孩子吃过多刺激食物(烟、酒、咖啡、特殊香料等)
也会影响记忆力影响智力发育
过分用脑不注意休息
也影响智力
智力来源于哪里
最先要考虑硬件基础
头脑正常才有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考虑软件建设
主要来源是“知”与“行”
而且最有效率的是“知”“行”合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因此取名
古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计算机的发声功能
可以通过声卡实现
也可以通过编程用软件实现
与计算机一样
智力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也有可以互相代替的
某些人先天看似不足
却通过后天软件建设弥补了
过去
可能更强调“行”
因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是以生产为主导
直接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智力比较常见
现代社会
更偏向于“知”
更偏向于其中的“阅读”
因为
在信息社会
信息发布和流传以图文形式居多
摄取信息也是通过阅读这一途径效率最高
比如听中央台一期《百家讲坛》
时间要40多分钟
一不留神可能漏掉几句
而看文字稿
十来分钟就搞定
甚至对重点部分可以多次重复阅读
出版事业发达
各种书籍容易找到
电脑及互联网出现
更增加了新的知识获取方式
图、文、声、像多媒体形式的贴子
读过后可以同样历练人生
比如美国军队用《三角洲军队》这款游戏训练部队
这里只说了“知”其中“语言”部分的“阅读”
知识有限
其他不一一述及
故作者必须搞清楚以下问题后,才能展开论述:
1、智力的定义是什么。
原文作者所描述的,都只涉及“认知层面”某些想当然,这是非常局限而又粗略的。
智力问题,牵涉很广,涉及意识以及脑神经运作的多个层面,事关“整个心灵”,并非只指“显意识”而言。那么,这其间的层层转进关系,是异常复杂的,不经过严谨的治学和思辨,只凭借一点想当然而不确切的学识,是言之无物的。
礼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为师。作者把这句话解释清楚了,才好继续。
俺们不是科学家
就不看智力的背面只看前面算了
下面是刚才搜索到的一些内容
智力是一种合力,其分力应该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
何谓智力:
1.智力的概念性定义是指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freeman 1962)
2.寿搜(Solso,1991)所言,智力是获得、回忆和使用知识去了解具体、抽象概念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即以有意义方式使用知识的能力。
智力的概念性定义是指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freeman 1962)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不存在单纯的某种达到目标的惟一方法,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掘各自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而造就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便有8种不同类型的智力。这8种智力类型分别是:视觉、语言、逻辑--数理、音乐、动觉(肢体)、自然主义者、人际交往以及自省。
让我对这个理论感兴趣的是,加德纳教授“否定”了聪明论。在他看来,“谁比谁聪明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能说谁是能更好开发自身智力的人”。
何谓智力呢?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答案是:智力是一个人准确认知现实事物的方法,知识是对现实中的一个或多个领域的掌握,而知识的获得不仅仅依靠某一种智力。
2、语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语言的本质是什么?语言的决定因是什么?语言是不是只是表现为文字和对话?
下面是百度搜索来的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以言语形式进行表达和理解的一种音义结合系统,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语言的本质就是:人类超越DNA的遗传性质,用以积累、传承人类的文明、交流沟通的第一个信息工具。 它的产生是人和动物的分水岭。
俺理解
语言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文字和话语
除此以外
也有宽泛点的说法
比如肢体语言、绘画语言、音乐语言等等
电脑出现之后
还出现了人与计算机对话的编程语言
如果只是应用层面的
使用一门高级语言就可以让计算机听懂并完成指令
如果想直接对计算机硬件发指令
必须学习难一点的低级语言
人类之所以一代更比一代强
就是通过语言
站到了不同时空的巨人肩膀上
这也映证了楼主通过阅读提升智力的观点
3、阅读与语言,到底是什么关系?阅读是怎样影响语言的?“阅读能力必须从懂字出发”,到底是不是这样?
阅读只是涉及到语言中的书面语部分
但对口语照样有些影响
比如66小时候看得多的小说就是抗日和解放战争题材的
多数写的是北方生活
对北方一些方言看得多了就有感觉
电视出来后
听北方方言(特别是东北方言)有亲切感
容易理解
“阅读能力必须从懂字出发”
这个也没错
阅读的内容必须在思考后能够大概理解
猛不丁扔一套《相对论》给66
就是借9条命也读不明白
而如果循着一条渐进的路线给一个年轻人一大堆书
慢慢地由浅到深读到《相对论》就容易理解了
4、阅读能力有没有包含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本质上是个什么东西?它是怎样形成的?阅读与理解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部分
本质是什么俺就不知道了
搜也懒得搜了
等着听你的
理解能力强
阅读效率高
多阅读
理解能力会相应增强
5、经验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决定因是什么?经验与心灵悟性,是怎样的关系?
俺不知道
愿听高论
这些问题,展开了会衍生无数问题。
若要简便,就只问两个问题:
1、慧能不识字,他的智力,从哪里来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对于他到底识不识字
还有说法
一般的说法,是他天生“慧根”,故不识字而通佛学。但他可以随口引用佛经、解说佛学术语,依常理判断,不可能不识字。不可能不识字,却偏说不识字,这里有什么“玄机”吗?释迦牟尼说法40多年,不留著作。佛经是后来者“如是我闻”的追记。他还断然宣布:“若人言如来(指他本人)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须知佛学是强调“应离一切相”的。文字是“相”,说法也是“相”,都在应“离”之列。释迦牟尼不著书,不许人家说他“有所说法”,意在维护他的说教的一贯性。慧能关于“相”与“离相”,另有一套颇为精致的阐述,这里不提。但他干脆说自己连字也不识,则是强烈暗示,他“离一切相”,完全而且彻底。这同释迦牟尼否认“有所说法”,是一个意思。明乎?
就算他一字不识
他的智力还要来自于听读
间接的阅读
《六祖坛经》上有"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2、前辈许多大教育家,大智慧者,比作者水平如何?他们怎么说的?
鼠目寸光版的传统就是砸专家
这里发的多是原创贴
转贴的少
66没有文化
更是心理阴暗
不能长成参天大树
干脆做啄木鸟
专给大树捉虫
互联网规则
观点面前贴贴平等
不因专家大师的贴就顶礼膜拜
只对说动自己心思的贴加分送花
新人更有机会翻盘
作者也是研究教育的
响当当的人物
66拎着砖绕他转了好久
一直在找下手的机会
有没有学问,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水平,一看文章就知道。
如果我们的孩子,能流芳千古,名垂后世,三千年之后,历经无数非难,仍然盛名显赫,其学问凡有识之士皆高山仰止。我们满意不满意?
如果满意,就从那个名垂后世、流芳千古、凡有识之士皆高山仰止之人的文章学起。
现代社会
学一个人几个人的文章都不够了
所有人类文明的结晶都要接触才好
但是作为休闲
看看通俗的
言情的
也不错
凡有识之士皆高山仰止的
恐怕没有
就是孔夫子
也是有人爱有人恨
我们不能把恨孔夫子的人都定义为无识之士吧
如此简单,却看不见吗?
这个时代,是个充满质疑,充满浮躁的时代,人人自作聪明,皆欲一显身手,语不惊人死不休。
可是,到底能让人记得多少年呢?
这个时代降低了作秀的门槛
提供了人人作秀的机会
人的自由度越来越高
正是一个伟大时代
这样的巨变时代
想不记也难
俺们的后代逃不了
因为以后的历史课总要考
[ 本帖最后由 hq1966 于 2007-7-20 22:17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