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小淑女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我们如何做家长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7-1-4 14:59:31 | 只看该作者
这一记耳光,把母亲给打清醒了,这个母亲深深感到了自责:孩子为什么有今天,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在她面前是不长嘴的,在她面前,母亲是没有嘴的。现在,我到外面就餐,发现麦当劳一幕幕场面,父母看着孩子在那里独吃独喝。有的家长就说:我的条件不许可,不可能我们一家子都吃。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到,这样一次一次的,孩子就是在公主、皇上的地位上,他习惯了的时候,当你的家庭需要公平的时候,孩子就会极大的不适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07-1-4 14:59:59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听了曲笑的一个教育报告,当时印象特别深,那时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他们一家四口吃饭,当时炖了一锅肉,她爱人把肉分成四份,当孩子吃完,眼巴巴地看着父母那份肉的时候,母亲是怎么做的呢?母亲说:"这一盘肉我可以给你吃,但这是我省下来给你吃的。"这样就是让孩子有一份责任感,现在,我们常常抱怨我们的孩子没有责任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我们常常把屎盆扣在孩子身上,可是从来没有想到孩子为什么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呢?是谁造成的呢?我们从来不考虑这个过程,而往往在结果上跟孩子纠缠不休,把棒子重重打在孩子的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07-1-4 15:00:2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他需要一种优化他们的生长环境。有这样一个例子,中关村有一个高级 知识分子家庭,家里条件非常优越,这个父亲也是孩子的家长,他在给我们做报告时讲:现在谁家冬天不储存几箱水果,我们家吃水果买水果都是按照人口的倍数买,我买桔子,我们家三口人,就买18个或15个或21个,每一次让孩子在每天饭后去洗水果,从来不给孩子这种生活上过分的溺爱和娇惯。当有一天,他的孩子最爱吃桔子,在桔子还不多的时候,他有意识的按人的倍数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07-1-4 15:00:44 | 只看该作者
有一天,筐里就剩下三个桔子了,其中有一个小的,二个大的。这个儿子满希望父母会说,就剩下三个了,你吃吧。可父母就是没有开这个口,当时这个孩子试探着边洗水果边争求父母的意见,你们今天吃吗?父母一口同声地说:吃。而且这个孩子看桔子就剩下一个小的,二个大的,就问:"你们吃大的,还是吃小的?"父亲很理智地说:"根据人的消耗能量来讲,当然,身体越大,需要营养量就越多,所以我们吃大的,你吃小的。"这个孩子眼含着眼泪洗水果,心理特别不高兴,觉得父母不应该这样,就剩下三个了,还把最小的给我吃。就把水果放在父母面前,这个父母毫不犹豫地把桔子剥开了,孩子眼巴巴地看着他们把这二个又大又圆的桔子吃完了,这个孩子哇地就哭了。他无法忍受,问了一句:"我是你们亲生的吗?"父母说:"是呀!"他说:"不象,就剩三个桔子了,你们让我吃小的。" 后来,这位父亲在座谈会上讲,孩子都是父母身上的肉,人心都是肉长的,你们可想而知我们两人吃的桔子是什么味道?其实,他儿子的种种表现他们全看到了,儿子的心理,他们完全了解。但是,他们就是要给孩子这样一个很好的环境,让他知道,在他之外还有别人。他说,我们吃这个桔子哪是甜的、酸的,是苦的。他们吃进去以后,孩子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叫委屈,说:"我们的同学在家里,父母围着他们转,可是你们对我是这样的,感觉是后娘养的。"父母就语众心肠地跟他说,因为孩子大了,就给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个孩子后来成才了、出息了、现在是一个外资企业的主管。这就说,他在人生经历当中,这个小故事折射出来,父母在教育他、养育他是很理智的一种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07-1-4 15:01:03 | 只看该作者
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有一种很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在他生成过程当中,很多阶段都需要自理、需要自立、需要自强。这种自理、自立、自强是需要外部环境进行调整。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辛辛苦苦、兢兢业业,最后培养出无能的下一代,我们现在家庭教育的误区就在这。真正要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遵循孩子的规律。为什么说逆境当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出息呢?往往都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这种逆境当中,对孩子来讲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我们现在为什么有意的让孩子去吃一些苦,让孩子去经受一些磨难,这就是给孩子积累人生的财富。现在我觉得我们的孩子财富不多,所以当孩子走向社会以后,面对着极大的不适应时我们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07-1-4 15:01:23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代替他们一切,不要包办代替,因为孩子将来的发展不可能用你的一切来代替。"孩子属于书"的卷首语有一个警句,这个警句写得非常好。写的是:"你生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延续的儿女,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他们拥有自己的天地,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他们最终并不属于你,你可以把爱给他们,可你不能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给他们一个身体,营造一个家,但你不会给他的灵魂营造一个家,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明天的家,你不可能到那去看望,连做梦你也不会到达。你可以试想着和他们一样,可你不能让他们完全象你一样。因为生活之河不会倒流,他不会停留在昨天。你是一张弓,孩子是飞出的箭,尽管弓在猎人的手中。" 这就是说孩子的一生,你不可能包办代替,所以,我觉得夏令营中的较量,给我们的启示、给我们的警钟就是,现在面对我们的孩子,你要看到他将来要走向社会、走向成人、直向世界的时候,他究竟要具备什么样的实力、究竟要具备什么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潜能,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所以,归根到底一句话:"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基础。"说到了解孩子,每一个家长或者我们的老师都会很自豪地说:"天天跟孩子打交道,难道我们不了解孩子吗?知子莫若父等,从十月怀胎到后天的养育,我们跟孩子朝夕相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07-1-4 15:01:4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 我们为什么要谈走进童心世界?就是说儿童的童心世界是丰富多采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不同色彩的童年世界,现在的年轻人就比我们中年人的童年可能更幸福一些,我们的老年人比我们中年人要多一些磨难,尽管我们有不同的童年,但我们必竟长大成人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成人难以猜透。在这里,我要说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走进童心世界?孩子的行为我们需要去判断、诊断,我们才能选择更适宜的教育。但是孩子各种各样行为背后揭示出来那些丰富的内心世界,跟我们的差距是很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07-1-4 15:02:03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我举个例子。在幼儿园,一个孩子画了一幅画,画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可以说再多一笔就是画蛇添足了,绘画特别好。可是这个孩子把这幅画的头都抹黑了,他在精心地抹着,当时我们的老师就有一种失落,挺好的一幅作品,本想把它贴在墙上展览,却被破坏了,可是, 我们老师的观念都在转变,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在一笔一笔,均匀地涂,特别认真地涂。老师轻轻走过去跟他一起欣赏这幅画,问小朋友你画的是什么呀?小朋友说不要打搅我,还在认真地涂。直到把孩子的脸全部涂黑,涂了一个大黑的方框,交给老师了。他非常得意说:"老师,我画的是小朋友在睡觉。"这就给我们老师一个启示,因为孩子一睡觉,当他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是一片漆黑。所以,孩子的这张画我们可以解释,如果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肯定认为他是画蛇添足,很好的一幅作品让他给破坏了,这么漂亮的小姑娘把她的头涂黑了。可能我们就要去批评他、指责他。反过来,当我们问,你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孩子说的条条是道。他说她在睡觉,因为他们睡觉的时候眼前就是一片漆黑的,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07-1-4 15:02:26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个画鸡的比赛,命题是"养鸡场里的鸡"。小朋友画公鸡呀画母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画,就有一个孩子,特别关注地在画一只鸡,这只鸡是世界上没有的,一共长了16只腿,鸡的身上全是腿,远处看象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这个作品拿来以后,按照我们正常人的逻辑:这是什么呀?画的是四不象还是怪物呀?这个孩子就说我画的是一只鸡。我们的老师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孩子说我画的是专门为肯德鸡输送的那种鸡,因为肯德鸡需要大量的鸡腿、鸡翅。所以就画了这样一只鸡,这说明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惊人的,没有框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07-1-4 15:02:44 | 只看该作者
 再有一件事,这件事情发生在幼儿园,有一个男孩个子很大,幼儿园为了开创活动的空间,就让孩子睡上下铺,有一天孩子睡在上铺的时候就是不睡觉,二十分钟以后,小朋友都睡了,可是他辗转反侧,一会腾的一下,就坐了起来,一个180度大飞跃,咣铛一下就躺下睡着了。老师就很奇怪,这个孩子睡觉有这个特点,是什么问题呢?是昨天睡多了呢?还是神经问题?因为孩子睡觉有各种各样可能,各种各样情况老师都进行分析,我们为什么要谈走进童心世界呢?老师确实不知道孩子的心理。第二天仍旧如此,老师很奇怪,问他,你中午怎么不睡觉呢?孩子说,你管我呢,就不睡觉,因为孩子不会说的。老师就要找他聊天,因为他比别人晚睡了半个小时,下午就不精神。老师问他,每天你睡觉的时候都想些什么呢?就想让孩子倒出心灵的读白,因为人在清醒情况下,脑袋很少是空白的。这个小朋友就告诉老师:这张床与我们家的床不一样,当我第一天睡在这儿的时候,我就担心,这个床会不会蹋呢,因为下面还睡着一个小朋友,要是床蹋的话,把我摔着不要紧,还要把下面的小朋友砸着。孩子就很焦虑、很担心,他说在我困的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我就想试试这张床到底能不能蹋,我就使劲摔一下这张床。所以,这就是我们面前的孩子,这就是他们内心的世界,如果你不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你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是不是有病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5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05:00 , Processed in 0.12666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