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fsmzl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育儿百科(出生,婴儿,儿童...数百个问题,应有尽有)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17:27 | 只看该作者
隔辈抚养的利与弊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下略)该不该给儿女带孩子,许多人的观点是不同的。有人认为,老人辛辛苦苦把儿女抚养长大,操劳了一辈子,该享受一下悠闲自在的晚年生活了,再给老人增加负担,再把孙子孙女推给他们抚养,实在有些于心不忍。也有的人认为,老人晚年最怕的就是孤独寂寞,有个小孙儿在身边,是老人生活最大的快乐和安慰。

祖父母帮助儿女带孩子的前提好处有三:第一,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问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有了祖父母的帮助,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第二,俗话说“隔辈亲”,老人大多喜爱孩子,自己的孙子孙女更是疼爱有加,“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能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增加更多的乐趣。第三,老人带孩子有一定的经验,往往也比年轻父母更有耐心。对孩子来说,如果父母工作太忙,孩子就只能从祖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家庭的温暖和快乐,这时祖父母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但在祖父母帮助儿女带孩子的问题上,有些现象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首先,很多祖父母由于过分疼爱孙辈,更容易出现溺爱的现象,往往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与儿女发生分歧,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第二,现在的一些年轻家长,由于担心爷爷奶奶对宝宝过度宠爱,会使宝宝任性而不听管教,尤其是儿媳妇与婆婆之间,在宝宝的教育问题上可能产生许多分歧,因此就排斥爷爷奶奶对宝宝的照料,甚至不愿意让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第三,有些父母把孩子往爷爷奶奶家一送,就只顾忙自己的工作,除了给钱,对孩子很少关心过问。

这些现象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首先祖父母要采取理智的态度对待孙子孙女,喜欢归喜欢,但该严格要求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要求,特别是要与孩子的父母沟通并配合,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千万不能有双重标准;另外,年轻父母也应该理解老人的心理,要多与老人交流,统一思想,更不能因为担心老人溺爱孩子,而阻止孩子与老人的亲近,要知道,儿孙绕膝对老人来说是晚年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和快乐之一,即使不住在一起,也应该经常带孩子去看看老人;还要注意的是,祖父母对孩子再好也代替不了父母的作用,教育子女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何况老人应该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有更丰富的生活内容,尽量不要把孩子“拴”老人身上,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送到幼儿园去,这对孩子对老人都有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19:23 | 只看该作者
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许多爸爸、妈妈在孩子4、5岁时,都急切地想教孩子认字、识数、学琴、学画,希望现在的学习能为孩子将来打下基础。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忽略了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天性。因此,常常适得其反,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

以下是一个妈妈的育儿回忆,她的经验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在我的孩子3、4岁时,差不多每个休息日我都会安排时间带孩子外出,不是去自然博物馆,就是去公园,甚至去建筑工地或农贸市场。冬天,我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春天,我们一起去踏青;夏天,我们一起去玩水;秋天,我们一起收集树叶做书签。那时,孩子和我最爱一起玩的游戏就是给树叶找妈妈。大自然激发了他对各种事物的极大兴趣,充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他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拚命吸吮着自然界的各种信息,他所知道的自然知识比其他小朋友要多,这使他在和小朋友的接触中充满了自信。后来,他迷上了绘画,辅导老师说他有很好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我想:这可能和我们经常在大自然中观察事物有关,他很容易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沉浸在他所关注的世界中。”

是的,这位妈妈的经验告诉我们:帮助孩子成长有非常多的途径,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在自然的天地之间,在和孩子的玩耍之间,教孩子学会观察,学会适应,掌握新知,建立自信,是最受孩子欢迎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19:41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关心父母


当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投入满腔心血时,孩子们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尤其是5-6岁的孩子,对父母的说教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时,父母应该静下心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告诉他你的困难、辛苦以及工作状况,让孩子去理解你、关心你,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父母(生日、爱好、幼时趣闻、健康状况、工作情况等),在了解的过程中,父母还可以适当地讲一些往事,加深孩子对父母成长的了解,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教育孩子学会理解,凡事除了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以外,还要推己及人,以他人的观点观察一下,这样才能不失偏颇。首先要教育宝宝关心父母,在这个基础上才会理解、关心他人。

与孩子建立密切的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烦恼和辛苦,如果晚饭时你能多和孩子聊天,让孩子也能了解你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会让他产生被重视的感觉,认为自己可以替父母分担部分重任,从而激发孩子的责任感。

教育孩子珍惜父母的劳动,让孩子也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他体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易得到的,必须付出努力,并让孩子理解父母对他的期望及为此所做的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20:10 | 只看该作者
带宝宝串串门


记得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家里来客人,或者到别人家去做客。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到别人家时,不仅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还可以得到父母的允许,快乐地玩一天而不用睡午觉,如果还有一个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就更开心了,就像过节一样。这是自己童年时代快乐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

现在的城市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住在一个单元楼中互不来往、互不相识的人很多,如果亲戚不多的话,宝宝的社会交往更是比较局限。带婴儿去别人家串门是不太适宜的,不仅自己麻烦,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宝宝3岁以后,适当地带他外出到亲友家串串门,对宝宝来说也是一种有趣的经历,宝宝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社交礼仪及待人接物的方法,可以从别的小朋友那里学到一些新的游戏形式、学习怎样与陌生人很快相识相处。

串门对象最好选择有宝宝的家庭,如果年龄相仿就更理想了。带宝宝外出之前,首先应该告诉宝宝要到哪里去,将会见到什么人,教他一些礼貌用语和礼节。比如:见到主人要大大方方地问好;要礼貌地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别人给自己东西吃,或给自己玩具时要说谢谢;不经主人允许不要随便动人家的东西;大人说话的时候不要吵闹或干扰;和主人家的小朋友友好相处,不能损坏人家的玩具;不经父母允许不能接受礼物等等。当然告诉宝宝这些的时候,不能用命令和教训的语气,只是让宝宝知道这样做才能受到人家的欢迎,才能玩得更快乐,否则宝宝会觉得如此繁文缛节,还不如在家待着自由些。

一些比较内向的宝宝很可能不爱叫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不必当场强求或苛责宝宝,等宝宝熟悉一些后,再引导宝宝叫“叔叔好”、“阿姨好”,否则如果一见面就把宝宝弄得满心不悦,这一天恐怕就不太容易顺利度过了。有的宝宝嘴比较甜,但可能嘴也比较馋,吃东西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喜欢把自己爱吃的东西据为已有,比方说吃饭的时候要把想吃的菜放在自己面前,父母要制止这一行为,但也不可声色俱厉,那样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可以想个办法,比如说,在征得主人同意的情况下,给宝宝单开一个“小饭桌”, 把菜给他们盛到小碗里,让两个小朋友在另外一个小桌子(如茶几)上一起吃饭,这样既不会影响大人吃饭,宝宝们也一定会很开心的。

在别人家里一定要多注意人家宝宝的优点,告诉自己的宝宝向人家学习,但也不能当着主人数落自己宝宝的短处,那不仅会使你的宝宝难堪,而且也违背了你带宝宝出来的初衷,你可能是希望宝宝多学学别人的长处,但采用这种方式宝宝不仅不会接受,还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你可以建议组织两个宝宝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一下自己的“拿手好戏”,给宝宝一个机会表现一下自己,对两个宝宝的表现都要予以鼓励,这比较适合外向性格的宝宝。对内向性格的宝宝你就最好让他自己去和新朋友交流,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宝宝不需要你的帮助就可以很快彼此熟悉起来,他们会观察对方,会从与对方的游戏中学到新经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20:36 | 只看该作者
带宝宝串串门


记得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家里来客人,或者到别人家去做客。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到别人家时,不仅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还可以得到父母的允许,快乐地玩一天而不用睡午觉,如果还有一个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就更开心了,就像过节一样。这是自己童年时代快乐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

现在的城市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住在一个单元楼中互不来往、互不相识的人很多,如果亲戚不多的话,宝宝的社会交往更是比较局限。带婴儿去别人家串门是不太适宜的,不仅自己麻烦,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宝宝3岁以后,适当地带他外出到亲友家串串门,对宝宝来说也是一种有趣的经历,宝宝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社交礼仪及待人接物的方法,可以从别的小朋友那里学到一些新的游戏形式、学习怎样与陌生人很快相识相处。

串门对象最好选择有宝宝的家庭,如果年龄相仿就更理想了。带宝宝外出之前,首先应该告诉宝宝要到哪里去,将会见到什么人,教他一些礼貌用语和礼节。比如:见到主人要大大方方地问好;要礼貌地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别人给自己东西吃,或给自己玩具时要说谢谢;不经主人允许不要随便动人家的东西;大人说话的时候不要吵闹或干扰;和主人家的小朋友友好相处,不能损坏人家的玩具;不经父母允许不能接受礼物等等。当然告诉宝宝这些的时候,不能用命令和教训的语气,只是让宝宝知道这样做才能受到人家的欢迎,才能玩得更快乐,否则宝宝会觉得如此繁文缛节,还不如在家待着自由些。

一些比较内向的宝宝很可能不爱叫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不必当场强求或苛责宝宝,等宝宝熟悉一些后,再引导宝宝叫“叔叔好”、“阿姨好”,否则如果一见面就把宝宝弄得满心不悦,这一天恐怕就不太容易顺利度过了。有的宝宝嘴比较甜,但可能嘴也比较馋,吃东西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喜欢把自己爱吃的东西据为已有,比方说吃饭的时候要把想吃的菜放在自己面前,父母要制止这一行为,但也不可声色俱厉,那样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可以想个办法,比如说,在征得主人同意的情况下,给宝宝单开一个“小饭桌”, 把菜给他们盛到小碗里,让两个小朋友在另外一个小桌子(如茶几)上一起吃饭,这样既不会影响大人吃饭,宝宝们也一定会很开心的。

在别人家里一定要多注意人家宝宝的优点,告诉自己的宝宝向人家学习,但也不能当着主人数落自己宝宝的短处,那不仅会使你的宝宝难堪,而且也违背了你带宝宝出来的初衷,你可能是希望宝宝多学学别人的长处,但采用这种方式宝宝不仅不会接受,还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你可以建议组织两个宝宝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一下自己的“拿手好戏”,给宝宝一个机会表现一下自己,对两个宝宝的表现都要予以鼓励,这比较适合外向性格的宝宝。对内向性格的宝宝你就最好让他自己去和新朋友交流,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宝宝不需要你的帮助就可以很快彼此熟悉起来,他们会观察对方,会从与对方的游戏中学到新经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21:30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勉强孩子当众表演


孩子学会背儿歌和舞蹈动作后,有的乐意表现自己的能力,但也有的孩子却不愿意。每个孩子有不同的个性,成人不应强求他们在客人面前表演,更不应以糖果之类的乐西作为奖励。如果让孩子自幼养成这种习惯,长大后他做一切事情也习惯于要求得到报酬。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家长为了炫耀,往往不顾孩子的意愿,勉强孩子在客人面前唱唱跳跳作表演,孩子不服从就用哄骗或威胁的办法来勉强孩子,一旦孩子仍不服从,有的家长甚至会认为失面子,而立刻对孩子变脸,使孩子感到委屈。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和自信,形成自卑感。

总之,尊重孩子是最重要的,父母要根据他们的个性,不鼓励,也不禁止,更不勉强,完全由孩子自己选择。而且即使孩子自愿在客人面前表演,也不应该每次都给他糖果之类作为奖励,一旦形成习惯,每次表演后,他就要等待礼物,得不到就会感到失望,有的孩子甚至会向客人索要礼物,得不到就哭闹,这种行为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22:10 | 只看该作者
命令”孩子好吗


现代观念认为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向周围世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培养富有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孩子,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和成长,因此,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激励孩子、诱导孩子是成功的教育方法,强迫责令,以成人为中心,往往使孩子被动,收不到好效果。命令的方式应慎用,绝对不能滥用。

但有时对于家长的指导,孩子不但不听,而且还采取顶牛对抗的方式,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成人要设法巧妙地从对抗中解脱出来,做到不失大体地走出困境。此时绝对不应该继续与孩子抗衡下去,孩子缓过了顶牛情绪,心平气和之下,情绪良好之时,也会接受意见,改正错误。如果是成人的命令不合适,应该作自我批评,这样会使孩子心服口服,因为平等的亲子关系,会给双方以好的感受。如果不来个缓解过程,既伤了心、又伤了身体,大家情绪不好,甚至造成成人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其次,分析一下孩子不听从命令的原因,一般有这几种:

1、不愿听从:当孩子玩得开心之时,成人硬性命令孩子去洗脸,孩子不去,成人便强硬拖着孩子去洗,孩子很委屈,有时还大哭大嚷。其实,只要好言相劝,或能使孩子快快洗了脸又来玩,或稍等片刻再去洗,让孩子再玩得开心一些,有什么不好,何必为此大动干戈呢?

2、不能听从:孩子用手抓饭吃,妈妈打了孩子的手,孩子哭了,正在哭得喘不过气来之时,爸爸命令孩子闭上嘴,“不要哭,闭上嘴!”孩子怎能一下子憋住这口气呢?纵然成人是一番好心去教子,但实际上起了摧残心灵、摧残健康的副作用,这种命令是孩子不能执行,听从不了,也不应该听从的。

3、一些可听从、可不听从的命令搞多了,反而会强化孩子不听从命令的习惯。

成人要学习和讲究使用“命令”的技巧;

1、不多用、不滥用“命令”,一旦运用便要求孩子认真执行,鼓励肯定孩子执行命令的优点。如果孩子突然命令爸爸不要在电视机前抽烟,而应到厨房去抽烟,家长也要高兴地听从,做出示范。

2、“命令”要下在孩子有可能接受、有时间准备、又能尝试成功的点子上。“小明,我明天带你去姥姥家,你要把自己带给姥姥的东西,要给姥姥讲的话全都在今晚上准备好……”孩子会乐意去执行,而且会完成得挺好。

3、命令执行不好的时候,要帮助孩子检查原因,改正错误,并鼓励孩子下次完成好。

4、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在单位执行命令的情况,编成小故事,讲给孩子听,启发孩子学习和模仿。

5、千家万户的孩子有其共同的身心特点,也有千种万种的差异,应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样有的放矢、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22:38 | 只看该作者
让宝宝在爱的环境下成长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关在实验室笼子里的小猴子,虽然会在饥饿的时候爬到凉冰冰的金属猴子身上吮奶(模拟乳头),但在其他时候,小猴子都爬到另一只毛茸玩具猴子的身上,依偎在它的怀里。猴子尚且如此,人类更不必说。

从生到死,每个人都渴望着父母、配偶、子女、朋友的爱与关注,体贴与肯定,有的时候还希望听到夸赞和美誉之辞。依此类推,每个人也就应当去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去爱周围的人们。

宝宝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爱的,“爱”同样需要有专门的教导,爸爸妈妈可说是担当这一“课程”的最好老师。作为成年人,我们当然知道不该在孩子面前做什么;但是对该在孩子面前做什么却缩手缩脚,生怕有什么地方做“过火”了,不当心成了“教唆犯”。其实您大可不必这样担心,“爱”是很广博的:爱社会、爱人类、爱动物、爱大自然。宝宝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学会了与人交往。假如宝宝能够通过观察他们父母的行为,在幼年时获得这种爱与被爱的能力,那么说明父母首先带给了孩子“幸福的理念”。同样,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获得这种能力,那么他在长大成人后,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社会交往时矜持、不自然,工作时拘泥、难于创新,很难和同事、朋友相处等。

因此父母不要小看在宝宝面前的亲情表露,正是你们在宝宝面前亲切自然的感情流露,使得孩子觉得广博的爱是身心健康的一种标志,而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正体现了家庭的和睦与健康。这种“教育”本身也正是儿童早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呢!

在气氛温馨的家庭中,宝宝不仅感受到爸爸妈妈对她的爱,而且还感受到爸爸妈妈之间相互的爱。这样的宝宝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渐渐懂得人与人之间所应该建立的感情联系,并学会如何去爱别人。有些家长在宝宝面前亲昵有顾虑,他们怕给宝宝带来负面的影响。的确,在表达感情上,中国人所受的教育一直比较保守和含蓄。我们会不自觉地拿着这一套去教育宝宝。实际上,父母的亲昵是哺育宝宝的精神养料,它不仅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并且会让宝宝觉得拥抱和亲吻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感情表达方式。

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宝宝,他们会充满爱心,知道如何去表达自身的诚意和友情,和周围的人有着良好的关系,也能得到他人的爱。当然,这样的孩子也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愉快。

仅仅吃饱穿暖是不够的,人类都渴望着亲情、爱抚。爱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理需要,因此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行动给宝宝的心灵以爱的滋润。很简单,在宝宝面前大大方方的,当爸爸或妈妈中的一个带着孩子做了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时,另一位不妨就欣喜地说:“好样的!来,爸爸(妈妈)亲你们每人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23:01 | 只看该作者
宝宝外出不愿回家怎么办


外面的世界总是很精彩,有些宝宝到了外面就总想玩,玩了好长时间,也不愿回家。对待这种情况,父母大致有以下几种态度:

1、顺从宝宝,让宝宝玩个够,等他疲劳了,愿意回家了再带他走。

2、用强制的方法。对宝宝进行严厉的训斥或粗暴的打骂,不顾宝宝的大声哭闹,抱着宝宝往家里走。

3、用物质引诱宝宝回家。比如对他说:“你如果回家,我就给你买巧克力。”

4、吓唬宝宝。比如对他说:“天黑了,你再不回家,鬼就来了。”

5、对这种情况进行冷静处理。用别的事物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暂时解决问题,再找适当的时机进行说服教育。

以上几种态度中哪一种态度好呢?肯定的回答是第五种。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应注意到:

1、 不能一味地迁就满足他,否则容易形成任性固执的毛病。

2、 宝宝不愿回家,父母不要简单粗暴地打骂。用粗暴的方法让宝宝服从,可能会一时奏效,但时间长了会使宝宝失去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宝宝心理的正常发展。

3、宝宝的注意力容易转移,父母可用使他感兴趣的事吸引他回家,比如告诉宝宝回家给他讲个有趣的故事。以后再找机会耐心地教育他。

4、在出来玩之前给宝宝提出要求:“出去玩,时间不能太长,妈妈叫你回家,你要听话。因为妈妈回家还要做饭。”或在宝宝玩的时候给他一个心理准备:“再玩一会儿,咱们就该回家了。”

5、父母要从正面引导,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使宝宝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宝宝不愿回家,这时看到有个孩子正跟着妈妈回家,于是就对宝宝说:“你看!那个宝宝高高兴兴地跟妈妈回家了,他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如果宝宝也愿意回家,父母要及时地对宝宝进行表扬,强化宝宝的行为。天长日久,宝宝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0:23:28 | 只看该作者
当宝宝和你“作对”时


从2岁左右开始,妈妈会发现原来的乖宝宝越来越难带。他变得很有主意,而且任性,有时看起来他就是在和妈妈做对。这时应该怎样处理与宝宝的冲突呢?几个妈妈交流了她们的经验。总结如下,看看能否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用正面语言避开宝宝的反抗

佳佳的妈妈说:2岁以后的佳佳总和我对着干,你越说“你不要……”,他马上会对你说:“我就要……”。有时我发现,他并不是反对我说的内容,而是不愿听我说否定他的话。我试着用直截了当的语言对他提要求,效果却比原来好。

分析:2-3岁的宝宝会拚命保护他们的自我意识,不管正确与否,他们会对否定他们的人产生强烈的反感。请多对宝宝使用正面的语言。

二、使用非语言行为表示赞许或反对

冬冬的妈妈说:我家冬冬有这样一个特点,当他做错事时,如果你对他喊叫“你怎么这样不听话”,特别是旁边还有其他人时,他肯定会对你拧起小脖子,撅起小嘴,表示不服。但如果你用制止的目光和表情面对他,他倒会做出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乖乖地停止了动作。

分析:在很多情况下,宝宝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表情、肢体语言和目光所传递的信息。

三、主动改变环境优于被动改变宝宝

妮妮的妈妈说:我家妮妮就爱吃零食,结果,每到吃饭时就不好好吃了,怎么说都不听,我们常常为这件事着急。奶奶看到了就说我,你与其对宝宝大呼小叫地不让她吃零食,你别给她买不就是了。后来,我发现这话真有道理。

分析:有些情况下不要只埋怨宝宝,有时宝宝的不听话是因为我们为他创造了不听话的条件。

四、让宝宝在合理范围内做限制式选择

聪聪的妈妈说:我家聪聪现在也爱说“不”,问他“我们去吃饭好吗?”“不!”,“我们去睡觉好吗?”“不!”可有一次在他对我说“不”以后,我对聪聪说“今天睡觉前你是喜欢妈妈给你讲乖乖兔宝宝的故事,还是听妈妈给你讲狮子王的故事?”不管他选择了哪一个故事,他都乖乖地跟我上了床。

分析:在有些问题上,父母的态度应肯定而坚决,不要用问话征询宝宝的意见。让宝宝感到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给宝宝说“不”的机会。有时,可让宝宝在一定的范围内做限制式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个,都能达到你要求他的目的。

当宝宝和你“做对”的时候不妨一试如上方法。希望你也能让我们分享到你的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3 14:22 , Processed in 0.073832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