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sofiemamm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昨天无意中看到“贤妻良母”的贴子,很激动。似乎有些问题找到了头绪。还有象我这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05-7-2 13:59:5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个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影响,当然我还没有定论的,即使很多专家有了这样的定论我们也还可以有自己的观念的,对吗?

但我的意见是孩子的照相记忆使他们短时记忆容易,就有可能不深入思考学习,象sofiemama就是到了考试时才去学习记忆,并没有真正理解吸收。但让这种考试和她不感兴趣有关。

我的观察是3,4岁孩子到了爱问为什么的时候,如果大人又不能鼓励他们思考和他们一起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错过这个独立思考意识的关键时期,doman孩子的形象思维又强,不去进行逻辑思维就是非常可能的。

不太喜欢的是,您为什么这样咄咄逼人的语气呢?我们都是在商量在思考在摸索doman方法,为了孩子不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05-7-2 14:05:49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有咄咄逼人,只是没有什么时间泡这里,所以说话直接。补充,杜曼的快速阅读方式只是孩子每天进行的几分钟游戏。这里杜曼的孩子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和普通孩子一样看普通的书,也就是进行亲子阅读,妈妈读书给孩子听。至于问为什么,和家长引导孩子思考,这和普通孩子是一样的。这个问题以前同同妈妈已经叙说过。从两岁开始我就到处搜集资料回答孩子的为什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 14:50:4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是有音乐欣赏性的文章,比如韵文,诗歌,抒情散文,我觉得朗读是很好的。我自己也喜欢大声读自己喜欢的散文,一咏三叹,委婉悠扬。对于孩子,这是很好的音乐,韵律,语言的启蒙。阿宝不识字,所以我只有念出来给她听。而ja是已经认字了,所以贤妻良母不念出声,也不鼓励孩子念出声,这是很对的。我也觉得,念出声再理解和速读并理解,是两种不同的头脑活动,我自己可以感觉到这两种头脑活动有很大区别的。

我不能大声读自己从没有读过的文章,要理解新东西的时候,我要默读。我在默读的时候,也不会在头脑中发出声音式地读,我看过了就理解。举个例子说,我看到“苹果”这个字的时候,我的头脑里是个圆而红的果子,甚至它的滋味都可以出来,但是!我不是看到这个字,在头脑里念一遍,然后找到“苹果”的对应物,从而知道这个字的含义。所以我才能保持看书的速度。因为我是直接从那种叫字的“图形”转化为了信息的。所以,如果我看书很快,一段时间之后,我甚至会忘记我是以什么语言读的这本书,但能记住故事情节。不知道我解释清楚了没有。

这也是我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方法。英语和瑞典语都是我成年后学的,在有了基本词汇量之后,我就开始大量的,飞快地看书(我本来就狂热爱看书)。学习瑞典语的时候,每个星期我都要借一堆书回家看,首先是看完了所有的儿童故事书,然后是少年故事书,然后是成年人看的休闲书籍,然后是我感兴趣的书。那些书的语法和用词也跟我的语言学习进度相符。怀孕中,每周末我要看四本讲怀孕和育儿的书,最后连图书馆里医学院的妇产教材都看完了。在怀孕后期我一人在家,突然大出血,我自己特别冷静地叫了救护车,告诉医生我可能发生了胎盘早剥,他们还以为我是学医的呢。离题了。

在飞快地看书的时候,我的头脑不可能,比如先把apple 翻译成“苹果”,再去理解。我只能从apple到那种果实来理解,省去了一个翻译的过程。因此,我觉得这样做,使我比较快地形成了“语感”,从而比较快地掌握了语言本身。

上大学的时候,在英语角,一个英语系学生对我说“为什么我看别人说不的时候耸肩膀觉得特别假,而看见你耸肩膀就觉得该当呢”。我甚至不是学英语的,我只能说“我也不知道”。现在,我观察阿宝学习语言的过程,慢慢有了一些想法。语言是什么呢?语言不光是发音并让人理解,语言是多维的,包括语音语调,包括音调长短和停顿,包括习惯用语俚语,包括手势动作,包括一些心照不宣的暗示,包括笑话等等,说得更大一点,还包括生活习惯,包括更深的文化历史的继承,包括人的修养思维方式,等等。所以,有人耸肩膀摊手让人觉得假,因为她在不该这么做的时候做了,或这比她的“no”的发音早或慢点,而一个英语母语的人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她的手势象她的母语的一部分,不早不晚地配合了语言。你们注意到了吗,其实每一种语言,包括方言,它的发音部位会有小或大的区别呢。比如,美语发音部位朝前,英语靠后,美语音调高而且细于英语发音,停顿和音的长短区分不如英语鲜明。但是书写起来,一个个单词看上去是一样的。当然了,你也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两种英语的用词习惯,甚至说话表现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的。

如果我们观察一个孩子如何学语言。比如,我在吃惊的时候会以吃惊的口气说“天哪”,阿宝会在她吃惊的时候,用跟我一抹一样的口气声调和手势,说“天哪”。阿宝记忆了这个词所有的方面,包括语音语调,手势,甚至情绪。孩子就是这样来学习语言的。我们成人则把这个看成了其他方面,把一个新单词看成了语法,语音,写法等的综合,但是这不是“进入”语言的捷径。

我开始学习瑞典语时,一个我也很熟悉的老公的哥们打电话是我接的,跟他说了几句后,他说“你爸爸在家吗?请他接电话”---那位老朋友居然把我当成了“幼儿”,而那时候我的老公,谢天谢地,并没有孩子!我让劳工交待他是否有“非婚生子”,他那个朋友可把他害苦了。他那个朋友后来解释说,我的发音和用词,语气,就跟个五岁孩子似的,虽然他其实明知劳工没有孩子,那一刻怎么就糊涂了,以为接电话的是劳工的孩子呢。这个例子说的是,我学习语言的过程,跟孩子学习语言的方法可能有类似的地方。先是一些单词,伴随单词,我象录音机一样记录了有关的起他信息,比如音调,情绪,手势。后来,随着单词量扩大,我开始大量看书,跟人交流,看电影,磕磕绊绊地边用边学习,大概三个月左右,差不多可以说话交流看童话故事了。我三个月跳出了移民语言班,考上了高中语言班,三个月后,考上了大学语言班,半年后通过了大学语言资格考试。因为一直半工半读,所以边用边学,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瑞典人的思维方式,文化,生活习惯等也得到了锻炼和学习。所以,如果不是这张亚洲脸,我的欺骗性很高的,经常有人以为我是被收养的亚裔(瑞典有一大批被收养的韩国孩子)。

要提一下的是,我在刚学习瑞典语的时候,我自己感觉有很大的“思维障碍”,我想不清楚问题了。好像头脑里,正在形成的瑞典语在压抑中文,我的中文程度突然降低了。降低到我甚至“忘记”了中文,我不能用中文思维了,而我当时还不能用瑞典语思考复杂的问题,所以连带整个思考逻辑判断能力都下降了----真的象个孩子似的。在外语熟练后,我头脑里思考用的是英语或瑞典语,思考能力也上来了。我的梦里也是当时的外语了。

但我必须承认,我思考最复杂的问题,在没有外在语言环境的要求时(不是外语开会,讲解时),就我一个人的时候,我的脑袋用中文最清楚自然,效率最高。当然这是在最复杂的问题上,一般的工作生活中,用外语思考和处理已经足够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于阿宝学习更多的语言并不热衷,中文瑞典语在目前足矣。我自己语言学习感触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力不好,势必不能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考。我宁愿阿宝把精力用到逻辑思维的发展上去,而不是更多的语言学习。能同时熟练运用两种语言,对于一个精力有限的孩子,够了。

但是,我给阿宝听一些英语法语等语言的节目。我不指望她明白是什么意思,我也不做解释,但我希望她知道有这样的语言,并自己模仿这些发音,作为发音器官最初的觉醒和锻炼。这个觉醒据说成人是不容易领会的。而且,我给她听的一定要是说母语的人说的,我可不要二吊子的东西,那可就害了孩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05-7-3 09:21:09 | 只看该作者
rainbow+-->引用:rainbow 我没有咄咄逼人,只是没有什么时间泡这里,所以说话直接。

补充,杜曼的快速阅读方式只是孩子每天进行的几分钟游戏。这里杜曼的孩子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和普通孩子一样看普通的书,也就是进行亲子阅读,妈妈读书给孩子听。至于问为什么,和家长引导孩子思考,这和普通孩子是一样的。这个问题以前同同妈妈已经叙说过。从两岁开始我就到处搜集资料回答孩子的为什么了。

谢谢rainbow,我太过敏感了.

不只有一个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告诉我要慎让孩子保持照相记忆能力,所以我总是担心,也总在思考.提醒一下妈妈们,毕竟向你和同同妈妈一样智慧的妈妈不多.我看你的帖子收获颇多,再次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05-7-3 09:45:34 | 只看该作者
sofiemamma+-->引用:sofiemamma 如果是有音乐欣赏性的文章,比如韵文,诗歌,抒情散文,我觉得朗读是很好的。我自己也喜欢大声读自己喜欢的散文,一咏三叹,委婉悠扬。对于孩子,这是很好的音乐,韵律,语言的启蒙。阿宝不识字,所以我只有念出来给她听。而ja是已经认字了,所以贤妻良母不念出声,也不鼓励孩子念出声,这是很对的。我也觉得,念出声再理解和速读并理解,是两种不同的头脑活动,我自己可以感觉到这两种头脑活动有很大区别的。

我不能大声读自己从没有读过的文章,要理解新东西的时候,我要默读。我在默读的时候,也不会在头脑中发出声音式地读,我看过了就理解。举个例子说,我看到“苹果”这个字的时候,我的头脑里是个圆而红的果子,甚至它的滋味都可以出来,但是!我不是看到这个字,在头脑里念一遍,然后找到“苹果”的对应物,从而知道这个字的含义。所以我才能保持看书的速度。因为我是直接从那种叫字的“图形”转化为了信息的。所以,如果我看书很快,一段时间之后,我甚至会忘记我是以什么语言读的这本书,但能记住故事情节。不知道我解释清楚了没有。

这也是我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方法。英语和瑞典语都是我成年后学的,在有了基本词汇量之后,我就开始大量的,飞快地看书(我本来就狂热爱看书)。学习瑞典语的时候,每个星期我都要借一堆书回家看,首先是看完了所有的儿童故事书,然后是少年故事书,然后是成年人看的休闲书籍,然后是我感兴趣的书。那些书的语法和用词也跟我的语言学习进度相符。怀孕中,每周末我要看四本讲怀孕和育儿的书,最后连图书馆里医学院的妇产教材都看完了。在怀孕后期我一人在家,突然大出血,我自己特别冷静地叫了救护车,告诉医生我可能发生了胎盘早剥,他们还以为我是学医的呢。离题了。

在飞快地看书的时候,我的头脑不可能,比如先把apple 翻译成“苹果”,再去理解。我只能从apple到那种果实来理解,省去了一个翻译的过程。因此,我觉得这样做,使我比较快地形成了“语感”,从而比较快地掌握了语言本身。

上大学的时候,在英语角,一个英语系学生对我说“为什么我看别人说不的时候耸肩膀觉得特别假,而看见你耸肩膀就觉得该当呢”。我甚至不是学英语的,我只能说“我也不知道”。现在,我观察阿宝学习语言的过程,慢慢有了一些想法。语言是什么呢?语言不光是发音并让人理解,语言是多维的,包括语音语调,包括音调长短和停顿,包括习惯用语俚语,包括手势动作,包括一些心照不宣的暗示,包括笑话等等,说得更大一点,还包括生活习惯,包括更深的文化历史的继承,包括人的修养思维方式,等等。所以,有人耸肩膀摊手让人觉得假,因为她在不该这么做的时候做了,或这比她的“no”的发音早或慢点,而一个英语母语的人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她的手势象她的母语的一部分,不早不晚地配合了语言。你们注意到了吗,其实每一种语言,包括方言,它的发音部位会有小或大的区别呢。比如,美语发音部位朝前,英语靠后,美语音调高而且细于英语发音,停顿和音的长短区分不如英语鲜明。但是书写起来,一个个单词看上去是一样的。当然了,你也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两种英语的用词习惯,甚至说话表现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的。

如果我们观察一个孩子如何学语言。比如,我在吃惊的时候会以吃惊的口气说“天哪”,阿宝会在她吃惊的时候,用跟我一抹一样的口气声调和手势,说“天哪”。阿宝记忆了这个词所有的方面,包括语音语调,手势,甚至情绪。孩子就是这样来学习语言的。我们成人则把这个看成了其他方面,把一个新单词看成了语法,语音,写法等的综合,但是这不是“进入”语言的捷径。

我开始学习瑞典语时,一个我也很熟悉的老公的哥们打电话是我接的,跟他说了几句后,他说“你爸爸在家吗?请他接电话”---那位老朋友居然把我当成了“幼儿”,而那时候我的老公,谢天谢地,并没有孩子!我让劳工交待他是否有“非婚生子”,他那个朋友可把他害苦了。他那个朋友后来解释说,我的发音和用词,语气,就跟个五岁孩子似的,虽然他其实明知劳工没有孩子,那一刻怎么就糊涂了,以为接电话的是劳工的孩子呢。这个例子说的是,我学习语言的过程,跟孩子学习语言的方法可能有类似的地方。先是一些单词,伴随单词,我象录音机一样记录了有关的起他信息,比如音调,情绪,手势。后来,随着单词量扩大,我开始大量看书,跟人交流,看电影,磕磕绊绊地边用边学习,大概三个月左右,差不多可以说话交流看童话故事了。我三个月跳出了移民语言班,考上了高中语言班,三个月后,考上了大学语言班,半年后通过了大学语言资格考试。因为一直半工半读,所以边用边学,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瑞典人的思维方式,文化,生活习惯等也得到了锻炼和学习。所以,如果不是这张亚洲脸,我的欺骗性很高的,经常有人以为我是被收养的亚裔(瑞典有一大批被收养的韩国孩子)。

要提一下的是,我在刚学习瑞典语的时候,我自己感觉有很大的“思维障碍”,我想不清楚问题了。好像头脑里,正在形成的瑞典语在压抑中文,我的中文程度突然降低了。降低到我甚至“忘记”了中文,我不能用中文思维了,而我当时还不能用瑞典语思考复杂的问题,所以连带整个思考逻辑判断能力都下降了----真的象个孩子似的。在外语熟练后,我头脑里思考用的是英语或瑞典语,思考能力也上来了。我的梦里也是当时的外语了。

但我必须承认,我思考最复杂的问题,在没有外在语言环境的要求时(不是外语开会,讲解时),就我一个人的时候,我的脑袋用中文最清楚自然,效率最高。当然这是在最复杂的问题上,一般的工作生活中,用外语思考和处理已经足够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于阿宝学习更多的语言并不热衷,中文瑞典语在目前足矣。我自己语言学习感触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力不好,势必不能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考。我宁愿阿宝把精力用到逻辑思维的发展上去,而不是更多的语言学习。能同时熟练运用两种语言,对于一个精力有限的孩子,够了。

但是,我给阿宝听一些英语法语等语言的节目。我不指望她明白是什么意思,我也不做解释,但我希望她知道有这样的语言,并自己模仿这些发音,作为发音器官最初的觉醒和锻炼。这个觉醒据说成人是不容易领会的。而且,我给她听的一定要是说母语的人说的,我可不要二吊子的东西,那可就害了孩子了。

sofiamama, 每次看完你这样的回复,我都要好激动。

写《母亲教育〉的王东华曾经假设孩子大脑里是有个象录像机一样的功能,不仅录图像还录声音气味,从你的体会看来非常可能。

我想大多数人象我一样,根本没有过那种想到“苹果“时,连外形滋味都有的感受。可能我们每个人很小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但是3岁后已经没有这个能力就忘记了。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能那么深刻的分清妈妈和其他人。我女儿这几天得幼儿急疹,很痛苦,入睡时只有我抱着她才能稍微舒服点,抱累了,老公换我,但是她怎么样都分得清楚,她就象你一样是记忆的那个“感觉“,不仅仅是视觉的妈妈,听觉的妈妈的呼吸声音,还有妈妈的气味。我想孩子在想“妈妈“时就是这样的,也是带有深厚感情的。象你这样一直拥有这样的能力,看起来真是诱人呀!但是会不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适应能力要很强才能适应一个环境呢?你的适应能力是怎样的的呢?

我的语言能力和你相比差太远了,但是你说的我也感觉很熟悉。因为我在说方言时我的神情身姿和当地人一样。可能这也是有时候对方不说方言说普通话,我也能感觉出是陕西人还是山东人的原因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05-7-3 11:31:14 | 只看该作者
dyly+-->引用:dyly
提醒大家doman孩子的家长,得让孩子多慢读书,自己喜欢重复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总之有了速度能力后,要限制让孩子用,但是要让孩子有计划的多慢读书才能思考组织运用。

我也完全反对这段话。觉得这样的提醒是不必要的。好像对doman的理解并不对。感觉好像dyly越来越倾向反对doman了。我不善于也没时间多写,只是觉得从自己的实践来看。

另外,特别喜欢看sofiemama的帖子,真是仔细的记录了自己的体会,谢谢分享,希望看到更多sofiemama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05-7-3 11:34:43 | 只看该作者
dawnch+-->引用:dawnch 十个月开始说话,比较早,不算晚。

杜曼的东西,有一些是操作方法,不是没有变通的可能。关键是把握理念。
看书,既然孩子喜欢那么看,强扭着当然不好,让孩子反复看也没什么不好。恰好在杜曼的理论里,适量的反复是很重要的。只要能做到适当的反复,孩子好象什么都能教会。

之所以用闪的方式,我理解是这样的:
一、快速视图、阅读功能培养,这是锻炼眼力,培养一种阅读习惯;
二、利用右脑功能,在左脑反应过来去干扰右脑之前,用右脑去接收信息(对这点我有困惑,因为不是说三岁前的孩子是用右脑的吗?可能左脑也是在起作用吧?)
三、小孩子的性子坐不住。象字卡、图卡,总是有新卡,总也看不够的,这一些速度稍慢还好办,孩子的兴致容易被吸引。但是点卡,不快是不行的。一是大多孩子都不喜欢点卡,注意力也就几秒钟,动作慢的话,这个活动没不好开展和坚持了;二来,点卡,培养数量的直觉能力,瞬间作出数量的直觉反应,慢了就意义不大了。
赞同,觉得dawnch对doman的理解好透彻。向你学习。
个人觉得实践doman的过程中总是在不断思考,不断提高自己对doman的理解呢。
希望你多说说给你的孩子实践七田真方法的体会,和我们分享经验,先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05-7-3 12:3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05-7-3 12:3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05-7-3 12:58:13 | 只看该作者
》孩子们了解、并且能理解的事物,可以用Daman的方式去做一下。儿童不能理解的事物,你再“闪”也没有
》多大用,短期看来是记住了,长远看没有意义,还是忘记了

他认为DOMAN是用来理解事物的。如果不能理解则无意义。
如果不能长远记住此事物,也没有意义。鸡同鸭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5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22 , Processed in 0.07733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