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2485|回复: 1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裔美国男孩的观点对我的启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18 15: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face="宋体, MS Song">在读八根儿推荐的《放飞美国〉,作者黄矿岩写作此<font face="宋体, MS Song">书时是个15岁的美国高中生。他的下面的观点好像给了我一直思考的教育的困惑上一些启发。第一个如:<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arial,helvetica,sans-serif">&ldquo;创造力是一份先天的礼物。有的人的礼物大些,有的人的小些。但这并不是说,创造力不能在后天的生命中发展。打个比喻,先天的创造能力就好像是个盒子。天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就好像盒子有大有小一样。当你有意识地去培养、发展你的创造才能,你的创造能力的盒子就会装进更多的东西。当你能够充分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并发挥到极致,你的创造力的盒子就是满的。&ldquo; <font size="+0" /> <font face="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ize="3">  &ldquo;事实上,可能有的人天生就带了个比你的大得多的盒子。但这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后天的努力。努力地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你的创造力的盒子就会装得更满。一个装满了的小盒子,要比一个空荡荡、轻飘飘的大盒子更有分量。&ldquo;<font face="宋体">如果把这段话里的创造力换成先天遗传,把后天的努力换成是后天环境,那简直就是对我们一直在困惑争论的遗传和教育的关系的最好的解释。我们每个孩子的遗传和基因就是先天的礼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的天赋盒子里装上后天环境(爱和教育),给的越多越适宜越正确,越能装进去装的满满的。我们如何才能装的正确装进去东西?看来也只有发挥孩子的天赋和主动性,才有可能不浪费了孩子的天赋盒子。<font face="宋体">那么天赋盒子的大小就没有办法后天再增大吗?现在许多观念都认为孩子的头三年生命是和这个有关的。 这样的话也可以比喻,3岁前我们给的教育就是塑造这个盒子的大小。我们即使早期教育使得盒子变大了,但孩子后面还有那么长的人生道路如果自己没有主动去给盒子里装东西的愿望,那孩子要取得成就也是很难的,我们的早期教育努力就完全是失败的。<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 MS Song">下面这段论述令我联想的是:我们争论最厉害的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孰轻孰重。看看这个孩子对创造性和技巧的论述,我想这两者的关系本质也是相同的。教育方法只是理念的体现,不同思维特点的家长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身上有不同的方法。要想提高教育孩子的技能,那么提高教育理念,也就是培养我们的&ldquo;眼力&ldquo;是至关重要的。说到底还是回归到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修炼上来了。<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苹果与橘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font face="宋体, MS Song">  对于一个想成为画家的人来说,创造性和画技,哪个更重要?<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这个问题在我出生前的几个世纪就开始争论了。在这里,我只是为这个争论加上我的&ldquo;两分钱&rdquo;。<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我认为这个争论很可笑。问一问你自己:&ldquo;苹果和橘子,哪个比较好?&rdquo;我可以用我的全部财产同你打赌,你根本不可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为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这只是一种观点和看法&mdash;&mdash;opinion。是的,你喜欢苹果,但另一个家伙可能喜欢橘子。你可以用你的全部生命和时间去争论,但你得到的结论只能同你开始的论点一样。<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观点和看法,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它们可以有赞成,有反对。通过&ldquo;赞成&rdquo;或&ldquo;反对&rdquo;,我们可以辨别大众的一般选择,但我们绝不可能得到一个每一个人都认同的真实论断。<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这些东西同我的高一美术课有什么联系?看下去我相信你会发现其中的原因来。<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创造性和画技同时存在,有时会有人把两者混为一谈。这自然不能说是谁的错。这两个东西确实容易使人混淆。<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假如你一个劲地去比较它们,去决定主次,还不如认同这二者都重要,缺一不可。没有很好的画技,创造性根本无法表现;只有画技,而没有创造性,你又根本没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可表现。<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让我比较一下两个最著名的画家Leonardo da Vinci(达-芬奇)和Pablo Picasso(毕加索)。达-芬奇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个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他的存在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他的各种各样的才能,让他同时代的人根本无法比拟。特别是他的绘画才能,使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独树一帜。<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达-芬奇最著名的两幅画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亲爱的读者,你们一定都看过这两幅画。如果你能仔细地回味一下,你会发现达-芬奇的画技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那两幅画简直是画得太完美了。但是从达-芬奇的画中,你会发现一个共有的特征:没有更多的创新意识。<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画家毕加索。在现代美术世界里,毕加索的名字就像迈克-杰克逊在现代音乐世界中的地位一样,这个人是现代美术的开创者。他向我们显示了什么是绘画艺术的本质。看一看毕加索的画,你会发现:他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他那些大胆的反传统画法的绘画。事实上他的画技表现得很有限。有的画只有些很简单的图案和一些弯曲的线条涂抹在画布上,但是却价值数百万美元。即便是他的所谓真正的反映他特色的代表作,也都是看起来很简单的,但却不可思议地具有新意。<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如果把达-芬奇和毕加索的画并排放在一起,你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他们的画表现出各自的追求。达-芬奇的画技登峰造极,而毕加索的创新不可思议。<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那么,这些东西与我在默乐高一的美术课有什么关系呢?艺术家的眼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font face="宋体, MS Song">  班上有不少同学认为,美术仅仅是技巧和表现形式的结合。然而,罔达修士提醒我们:人使用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可以给艺术一定的升华,但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具备艺术家的vision&mdash;&mdash;&ldquo;眼力&rdquo;。一个好的艺术家或画家不一定要有一双敏感、灵巧的手,但他们一定要有那种能很好地&ldquo;看&rdquo;东西的独到的、超凡的&ldquo;眼光&rdquo;。<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必须要有这种&ldquo;看&rdquo;艺术的眼光,才能创造出艺术品来。<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当你能达到&ldquo;眼光&rdquo;清晰的层次和段位时,你就能看清楚你画什么了,此时的实际操作也就不是什么困难了。说得极端一些,只要有了这种艺术家的&ldquo;眼力&rdquo;,不用手,仅用脚也能画出好的画来。 此帖由 land 在 2005-08-29 09:53 进行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luckyyongwei + 2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16:27:45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段有意义的话:<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请想一想,什么是老师的工作?为什么我们会有公立学校?会有老师?<span><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span>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有许多人<span>(包括家长)认为上学是学知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span> <span><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span>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其实,许多孩子都可以在家里,或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到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书本知识。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学得更好些。比如我吧,爸爸是研究教育理论的<span>h.D.,是大学老师,如果我用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时间在家里自学,我完全可以学到比在学校多一倍的知识。在美国有些州,比如我们所在的俄亥俄州就允许Home School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有的家庭不愿把孩子送到学校受教育,也可以留在家里进行教育。但在有些州,是不合法的,这样做家长就要蹲监狱。爸爸有两个学生就是在家里办学的。在这种&ldquo;家庭学校&rdquo;受教育的孩子,用爸爸的话说是&ldquo;100%纯净的果汁&rdquo;,比那些上公立学校的孩子麻烦事要少得多。</span> <span><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span>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既然如此,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成千上万的孩子一天到晚进进出出学校呢?为什么父母们都像着了魔似的,一定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校呢?如果说是为了孩子上大学,可不少孩子是不上大学的呀,就算是要上大学,在家里不也同样可以准备吗?这里边一定有原因!<span><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span>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这个问题我自己想过很多很多,我认为,上学是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学校是孩子的社会,学校生活是孩子的社会生活。上学就是让孩子在进入成人社会之前,先进入一个&ldquo;准社会&rdquo;。<span><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span>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为你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你并不一定需要知道西弗吉尼亚州的首府在哪里,也不需要知道智利的国土形状如何。我认为: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我们发现自我,帮助我们进行社会化。学校的生活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健全自己的<span>character&mdash;&mdash;个性。信不信由你,当你一年又一年挣扎在结交朋友、争取高分、通过考试和学与不学之间时,你真正得到的是发现自我、健全个性,发现适合于自己的通往未来的道路。</span> <span><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span>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我花了那么多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span>,这与亨利克先生有什么关系呢?对我来说,我正是在亨利克先生的课堂里开始学会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这真实的社会的。我并不认为这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最好的老师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绝不会是没有原因的。</span>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luckyyongwei + 2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8-18 16:39:00 | 只看该作者
此书让我看到: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巨大的思想差距!并不在于我们没有15、6岁能写书的孩子,而在于这么大孩子有多少自己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也就是思想上的成熟度。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17、8岁的孩子就能自立,而我们的大多数还只能依赖家长;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人才辈出、科技发达,而我们大多数领域只能成为看客;我们这种超负荷的知识灌输、检测到底是在培养人呢? 还是在糟踏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8-18 20:08:18 | 只看该作者
好的。

拒绝知识的灌输。

创新的思维,不是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创新一方面来源于实践的需求,一方面来源于自由的思想。

呵呵,dyly是我们的思想家,为解放孩子,还教育本来面目,共同努力吧。

怎么操作,大家提出方案,讨论一下。

例如,在美国学生要做很多了解社会的社工工作的,学校对学生的社会活动进行如实记录,大学录取学生对社会活动记录非常重视。

在中国,如果我们这样实行,恐怕假档案、假记录就会横飞了。

大家的看法呢?

办法总是有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做点什么,去改变现状。

我的孩子不到4周岁,真的不希望当她上学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还是这种局面。

让我们不要成为空谈家,要马上行动,从自己身边的社区、学校开始,通过各种形式推进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8-18 20:45:10 | 只看该作者
  技法和创意同样重要。现在因为有创意的作品少,所以感觉创意更重要。  如果没有技法,创意表达不出来,只不过是头脑里一闪而过的念头中的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8-19 10:13:1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专家,实在不好意思,我看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实在没有太多的好的感觉。请问,在中国,你敢这样教孩子吗?如果你教他要自信,勇敢地展示自己,这不是害了他吗?如果你教他要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勇于向老师说&ldquo;不&rdquo;,这简直就是将他推向犯罪。那本书里所说的,在中国没有一点实用性,只让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悲哀。如果有一些家长不加思考的照搬,那他的孩子完蛋了。给我的唯一感觉就是非常悲哀和遗憾。我想,很想象教育矿矿一样教育小宝,可是,只要她在中国接受教育,我就只能用中国式的&ldquo;落后&rdquo;方法来教育她。谦虚、谨慎、忍受、沉默等等,是中国人,中国孩子必须学会的。其中关于创造性的说法,是我觉得唯一实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8-19 10:41:07 | 只看该作者
&ldquo; <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还有一段有意义的话:<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请想一想,什么是老师的工作?为什么我们会有公立学校?会有老师?<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有许多人(包括家长)认为上学是学知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td></tr></table>&rdquo;在《决定孩子一生的教育&mdash;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有这么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大意如下:早在19世纪初期,西方的教育界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学校不单纯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校的重要功能是其社会化功能,即培养孩子如何与别人相处。这样看来,我们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了100年!家长的启蒙工作太重要了,能经常上网或通过读书接触到先进科学教育理念的家长能占到多大比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8-19 10:56:08 | 只看该作者
jackxiao+2005-08-19 10:41-->引用:jackxiao @ 2005-08-19 10:41 &ldquo; <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还有一段有意义的话:<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请想一想,什么是老师的工作?为什么我们会有公立学校?会有老师?<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font face="宋体, MS Song">  有许多人(包括家长)认为上学是学知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td></tr></table>
楼上的,这句话,在我看来也是废话。咱们做家长的,能改变得了学校吗?只能加深我们对现在教育制度的不满。就是做老师的明白这个道理,他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在制度上。这就是中国,很多不合理的,但却存在着。而我们不得不适应这种不合理的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8-19 15:02:38 | 只看该作者
hehe 关于此书怎样,大家读后各自不同的感觉说说也无妨。不过,能不能针对我提出的观点,我们来讨论讨论?1,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环境是什么关系? 我们怎么做才能对孩子有益?2,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8-19 15:12:02 | 只看该作者
君涵妈妈+2005-08-19 10:13-->引用:君涵妈妈 @ 2005-08-19 10:13 各位专家,实在不好意思,我看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实在没有太多的好的感觉。请问,在中国,你敢这样教孩子吗?如果你教他要自信,勇敢地展示自己,这不是害了他吗?如果你教他要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勇于向老师说&ldquo;不&rdquo;,这简直就是将他推向犯罪。那本书里所说的,在中国没有一点实用性,只让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悲哀。如果有一些家长不加思考的照搬,那他的孩子完蛋了。给我的唯一感觉就是非常悲哀和遗憾。我想,很想象教育矿矿一样教育小宝,可是,只要她在中国接受教育,我就只能用中国式的&ldquo;落后&rdquo;方法来教育她。谦虚、谨慎、忍受、沉默等等,是中国人,中国孩子必须学会的。其中关于创造性的说法,是我觉得唯一实用的。
我觉得你提出的是孩子的性格或者说处人处事的技能培养。我觉得这些是家长教不会孩子的,一是遗传,一是父母的做事方式的对孩子的影响。还有是孩子所处的那个班级环境(包括老师同学)的影响。自信是孩子在心理对自己的看法,这绝对是家长和老师的态度给孩子的。主动积极也是教育能改变的。这是本书我看后觉得和我们的教育观念不同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最重要的是想让中国家长引导孩子有健全的自我,而不是要孩子听话压抑自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6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42 , Processed in 0.14938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