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唐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宣传贴】名人谈学习古诗文经典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00:16:32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font color="navy">至圣先师[孔子]在韩国深受爱戴    至圣先师[孔子]在韩国深受爱戴 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韩国儒教最权威的教育机构「成均馆」馆长崔昌圭曾说过:「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韩国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时至今日,儒教仍是韩国的主导文化,孔子「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 坚定的儒教信仰抵御了不良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韩国历史上,儒教曾与日本的「殖民文化」和近代的「欧美文化」进行过两次「对决」。 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反抗「殖民文化」,有识之士举起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旗,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马上席卷了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正是在这一儒家思想的鼓舞下,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人民掀起了全国性的抗击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独立运动」,它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为抗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1945年以后,随着美军进驻朝鲜半岛南部,儒教在韩国迎来了与「欧美文化」的尖锐对立。在这次「对决」中,韩国借鉴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化文化观,在大力引进西方市场经济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尽量摒弃西方文化中的:自我至上、金钱万能、人情淡薄、崇尚竞争、享乐主义泛滥等弊病,倡导儒教的诚敬谦和、敬业乐群的精神,创造了家庭和谐稳定、正义、公理为主导的良好社会道德风气。韩国把孔子尊为「万世师表」,并每年举行纪念孔子的「释典大祭」,正是缘于儒教对韩国作出的伟大贡献。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从小进行儒教道德教育和熏陶 不可否认,在现代韩国社会,昔日儒教的统治地位正在受到严峻挑战。韩国为继承传统,承传儒教,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从教育入手已成为其成功的根本。1960年以来,韩国为承传儒教,正式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内容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 韩国小学道德伦理教育的科目名为《正经的生活之道》。在这一科目中,设有「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三大部分。 「个人生活」中,主要进行「端正、诚实、节制、创造、深思」的教育。 「社会生活」中,主要对学生进行「宽容、爱家庭、和睦、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以及公正」的教育。 「国家生活」中,向学生进行「三爱」教育,即爱国家——忠诚、爱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爱人类。 中学道德伦理教育科目中,分初中「道德」科目和高中「国民伦理」科目。 初中道德科目,主要是关于「人际关系与各种礼节」:以家庭内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起点,提倡学生之间相敬互爱和协作精神,同时培养学生敬老孝亲思想。 高中的「国民伦理」科目中,主要对学生进行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诚」与「敬」的修养以及「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教育。 大学里设「国民伦理」科目,科目中设有「韩国传统思想的源流(儒学部分)」、「实学思想」、「近代化与开化思想」等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吸收近代科学技术与自己自立意识结合起来,奠定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精神基础。 韩国著名儒教学者宋荣认为,当代多元价值社会,面临价值混乱的危机,使个人在做人处世上难以找到标准的生活规范,在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冲突中,传统的儒家伦理仍然具有现代意义。韩国把儒家伦理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儒家的性本善论。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和道德意义。提醒人们不要为追求物质文明而忘掉人性的尊严。韩国最近有不少高官因涉嫌腐败而跳江自杀,自杀后社会还为其举行隆重葬礼。不少人觉得纳闷,问其原因,原来是犯罪嫌疑人觉得自己失去了人性,没有脸面再活在世上,自杀是对人性尊严的反思。 二、儒家的「君子」与「推己及人」的思想,明确地阐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利己主义丛生的现代社会里,两者均不可偏废。 三、儒家的家庭伦理,如夫妻之间的相敬互爱,父子之间的仁慈孝顺,兄弟之间的友爱恭敬,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尽管现代家庭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同居共处,但和睦温暖的家庭仍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起极为重要的稳定作用。  以儒家文化立国 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韩国认为,西方文明在鼎盛期过后,开始显露出一系列弊端,为探索和创新新文化,不仅要挖掘儒教等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韩国在推行「文化立国」的国策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闯出了一条具有韩国特色的「韩流」新路。其灵魂所在便是儒教的八德(注)核心:忠、孝、诚、信、礼、义、廉、耻。 除学校教育外,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透过电影、电视,普遍地向社会传扬。著名的作品如电视连续剧《商道》和儿童动画片等。在东南亚一带,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好评如潮。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朝阳文化产业,不仅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善导利益,还为韩国创造了出口创汇的经济效益。有人估计,文化产业的创汇将很快超过汽车产业。 目前,韩国计划到2007年,把文化产业产值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提高到5%,使韩国进入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的行列。 不久前,有一位驻韩记者与韩国朋友聊天,谈起电视剧。他说,有一次在中国出差,看了一部关于爱情的电视剧,使他迷惑不解的是,剧中出现的第三者,不仅没有破坏他人家庭的羞耻感,反而感到自豪。在书店里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一些描写「一夜情」的书竟然排在前几位。他说,在韩国也有反映第三者的作品,但这种人受到社会的鄙视,根本不感嚣张,「你们可要提高警惕,防止西方颓废文化的入侵啊!」 反观我们国内现在的情形,我们不得不痛心地承认,影视和网路内容几乎不离杀、盗、淫、妄。形成一股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威胁社会安定的可怕力量。这与韩国儒教文化的有力宣教,形成强烈反差。 在西方文化已从鼎盛开始走向险境的今天,韩国运用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证实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的所言:「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韩国人已经走在我们的前列,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中国,我们能不省思、起而力行吗?  注:中国传统儒教八德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有一说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环球时报》2004年6月23日 第835期  第4版《韩国人人爱孔子》(作者徐宝康),大方广网改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5-6-11 00:21:07 | 只看该作者
在没有界定什么是“国学”以前,复兴的又是些什么东西呢?相比赵钱孙李,我更愿意给儿子讲成吉思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00:29:19 | 只看该作者
大风的爸爸+-->引用:大风的爸爸 断送传统的也许恰恰是这些唱高调的。人大这个诞生在延安,以马列武装的思想体系在完成了对历史的割裂后,现在开始继承传统了,你觉得这样的复兴有多大的生命力呢?又是多少真诚呢?到头来伤害的还是历史。
政府这么做我管不着,讲多了还是杀id的死罪。 我是就事论事,反对儿童读经教育就是反对儿童接触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要断中华文化的根。这就是我痛恨的原因。 要么这些反对的人承认他们就是想我们文化断根,全面西化,要么就指出条明道出来,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  记得读本科时宿舍卧谈会,讲到了人大,都异口同声的说,给我去读,我也不去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5-6-11 00:29:43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孔圣人是高丽人,我们中国人还会热爱儒学么,这点韩国人比我们心态好,明明知道孔圣人是中国人,还竭力宣称儒学在韩国,尽管多少有些滑稽。中国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5-6-11 00:31:19 | 只看该作者
唐朝+-->引用:唐朝 政府这么做我管不着,讲多了还是杀id的死罪。

我是就事论事,反对儿童读经教育就是反对儿童接触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要断中华文化的根。这就是我痛恨的原因。

要么这些反对的人承认他们就是想我们文化断根,全面西化,要么就指出条明道出来,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


记得读本科时宿舍卧谈会,讲到了人大,都异口同声的说,给我去读,我也不去读。。。。
可是那些是传统?那些是根,你自己划定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00:44:35 | 只看该作者
大风的爸爸+-->引用:大风的爸爸 在没有界定什么是&ldquo;国学&rdquo;以前,复兴的又是些什么东西呢?相比赵钱孙李,我更愿意给儿子讲成吉思汗。
错,蒙古元朝是真正的野蛮民族,它严重摧残了汉族的优秀文化,自元之后,华夏文化元气大伤,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是历史上非常灿烂的文化,虽然他们的衰落跟气候有关系,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蒙古铁骑的摧残。当时蒙古部队从东往西打,横扫整个阿拉伯世界,很多阿拉伯的城市都被夷为平地,人口就整个的屠城,阿拉伯文化也是元气大伤。 中国当时多少城市也是惨遭屠城,你跟儿子讲成吉思汗跟讲东条英机没什么区别。在西方人的眼里,成吉思汗重来就是跟希特勒没什么区别的。一个毁灭文化的罪人,有什么好讲的。&middot;中国国民性格:两千五百年的演变轨迹文章提交者:大好坏 加贴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民族性格却不断变迁。翻开《春秋列国传》,你会发现,那时的中国人特别有血性。赵氏孤儿,七百壮士,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王,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演绎了那个时候男人们的壮烈与决绝,告诉后代什么叫轻生重义,生死相许。  读春秋故事,你会惊异于他们的单纯和透明。春秋战国时的中国人,活得有声有色,死得爽快清白。在后人看来,他们也许有点稚拙,有点简单,但却像少年人一样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挺拔和亮丽。  在周边民族还处于沉睡中时,中国人已经开始了思想启蒙。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思想活跃,智慧奔放,智者辈出,学说林立。进入思想青春期的他们充满了创造的冲动和诉说的欲望,在早期中国文明史的天空中喷发成一道道绚丽的朝霞。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一个叫嬴政的外表孱弱内心冷酷的男子挥剑过早结束了中国的青春期。秦始皇的过错不在于他统一天下,也不在于他修筑长城,而在于他视天下人为自己的猎物。他的老师韩非子告诉他,人是一种本性卑劣的动物,他们渴望的只有利益而惧怕的只有暴力,所以,人不值得尊重也不能相信。统治天下的方法就是&ldquo;执长鞭以御宇内&rdquo;,用法、术、势来束缚和操纵,就像对待拴在车子前面的牲畜一样。  这个历来被中国人视为雄才大略的人创立了一整套暴力基础上的统治方法,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奴隶,变成了劳工,变成了为他驾车的牲畜。他&ldquo;焚书坑儒&rdquo;,&ldquo;以吏为师&rdquo;,&ldquo;以愚黔首&rdquo;,取消了民众的自尊和思想,终于达到&ldquo;偶语者弃市,腹诽者诛,道路以目&rdquo;的程度。中国人的群体人格受到了第一次粗暴摧残,人的尊严大打折扣,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者开始更能适应这个严酷的社会。  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楚汉战争中,刘邦被杀得大败,带着一对儿女和谋士滕公坐着一辆大车逃跑。为了让车子跑得快点,刘邦好几次把两个孩子推下车,都被滕公又拉了上来,气得刘邦&ldquo;欲斩之者十余&rdquo;。项羽威胁刘邦要杀了他的父亲做肉酱,刘邦却一副嬉皮笑脸,告诉项羽做成了肉酱别忘了分他一杯尝尝。  史书记载,&ldquo;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rdquo;他极富亲和力,看门的和大头兵和他都能一见如故,然而一转脸又能忘恩负义,刚刚坐定了天下就开始杀戮那些为自己卖过命的战友。这个满嘴粗话的地痞的胜利,宣告项羽式的高贵、矜持、理想主义已经不适于大一统之后的中国,而随机应变,不择手段的卑劣之徒却能脱颖而出。  秦汉以降,中国被安置进一套日趋成熟的&ldquo;王霸杂用&rdquo;的统治制度中,中国人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保留了上古社会一脉相传的稚拙单纯。中华文明遥遥领先于四邻,中国人民充满了泱泱大国的自豪和自信。这种自信在盛唐时达到顶峰。  盛唐是中国人永远的回忆。那个时候,中国是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中华文明的灿烂光华一直辐射到欧洲。中国的四邻纷纷向中国表示由衷的敬意,毫无保留地向中国学习。长安的大街上,陈列着欧亚大陆各国的货物,随处可见来自各国肤色各异的商人和求学者。那时候中国人人格的基调是阳刚,开放,乐观,健康,进取。他们还没有学会裹小脚,谈道学,立牌坊,没有发明出那么多莫名其妙的清规戒律。女子丧夫可以再嫁,夫妻不合可以离婚,文人用华美的词赋公开歌颂性爱,诗人们用清新的诗歌表达生命的热情。中国历史上人格最健康的皇帝唐太宗出现在那个时候,他为人理智而又富于人情味,雄才大略又懂得尊重民众。最伟大的诗人李白也出现在盛唐,并且也只可能出现在盛唐,他飘逸豪放的诗风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的胸襟和气魄。  然而,多灾多难是这片土地的宿命。唐朝之后的一千年间,中国大地上政权不断更迭,外族屡次入侵,给我们的心理和性格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ldquo;改朝换代&rdquo;这个词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也许和其他任何民族不同。中国道德的根基就是&ldquo;忠&rdquo;和&ldquo;孝&rdquo;。君存与存,君亡与亡,此乾坤之大义。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改朝换代对每个人特别是每个士大夫来说都是一个考验。改朝换代就像一个巨大的刑具,每隔一二百年,中华民族就要被缚上去,生割活剥,从一个家族的权力骨架上剥下来,移植到另一具骨架上。虽然每一次都会有无数的人&ldquo;投井&rdquo;,&ldquo;堕城&rdquo;,&ldquo;阖家自焚&rdquo;,然而,大多数人最终还是得选择屈辱地活下来。这对大部分国民来说,无疑是一个人格受挫和自我否定的过程。  不幸的是,中国的皇位实在太诱人了,历代皇帝都为保住皇位绞尽脑汁,然而改朝换代之频繁还是独一无二。不要说没有日本那样的万年一系,甚至也远不如古代朝鲜王朝那样稳定。自唐亡之后,中国历经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仅仅唐宋之间短短的54年,中国北方就换了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其中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四年。  再好的钢材,你反复弯折它也会金属疲劳。再质朴的民族,在这样不断的尴尬面前也会变得冷漠。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本来是建立在忠孝为本的道德之上的,然而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对&ldquo;忠义&rdquo;的摧残,都是对&ldquo;投降&rdquo;的奖励。&ldquo;二十四史&rdquo;就是&ldquo;二十四&rdquo;次摧折。走马灯式的攘夺皇位,使血性一次次被嘲讽,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坚持、相信和认真。单纯和刚烈在这一次次弯折中渐渐消退,维系这个社会的道德纲常日渐被架空。不管从哪个方向来的大兵进城,都会有人熟练地插上顺民的牌子,摆上香案,跪在城门两边迎接。尽管这是极为少数的民族败类。  然而更大的惊诧还在后面。宋朝之后,跪迎大军的天朝子民两度发现马上的征服者居然是曾经臣服于中原王朝,嗜食腥膻的游牧&ldquo;蛮族&rdquo;。对于中原人来说,这又是一次新的巨大的心理打击。在蒙古铁骑野蛮的屠城面前,原来的天朝大国的子民只得接受被列为&ldquo;末等公民&rdquo;的耻辱,忍受长达百年的蒙古贵族暴政。满洲人南下,汉族人的境遇更为难堪。每个人都得把以前&ldquo;受之父母不敢毁伤&rdquo;的头发剃去,只留下头顶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辫子,作&ldquo;金钱鼠尾&rdquo;式。  忍辱偷生的生存状态下人格健康当然要受损。宋朝虽然衰弱,却出现了杨家将、岳飞、文天祥这样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草根民众的抗争也风起云涌。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灵魂和身体的分裂。他们越来越熟练地把大道理和实际行动分开。越来越多的中国式智慧发展起来,比如&ldquo;好死不如/赖活着&rdquo;,比如&ldquo;唾面自干&rdquo;,比如&ldquo;退一步海阔天空&rdquo;,比如&ldquo;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rdquo;。谁又能说抗日战争期间出现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汉奸,纯属历史偶然呢?  和改朝换代、异族入侵交错相伴的,是专制统治的日趋严密。  从秦始皇开始,几乎每一代皇帝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保证皇位永远不让他人染指?  这个问题是秦朝之后一千三百年间中国政治的全部焦虑所在。每一个皇帝都为此夜不安枕。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千方百计扼杀民众的活力,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社会稳定。为此,就要防止人们独立思考,阻止人们自发组织,消灭任何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势力。  不论统治者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人口比多么微小,然而只要他掌握了绝对权力,社会就会不可避免地向着他所希望的指向发展。不管这个方向是多么荒谬,对绝大多数人们来说是多么的不合理。于是,一千三百年间,中国社会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向越来越严密的专制和越来越死寂的僵化。  继秦始皇创立了大一统制度以后,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推行思想专制。唐太宗通过科举制度,把全社会的智力资源集中到功名利禄这一个指向,有效地防止了智力活动的多极多向发展。元朝皇帝们强化里甲和连坐制度,不许汉人使用兵器,甚至不许用菜刀。朱元璋则取消了丞相制,凭借小农本能,把中国社会蜕变成了一个大村子,他自己充当事事都要管的村长。全国老百姓穿什么样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房后种什么树,院子里养几只鸡都得由他一人规定。清代干脆连内阁也取消,彻底把天下变成一个人的天下。为了不让人们乱说乱动,清代最伟大的三代帝王康熙、雍正、乾隆更是把文字狱推向极峰。一个道士提出人是用大脑思考而不是用心思考,被康熙认为是&ldquo;危险人物&rdquo;处决。精神病患者发病时自称皇帝,被乾隆凌迟处死。文字狱的盛行甚至使朝廷的大臣们之间都不敢相互通信,不敢写日记,生怕被人抓住把柄。  皇帝们的智力接力,使得中国的专制制度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中国社会终于融成了铁板一块。这个社会的本质特性就是超稳定,对任何改革的愿望都给以毫不留情的打击。由于不惜代价以换取稳定,千余年下来积累了无数的弊病,然而想要改变一点,却几乎不可能。数亿人的智力被牢牢禁锢,活力被有效扼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如同带着沉重镣铐的囚徒,就像清朝末年的外国观察家所说的那样,极端麻木然而又极端富于忍耐力。  中国历史越往后翻捡,人文气息就越淡,高贵、仁慈、宽容、尊重这些美好的字眼越来越稀少,代之而起的是越来越重的猜疑、自私、残忍和卑鄙。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夺得皇位后,把敌人的女儿们送到妓院去当妓女。有一天,太监禀报他说,这些妓女们平均每天被二十条汉子轮奸。年小的都怀身,节除(夕)夜生了个小龟子,又有个三岁的女儿。朱棣闻听,哈哈大笑,说道:  依由他,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的树儿。  明朝后期,太监魏忠贤在朝廷畸形的权力变迁中居然成了主宰大明命运的人。这个赌博喝酒之外一无所能的文盲加地痞把大明天下搅得天昏地暗,然而却有无数翰林进士公卿大臣拜倒在他门下,做他的干儿子。  上述分析当然是粗线条,感性化,不成熟不周密不严谨不全面的。然而,有一点是不证自明的:正如任何一种生物性状背后都有基因的决定一样,中国国民性的所有负面表现都可以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找到原因。  曾经有无数热血沸腾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这个社会的重重弊端,挺身而出进行改革。然而从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到康有为维新,几乎所有改革家的下场都是身败名裂。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在暴力和专制面前,先人们进行过壮烈的抗争。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次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掀翻过一个又一个专制王朝。然而,不论反抗多么顽强多么壮烈,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征服的命运。无数次的揭竿而起,以血流成河人口减半的代价,并没有换来人民权利的伸张,反而使专制制度越来越严密。  所以,鸦片战争后来到中国的西方观察家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ldquo;这种忍耐力导致了在中国所看见的最悲惨的景象:富人的食物多得吃不完,很容易夺取,然而近处却有成千的人默默地饿死了。对这种古怪现象,中国人已经习以为常。&rdquo;外国人奇怪的是,灾荒年月那些饥饿绝望的难民,&ldquo;却不团结起来,向地方官员要求一些救助&rdquo;。外国人反复地询问这些灾民,得到的回答是:&ldquo;不敢。&rdquo;  在中国历史的官场上有一条著名的&ldquo;淘汰清官定律&rdquo;,清官在官场里注定混不下去,贪官却能如鱼得水。 所以一些人不认真,差不多就行。中国人讲究中庸,圆通。只有没有棱角的人才能在许多场合如鱼得水吃得开。  一些中国人缺乏坚定信仰,是因为从一定程度上说整个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个劣性竞争的大舞台,越是心狠手辣背信弃义表里不一如刘邦朱元璋慈禧太后者越有可能取得成功,当然他们必须有足够的演员素质,能装得仁义无比;而越是天真仁慈的人越遭到惨败,比如那个好面子的项羽和圣贤之书读得很好的建文皇帝朱允炆。由于帝王们的无耻表演和破坏性使用,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的效用实际上很早就部分破产了。我们在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欺骗,所以我们不太容易信任何东西,并且也不相互相信。皇帝总怀疑功臣们要夺取皇位,所以必须杀了他们才能放心。连最仁慈的皇帝李世民在玄武门杀了自己的兄弟之后,还毫不手软地把他们的儿子们也都杀光。  所以我们缺乏合作能力。朋友合伙做生意,最后会因为钱而成为仇人,因为谁都怀疑对方多吃多占;在封建大家庭中,充满了勾心斗角小肚鸡肠。所以有了那句著名的流行语: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此帖由 唐朝 在 2005-11-16 22:35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5-6-11 00:48:3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唐朝对经典还是这么一往情深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5-6-11 00:49:00 | 只看该作者
唐朝+-->引用:唐朝 错,蒙古元朝是真正的野蛮民族,它严重摧残了汉族的优秀文化,自元之后,华夏文化元气大伤,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是历史上非常灿烂的文化,虽然他们的衰落跟气候有关系,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蒙古铁骑的摧残。当时蒙古部队从东往西打,横扫整个阿拉伯世界,很多阿拉伯的城市都被夷为平地,人口就整个的屠城,阿拉伯文化也是元气大伤。
中国当时多少城市也是惨遭屠城,你跟儿子讲成吉思汗跟讲东条英机没什么区别。
在西方人的眼里,成吉思汗重来就是跟希特勒没什么区别的。一个毁灭文化的罪人,有什么好讲的。
你知道你所崇拜的唐李血管里流着什么人的血么?不要什么汉族不汉族的,作为一个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中华民族的概念,还能谈国家的复兴么,和复古有何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00:52:30 | 只看该作者
大风的爸爸+-->引用:大风的爸爸 可是那些是传统?那些是根,你自己划定么?
惭愧,我根本没资格划定。 不过我相信这些文化名人的话,相信这些中华精英的话。 中国自从文革后,自从红卫兵后,西方的挑战权威,勇于创新没学到;践踏权威,蔑视权威的本领是学全了。 ===================================龙应台:读经与价值观[ZT]<font color="#7d7d7d">文章提交者:茶峒旧主 加帖在 中间地带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龙应台:读经与价值观 [ZT] 撰稿/陈 冰(记者) 施 佳  20年前,一本《野火集》在台湾轰动问世,随即“龙旋风”迅速刮遍两岸三地的华人世界。在《野火集》推出20周年版与《孩子,你慢慢来》推出10周年版之际,龙应台应邀来到上海书展,这个以犀利的文风被余光中称为“龙卷风”的批评家,再次重提读经,点起了一把“野火”。  龙应台演讲当日,正是台风“麦莎”铺天盖地之时。和肆虐的台风相比,“龙卷风”显然不示弱。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宴会厅被1000多位冒着狂风暴雨赶来的听众塞得满满当当。  讲究规矩的龙应台要求拍照只能在演讲的前5分钟内,手机也不允许作响。“否则我将无法继续我的演讲。”有趣的是,当她试图用一系列复杂的图表说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现代化的激光笔突然没电了,一身套装的龙应台只得在观众的建议中举起了一把传统的尖头雨伞继续她的“读经之旅”。  龙应台坦言对目前关于是否要读经的讨论感到“文化上的震撼”。她觉得大陆和台湾学者有着一定的文化错位。在大陆的语境中,“经”简缩为儒学的经,读经的方式就是私塾时代被动的接受,“经”还与帝王的统治思想紧紧相连。由是,两地文人在谈“经”时,往往有着“鸡同鸭讲”的尴尬。  不过,经本身是纯洁的、无辜的。在她看来,“经”在三千年前就是畅销书。除了是畅销书,经还是长销书,经的“长销”甚至可以用一两千年来衡量。  龙应台强调,在辩论该不该读经的时候,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应该知道“经”到底是什么东西。现在的情况却是,大陆读经的历史出现了断痕,孩子们对经典古籍知之甚少。近人谈论读经和五四时期谈论读经并没有站在“同一块石头上”。  “虽然鲁迅曾言‘不要读中国书’,但他是在读透了中国书、读透中国文化后发出这样的感叹的。现在一般人显然还没有达到鲁迅先生那样的高度。对传统是拥抱、批判还是抛弃之前,先得去读它,读了之后,才由自己来决定如何对待。人云亦云的态度是比较糟糕的。”  演讲中,龙应台形象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比作两个篮子,让听众将两个字的词汇丢入其中。听众纷纷将“仁义”、“感恩”、“忠孝”、“家庭”等词汇丢入“传统”的篮子,而将“开放”、“法制”、“民主”、“自由”、“竞争”等归为现代。  龙应台却用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发布的世界价值观比较研究来说明,人们历经千年追求的价值观,往往早已蕴含在先哲的思想之中。当国人流连于西方的现代化价值观时,其实应该回头望一望。因为“传统不是需要常常打破或丢掉的盆,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厚土”。  在龙应台眼中,“讨论是不是要读经,其实是站在现代时空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究竟是拥抱自己的传统文化,还是拥抱全球的文化宝藏?中华的宝藏不是在你的背后,而是在眼前,是全球宝藏的一部分。我读经,发现现代的东西就蕴藏在其中。它的现代、超前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其实,现代的价值观不是今天才有的东西,可能就在传统文化中”。  “河流有明流,有隐藏的暗流。中国文化的厚度一直就存在着,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一部分被隐藏着。面对席卷而来的全球化,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冒出来,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龙应台对未来充满期待。此帖由 唐朝 在 2006-04-06 00:00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5-6-11 00:54:22 | 只看该作者
继续灌输以前的屈原的爱国故事的说法?
我看正面要说的应该是屈原是如何忧国忧民,反面是屈原是如何愚忠失去信念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5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0:40 , Processed in 0.08450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