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fsmzl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育儿百科(出生,婴儿,儿童...数百个问题,应有尽有)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24:28 | 只看该作者
宝宝咬人、打人怎么办


有的宝宝到了二岁左右,不知什么原因,变得越来越喜欢咬人和打人。对于这种现象,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呢?

对于宝宝的“暴力”,父母要善加理解。宝宝之间常常因为争抢玩具或其他的物品打起来。当你听到宝宝委屈地说“妈妈,他打我”时,“受害者”的妈妈和“施暴者”的妈妈应该怎样做呢?父母希望自己的宝宝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因此他们常对自己的宝宝说:“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他。”不幸的是,这种方法通常不起作用。假如丁丁打了乐乐,而乐乐也回击了他,结果常常是丁丁并不会就此住手,他还会再打乐乐,那么两个宝宝之间的恶战就会愈演愈烈。乐乐的妈妈应该这样对乐乐说:“别让丁丁打你,把他的手抓住,推开他,或者离他远一点。”或者这样对乐乐说:“你告诉丁丁,你不喜欢打架,别的小朋友也不喜欢打架,再打架谁也不和他玩了。”当然,这个方法并不总能奏效,但它可以让宝宝明白,父母不赞成他们互相攻击,而且互相攻击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丁丁的父母则要分析丁丁的这种行为是偶尔的,还是经常的。

宝宝们的情感和行为变化是很大的。他们常会从友好变成攻击,从善良变成残酷。如果打别人是宝宝偶然发生的行为,那么父母就应当弄清事情的原委,并承认隐藏在宝宝攻击行为之后的情感(常常是因为气愤)。如果宝宝的攻击行为是经常的,那么父母就应当反省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经常打宝宝,打宝宝实际上就是为宝宝演示攻击行为。另外,当宝宝偶然出现攻击行为时,自己是否及时阻止了,如果父母默许了,那么他就倾向于经常出现这种行为。

因此,人们常说“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是很有道理的。

而有些宝宝有时会突然咬住妈妈的肩膀或胳膊不松口,咬得妈妈好痛,这是怎么回事?宝宝半岁以后,乳牙开始萌出,他经常喜欢咬一些固体食物来磨牙,并形成咬物的习惯。同时,宝宝的情感逐渐发展,依恋家里的亲人,离不开母亲。有的婴儿情绪变化大,容易冲动,又不会用语言表达,所以常常是行为表现特殊,比如遇到不高兴、不满足的时候,他可能会趴在妈妈的怀里,咬住妈妈的胳膊不松口,而高兴的时候,他也可能对亲爱的妈妈咬上一口。如果两岁以后的小儿再咬人,则是人为发泄愤怒的方式了。因此,对小婴儿的咬人习惯不必大惊小怪。尽量给宝宝提供愉快的环境,这对他们以后的情绪发育极有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39:25 | 只看该作者
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孩子丢三落四是常见现象,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态度马虎,没有听完或听清别人的话,就急急忙忙去做。二是生活缺乏条理,东西乱放,需要用时找不到。三是记忆力较差。

对孩子丢三落四的不良现象应及早矫正,不要幻想“孩子长大懂事了,自然而然就好了”。矫正时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急躁。

1、引导孩子对别人的讲话要认真听完,不理解或没听清的,应学会有礼貌地再询问一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办事认真,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

2、给孩子立点规矩,健全生活制度。家长应指导孩子,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以便拿放方便。

3、培养孩子良好的记忆力。

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开展各种有趣味的活动,使孩子的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提高其记忆力。第二,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交谈,并向孩子提出明确要求,调动孩子有意记忆的积极性。如去动物园看动物,事先对孩子提出要求,回家后启发孩子通过回忆,说出动物的名称、特征等。第三,帮助孩子复习,不断强化,防止遗忘。如爸爸给孩子讲故事后,要求孩子待会儿讲给妈妈听,明天再讲给别的小朋友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40:10 | 只看该作者
孩子说了难听的话怎么办?


  嘟嘟过了两岁半以后,学说的话越来越多。这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老师对妈妈说:“嘟嘟今天在幼儿园说脏话,你们回家以后再说说他。”在回家的路上妈妈问嘟嘟说什么脏话了。他小脸一沉,哼了一声,问他谁先说的,他列举了一大堆小朋友的名字,看起来问题严重了。该如何纠正孩子说脏话的坏习惯呢?


  孩子说了难听的话,家长应该分清具体情况和原因,有时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说的是难听的话,只是觉得新鲜好玩,以为挺逗,故意说出来取乐或表现自己。这种情况,父母只要在孩子每次说话时表示不逗,不可笑,索然无味即可,几次下来孩子就不再津津乐道了。但有的时候孩子明白自己说的话是难听的,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这时家长就应该严肃告诉他用这种语言是错的、不美的,也达不到目的,并教给他正确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40:44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做事慢吞吞怎么办


生活中有的孩子做事总是慢吞吞的,家长催一催,孩子动一动,为此家长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兴趣激励。

家长可以选择孩子平时最爱听的故事,最爱玩的游戏、最爱看的动画片等,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促使孩子快速行动。如孩子爱听故事,父母可以对他说:“你快些把餐桌收拾干净,碗筷放入盆中,来听《小红帽》的故事。”这样就激发了孩子快速做事情的愿望。用这种方法家长要注意,不能用谎话欺骗孩子,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

2、 教给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提高做事效率的基本保证,而孩子做事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方法不当。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做事的过程,找出做事慢的原因,及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例如孩子穿上衣总是不能把胳膊伸到衣袖中,翻来复去,越做越慢,这时家长就应该告诉孩子穿上衣的合理顺序和方法,让孩子按正确的要领去做,这样就会提高速度。

3、 表扬鼓励。

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因此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可以采取直接表扬,也可以暗示表扬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比来肯定孩子的进步。如孩子今天早晨穿衣服比昨天快了一些,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家长表扬孩子的标准不要定的太高。同时,当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时,家长也不要斥责或包办,而应以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自己改正。

4、 练习巩固。

做事慢并非说改就改,要孩子改掉一种坏毛病,养成一种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反复的、多次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第一,家长要有耐心、有信心,相信孩子能够跟别的孩子做得一样快;第二,要多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使孩子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提高速度;第三,根据孩子的实际,提出时间、数量、质量的要求,督促孩子完成,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第四,要坚持不断,持之以恒,注意在求快的同时,依然要以做得好为最终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41:27 | 只看该作者
孩子爱顶嘴怎么办


孩子长到三四岁时,其独立欲望明显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愿处处被人压制,不满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而这时父母对孩子照顾过多,干涉过多,就会使他们特别反感。其突出表现是不听指挥,自行其事,经常跟父母顶嘴,令父母头疼。孩子爱顶嘴,怎么办?

一、 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
1、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
2、 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3、 发扬家庭民主,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

二、 批评教育孩子切忌唠叨。父母对孩子的不当言行,有责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但必须言简意赅,切忌一味重复,喋喋不休。还要重视不言之教,运用行动、榜样等引导孩子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 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家长应学会经常听听孩子的意见,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用“我想……”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评价,使孩子感到父母的温存、抚爱,从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四、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家长要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启发孩子对别人的意见要多动脑筋,认真考虑后再讲话,以培养稳重、忠实,善于克制自己的良好的性格品质。

五、 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1、 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亲相爱,互相关怀,使家庭洋溢在和睦、互助、自由、快乐的气氛之中。即使家庭中存在分歧,也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通过协商解决。
2、 家长教育孩子时,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而应以友善的态度启迪孩子,避免枯燥的说教。
3、 不要求孩子立刻听从家长所说的每一句话,而是给他们适当留有思考及情绪准备的时间,以防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45:27 | 只看该作者
孩子没有主见怎么办


从众心理,表现为人云亦云,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缺乏个性和自信。那么,怎样转变孩子的从众心理,帮助他成为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呢?

1、 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总觉得不如别人,对自己力量的认识和可能达到的成就估计很肤浅,不稳定,完全从属于别人的评价。因此,做父母的要以肯定的语言评价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现,切忌以怀疑或否定的语言对孩子说话,如“你看×××做得多好”,“你看×××穿的衣服多好看”等。这很容易使孩子怀疑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孩子要向别人看齐,加重了孩子的从众心理。

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对他做的事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对自己的认识,从而相信自己的力量。

2、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年龄小,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他们主要是按自己喜爱和厌恶的情绪来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与非。孩子模仿性强,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看别人怎样,自己就跟着别人学,难免会有些不当的言行。对此,家长既不能忽视也不可羞辱惩罚。恰当的做法是耐心地正面诱导、纠正,使孩子通过成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如孩子听见某些人说了脏话,于是就跟着学,这时父母需要解释清楚,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不文明,不要学说等。这样屡经疏导,幼儿便不至因从众心理而仿学不良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有了自信心,又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事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盲目地随从别人。关注孩子从众心理的种种消极表现并引导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对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46:59 | 只看该作者
孩子没有上进心怎么办


上进心,就是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的一种心理品质。孩子的上进心,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动机。有的孩子就缺乏这种动机,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1、爸爸妈妈的挫伤。孩子原来有上进心,但是父母对他的上进心不屑一顾,甚至言辞中常露出讽刺、挖苦之意。孩子的积极性被打击,有的干脆就放弃了努力。

2、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庭中,爸爸妈妈本身缺乏上进心,工作不思进取,生活上平平庸庸,更忽视孩子情感与智力方面的需要。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行为指导和要求,极少和孩子谈话、游戏、讲故事,压抑了孩子的上进心。

3、孩子自身的问题。孩子年龄较小,生性好玩,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评价,不能自我调节、自我监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励。

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呢?

1 、家庭环境的单调、呆板,限制了孩子的一些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家长一定要支持孩子参加幼儿园集体活动,教育孩子关心集体,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赶超先进,激励孩子的上进心。

2、爸爸妈妈用自己对事业的进取精神去影响孩子,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的一言一行绝大部分是模仿得来的,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因此,爸爸妈妈及家庭其他成人必须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积极上进的言行影响孩子,这样比简单的说教更为有效。

3、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只有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既感到爸爸妈妈的柔情与温暖,又感受到父母严格要求自己的拳拳之心,爸爸妈妈的教育才能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47:31 | 只看该作者
正确对待孩子的占有欲


孩子的占有欲,实际上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心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自私自利”,说成是思想品德有问题。

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而不知道还有“你”、有“他”、有别人,因而导致了独占行为的发生。这与“自私自利”有着本质区别。

因此,当爸爸妈妈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责骂孩子自私自利,而应给予说服教育和指导。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让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吃的东西要分给别人吃,玩的东西要和别人一起玩。孩子在交往、玩耍时,爸爸妈妈最好让他和较大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不仅较大的孩子可以适当带领、照顾他,而且可以制止孩子的“独占”、“掠夺”行为,因为大一点的孩子有一定的自卫能力,而小一点的孩子则往往能服从较大的孩子。

总之,孩子的“占有欲”是孩子成长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以我为中心”的意识逐渐淡薄,这种“占有欲”会逐渐地减少或消失。当然,对于那些“占有欲”特别强的孩子,父母应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给以适当的惩罚,并注意家长自身的言行,给孩子起表率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47:56 | 只看该作者
做客时孩子哭闹怎么办


带孩子外出做客,孩子有时闹着要回家,有时却闹着不愿回家,这是我们身边时常发生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你的孩子如此不听话呢?当孩子不愿听从你时,又该怎么办呢?这里向你介绍几种不同的情况及应急措施,仅供参考。

1、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受情绪影响所致。

如当孩子正与主人家的孩子玩在兴头上,或被主人家的某样物品所吸引时,孩子很难抑制自己的行为而服从于父母,因此表现得恋恋不舍。再比如当孩子与主人家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孩子觉得受了委屈,这时他便可能闹着要回家。还有一种情况是,到了主人家,大人们只顾自己交谈,而把孩子冷落一边,使他感到孤独、寂寞,此时,孩子也可能闹着要回家。

2、是孩子的性格所致。

如果孩子性格较为内向,当他面临一种新的陌生环境,见到不熟悉的人时,难免会害羞、行为拘谨,因而很难较快地适应新环境,所以在主人家没呆一会儿便闹着要回家。

3、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造成的。

如孩子身体不适闹着要回家。相反的情况是由于孩子比较喜欢那家主人,而又长时间没见到主人了,因此,到了主人家较依恋主人,当父母要其回家时,孩子不愿听从。

了解了孩子产生要回家(或不愿回家)的原因,我们方可对症下药。

1、当孩子玩在兴头上时,不要骤然命令孩子停止,可以事先对孩子有所提醒,让孩子有准备地接受意见。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再玩一会儿,我们就准备回家了。”也可以因势利导,淡化孩子的兴致或转移其注意,用游戏的口吻,帮助孩子结束游戏。比如“小鸭子玩累了,要睡觉了,明明也该回家休息了。”

2、家长不要只顾自己与主人交谈而忽略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使孩子投入到活动中而忘记刚呆一会儿就闹着要回家的念头。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家长要及时地进行疏导,帮助孩子消除误会,以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3、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的抚慰鼓励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孩子在新的环境里开头几分钟的某种特定的应变能力,教给孩子一些具体的处理方法。比如可以让孩子邀请主人家的孩子一同游戏,或者看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等,帮助孩子消除羞怯感。其次,平日里,家长应给予孩子与别人交往接触的机会,以增强其适应能力。

4、日常生活中,家长常用一些较为形象、浅显的语言给孩子讲一些道理,使孩子懂得做客的规矩,知道到了主人家立刻就走,是不礼貌的行为。如果自己不喜欢,也要学会必要的克制与忍耐。家长不可溺爱纵容孩子,要采用适当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孩子懂得服从与合作,以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5、当孩子身体不适时,建议家长不要带孩子外出做客。如果在做客时孩子身体不适则要缩短做客时间。要是孩子长时间没见到他喜欢的那位主人,可以让孩子多呆一儿,以满足其感情上的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51:18 | 只看该作者
如何面对孩子老问为什么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提问题了,他对父母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的。因为孩子的生活环境是由我们这些成人控制的,同时,我们还控制着信息流。早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我们同孩子交流就开始了。父母第一次抱起孩子时,他们就同孩子有了某种交流。 
 
对孩子来说,提问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这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发育水平和理解能力回答孩子的问题,同时还要善于体察孩子的问题的真正用意。回答问题是父母培养孩子、传授知识的一个手段。父母解答孩子问题的方式将会影响到孩子以后提出的问题。 
 
父母在促进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好奇心方面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回答孩子所有的问题。2-3岁的孩子对一切事情都感兴趣,几乎无所不问,但是如果父母总是同孩子讨论问题,他们的问题就会越来越成熟。 
 
但是,有些孩子的问题简直是铺天盖地,令人招架不住,而且,父母也不可能随时都有时间立即回答它们。孩子的提问往往一开始就收不住了,特别是当孩子并不是想求得知识,而是感到有必要让大人注意他、逃避某些处境或想激怒父母发脾气时。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早在会提问之前就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了。你应该用规范的语言而不是孩子的幼稚的语言同他讨论周围的事物,教他各种东西和事物的名称、词汇。即使孩子还听不懂你的话,你也要对他讲话,因为孩子是通过听和模仿学习语言的。 
 
回答孩子的问题:认真理解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回答孩子真正提问的东西。不要随便敷衍孩子,这样做会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但也不要急于向孩子灌输太多的他还不能理解的知识。 
 
限定提问的时间:你的孩子可能会向你提出一连串稀奇古怪的问题,你们规定出提问时间。例如,你可以说:“你有5分钟的提问时间,提什么问题都可以,但5分钟后我就要休息一下了。准备好,预备,开始……” 
 
不要让“为什么”成为一种挑战:当大孩子不想执行你交给他的任务时,你们常常会不停地问“为什么”。要想挫败他的伎俩,你的指示必须非常明确。如果孩子总是说“为什么我非得……”你就用一句简单明确的话回答他,例如说:“你必须近来了,因为马上要睡觉了。”如果他还是问个不停,那么采取如下办法: 
 
●运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技巧。每次都用一模一样的话回答孩子,他问多少遍你就答上多少遍,直到孩子走进屋子。 
 
●运用置之不理的技巧。不理睬孩子的问题。事先做好不对孩子的纠缠发怒的精神准备,你只重复你最初的说法而不去回答他的问题。每次孩子痛痛快快地按你的要求去做时都要表扬他。 
 
●运用“排除在外”或“过度纠正”技术。根据孩子提问的方式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往往很有效。但如果它们对你的孩子不起作用,这说明你的教育方法有问题。这种教育方法要求严格地循序渐进地进行。限定孩子的问题,逐一解决它们。或许,你需要请专业人员帮助你制定方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3 21:45 , Processed in 0.07812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