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小淑女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我们如何做家长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7-1-4 15:06:16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个家长对孩子训练数,这个孩子就是不知道8怎么说,一到这儿就不会了,家长就苦思萌想,编了一个儿歌跟孩子一起训练。家长就敲着桌子边说:"8、8、8、像麻花",这样训练了几遍让孩子跟着说。然后 问孩子:"这是几?"孩子说:"这是麻花"。这样的结果就是家长不懂得孩子的特点,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是范话,是模糊不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07-1-4 15:06: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个笑话:我们老师给孩子讲3是怎么来的,出现一个像耳朵一样的符号,老师就会讲3的形成。这在我们计算教学法当中,老师就要给他们讲:这里有二个苹果,再添上一个苹果。在我们做测查时,给我一个教育。当时,我们问小朋友,知道3是怎么来的吗?小朋友很快就说:地上2个,天上1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老师说,"再添上一个"被孩子理解为,"在天上一个"。这就是儿童认识事物时,对语言的理解受很强的主观影响,所以孩子认识的结果与我们的初衷有这么大的差异,我们的家长 和老师就会很失望。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家长就要考虑这样一个自身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07-1-4 15:06:59 | 只看该作者
有一次,我们在给小朋友做测查的时候,运用了这样一个工具:用了六块糖。就是让孩子看这种等分的能力。到了学前末期,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水平,那时,我们在一个小学的学前班,给每个孩子做测查的时候,我们给孩子出现六块糖,说:有二个小熊吃六块糖,让二只小熊吃同样的糖,你怎么分呢?孩子摇摇头,老师问,怎么你不会吗?孩子说会,就是不分。老师很为难,说:"你明明会分,为什么不给它分呢?"孩子特别诚恳地说了一句话:"还没有我的呢!"因为什么?这六块糖对孩子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呀,那时是我们70年代末,80年代初做的调查,后来把这六块糖换成六个钮扣,让他分给小熊做衣服,他很快就分出来了。这 个干扰是什么呢?儿童的自身特点,他有一种欲望,一种意志的欲望,要吃。这种生理的本能是他这种意志不能克制的。这并不是孩子贪吃,如果孩子的这种可爱的行为,我们要是了解的话,在方式上、在环境的创设上要考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07-1-4 15:07:18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在我们的教育当中一定要注意儿童的特点。我有一位同行,她在教育中也碰到这样的问题。有一次,她的婆婆带着孩子到老年联宜会上去,当时别人的孩子会背唐诗、宋词,她的孩子从1--8数都数不清,她的孩子不到2岁,这个婆婆回来后,就指责她:"你还是搞教育的呢?你的孩子可比不上人家的孩子,咱们家的孩子完了,什么都不会,我也不要求他会背唐诗,连数数都不行。"这个婆婆 很生气,我的这位同行在这种压力下开始教孩子,这个孩子很聪明,没几天就会数了,可是不会数2,一到这就不行,这个妈妈觉得他是需要智力开发,就把家里各个地方都贴上2,给孩子强化刺激,让他记住这个2。当时,这个孩子上的是寄宿制幼儿园,星期一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星期六接,这天,妈妈去接孩子,一开门,这个孩子扑在妈妈的怀里由衷地叫了她妈妈一声2,当时,这个母亲眼泪都快流下来了。她说,不能再逼这个孩子了。这个孩子被训练的一见他妈妈就紧张,不知道叫妈了,叫了一声2,这个孩子不到两岁,可是被折磨成这个样子,这太悲哀了,如果我们都是这样教育孩子,那孩子可能就要教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07-1-4 15:07:36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们要顺其发展,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大差异的。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他是著名的科学家,可是他在中学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他是个白痴,所以,大器晚成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是很多的。因此,我们这种从零起点的教育,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呢?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笑话太多了。所以,在我们教育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就是要遵循孩子的这种特点。儿童在一生当中,真正的学习、正规的教育是从小学开始的。所以,在学前期,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多一些宽松的生长机会呢?所以,现在我们的劲到底往什么地方使,这个问题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07-1-4 15:07:5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孩子什么是发展的关键期?比如,语言是关键期,我们就多跟他交往,多给一些口头的训练,让他能够成为会表达的、有高素质的语言能力的未来的人。我们就不必要教他更多的以后正规教育才要学的知识。孩子在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程当中,他们学不会、听不懂、做不好是非常正常的,他们的幼稚和无知也是正常的,这才需要我们的引导,但这种引导不能急功尽力,不能超越这个规律,这是第一点忠告。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孩子,这是我们教育的第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07-1-4 15:08:1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个忠告: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客观地看待孩子的需要,尽可能满足儿童发展中的各种需要。教育家威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什么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与其说是给孩子很多东西,倒不如说是不让孩子失去很多东西更恰当。"这尊重孩子的需要都有哪些需要呢?从孩子的内心世界来讲,他们需要平等、需要快乐、需要理解、需要尊重,更重要的一个是他们需要无拘无束、痛痛快快地玩。游戏是孩子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最需要的是这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07-1-4 15:08:40 | 只看该作者
因此,我们在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更应观注孩子精神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观注的不够,在情感上,还要满足孩子沟通的需要、宽容的需要、精神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和爱的需要。所以,要给孩子提供一种丰富的生活,要有爱的呵护,必须得用这种满足孩子精神上的这种需要。我们的孩子这种精神上需要得到的不多、不够的,特别是我们的父母在中年阶段、事业、家庭、老年人、社会的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但是,我在这里呼吁:我们的家长能够留出双休日可怜的四分之一的时间来跟孩子交往、沟通。这是他们精神成长的一种需要。为什么要说四分之一呢?因为如果再少于四分之一,我们与孩子的沟通、甚至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07-1-4 15:08:5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现在对儿童的教育,家长往往习惯于这种有形的面对面的沟通、说教、训练和交往,很少考虑在这种情感、这种亲情的水与鱼之间这种溶乳过程中去实现我们理想的教育。所以,这种亲情、友情、血缘之情是我们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一种最好的优势,因此,我呼吁我们的家长:能够腾出双休日不少于四分之一的时间,来跟孩子交往。我觉得这种情感的投资是最理想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07-1-4 15:09:2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个忠告:要观注孩子的幸福。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孩子,这是现在每一个家庭良好、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的一个支柱。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活得轻松、快乐这是他们人生健康的基础。现在很多调查表明:孩子个性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取决于他们的生长环境。这种生长环境快乐、轻松的程度又是他们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一个物质基础。因此,观注孩子的幸福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所以,在社会极度变化,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给孩子减轻压力,给他们以更多的幸福,这是提高他们生命质量不可缺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9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05:00 , Processed in 0.08097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