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appy_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悦读2014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3:23:42 | 只看该作者
The Story of Mankind-03

哦祸,这几天晚上要么有饭局,还带转台的,要么偷石头,这个读书笔记落下好多。

文艺复兴老,大家思想活跃起来,于是乎就有了百家争鸣的架势,特别是德国版活字印刷的发明,使得the last excuse for ignorance was removed from this world,不但人人看得起书,个打个都争到抢到发表各人的意见,通过各种方式:绘画、文学、科技!总而言之,言而总之,Humanism had made all men free and equal before the printed word.

这个新时代就是节奏快啊,伟大的发现也就随之而来老。这个时候儿,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各人航海优势,成为世界霸主(其实只是非亚洲地带哈?),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结果是教皇莫得法,凭空划到线,往东归葡萄牙,往西归西班牙。

写到这儿勒,作者实在觉得不提哈远东地区对不起《人类的故事》这个标题,终于开说远东的宗教: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的儒家。只是介绍了佛祖和孔子的生平而已,这部分读起来相对轻松,但知识获取上,远不如读我们各人的历史书。仅摘录几句话:
Confucus is almost the only one among the great moral leaders who did not see visions, who did not proclaim himself as the messenger of a divine power.(如此看来,历朝历代那些借神仙名头揭杆起义的人简直弱爆了哇。)
Most religions change as time goes on.
作者关于道教的介绍真的很到位:Lao-Tse taught the Golden Rule, and in less than three centuries the ignorant masses had made him into a real and very cruel God and had buried his wise commandments under a rubbish-heap of superstition which made the lives of the average Chinese one long series of frights and fears and horrors.

紧接着,作者又回到他熟悉的欧洲切老,开始介绍宗教改革以及接下来新旧教之间的战争。第一次知道了公海概念的由来,以及确定办法,居然是以加农炮的射程来确定的。不晓得为啥子,所有宗教的教义都是想要让人们最终能达到美好天国,实现天下大同,但从有历史有信仰开始,因为宗教而打的做仗数不胜数,这里提到的“三十年之战”更是,用作者的话说:Everybody fought everybody else and the struggle ended only when all parties had been thoroughly exhausted and could finght no longer.某城市战争前1千8百万人口,后来仅剩下4百万。而从参战方面来讲,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似乎应该往前数好多年样。其实回头想哈从最开始大家都去抢尼罗河流域的肥美土地时,哪次不是世界大战呢。不过在这两章里看的句子,今天居然就用上了。Few things in human life are either entirely good or entirely bad.而当年欧洲的教权不允许百姓印制和阅读圣经,只听教士传教,原因却是人们读了圣经的话,就会发现书上写的和教士讲的不一样的地方,然后就会产生疑问,而questions , when they cannot be anwered, often cause a great deal of trouble,为了避免这种trouble,于是禁止读书。

点评

好书,孩子学习中  发表于 2015-8-26 03:14
写得真有趣,佩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1 13: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22:53:46 | 只看该作者
The Story of Mankind-04

从公元前恺撒大帝跨越海峡开始,英国就被你来我往的殖民者们统治着,但没有哪个殖民者把这个岛屿当做了自己的家,所以也不怎么珍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后来好不容易有人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来经营了,小岛也就开始繁荣起来,特别是在欧洲大陆各种教派打来打去的时候,伊丽莎白女王让这个小岛强大起来,一时间压过西班牙成为了海上霸主。后来因为国王专权,引发了国内战争,再后来却又因为国王长期呆在欧洲大陆,疏于朝政,反而促进了议会力量的发达,为后来甚至直到现在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从这一章当中,知道了“内阁”这个名字的由来,原来是在皇宫里某个贮藏室开会来着。放眼现在的世界,看看英属殖民地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发展状况来看,他们的某些思想可能值得我们借鉴。摘录两句如下:
The world is made u of number of people and they rarly think alike. In the long run, this seems a very wise provision.
A goverment of and by and for one single part of the entire community cannot possibly survive.

介绍完英国后,用一章的篇幅介绍了英国发展期间,欧洲大陆上权利平衡的格局:法国在路易十八的带领下,辉煌发达,和西班牙联盟,形成了与英国和荷兰联盟抗衡的一股力量。不过,作者认为Glory abroad too often means misery at home.

接下来是介绍俄国的上升,彼得大帝从他姐姐手里夺位后,倡导了向欧洲学习,学习的结果是帝国的强大,作者认为该国前段时间的情况说明这种生搬硬套还是有其缺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09:01:08 | 只看该作者
The Story of Mankind-05

难怪现在中国威胁论如此盛行,看哈欧洲的历史,确实是不管哪个国家,只要各人装备得起刀叉老,就要开始想切捻别个锅头的肉嘎嘎,所以邻居些只要看到隔壁子置得起餐具老,也就开始防范,甚至先下手为强。所以这个沙俄强盛起来后,和隔壁子的瑞典掐起来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普鲁士也开始长大。

整个这个时期,以往依赖于土地的封建贵族统治开始没落,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商贸体系的崛起。想哈欧洲人以前好可怜哦,城头人一辈子也就最多看到几个银角,金子?好多人一辈子晃不到一眼哦。但是新大陆的发现,秘鲁矿产的开发,往大讲,把商贸中心从地中海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往小说,让欧洲的普通人开始见识黄金白银。

随着殖民地的开发,各个殖民国家开始打仗,作者也承认,这些仗有点奇奇怪怪的,战场都不在殖民国本土,都在几千公里外的殖民地外的海洋上。而法国和英国在北美大陆上的战争对于美国历史非常重要,凭着美国目前在地球上的位置,当然也就对世界历史很重要。这个时候看得出派出切探险的人的身份和价值观对于战争结果的影响。英国都是中产阶级的商人,到那里就是想过上自己的好日子,所以浴血奋战。法国的是代表皇室切的,到了后插上法国旗旗儿就一门心思想回国效力王室,肯定就打不赢。但是这打赢仗的人,想的是过好各人的日子,这个远在天边的英国政府老是要对这片新大陆的管理指手画脚,这些中产阶级就受不鸟老,于是跟政府军开始打仗,获胜后发表了独立宣言,制定了宪法……这些轰轰烈烈的举措以及其结果,传回欧洲大陆,这哈子,把老家搅得不安宁老。当然,这些是后话,今天还没看到那儿切,明天看老再来汇报。

今天学到的一个表达:Bad feeling caused more bad feeling。我理解对应的中国话是“恶性循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22:34:59 | 只看该作者
The Story of Mankind-06

前面的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感觉都是流血的节奏。可较之接下来的法国革命,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底层人民在中产阶级的煽动下革了君王的命,企望建立民主政府,但很讽刺的是,the autocratic rule of the King had been destroyed. It was succeeded by the tyranny of a few people who had such a passinoate love for democratic virtue that they felt compelled to kill all those who diagreed with them.

在反君主制的斗争中,拿破仑脱颖而出,并且迅速成为法国的领导人,带着他的军队席卷了欧洲。而不幸的是,这位深受民众爱戴的领导人于1804年也让教皇给他加冕而进入到皇帝的队列中,以前载民主之舟的水转而覆独裁之舟,周边国家联合起来对抗拿破仑的军队。看完本章,提醒自己以后去找The Two Grenadiers这首歌来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21:19:56 | 只看该作者
The Story of Mankind-07

越接近书的尾部,章节越来越长,但似乎无论篇幅长短如何,主题只有一个:战争。谁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纵观人类历史,战争才是永恒的主题。

拿破仑战败后,欧洲成立了神圣联盟。联盟忙着做的事情就是恢复各国的王权,其实这只是表象,实质却是几大家族瓜分欧洲大陆。本章用大量的笔墨讲了俄国沙皇和一神女的事情,看似浪费笔墨,但我很喜欢作者给出的这样做的理由:Don't be satisfied with the mere statement that "such and shuch a thing happened then and there". Try to discover the hidden motives behind every action and then you will understand the world around you much better and you will have a greater chance to help others, which (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is the only truly satisfactory way of living.

接下来介绍了同样这段时期欧洲大陆上各个政权及民众对于前阵子的“革命”的反省。无奈这个反省的结果,追求所谓的“和平和稳定”,最终却导致了历史的倒退,形成了谈“革”色变,更是养了一大批类似我们当年的东厂间谍一样的圣谍。但纵观历史,也如作者所说的一样。It was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an attempt had been made to set the clock of history back.不过,结果也会是一样的,历史总是会前进的。

这不,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潮迭起的独立浪潮。不过又是以前从来不知道的,这个独立浪潮居然是从南美刮起来的。

前两天没来更新读书笔记,书是看了的,笔记也是记了的,但实在没有心情来记,就耽误下来。

之所以没有心情,是因为越读到书的尾部,越发现其实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虽然到目前为止世界大战编号仅到“二”,但前面那些战争哪次又不是世界大战呢?只是那时候的人们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斗的同时与人斗着,大家住得比较分散,交通工具又不够发达,所以显得只是局部而已,但次次都牵扯进了最大限度可以牵扯进的人。

说起来对外战争是为了给本国人民争取更大的利益,可是统治者们真的为了自己的臣民而战吗?如果是这样,那怎么解释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国家本国工人的悲惨处境呢?比山西黑煤窑还惨的境遇啊!!!转过来看所谓的科技进步,带来的只是更频繁的规模更大的战争。

所以, 比较赞同作者最后一章“新世界”里提出的看法:科技进步如果没有相应进步的人类管理,历史之船是会出事儿的!

终于赶在月底前一天看完全书,虽然内容令人感觉沮丧,完成任务本身却还是令人欣慰。

点评

要不是科技倒逼着,人类根本不想跑那么快,巴不得像蜗牛停步不走。科技只是放大了战争的恐惧,挑起战争的只有人类。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数不胜数,科技化后,战争反而变得谨小慎微起来,因为人类担心自己毁灭自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2 07: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22:23:54 | 只看该作者
外国音乐在外国

从头马朋友处借的书,起兴借阅此书,是因为那时刚看余华的《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刚看个开头,觉得跨领域的评述非常有意思,所以尽管自己是个五音不全,听无数次都分不清《鸽子》和《回家》的人,仍然毅然决然地借了此书来看。当作六月的中文阅读任务吧。

画家写音乐,听起来就觉得有趣,可看起来发现自己音乐背景的严重不足,实在是太影响阅读了,不由人不惋惜。不过,从非音乐方面来看此书吧。

在序言中,作者有句话很有意思:转眼,归国定居十个春秋了。年得一年,被恩准的言说空间越来越少,受命删除或事先退稿的待遇,越来越多了。当时读到这句,略觉不解,待后面看到以下句子,不由苦笑。

• 关于霍洛维茨告别仪式向公众开放。国内:一位文化名人的殡仪,卑贱如我,可有幸前往?票是断乎少不了的,且非有十二分背景的熟人。而在纽约:我径自去到上东城:我确知自己是属于“公众”之一,除非演出,票一概无需。
•  “人民”在哪国都差不多
•我们生活中的音乐大半是等来的,由政府批准、批发。
•今日的贪官居拉出去正法,心里有歌要唱么?唱什么歌?
•民国时期没有“美协”,不必开会“学习”,“汇报思想”。

而在题记中,作者坦诚地介绍了本书的由来,完全没有故弄玄虚地拉许多大旗说许多大话来证明此书的必要性、重要性。对书中内容也是谦逊自然地介绍。全书的风格也确实是这样的,都是讲事件经过,谈自己当时的感受,讲自己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凭借自己大画家的身份,对音乐指手划脚地来着一二三四。但就在这些真实的描述中,有些表达却非常有趣,表达的内容也着实有趣。比如:

• 西方同苏联板面孔,是为“霸权”,心里却从未忘记过俄国佬的艺术,几十年眉来眼去,明里暗里一直有文化交流。•(音响)发烧友们,好比共产党员,他们是一群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私人的口碑,永远比商家的广告可靠。
•“文化工作”走到今天,早已不是“为消费者而制造商品”,而是“针对商品而制造顾客”。
•东西一旦归了自己,就此冷落。
•很久很久没有音乐,终于听到了,你会在乎演奏版本么?
•高雅艺术好比是酒;民间艺术好比是水,流行艺术好比是饮料。
•我一直以为四九年后中国最了不起的绘画,既不是国画,也不是油画,而是连环画。
•在暴发记家里我见过珍贵的古董,不过那是“财富”,不是“趣味”。
•我相信真正的学习是自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我们若是活在民国,很多血腥的事情:战争、暗杀、逃难。今天回看,我们看见另一个民国。
而最令我喜欢的,是作者对东西方音乐也好,绘画也好的比较,在那篇长长的音乐的立场中,作者表明他的立场。“谁更高明呢?”答案是无所谓,根本是两回事。写到这里,想起臭虫小小时候,非得要弄清楚吕布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另一件令我惊奇的事情是,据作者所言,姚文元的父亲翻译了高尔基小说集。

不过,身为画家的作者,文笔虽然是好的,可读起来,总的感觉是太过了,用蒋勋老师的话说:写得太用劲了。所以正如他评价音乐指挥人们提到的“卓越的表达”Vs.“自然的流露”一样,他的文字和余华的文字相比,也是这个对比。仅举以下一句为例:爵士乐真非常地都市、男性,非常地今夜、此时。读起来很美,也很累。

我在想,什么时候是不是应该对着他书中所提的乐曲,对着他写的文字来听这些乐曲,给自己补点课?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78 ... pe=&t=1402408969000

点评

难怪姚文元能成枪手。你家臭虫直觉不错,吕布身上故事不少,老罗同志对吕布关爱有加,如果说三易其姓,可他从来只姓吕名布字奉先,曹操那么厉害的人都改过姓。对诸葛亮几乎不留情面,差不多把孔明写成了妖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2 09: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4-6-11 13:31:47 | 只看该作者
这两天开始看卓越凑单买的是The Tiger's Wife,作者是80后的美女作家,90年代移民美国后才开始学英语,这本书得了普利策奖。

点评

好久不见,宝儿妈好!90年代才开始学英语,能得普利策奖还是很不容易哈.宝儿妈读完来分享一下啊,谢谢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1 15: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4-6-12 14:26: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xbzh 于 2014-6-12 14:43 编辑

happy,最近老是登陆不了,我给发错地方了,应该发到妈妈的读书楼,将错就错吧,这是作者照片:

IMG_20140611_134527.jpg (333.78 KB, 下载次数: 0)

IMG_20140611_134527.jpg

IMG_20140611_134527.jpg (333.78 KB, 下载次数: 4)

IMG_20140611_134527.jpg

点评

的确是美女,........  发表于 2015-8-26 03:15
的确是美女  发表于 2015-8-26 03:15
确实是美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2 16: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23:15:12 | 只看该作者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仍然是上次买2送5时挑的书,仍然和另一本余华的书一样,文字是好的文字,编得太够呛了,所以,读起来感觉混乱得很。

幸好前面看了陈丹青的《外国音乐在外国》,两本书里提到的许多人和许多作品都是一样的,读起来比较熟悉,也促使我下定决心啥时候找到书中提到的各种曲子来听听,感受一下,也受点熏陶。

其他的不多说,只介绍一下学到的一个知识点。看书时,见各位作曲家们都写得有“第七交响乐”,对这个命名方式觉得奇怪,就找度娘了解了一下,原来以前作曲家们都不会给曲子命名的,就是按自己创作的顺序编号,至于大家听到是什么,就自己把它认为是什么吧。后来才慢慢开始了命名。

http://product.dangdang.com/1319 ... amp;t=1403018178000

点评

哈,这个好玩。难怪学而和一些古诗也用类似命名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8 1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4-6-23 22:55:00 | 只看该作者
从美国看到世界

不清楚这本书是怎么下到kindle上来的。这次陪儿子去北京看外婆,人在外,计划有所不顾,便带上kindle,没想到东一点西一点,几天下来,居然看完此书。

这是二战前夕一英国政治家写的书,读下来,感觉他在推动两件事情:一是督促美国参战,二是想说服美国搞社会主义。

作者认为,当时欧洲和亚洲蔓延的战火起缘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迈进引起的,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迈进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在本国领土上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遇到的问题:购买力低下和物质丰富的矛盾,所以要开拓海外市场,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海外市场的管理以及各国对海外市场的争夺,结果便是战争。具体而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工具为少数人占有,这部分人以手里的资源为条件,剥削无资产者的劳动,付给这些打工仔的钱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日常所需,没钱买东西导致市场的萎缩,但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停止,特别是对利润的追求会让资本家们扩大生产,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物质丰富和需要低下”的矛盾,但为着追逐利润,资本家是不可能同意增加工人的报酬来增加他们的购买力进而繁荣市场的,于是不得不把东西卖到海外,也就是殖民地国家去。但随着各个落后地区都被殖民化了,没有扩张的空间了,为了争夺市场,发达国家相互之间开战是不可避免的。而殖民地本土人民争取自由的愿望和侵略者希望他们顺从管理的愿望相悖,自然也免不了起战争。

在提出这个问题后,作者分析了解决办法,他的态度是对罗斯福的增加人民购买力计划大加赞赏,认为其在找到替代资本主义的制度前是最理想的办法,但同时提出这样做的最终要求仍然是要找到能彻底解决前面提到的矛盾的办法,而他给出的办法是用社会主义制度替代资本主义制度。但在书中,作者特别强调了他所谓的社会主义和通常认为的社会主义在概念上的细微差别,他所谓的社会主义是指生产工具为人民所有,并不是生产产出的平均分配。

在做出了这些分析后,作者花了较多的篇幅来讲前苏联的情况,但讲得有点语焉不详,仅是说它的好,具体好的地方也只是给出了几个空空的数字,想来当时的情况下,他可能也掌握不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料。很有意思的是,他专门针对当时国际社会把社会主义等同于法西斯做了反驳,具体内容请有兴趣者自行阅读本书。

最后,作者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希望美国参战以遏制法西斯对世界的危害,更希望美国能带领世界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建立一个民主公平的大同世界。

篇幅不长的书,但翻译实在有点不敢恭维。仅举一例:但是英国的劳工运动,就全部分说,还从来未曾努力真正关于铲除资本主义和建立论文的事情。尽管如此,慢慢自己再顺一下语句,还是可以读的。相较于语句,更应该关注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内容,非常好奇如果作者活到今日,重版此书,他会做修改吗?会如何改呢?

http://www.amazon.cn/%E4%BB%8E%E ... BD%BB/dp/B00A21JJU4

点评

生产工具为人民所有和生产产出的平均分配这两个概念有差别,无矛盾。后者是前者的递进。这些观念在目前的现实是不可能的,在遥远的将来未必不可能。至少从美国,可以稍微看到一点这样的趋势,不过还是言之尚太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30 08:19
你觉得呢?他会怎么改?资本主义才刚形成不久,就想着跨入社会主义,这一点不是问题的关键吗?找到能彻底解决前面提到的矛盾的办法?人为的方法不过是锦上添花。根植于现实寻求良善之道,这样的星星之火何时能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30 08: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3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28 , Processed in 0.087879 second(s), 3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