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ki and Felix+2005-11-02 00:00-->引用:Nikki and Felix @ 2005-11-02 00:00 袁博士是个尽心的老爹, 我们做不到你这样.我的女儿比Angella小半岁, 老婆看了你的贴大概惊叹的Angella学习强度竟然说要给自己的女儿留挖鼻屎的时间(这是原话,比较粗俗,意思是给孩子一点自留时间消遣).我个人觉得Angella在自然与科学方面的课程不够, 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对天文,自然与生物有着巨大的兴趣(不仅仅是语言和历史), 这对培养他们的观察,创新与探索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毕竟我们不是培养旧文人.
记者眼中的私塾老师及其女儿(华东新闻·特别报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袁老师”和他的女儿本报记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汪晓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日晚上六点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名学生像往常一样,陆续来到袁鸿林的家中,并在客厅中央的乒乓球桌前坐定。袁鸿林清了清嗓子,开始上课。袁鸿林的家在海盐县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平方米的套间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卧室,袁鸿林一家三口平时就住在这里;二是教室,也就是客厅。总体上,家里比较凌乱,看来主人并不经常收拾。客厅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多平方米,除了中间的乒乓球桌(同时也是课桌),还有书架、电视机、电脑、大黑板等等。客厅里到处是书,以小学、初中的语文、数学、英语书为主,另外也有一些古典名著和故事丛书,看上去也是孩子用的。袁鸿林的家还有一个“别名”:哈利快乐英语角(“哈利”是袁鸿林的英文名——注)。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个字,被袁鸿林写在大门和临街的窗户上,老远就可以看到。随着袁鸿林的名气越来越大,这里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据他说,现在,每月来的学生,少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多人,多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多人。袁鸿林从广州辞去所有工作回家之后,创办英语角成为他们一家三口的主要生活来源。看上去,袁鸿林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在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开始了口语的训练。这些孩子中,有的上小学六年级,也有的上高一。他们手上的教材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TS(第一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TS是“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的简写,这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设计并负责的全国性英语水平考试体系,是我国惟一面向所有社会公众的多级别权威英语测试体系,对考生无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的限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TS一共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级,第一级大致相当于初三或高一水平。明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月,这些孩子将参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TS(第一级)的考试,所以他们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口语的训练。在这些学生中间,有一个年龄明显偏小的女孩,她显得特别兴奋,也十分活跃,说出来的话常常逗得大家发笑。她听课并不认真,总是开小差。不过,她英语口语水平似乎与这些大孩子相差无几,口语的流畅程度好像比其他学生还略胜一筹,发音也非常独特。这个有些特别的女孩就是袁鸿林的女儿袁小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size="3"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事情还得从几年前说起。在小逸两岁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个月的时候,她被送进了幼儿园。然而,进了幼儿园的小逸好像换了一个人,原本天性活泼的她,一到幼儿园就郁郁寡欢,别的同学又说又笑,又打又闹,小逸却躲在教室的角落里,傻傻地看着。每天下午,妈妈去接小逸,他会一下子扑到妈妈怀里,看了让人心酸,后来,小逸就发展到不肯去幼儿园了。“每天早上像打仗似的,要折腾很长时间,又哭又闹的。”不仅如此,小逸还常常生病,经常要到医院打吊针。“说是上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年幼儿园,实际上就去了半年,还有半年就是看病去了。”袁鸿林说。他分析,小逸身体不好,主要原因是心情不好,幼儿园的环境使她感到压抑。“在家里好好的,可到了幼儿园变傻了。”袁鸿林越来越感觉到,学校的环境不适应自己的孩子。他说:“这样下去,对小逸的身心发展都很不利,肯定要出问题!”于是,袁鸿林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与其让女儿这样痛苦地在幼儿园呆着,不如把她接回家。变化果然明显。回到家中的小逸,又恢复了活泼天真的个性,和其他孩子的交往也自如。不仅如此,袁鸿林发现小逸非常聪明,接受知识很快。这使他萌生了自己来培养小逸的想法。于是,他开始钻研教育方面的知识,重点研究基础教育,并把自己学来的知识运用到对小逸的教育,效果十分令人满意。短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年中,小逸的英语和古文已经达到初中的水平,数学也达到了小学三年级以上的水平。这使袁鸿林下定决心:不再送小逸到学校,而是由自己来承担对她的教育。现在,除了小提琴之外,小逸所有的课程,包括写毛笔字、画画、下棋等等,都是由袁鸿林自己来教。袁鸿林的计划是,让小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岁完成早教(袁说“已经完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岁达到小学低年级水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岁达到毕业(袁说“现在看来可以提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岁高中毕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岁大学本科毕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岁左右研究生毕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岁博士毕业。但另一方面,袁鸿林并不打算让小逸参加国家组织的中考、高考,而是希望她在将来以同等学历参加研究生的考试。“如果中国的大学不能考,送她到国外的大学总可以吧。”尽管袁鸿林有相当的学历背景,但他的专业毕竟不是教育学,他能教得好自己的孩子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我教到大学没有问题。如果她将来感兴趣的专业与我的专业相近,教到她研究生也没有问题。”袁鸿林表现得非常自信。不过,袁鸿林并不想封死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的路,他说,如果她哪一天忽然想要到学校去,他也不反对。但他又说,现在有一个现实问题,以小逸现在的受教育程度,上四五年级没有问题,但显然不能让她和比她大好几岁的孩子在一个教室上课;如果还是让她上一年级,老师又肯定没法教,“有些老师的英语口语说不定还不如小逸呢”。为了让记者“眼见为实”,袁鸿林拿出一本《新概念英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从中间随手翻出一篇文章(第53课——袁注)让小逸念,然后当场让她做后面的阅读理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道题,全对。“那你现在愿意去学校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小逸不假思索:“一天到晚死记硬背,我哪敢去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size="3"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小逸的回答显然是受到了袁鸿林的影响。言谈中,袁鸿林表达了对现在学校教育的不满。他认为,现在的基础教育,只是一种灌输式的、简单机械重复的训练而已,学生,只不过是这条“流水线”上的一个个“标准件”。现在的学校教育,某种程度上是在训练机器,而不是人。这一切,根源在于垄断的教育体制和单一的教育模式。“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只是一些枝节的问题,没有涉及到核心的问题。”他所说的体制和模式问题,主要指的是国家对教育资源没有放开,即便有一些民营学校,用的还是统一的大纲,民营学校的学生,一样要参加统一的考试。“我这样做,并不是要挑战学校教育,只是希望能够成为一种必要的补充。教育的模式应当是多元的,有学校教育,也有家庭教育。这样,可以让不同的孩子接受不同的教育方法。为什么非得要让孩子在同样一条流水线上呢?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毕业找工作,我们的孩子一次次面临着考试,一次次面临着被淘汰。而学校和社会对人的选拔的标准又是什么?看分数,看学校的牌子。这样一定就公平吗?”他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至少是部分不适应。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自学,以及通过网络论坛与外界的交流,袁鸿林认为自己对现代教育“是有发言权”的,他反复强调:“学校教育不能像现在这样搞!这样的流水线式的应试教育,对很多孩子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对那些某些方面超常的孩子不公平。”不过,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只要智力没有障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像小逸一样。”他说自己曾试验过一批和小逸差不多大的孩子,结果是,大部分孩子都达到了小逸的程度,有些甚至还超过小逸。据此,他认为,现在的基础教育值得“大大怀疑”。“我就是个私塾老师。”袁鸿林并不讳言。交谈中,他说到了胡适等一些近现代的国学大师。“他们不都上过私塾吗?以前,孩子上几年私塾,文字功底很好了,现在,一些孩子学了五六年,写篇短文都文不通字不顺的。这是值得反思的。”不过,他也强调,尽管他也教孩子《论语》、《三字经》,但他的私塾不是简单复制,他不会让孩子死记硬背。袁鸿林决心在家里教育孩子,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美国就有很多孩子是在家庭完成教育的,“他们一样可以上很好的大学,一样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可以从古代私塾教育和现代西方教育中吸取有益的东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拟载次日《人民日报》) 此帖由 huge57 在 2005-11-24 08:48 进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