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appy_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悦读2014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18:31:13 | 只看该作者
陆犯焉识

自电影《归来》上映后,就不停有人推荐,而一位朋友的说法很有意思:电影主要去看演技。鉴于她既往的推荐,俺立刻着手找书来看,正好同事买了此书,便立刻排上了队。

陆焉识:解放前的公子哥,但其年幼时便体现出现今人们所谓“学神”特质,能背下一本字典。而小小年纪的他还体现出别一个特质,也是后来为他带来不尽麻烦的一个特质:同情弱者,因了这个特质,年仅14岁的他留下了父亲去世后将被赶出家门的继母,也因了这个特质,娶了继母希望自己娶的女人。但他的还有一个也是给他一生带来不尽苦头的特质:对自由的向往,却又让他为了躲避婚姻而踏上了留美之路,让他在无数次社会突变的风云中不愿意加入任何一方,而被所有方面视为敌人。

留美让他掌握了四门西方语言,成为学识渊博的教授。与西方美女的感情纠葛,让他踏上了回国的道路。不幸的是,他一直以来的交友不善,为他后来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作者全书都以陆焉识对妻子爱的后知后觉的领悟为主线,叙述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公子哥,留学生,海归教授,叛妻,民国囚犯,人民政府囚犯……文革后被特赦,回来后妻子却失忆,儿女对他的接受和不接受,最后,老年的陆焉识终于还是处在了儿子一家和女婿两个阵营的中间,不得不不辞而别,全书也在这里结束。

办公室同事在讨论此书时,都对“不入伙”颇有感触。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如陆焉识这样非要坚持做自己,最后的结局总不那么美妙。

今天看完全书,深为陆焉识妻子冯婉喻的忘记所震憾:忘记所有的一切,腾空大脑,用它来装那些美好的回忆和期盼,人便年轻漂亮起来,不知道做到极致,是不是就会变成圣洁?

很感人的书,很震憾人心的叙述,但是很令人心碎的故事,令人垂泪的结局。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52 ... amp;t=1404037964000

点评

这书我也正打算买来读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30 1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1:19:21 | 只看该作者
The Chinese Boy and Girl

购买kindle后,从亚马逊网站上0元购买的电子书,一直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说起来极不好意思,本月的英文阅读任务原打算是看“Dicey's Song”的,结果诸多事情,主要还是自己的惰性和能力欠缺,居然到月底了才只看了60页,眼看着任务完不成了,不经意之间,发现这本书已经看了80%了,于是抓紧时间看完此书,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这个月好歹是看了本英语书的。

真是想也想不到,对中国旧时儿歌、儿童游戏、儿童剧、儿童故事等知识的了解,居然会来自一本老外写的书。而用英文读到小时候那些熟悉或者到现在也还陌生的儿歌也好,游戏也好,感觉真的是怪怪的。

全书分成几个大的部分,依次是:

儿歌;
儿童及儿童生活;
男孩的游戏;
女孩的游戏;
儿童玩具;
街区游戏--幼儿园;
儿童剧及儿童娱乐项目;
儿童故事。

作者是在中国生活的老外,听着保姆给自家孩子念儿歌,就请人翻译给他听,然后来了兴趣,开始到各地收集儿歌,主要收集了北方地区的,但好些内容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比如小耗子上灯台,姥姥家唱大戏什么的,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试图也形成押韵的句子,于是有些地方便够得我这个英文三脚猫猜测了。

作者后来又专门去观察小孩子的游戏,甚至付钱给孩子们让他们耍给他看。很不好意思地承认一下,男孩子的许多游戏是俺所熟悉的,反而当年养在闺中的女孩们的游戏于我有点陌生。特别有意思地是,作者居然花大力气详细描述了我们所谓“挤热火儿”的游戏,这个游戏我们当年也是花了大力气解释给儿听的。所以想起来这个时代进步真的很快啊。

在最后的儿童故事一章,俺真的看晕了,首先作者记录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和俺一直以来读过的故事不一样,然后大人国小人国的故事俺就压根儿不知道咱中国有这样的传说。

综上所述,如果有造人计划的人们,不妨读一读这本书,温习(学习?)一下我们以前的童谣什么的,特别是儿童游戏,让他们重新拥有一个有游戏(而不是游戏机)的童年。

http://www.amazon.cn/The-Chinese ... mp;ascsubtag=659090|1|c

点评

有个英文钮奖小说 月夜仙踪,也是英文把中国各种脍炙人口的传说串起来的故事,听起来很有点怪怪的感觉  发表于 2014-8-27 1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4-7-9 10:18:35 | 只看该作者
Dicey's Song

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女孩子,在某个夏天带着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来到一个陌生小镇边的农场里与外婆一起生活,但这个外婆是她从来不知道的。

从女孩在新环境的生活点滴中,读者慢慢知道:他们的父亲很早就离家出走了,妈妈独自带着四个孩子过着辛苦的生活,但妈妈突然发生了意外,于是这个夏天,家里的老大Dicey就带着弟妹们流浪于各亲戚之间,总也找不到停留的地方,最后外婆同意收养他们,于是他们留在了农场里。

农场上的生活仍然是艰辛的。外婆不愿意接受福利救济,但要养活孩子们就必须接受救济;Dicey悄悄找到一个杂货店的老板,每天放学和周六上午去店里打小工挣小时工资;家里第二天的孩子James接替了班上同学放弃的一条送报纸的路线,于是又增加一份收入;最小的男孩Sammy琢磨着在闲置的牲口棚里养母鸡,于是天天缠着外婆同意他的想法。除此以外,他们还面临着很多其他的看不见的困难:怎么融入 当地社会?怎么与特立独行的外婆相处?妹妹有音乐天赋,但同时有着阅读障碍,怎么帮助她赶上同学的进度?James天资聪颖,但为了不得罪同学而宁愿把作业做差,怎么让他发挥他的聪明才智?Sammy为了讨老师喜欢克制着自己调皮的天性,以至于回到农场过度反弹,怎么帮助他找到自己?更重要的是,母亲在遥远地方的医院无知无觉……

日子一天天过去,每个人都在每天的生活中磨砺着自己,改变着自己。最后,Dicey与外婆成了朋友,在学校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妹妹的音乐天赋引起了音乐老师的关注,增加了她的钢琴课,音乐老师同时也成了这个家庭的朋友,而小女孩在哥哥James的帮助下阅读有了进步;James在帮助妹妹阅读的事情上找到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地方,在班上也有了和自己情趣相投的朋友;Sammy又恢复了他七岁出孩童的天真,远离了打架的朋友;外婆则开始尝试放开自己,与外界接触……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着。

但是,妈妈所在的医院来了电话,妈妈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外婆和Dicey的波士顿之行,带回了妈妈的骨灰。自妈妈离外婆家出走后,第一次,也是永远地,回家了。

这次看书开始还老老实实查单词,抄句子,到故事情节深入了,又积习难改,连蒙带猜地往前看着,囫囵吞枣地结束了全书。不过在最开始认真看的时间时,发现看的时候查一次单词,但不急着写下来,用记号笔标出来,看完一章后再回头抄写到生词本上,如果回忆不起意思就再查一下字典,这样比当时查了当时就记在生词本上,然后就不管了要记得的时间长点,对后面的连蒙带猜帮助更大。以后会尽量避免囫囵吞枣地完成任务,实在不能避免时,也要用这个办法让蒙的机率减少些。

把抄的句子还是记在下面。

Grandmother's character has sharp corners and unexpected turns.

This happiness blew through her like wind, buoyed her up like water.

He couldn't see how big troubles had little begins.

Just a band of burning orange was left from the sunset, but the water caught that and transformed it, lying before Dicey like a field of gold.

How to thread a needle and tie the knot.

Worry was like the mist along the marsh, it rose up from the floors of the house.

There were good things and bad things, but there was nothing that made me regret you living here with me.

Sky hung low and grey over fields.

Alarm bells were clanging in Dicey's head.

You could get used to just about anything.

Dicey took in the information.

That Gram really belived her made Dicey's heart swell up warm.

Her heart was squeezed so tight it broke into pieces, sharp pieces that can against her lungs and throat and stomach.

Dicey felt as if she was broken into pieces and didn't know how to gather herself together again.

Becaus not saying it wasn't going to change anything.

It just has to be the way it turns out.

Because yesterday afternoon, buying presents and thinking about her family, Dicey had felt better. She hadn't forgotten, but she remembered other things as well.

She didn't know if she was sad or glad. She couldn't sort out the sadness from the gladness.

强烈推荐高中生阅读本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91 ... amp;t=1404872305000

点评

一定是很感人的书  发表于 2014-8-7 14: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22:05:26 | 只看该作者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这本书是在出版社工作的同学送儿子的,他似乎也没看完,大概当时年龄小了点,读起来觉得枯燥?在我们省首次检测到H5N6(?是这个,明天核实一下)感染人类后,俺就想着是不是该拿出来看看了。终于,七月份的中文阅读任务排上这本,也按时完成了。

本书是介绍的1918-1919全球范围内跟一战同步的流感大流行,但介绍的重点并不在流感病毒本身,有所涉及,可是很简单,连科普都算不上吧。介绍的重点分两条线,一是疾病辗转全球的路线,二是造成这个路线形成的各种社会原因。

美国的医学界自19世纪中期霍布金斯大学建立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1918的时候已经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但相较国内人民大众的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而随着美国参战,总统要求保持全国人民的士气,一切为战争让步。这个时候,字里行间,怎么看怎么觉得又在读《阿特拉斯耸耸肩》了,于是有点自哂当年的自作聪明,以为《阿》著里都是作者出生国度里的背景。而为战争让步的其中一项就是新闻的真实性,或者叫选择性:凡是会影响到士气的负面新闻一律不报,而怎么判断这个是否会影响士气呢?长官说了算!于是疾病爆发、病例死亡的信息一概滤过,换来的是防范不力和无际的恐慌!另一个重要举措是保证部队的医疗资源,结果就导致了民间严重的缺医少药,相当于给疾病助纣为虐了一把。

很厚很厚的书,读的时候很沉重很沉重的心情,不完全是因为死亡人数的无法想像性,还因为近一百年了,似乎医学也好,政治也好,都与那个时候没啥大改变样。

简略摘抄几句书中的话。

德国科学取得现有(指19世纪后期)成就所采用的方法最重要的三点:一是德国医学院接收有充分准备的学生,二是学院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三是政府及大学对研究大力支持。(那个时候,美国的医学院招收的学生还是考不上其他大学的随便什么人,医学系的收入也来自于学生,即招得到学生就有收入,招不到就没有收入。)

当他过了而立之年后,他还一直没能做真正的科学。(这是对美国医学界奇人韦尔奇的描述。看看韦尔奇最后的成就,再看看我们的孩子,会发现自己的许多担心是自找的。)

(同样对韦尔奇的描述)他的缺点是:他对科学就像对待他的余生一样,一直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入下去,他的注意力从不曾锚定在一个重要或意义深远的问题上。(所以,搞行政和搞科学要求的素养是不一样的,如果想搞科学,就必须要深入得下去。)

公共卫生过去和现在一直是挽救人类生命数量最多的领域,方法是了解一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其作用模式、在何处以及如何产生和传播,然后攻击其弱点。……公共卫生措施并不是起死回生的魔法,却可以挽救数以百万计的生命。(说得多好啊,终于给咱疾控人正下名,可惜具体到个人,大家总是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命一些,我们也不例外。)

(当时为战争所做的宣传)医学要为战争而救死扶伤,艺术要为战争而文过饰非,娱乐表演等活动要为战争重振士气。(怎么看怎么想起“为什么什么献礼”这样的词汇)

一些科学家尽力创造不同以往的光明去照亮问题;帕克不是那样的人,他的长处是用现有的光明去做彻底的探查。(有时候对资源的利用比对资源的拥有更重要。)

假如跌倒,就要捡起点什么。(埃弗里的话)

仅仅10月10日一天,费城就有759人死于流感。(天啊!)

历史学家们观察到,掌权者们往往通过发号施令来寻索安全感,这给他们一种大权在握的感觉,或者说是一种这个世界仍旧秩序井然的感觉。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33 ... 070494000&ver=E

点评

这本书好贵啊,好像很值得看  发表于 2014-8-25 16:29
99的摘抄和书评有分量  发表于 2014-8-5 08: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22:03:03 | 只看该作者
The Magic Speech Flowr

亚马逊搞活动,为了一本《安徒生传》,生生多加了好几本书凑单,这本便是其中之一。从题目看,以为是一本浪漫爱情故事书,结果大相径庭。

这本书类似于我们的民间故事,讲树木里各种小动物的传说故事。全书由一个生活在农场里的小男孩Luke,在某天上午顺手做了五件帮助小动物的好事,便有幸看见了神奇的语言之花,摘下它并且尝了它的液汁后,小家伙便具有了能听懂动物语言的神奇力量,于是,便从各种鸟儿、花栗鼠、松鼠、兔子等动物那里听了许多故事。

都是什么样的故事呢?鸟儿们的名字不想去查了,反正查了记不住,于是只知道有鸟儿为什么不会筑巢的故事,有燕子为什么不停筑巢的故事,有鸟儿为什么能发出击鼓的声音的故事……内容也和我们的民间故事差不多,都是天帝奖善惩恶奖勤罚懒。

看着这书,还是大字体的,深深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啊。想儿子小的时候,如果能有这样的故事书读给他听,那英语还不港港的啊?哪至于现在在AB之间徘徊。

正好同事让推荐初二女生看的英语阅读材料,着实让我为难。比如这书,要从语言上说,不难,但那些个鸟儿的昵称,夹在句子中间,可影响阅读呢,语言能力要求因此提高一档。但故事内容,估计初二的孩子,怎么看怎么觉得幼稚。说起来,我们的孩子学外语这点可真的很为难:语言合适内容不合适,内容合适语言不合适。如果小小时可能听这故事就太好了。不过回头想下,小小时词汇量不够,听起来也难呢。唉……不过,家长有能力的话,给家里的幼儿园小朋友也不妨讲讲此书中的故事,再寻一些国内的民间故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们从小同时接触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长大了他们的包容性应该会比我们强吧。


http://www.amazon.cn/The-Magic-S ... large+print+edition

点评

99又能读,又能写,真好啊  发表于 2014-8-21 09: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22:03:3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的朝圣

臭虫假期回国时,学校让他们回去给现初一的学弟学妹们介绍SM1项目,为感谢他们的劳动,还送了本书,也就是这本。

这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腰封上这样写的:

2013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仅英美德三国累计销量1,000,000册!!
感动36国,台湾地区读者彻夜捧读。入围2012年布克文学奖,同名电影筹拍中

还有几行文字,就不一一录在这里了。

“彻夜捧读”,听起来有点过份哈?但是,实话实说,如果不是因为是白天翻开此书的,偶可能就加入到这个彻夜捧读的行列了。今天下午翻看,吃饭时也没放下,终于刚才看完此书。

这本书讲一位退休老人,收到老同事一封邮件,告别邮件,因为该同事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这位老人突然得到灵感,认为自己走去看望此同事可以挽救她的生命,于是便在这天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踏上了从英国最南端往英国最北端前进的征途。627里(不知道是英里还是公里的里)路,87个日子,经历了无数的事,遇见了无数的人,也走过了起起伏伏的心路历程。

在最开始,作者并没有交待为什么这位老人要抛下家里的妻子踏上这样一段探讨旧日女同事的旅途,而且牵牵连连扯出儿子和以前他和女同事的交往,但总都没有说清楚,这些都一步步在后面他行走的过程中,由穿插的回忆,以及家中妻子的心路历程披露出来,我们才发现,他这87天又重新经历了这样多的苦楚心酸。

情节上不多说了。让我觉得很诧异的是,做为中产阶级下层的他们,有一个令他们骄傲的考上剑桥的儿子,但是,这个儿子毕业后酗酒、吸毒,最后自己在后院花棚里上吊自杀。从书中主人公和妻子的心路历程,以及旁人的只言片语可以看出来,在英国,父母一样以子女的荣誉为荣,也一样为子女的不端行为而羞愧,似乎跟我们这里孩子考上清北会带给父母骄傲一样,剑桥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也和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一样会令他们周围的社会不安,随之而来是带给父母和家庭的压力。所幸小说写的是站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现在的英国教育从我们能读到的信息来看似乎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在20、30年后会更宽容呢?但愿!

http://www.amazon.cn/一个人的朝圣-蕾秋•乔伊斯/dp/B00EC7DOT6/ref=sr_1_1?ie=UTF8&qid=1408543492&sr=8-1&keywords=一个人的朝圣

点评

加入书单中,,,,,  发表于 2015-8-26 03:17
找到一本英文版的,先看起来  发表于 2014-8-25 16:30
想看了  发表于 2014-8-25 13:08
真好啊。。。  发表于 2014-8-21 09: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2:11:59 | 只看该作者
三体


和年轻人一起上“社会心理学”课程,在QQ群里有天有人提到读书,年轻人们热情高不说,行动力还强,立刻就另成立了一个读书群,并且高效地讨论出了群规和读书规则。其实很简单,群规是不能水群,所以一般不用在群里说什么。读书没有铁定的规则,大家按各自喜好读书就好,每月1号和15号上传自己的读书笔记或者心得到群里;如果有特别喜欢的书,可以发起主题活动,号召大家一起读该书,然后在群里进行讨论。

群中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三体,所以第一个主题就是读《三体》。以前有诸多人士推荐过本书,儿子小时候也从朋友那里借过此书来读,但当时的他看了一点点说看不懂,便还回去了。我原本不是科幻迷,儿子不喜欢的更是没有动力去读。这次为了和年轻人们一起讨论,下载了此书,完全没想到,看着看着也就看进去了,足见偏见会令自己丧失许多见识美好事物的机会啊。

本书被称为中国现代里程碑式的科幻小说。

全书讲的是一个名为三体的外星文明和地球文明之间的牵联。故事背景完全在地球上,在中国大陆。时代却跨越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因为三体文明远在人马座,相互的信息一个来回便是八年。很遗憾的是,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交流的目的并不是让双方的文明共同进化,而是不折不扣地想毁灭地球文明。地球文明最先联系上三体文明的科学家单方面地指望着借用他们的高度文明科技来帮助地球摆脱其文明中丑恶的糟粕,最后得知三体文明统治者的真实目的后,不免失望。

当然,故事远不是这么简单。情节也远要起伏迭宕。

只是可惜自己知识的严重匮乏,读完全书,完全不能分辨其中的科学部分和幻想部分,纯粹看了个热闹。并且对书中开篇阶段就指出转基因食品导致人种灭绝在多年后得到了证实这样的话感觉不爽。并不在于我支持或者拥护转基因,只是转基因这个东西也不是现在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妖魔化,而科幻小说上来就这样给出“科学暗示”实在有点不妥。

除了关于转基因能发表点看法,关于天体,关于宇宙,关于数学模型,关于纳米材料,完全无知中,真可谓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汗直飙啊。

鉴于是QQ群友提供的PDF材料,没有免费链接,还是用当当的链接吧。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98 ... 062315000&ver=E

点评

我也蛮喜欢三体的,虽然没有完全看懂,看热闹嘿嘿  发表于 2014-8-27 13:16
99真是勤奋好学啊,我也要努力读书啦。  发表于 2014-8-27 1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21:36:31 | 只看该作者
三体(II、III)

这两本书看完的时间非常接近,中间也没有时间坐下来写各自的读书笔记,就在此一并写了吧。

三体I结束时,地球上支持地球一方取得了对支持外星人一方的胜利。接下来的两本书,一本讲地球人和人马座的三体星球人的大战,虽然在技术发展上人类远远落后于三体星球,但三体星球的人不擅长计谋,他们的交流方式是你直接读我的思维,我直接看你的思想,所以最后地球人凭着谋略,在被三体星球的人用技术打得落花流水时,凭借浩渺宇宙中不知道的外星人的力量,毁灭了三体星球。但是暴露了三体星球的宇宙坐标,也意味着太阳系的宇宙坐标对于外星文明基本也处于半透明状态了,所以地球人要想逃脱三体人的命运,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地球人也做了很多工作。很可惜,无论做多少工作,浩瀚宇宙中文明差距的巨大,仍然让太阳系在最后被彻底毁灭,毁灭的方式完全不同于三体星球,而是比那残酷得多的降维毁灭,简单地说,太阳系变成了梵高笔下的星空,成为一幅平面画了。

情节不难概括,但书中的内容要看懂很需要费点力气。

首先是自然科学方面,要弄清楚书中哪些地地方是科普,哪些地方是幻想,必须要有相当的物理和天文知识,这个劲俺不想去费了,所以熟读部分,能懂的就看看,不能懂的只是认字,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然后是书中涉及到人文社会的一些东西,特别是人类人性在悲剧到来前,进行中和过后的反复,真的很能令人深思。几乎每一次生死存亡的危机中,人们总是会集体性丧失理智,事后却又集体性地放马后炮。更滑稽的是,危机当头时,所有人都扮演着劝说羊脂球从了德国军官的角色,危机过后,又无以例外地开始有道德执法者来追诉羊脂球道德败坏的罪行。面对受压迫的威胁,上千万的人争当“地奸”的机会,三体星球被毁灭后,当初没当上的人开始理直气壮地报复那时的幸运儿们。

很有趣的是,当最初在和三体人战斗中被迫背井离乡的地球人,在流浪中见到了不可思议的诸多东西,开了四维世界的洋荤,再回三维世界,就感觉很不适应。再往后,虽然没有写他们是怎么发现新的居住地的,但总是看到他们在太阳系被毁灭后,仍然生存了下来,并且掌握了更高的技术文明,在风险无处不在的宇宙中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新建的家园。

最后,关于书中最后的男女搭配,引用一个小朋友的评价;在时间的长河里,爱情错过了就错过了。

QQ群友提供的电子版,没有相关链接,借用当当的。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97 ... 269121000&ver=E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99 ... 269121000&ver=E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4-9-9 22:22:29 | 只看该作者
总结得蛮好啊,我记得当初看的时候总是跳过大段的物理理论的描述,直扑情节,也看得津津有味 呵呵

点评

情节党握手:-D  发表于 2014-10-4 10: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4 10:57:05 | 只看该作者
曾许诺

当初给别人买的生日礼物中的一本,结果送礼的时候有什么事情一打岔,拿掉了一本,于是,这次旅行的飞机上便有了混时间的东东。

故事讲炎帝蚩尤和皇帝女儿西陵珩的爱情故事。作为神族,爱情确实可以用时间来考验,几千年的生命期,用几百年谈恋爱,要谈的海枯石烂根本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太平常了。但是在作为人族后代的只有几十年生命的我们看来,这样的爱情完全可以用荡气回肠来形容。

书中,炎帝,皇帝,祝融,共工,神农,西皇母……各种名字很熟悉。但是,这些古代的神人们却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因为爱情,所以会有忧桑,因为爱情,所以会为你疯狂。然后,作为读者的我们,就读着这些我们记忆中熟悉的名字们演绎着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故事,这些故事和这些名字却分明的那么不搭界。呵呵,不得不承认,与我,这是崭新的阅读体验。

http://product.dangdang.com/2103 ... 389351000&ver=E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01 , Processed in 0.087105 second(s), 3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