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613|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针对jianl的疑问 浅谈论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2-4 09:0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很多的人批判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个人总认为,要批判一个东西就应该先了解它!我以前对中国的文化不是很了解,也抱着一般人的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自从1992年开始接触到南怀瑾先生的书之后,则是耳目换之一新,今天把南先生《论语别裁》里面的一段话拿出来,给大家看一下。

       你要爱它或者是憎恨它,请你先耐心地去读完下面的文章。

      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你们现在讲文学再革命,讲白话文学,我们先要知道为什么要推行白话。在 “五四运动”前后,一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尤其要融会古今中外的学术文化,于是老牌留学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 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语文的变与不变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它对于国家有什么错误呢?没有错。只是因为教育不普及,大家对于这个国文的修养没有学好。当时提倡“五四运动”的部分人士,求进之心是对的,在学问修养上,老实讲,还有商量的必要,于是这一文学革命就出了问题。

  举例来讲,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厕所,我们小时候叫“出恭”,后来叫“解手”,现在叫“上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因此,我们翻开资料,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到了现在的文章,说它不好吗?真好。好吗?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将来怎样演变还不知道,所以你们为什么要文学再革命,我就不懂。

  因此,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现在你们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吗?

  我这番话一讲,他们听傻了。这个会后来也就搞不成了。无形中也把大专院校中这个小风波平息了。因此,我告诉那位教三民主义的朋友,一定替他教几个钟点课,因为大学生中,信仰坚强的固然很多,而对三民主义头痛的也大有人在。后来我去替这位朋友讲课,起初不讲三民主义,而讲中国文化与中国思想演变的原因道理。分析自上古到现在为什么变得这样,演变到后来,所以才有我们国父的三民主义出来,问同学对不对?对!有没有价值?有价值!所以要读三民主义,读了以后再加批评都可以,不能盲目的不去看它,就说这个三民主义是党八股。党八股你懂不懂?不懂就不能随便批评。这一来,引起他们读三民主义的兴趣了,这是我所经历的故事。



                                    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讲到四书也是一样,我们在这里讲推行复兴文化运动,而在外面,尤其是新的教育——国民义务教育施行以后,讨厌四书五经的情形,是无以复加了,而问题出在四书五经的孔孟思想被讲解错了。这不是现在才开始,从唐宋以后,乃至远从汉唐以来,许多要点,就一直讲解错了。

  要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也要讲一个实际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就时代背景而言,是生活在夹缝中,是新、旧、中、外,交接巨变中的人生,我的幼年在私塾中度过,当时读四书五经也非常反感,因为以前老师对学生的质疑,只说“将来你会懂”,这个“将来”不知要“将”到几时。所以后来“五四运动”,闹新学派风潮的时候,我们虽然没有参加作打手,但是多少也有点愤慨。步入中年以后,对中外思想,尤其在这个时代的演变,看到了这么许多,自己要找症结了。所谓找症结,那也是十七八年以前,好几位先生在一起谈起,大家认为要救中国就要复兴文化。于是有些教授学者们,主张把四书重新编辑。他们认为四书杂乱无章,要分门别类编在一起,讲孝的归到孝,讲仁的归到仁,把《论语》的篇章整理一遍,希望我也负责一个部门。当时我答应考虑考虑,回家拿出四书重读一遍后,发现这个改编方法有问题。第二天开会,我就反对,不赞成改编,因为,以全部《论语》来讲,他本身就有一贯的系统,完全是对的。我们不需要以新的观念来割裂它。问题出在过去被一般人解释错误了。我们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就自然会找出孔孟原来的思想。这叫做“以经解经”,就是仅读原文,把原文读熟了,它本身的语句思想,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释。以这个态度研究《论语》,它可以说前后篇章贯而通之,因此我不主张改编。



                                   被忽视的道家

  后来,在一些地方讲解《论语》,我就提起一个问题了。就是我们自“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的问题。

  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实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主要的一环。另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国文化在政治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要注意。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这是我们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关键,身为中国人,这个历史关键是应该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来与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讲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

  “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后,印度本身已没有真正的佛学,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思想及婆罗门教等所占据,佛学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现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学,只有到中国来。欧洲人乃至日本人讲的那一套是不正确的。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是开倒车,而是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并且,我们要了解中国上下这两千多年的文化、思想、历史,不管它是什么政体,大致都以司法为中心,司法与行政是分不开的。谈到司法就讲到法律,现在我们只讲两大法系,所谓海洋法系与大陆法系。司法方面的立法,也根据这两个法系的精神而来。我们却忘记了中国自秦代以来,汉、唐、宋、元、明、清,有我们“中国系统”的一个法律系统。这个中国法律系统的哲学背景,就是以四书五经作基础,例如过去中国许多判例的根据,就是根据四书五经中的道德观念而来。所以这部四书五经,在过去无宪法观念时代,严格说来就是一种宪法思想,也就是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法律思想的中心。其他各种哲学思想也都归之于它,这是讲好的一方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2-4 09:06:50 | 只看该作者
里仁先生真是个大家
这些东西争来争取实在无聊,发展才是硬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2-4 09:15:17 | 只看该作者
isea,你说错了,这些东西不是无聊。我是个有工作的人,平时大部份时间要工作与照看孩子,我只是觉得这个网站的热心家长很多,我才会在这里多耽搁一些时间。东西如果不研究就不会出结果的!如果你认为无聊,你可以不来参加讨论,何必耽误您那么多宝贵的时间呢?
      发展?你懂什么是发展吗?你知道怎么样发展吗?如果你只想西化,跟着西方学,你只会做人家的奴隶!
     而且我希望你认真的读一下贴子的内容然后再发表评论。[ Last edited by 里仁 on 2004-2-4 at 09:17 AM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4-2-4 09:23:05 | 只看该作者
孔学新语发凡

    我们作为现代的一个人,既有很沉痛的悲惨遭遇,也有难逢难遇的幸运;使我
们生当历史文化空前巨变的潮流中。身当其冲的要负起开继的责任。但是目前所遭
遇的种种危难,除了个人身受其苦以外,并不足可怕。眼见我们历史传统的文化思
想快要灭绝了,那才是值得震惊和悲哀的事!自从“五四运动”的先后时期,先我
们一辈而老去了的青年们,为了寻求救国之路,不惜削足适履,大喊其“打倒孔家
店”。虽然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些人到了晚年,转而讲述儒家的思想,重新提
倡孔孟之学,用求内心的悔意,可是已形成了的风气,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根本已
无能为力了!

    其实,孔家店在四十年前的那个时代,是否应该打倒,平心而论,实在很有问
题,也不能尽将责任推向那些大打出手的人物。原因是孔家店开得太久了,经过二
千多年的陈腐滥败,许多好东西,都被前古那些店员们弄得霉滥不堪,还要硬说它
是好东西,叫大家买来吃,这也是很不合理的事。可是在我们的文化里,原有悠久
历史性的老牌宝号,要把它洗测革新一番,本是应该的事,若随便把它打倒,那就
万不可以。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有一个简单的譬喻:我们那个老牌宝号的孔家店,
他向来是出售米麦五谷等的粮食店,除非你成了仙佛,否则如果我们不吃五谷米粮,
就要没命了!固然而包牛排也一样可以吃饱,但是它到底太稀松,不能长日充饥,
而且我们也买不起,甚至不客气的说:还吃得不太习惯,常常会患消化不良的毛病。
至于说时令不对,新谷已经登场,我们要把本店里的陈霉滥货倒掉,添买新米,那
是绝对可以的事。

    因些,就可了解孔家店被人打倒是不无原因的:

    第一,所讲的义理不对。第二,内容的讲法不合科学。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
(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几千年来,都把它解释做父母死了,三
年以后,还没有改变了父母的旧道路,这样才叫做孝子。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
男盗女娼,他的子女岂不也要实行其旧业三年吗?(2)“无友不如己者。”又解
释做交朋友都要交比自己好的,不要交不如自己的人。如果大家都如此,岂不是势
利待人吗?其实,几千年来,大家都把这些话解错了,把孔子冤枉得太苦了!所以
我现在就不怕挨骂,替他讲个明白,为孔子伸冤。这些毛病出在哪里呢?古人和今
人一样,都是把《论语》当做一节一节的格言句读,没有看出它是实实在在首尾连
贯的关系,而且每篇都不可以分割,每节都不可以支解。他们的错误,都错在断章
取义,使整个义理支离破碎了。本来二十篇《论语》,都已经孔门弟子的悉心编排,
都是首尾一贯,条理井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因此,大家所讲的第二个问题,认
为没有体系,不合科学分类的编排,也是很大的误解。
   
    为什么古人会忽略这一点,一直就误解内容,错了二千多年呢?这也有个原因:
因为自汉代独尊儒学以后,士大夫们“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思想,唯一
的批发厂家,只有孔家一门,人云亦云,谁也不敢独具异见,否则,不但纱帽儿戴
不上,甚至,被士大夫所指责,被社会所唾弃,乃至把戴纱帽的家伙也会玩掉,所
以谁都不敢推翻旧说,为孔子伸冤啊!再加以到了明代以后科举考试,必以四书的
章句为题,而四书的义解,又必宗朱熹的为是。于是先贤有错,大家就将错就错,
一直就错到现在,真是冤上加错!

    现在,我们的看法,不但是二十篇《论语》,每篇都条理井然,脉络一贯。而
且二十篇的编排,都是首尾呼应,等于一篇天衣无缝的好文章。如果要确切了解我
们历史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必须先要了解儒家孔孟之学,和研究孔子学术思想的
体系,然后才能触类旁通,自然会把它融和起来了。至于内容方面,历来的讲解,
错误之处,屡见不鲜,也须一一加以明辨清楚,使大家能认识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
人,的确是有其伟大的道理。如果认为我是大胆的狂妄,居然敢推翻几千年来的旧
说,那我也只好引用孟子说的:“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何况我的发现,也
正因为有历代先贤的启发,加以力学、思辨和体验,才敢如此做为,开创新说。其
次,更要郑重声明,我不敢如宋明理学家们的无聊,明明是因佛道两家的启发,才
对儒学有所发挥,却为了士大夫社会的地位,反而大骂佛老。我呢?假如这些见解
确是对的,事实上,也只是因为我在多年学佛,才悟出其中的道理。为了深感世变
的可怕,再不重整孔家店,大家精神上遭遇的危难,恐怕还会有更大的悲哀!所以
我才讲述二十年前的一得之见,贡献于诸位后起之秀。希望大家能秉宋代大儒张横
渠先生的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
今后我们的文化和历史,担承起更重大的责任。我既不想入孔庙吃冷猪头,更不敢
自己杜塞学问的根源。

    其次,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
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
语》是记载孔子的生平讲学、和门弟子们言行的一部书。它虽然像语录一样用简单
的文字,记载那些教条式的名言懿行,但都是经过门弟子们的悉心编排,自有它的
体系条贯的。自唐以后,经过名儒们的圈点,沿习成风,大家便认为《论语》的章
节,就是这种支支节节的形式,随便排列,谁也不敢跳出这传统的范围,重新加以
注释,所以就墨守成规,弄得问题丛生了!这种原因,虽然是学者因袭成见,困于
师承之所致。但是,最大的责任,还是由于汉、宋诸儒的思想垄断,以致贻误至今!

    我们传统的历史文化,自秦汉统一以后,儒家的学术思想,已经独尊天下,生
当汉代的大儒们,正当经过战国与秦汉的大变乱之后,文化学术,支离破碎,亟须
重加整理。于是汉儒们便极力注重考据、训诂、疏释等的工作,这种学术的风气,
就成为汉代儒家学者特有其实的风格,这就是有名的汉学。现在外国人把研究中国
文化的学问也统名叫做汉学,这是大有问题的,我们自己要把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不
同意义分清楚。唐代儒者的学风,大体还是因袭汉学,对于章句、训诂、名物等类,
更加详证,但对义理并无特别的创见。到了宋代以后,更有理学家的儒者兴起,自
谓直承孔孟以后的心传,大讲其心性微妙的义理,这就是宋儒的理学。与汉儒们只
讲训诂、疏释的学问,又别有一番面目。从此儒学从汉学的范畴脱颖而出,一直误
认讲义理之学便是儒家的主旨,相沿传习,直到明代的儒者,仍然守此藩篱而不变。
到了明末清初时代,有几位儒家学者,对于平时静坐而谈心性的理学,深恶痛绝,
认为这是坐致亡国的原因,因此便提倡恢复朴学的路线,但求平实治学而不重玄谈,
仍然注重考据和训诂的学问,以整治汉学为标榜,这就是清儒的朴学。由此可知儒
家的孔孟学术,虽然经汉、唐、宋、明、清的几个时代的变动,治学的方法和路线
虽有不同,但是尊崇孔孟,不敢离经叛道而加以新说,这是一仍不变的态度。虽然
不是完全把他构成为一宗教,但把孔子温良恭俭让的生平,塑成为一个威严不可侵
犯的圣人偶像,致使后生小子,望之却步,实在大有瞒人眼目之嫌,罪过不浅!所
以现代人愤愤然奋起要打倒孔家店,使开创二千多年老店的祖宗,也受牵连之过,
岂不太冤枉了吗?

    现在我们既要重新估价,再来研究《论语》,首先必须了解几个前提。(一)
《论语》是孔门弟子们所编记,先贤们几经考据,认为它大多是出于曾子或有子门
人的编纂,这个观念比较信实而可靠。(二)但是当孔门弟子编辑此书的时候,对
于它的编辑体系,已经经过详密的研究,所以它的条理次序,都是井然不乱的。
(三)所以此书不但仅为孔子和孔门弟子们当时的言行录,同时也便是孔子一生开
万世宗师的史料,为汉代史家们编录孔子历史资料的渊源。由此可知研究《论语》,
也等于直接研究孔子的生平。至于效法先圣,自立立人以至于治平之道,那是当然
的本分事。(四)可是古代书册是刻记于竹简上的,所以文字极需简练,后来发明
了纸张笔墨,也是以卷幅抄写卷起,但因古代的字体屡经变更,所以一抄再抄,讹
误之处,不免有所脱节,因此少数地方,或加重复,或有脱误,或自增删,都是难
免的事实。(五)古代相传的《论语》有三种,即《鲁论》二十篇,和《齐论》二
十二篇,又在孝景帝的时期,传说鲁恭王坏孔子故宅的墙壁,又得《古文论语》。
但《古文论语》和《齐论》,到了汉魏之间,都已逐渐失传,现在所传诵的《论语》,
就是《鲁论》二十篇了。(六)至于《论语》的训诂注疏,历汉、唐、宋、明、清
诸代,已经有详实的考据,我们不必在此另作画蛇添足的工作。至若极言性命心性
的微言,自北宋五大儒的兴起,也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努力,我们也不必另创新说,
再添枝叶。

    最后举出我们现在所要讲的,便是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体验,摆脱二千余
年的章句训诂的范围,重新来确定它章句训诂的内义。主要的是将经史合参,以《论
语》与《春秋》的史迹相融会,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紊乱面目,以见孔子
确立开创教化的历史文化思想的精神;再来比照现代世界上的国际间文化潮流,对
于自己民族、国家和历史,确定今后应该要走的路线和方向。因此若能使一般陷于
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在我们讲的文字言语以外去体会,能够求得一个解脱的
答案,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艰危中的人生目的和精神,这便是我所要馨
香祷祝的了。

    岁次壬寅(一九六二年)八月南怀瑾记于台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2-4 20:57:09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大量引用的帖子我一般是躲着的,这次被指名,没办法躲了。
既然里仁大虾开出了帖子来讨论,也请同意我一点小小的请求,请说出您自己的观点,列出这么一大段无疑会把我吓倒的,我还奇怪这个老同志作者这么遗憾现在使用的白话文,那么欣赏文言文,为什么不身体力行呢。当然如果您认为某些人的话完全代表了您的想法,我恳求您把引用的内容限制在200字之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2-4 21:08:43 | 只看该作者
给老同志们专门另开一个新版吧/俺连白话文都写不利索呢。。。。。。都是网路惹的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4-2-5 09:01:54 | 只看该作者
你有一个误区,说明你们对这些知识了解的太少太少了!提倡文言文,并不代表就要反对白话文,你们能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看看一些资料,然后我们回过头来再来讨论这些事情呢?否则概念都不明确,我们还有必要接着讨论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4-2-5 10:41:38 | 只看该作者
学了英语,就是洋鬼子么,就不说汉语了?中国文化的精髓90%是古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4-2-5 11:36:11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谈论语吧,这位老先生写起东西来总是一大堆,让我这种没有修养的人实在难以看下去,我忍不住要发发牢骚的。
所以还是请里仁老兄同意我的小小请求,如果愿意,请先说说您认为的给孩子读四书五经的最大好处,哦错了,这个帖子是论语,就请说说给三岁不到的孩子读论语的好处吧。里仁老兄读书破万卷,请下笔如有神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2-5 12:39:13 | 只看该作者
论语里面经典的句子实在是多不胜数,当我们的孩子头脑中有这些经典的文化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对他们的道德修养、文化层次等各方面来说会有很大的好处的!如果我们从小只学会“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到大了这些儿歌对他们有什么益处呢?孩子学习的能力是很强的,他会用他头脑中的东西去比照这个世界的,他们会自已悟出东西的!所以不怕不懂,就怕你头脑中没有东西!如果没有东西,你可能连懂的机会都没有。

随便摘出一些论语里面的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8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05 , Processed in 0.08296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