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appy_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悦读2014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4-2-11 23:07:53 | 只看该作者
请问happy_99用的Kindle是哪个型号的?能推荐一下吗?谢谢了!!

点评

谢谢 happy_99!!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2 19:44
paperwhite,直接在中国亚马逊买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2 09: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23:00:12 | 只看该作者
Going Bovine

紧赶慢赶,终于在这个月的倒数第二天读完了这本书,但是整个读得囫囵吞枣,令人汗颜。

书的主角是个16岁的高中男孩,放在现在中国的学校,肯定是被划为学渣的范围。父母都是老师,双胞胎姐姐各方全优,但Cameron却是个不求上进,只想通过最少的努力混过高中的人,在学校也从来得不到任何人的青睐,有他无他似乎都没有关系。可是,就这样普通孩子一枚,却得了最不普通的病--疯牛病。疯牛病的病症之一是产生幻觉,全书都是以他住进医院后,其幻觉当中的求医过程为主线向前发展。写作手法是第一人称顺序叙述。

情节荒诞,或者说富于想像力,因为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手法,语言中有很多俚语,加上偶原本词汇量不过关,所以前半截读得那个痛苦啊,经常找不着北,所以中间好几天晚上放纵自己打游戏,导致完成任务时间不够,进而导致任务完成质量严重不高,惭愧惭愧。不过,后来及时醒悟,强迫自己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看着看着也时入情节了,这个时候词汇量的欠缺因为可以直接跳过不影响情节理解,也就不那么让人痛苦了,于是乎因为贪于享受阅读的乐趣,晚上少不得多看几页再多看几页,一不留神,时针就跨过12点了。

主人公的行程始于想寻求到治疗,顺便拯救世界,所以以前只想以最低成本换取最低要求的做事风格的他不得不去努力做很多事情,带着侏儒逃出医院,毫无头绪地根据一点点可能而东奔西跑,还要忍受侏儒的种种怪癖,还要与邪恶势力做斗争……这些完成得都很勉强。但后来,随着路程的愈行愈远,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体会越来越深,他开始会关心别人的想法,别人的感受,开始勇于承担一些责任,也开始主动思考许多问题……这一切,都让他在后来越来越受到周围人的肯定,甚至感激。反过来,又促使他更珍惜他拥有的一切。

其实,这一切一切,仅仅是医院里病床上的他受到朊病毒损伤后产生的幻想,可是是那么真实的幻想,不得不让人跟着他一起思考我们这前生后世的那些事儿,我想,这也是评论里提到这本书其实更适合16、7岁及以上的人看的原因吧。(本书在美国上架的建议是14岁以上适合。)

很好的一本书,内容上建议高中生及以上年龄者阅读(普遍适合),可查了一下,似乎没见着中译本,可惜了。

http://www.amazon.cn/Going-Bovin ... ywords=going+bovine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lp525 + 10 感谢推荐好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6:51:50 | 只看该作者
多余的话

本月的中文阅读任务,在最后一天勉强完成。

瞿秋白的书,记不得当初为啥在当当网选了这本书,大概是臭虫叫看不懂鲁迅的文章时,为了扩展他那个年代的背景知识选了这本书吧。

第一次看瞿秋白的文字,感觉不象个革命者,象个书生,特别是读书的第一部分,他在狱中就义前的几篇小文,平白地写自己的一生,但看上去很真实。看介绍里说,这些文字并未见到过手稿,是国民政府公布的,所以不保证其真实性,请研究者自斟,心里又不由有点打鼓。可是,刚开妈读,真的看见一介书生身着长衫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所做所为,能担当不回避。

全书分成了:多余的话,乱弹,散论三大部分,写作时间分别是1935年,1931-32年,1931-33年间,内容上则分别是回顾剖析自己;评世事乱象;议各色人等。 看到后两部分时,真的觉得头大了,首先各个人名就有点让人糊涂,然后各人所持的各主义要对应上也颇有难度,最后,一旦涉及政治,俺天生就有点没条理,所以一直以来采取的惹不起躲得起的策略,这更加重了看懂这些文章的难度。

但是,过完以后,再回头看第一部分里关于他自己二元性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原本看第三部分时,打算找点历史资料来对着看看的,再看了他对于二元性的分析,还是放弃了,毕竟,生活,简单点好。

http://product.dangdang.com/1201 ... amp;t=1393577395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12:06:03 | 只看该作者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三月份的读书任务安排成两本传记,中文的就是这本。

书始写于2000年,李安拍完《卧虎藏龙》一片不久,成于2002年,那时《卧》片已获奥斯卡奖。本书则是13年《派》片再获奥斯卡奖后的修改稿,内容上没什么修改,附了历年的影片情况在书后。

全书分成三个大的版块,最前是介绍李安的童年,中间则以至2000年时,李安所导的几部片子为线,介绍了李安拍摄的过程以及他的所思所想,也就告诉了读者李安想要说给大家听的话,最后则总揽概括地介绍了。

看了影片表,很惭愧地发现,自己只看过《派》。但听过一次李安的演讲,看过一些媒体的报导,演讲很质朴,但很感人,报导则没有负面消息,加上少年派确实是我很喜欢的电影,于我的个人经历,是少有的从电影追到书的节奏,所以一直对李安印象很好。

这次读传记,对他的印象除了更增了好感以外,也收获颇多,好些地方也很有共鸣。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何处是家我也难以归属,不像有些人那么的清楚。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到美国是外国人,回大陆做台胞”。看到这句话时,一下子想起每次被别人问老家是哪里的,真的很不好回答。自己的出生地在川东,可是父母是从川西过去的,而自上大学起,俺又回到了川西坝子上,父母也在我上大学后回到了川西,可是因各种原因,也没有回到所谓的老家。有时候觉得挺郁闷的,落叶归根,俺连根是哪里都不知道哒。现在看儿子,大概只会比我们更加找不到所谓的根:小学即转学一次,初中后就出国,大学可能会再次换地方,扎根哪里更是无法预料的,多半会如李安所说“我这辈子就是做外人”。好?不好?李安从拍电影里觅得了自己的安身之处。所以,地点上的归属只是指身体这坨物质的归属而已,精神上的家园却是自己建造起来的,那个来自于自己的一言一行,日积月累呢。李安在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时,有些东西看上去似乎与拍电影无关,却对是否能够给自己的精神一个安身之处大有关系,也摘录如下:

人可以做最冒险的事,但因为谨慎没出事;也可以做最保险的事,可是阴沟里翻船。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周旋协调,人没有绝对的自由,每过一条路、翻一座山,我便要去克服或绕道。(绕道,也是一种走向目标的方法,学习了。)
想象和现实总有着落差。有时我想要做什么,做不到,就会蹦出另一个东西来。(所以,回到前面说的,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周旋协调。)
回首十年电影路,我走得不快,但感觉很丰富。(放慢脚步以期与灵魂同行,才会有最大的收获。)
(对于影评,李安说)各种讲法也不能说人家不公平,那是他对我的观感,我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平日里,我总觉得人家没理解我说的话,其实跟这个一样,是我说的话让别人这样想,所以不能怪人家听错了。同样,我理解别人说的话时,也会理解成和别人想说的不一样的意思,以后要注意这个问题。)
不再一定要用异国情调来吸引美国观众,如英国人压抑,爱尔兰人沮丧,中国人比较变态、折磨女人,澳洲人就得是怪胎等等,实际上大部分的澳洲人、中国人也不是这样,我们也和美国人一样都是人,并非异类。……打破长久以来银幕上的民族刻板形象,回归人的本质面,做人性、人情的交流与探讨。
夫妻间相处如一切整体,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做适度调整,甚至以变化来保持不变。以前我在外面谦卑,回家一样谦卑。现在我在外面比较神气活现,回家再谦卑,就觉得是在调整,其实只是保持不变。

另两个让我感受很深的是关于文化冲击和东西方行事的比较。

文化冲击不单是从东方到西方这样巨大的时空转移会引发的,就是身边都会发生。李安提到他小学时的一次转学,对他而言就已经是个巨大的文化冲击了。这是两个集体所承载的不同团队文化带来的:一个学校宽松,一个学校严格。并不能决然地说哪个好或者不好,就是不同的团队文化需要自己去适应罢了。我想臭虫对此可能比我有更深的体会吧,从公立学校转入私立学校,头两周说是写字写得“手指都写疼了”。然后又从私立学校转入了公立学校,这次不但是公私之分,而且是到了不同国度,上课用不同的语言,这种文化冲击肯定会更大。不过相较李安当时从台湾到美国应该还是要好点,因为李安那个时候除了文化冲击外,政治思想的冲击比现在要大很多很多。但回过头来想想,臭虫年龄要小很多啊,所以,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其实有很多东西应该向着小的们学习呢。

而关于东西方行事的比较,在李安谈到拍摄《理性与感性》时说得最透彻:“我比较习惯西方对事不对人的工作方式,心理负担不那么大,事情做好我心里面最踏实;二来工作也比较有效率。你尊重的是导演,和导演的这个职位与自己职位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凭着效忠个人与彼此的交情做事。中国人则常常习惯对人不对事,是仰赖个人对导演的情感,好的时候,可以做到西方人做不到的东西。因此华语片导演的压力很重,事事都得用力管,人人都得用心带。华语片很难做大,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一旦个人化,就规模小。有容乃大,局面规模一大,就需要制度操作与管理,需要分门别类,相互沟通,再加以统合。”另一段话是:“我们受的教养一直都是:你听命令到某个程度后,开始给命令。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很少中间过程,在成长中也缺乏交流、探讨的学习。至少到我们这一代,是不鼓励你表达自己,而是以服从为主。”这里很重要的两点,大的方面社会层面的管理,法治还是人治;小的方面家庭层面,从父还是从理。最后带来的就是整个社会的民主与否。而除这个外,我还想提提“批判性思维”。很多人听到批判性三个字,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挑衅”一词。其实这个批判性,只是指针对所听所看的东西,从正反两方面去想一想,再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但是如李安所说,我们习惯于某个时间点之间听命于人,某个时间点以后命令别人,所以,在成为父母以前,我们听父母的,一旦我们为人父母后,我们就要孩子听我们的,一代代下来,没有人愿意动脑筋了,整个社会便都是听命者和命令者,没有思考者,所以谣言出来后,大家都惊惶失措,然后就陷入到“产谣-传谣-辟谣-产针对辟谣的谣-传针对辟谣的谣-辟针对辟谣的谣……”这样一个怪圈里。我记忆最深的是,居然有某医院感染科的主任医师很好心地转发了关于在家里摆放洋葱片杀死流感病毒的提醒,而该提醒里,第一将流感病毒说成了病菌,第二说一战时的人在显微镜下看见了这个杀死的过程。做为感染科的主任医师,不可能不知道病毒和病菌的区别,应该会知道光学显微镜是看不见流感病毒的,而一战时电子显微镜还没问世呢,但他仍然转了,为什么?因为“哦,没细看,而且想着洋葱也没啥害处。”真的没害处吗?当一个社会中高级知识分子都只忙于复制粘贴时,整个社会的运转会高效吗?谈得上创新发展吗?

扯远了扯远了,回到李安传上。全书看完,告诫自己:

1-平和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应对意料之外的事情,而不是仅仅会“勇往直前”,那样的结果多半是两败俱伤;
2-多用点心经营好家庭和精神家园。

http://product.dangdang.com/1235 ... amp;t=1394942112000

点评

这本书真的让99姐读出味道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16 14: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00:02:31 | 只看该作者
Steve Jobs

三月份的英文必读书选择了《Steve Jobs》,一个明显错误的选择,再次证明冲动是魔鬼。

事情是这样的,某天臭虫说他《乔布斯传》已经看了一大半了,俺当即表示佩服,结果这小人家说是看的中文的,俺就夸了个海口:“你老妈要看英文版的!”然后,这三月份就差点瞧“瞧不死”瞧死自己了。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书很值得一读!虽然累了一个月,却也没有白累,收获颇丰。

书是中规中矩地搭的架子,从童年,少年,青年……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乔帮主的一生,当然因为各种资料的原因也好,事件的重要性也好,记录都是越往后越详细具体。但在每一个时间段上,手法却和一般的传记又略有不同。具体而言,前半部书,也就是乔帮主的前半生,作者通常会以记录乔帮主和某人的结识交往为主线写,而后半部书,也就是乔帮主的后半生,则以苹果的产品推出为线。

也不知道是乔帮主个人性格前后还是有所变化呢,还是这种布局方式,反正看30岁以前的乔帮主,真的是瞧不惯,书也就瞧不走了,天天任务都完不成。 总而言之,30岁之前的乔帮主,与身边人似乎都会交恶;对手下人则总是凶恶。创立了苹果公司,却在斗争中失败被逐出公司(这个放中国似乎有点不可理解,自己创立的公司把自己驱逐出去了?!)。

被逐出司门的乔布斯又创立了NeXT公司,但这个公司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倒是一不留神投资了一家搞电脑动画的小公司,凭着《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而为众多小朋友和他们的爸妈所熟悉,当俺看到这一节时,下巴都差点掉下来,前面对乔帮主的不喜欢顿减。

苹果公司面临倒闭之时,迎回乔帮主。自此一发不可收拾,随着一个个产品发布,公司成为硅谷最亮的一颗星星,乔帮主也正式被大陆众粉恭称为“帮主”。但根据作者的记叙,也有乔布斯自己最后下的总结呈辞,其实他这个时候仍然是“二分法”看世界,所有东西:方案也好,产品也好,人员也好,要么是“棒极了”,要么就是“狗屎” 。哪怕是癌细胞,也没能让他的“维度”增加一点点。

若只是以上陈述,对不起“收获颇丰”四个字哈。

首先,知道了为什么苹果会在全球掀起这么大的旋风,并不是因为它的产品好看,时尚,昂贵,可能对一部分人是这样,但对果粉中诸多搞技术的人,诸多“极客”而言,苹果产品"end-to-end"的设计理念才是它能经久不衰的的原因。也如臭虫所说: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了不起。但与许多人喜欢苹果的产品是因其简单易用的“用户友好”设计,诟病它的人也是同样的理由,看一位美国媒体人写的:给你的孩子购买iPAD并不能开发他们的智力让他们明白“世界是你们的”,进而拆分和重组这个世界;相反,它仅会教会你的孩子,哪怕换块电池,也需要找“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臭虫收到IPad-Mini后没两天就用得很娴熟了,而且发现了诸多好用的APP,对这产品推崇之极,不过我很庆幸的是他自己也看过这本书了,尽管是中文版,至少知道有人是持另外的想法的,而且这个想法也不无道理。

其次,苹果以前和微软,现在和谷歌分别在PC及智能手机上进行的大战,也是乔布斯和盖茨两人在数字化技术上的根本意见分歧:开放性还是自体性的系统,很值得我们玩味。微软和谷哥都提倡开放性的系统,认为这样才能鼓励创新,也才会最终提高数字化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乔布斯及其创立的苹果则一直坚持“硬件+软件”自成一体的系统,认为这样才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在生产最好产品的过程中才会带来更多的创新,才会持久地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也正是因为一直秉成这样的理念,所以苹果公司才能推出“电子港”这样的概念,把计算机变为家里各种电子产品的“服务器”,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高性能的一条龙服务。这反过来又证明了前面一条,全球苹果风并不仅是追时尚的风。

以上两点是对俺以前知识空白的扫盲,可能对更多的人而言是小儿科,鉴于俺这方面知识的欠缺,大家也就包涵包涵,哂笑一下就过了吧。接下来的两点则是从书中看到的,与自己身边的人们激烈讨论的东西相关联的。

第一就是关于教育。

乔布斯给奥巴马的建议里,关于教育有这样一句话:

Until the teachers' unions were broken, there was almost no hope for education reform. Teachers should be treatd as professionals, not as industrial assembly-line workers.
这句话是不是很眼熟?平时总听见我们提教改,说是要改变将学生变为流水线生产的产品,要因材施教。想不到美国也是这样的问题吧?而前两天才看见有网友转发的消息,说是英国家长们现在面临一个突发性的问题,因为英国教育部说到中国取经后,决定今后对教师的考核和学生成绩挂勾,所以教师工会组织了全国老师罢工,孩子们放假了,家长就需要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假期。同时,也有传闻说奥巴马提倡美国教育者要更多关注“分数”。究竟哪个国家是在生产流水线产品?究竟谁应该向谁学习?

These factory engineers did not have to be PhDs or geniuses, they simply needed to have basic engineering skills for manufacturing.
呵呵,如果苹果公司大量需要的都仅仅是这种技术工程师的话,一个省级地市级CDC有必要要那么多博士硕士吗?

第二是关于中庸。

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为开放性还是自体性系统斗了几十年的嘴,在乔布斯最后病重的时间里,比尔盖茨曾有过一次和他长达三小时的聊天,最后的结果仍然是两人都认为对方的做法也能行,“但未来是属于开放性/自体性系统的”。几十年了,两家公司你方唱罢我登场,也没见最后谁有个完胜。苹果可以很自豪自己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很高,利润也远高于微软,但想想光在中国市场,人们热捧几千上万元的爱疯,却总是装盗版的办公室系统,呵呵……最后?谁知道鹿死谁手呢?完全有可能按咱老祖宗的来,大家各退一步,或者都糊涂一把,制定几条基本原则,大家和平共处。

而乔布斯一直提倡end-to-end的自体性系统,可当癌症找上他时,他却选择了除斯坦福专家组外,外请了诸多专家和技术力量,相对于斯坦福,也搞成开放性系统了。但斯坦福专家组内部,则是乔布斯一直不提倡的“各自为政”,也是因了这各自为政,他才从外部请了专家来督促斯坦福的营养学家在制定营养措施时,要考虑乔布斯的疼痛感受,说起来,又有点像中西医之别了,西医是头痛医头,中医则有可能是头痛医脚,但事实证明,这个全身协调还是很重要的。书里也提到了,到后来,就发现许多事情成了循环:痛,吃池东西,营养跟不上,免疫力下降,更易感染,更痛,更吃不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医疗组最后要引进外来者督促斯坦福的专家们各自为政的时候还是要统一考虑。

看起来上面的两段毫无关系,可以中国呆久了,会发现中国人特别擅长打太极,左右逢源,睁只眼闭只眼。以前我很反感这样做,可是想想,这样走在中间是不是也有走在中间的好处呢?

与以前一样,摘抄了一些句子,但因为前期任务落得太多,所以后面又忙着赶任务,好多时候懒一下就没抄了。有些在办公室看的,抄在办公室的本子上,也无法记在这里。

Good execution is as important as good ideas.

I'm not going to let this money ruin my life.

You did the impossible, because you didn't realize it was impossible.

The goal was never to beat the competition, or to make a lot of money. It was to do the greatest thing possible, or even a little greater.

for you to sleep well at night, the aesthetic, the quality, has to be carried all the way through.

The best and most invative products don't always win.

A players like to work only with other A players.

The reality distortion field can serve as a spur, but then reality itself hits.

For the loser now, will be later to win.

He was young and rich, and had to fin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rest of his life.

What I'm best at doing is finding a group of talent people and making things with them.

It's hard to think that a $ 2 billion company with 4,300 emplyees couldn't compete with six people in blue jeans.

People are creative animals and will figure out clever new ways to use tools that the invetor never imagined.

I've never  done this for money.

But he could be dangerous when he had too much time on his hands.

Lasting companies know how to reinvent themselves.

There are lot of great people at Apple, but they are doing the wrong things because the plan has been wrong.

One way to remember who you are is to remember who your heroes are.

Deciding what not to do is as imortant as deciding what to do.

What was really important was the care that was put into it.

Skate where the puck's going, not where it's been.

If something isn't right, you can't just ignore it and say you'll fix it later.

The mark of an innovative company is not only htat it comes up with new ideas first, but also that it knows how to leap frog when it finds itself behind.

If you don't cannibalize yourslf, someone else will.

You don't make plans more than a year out, and that's bad. You need to force yourslf to plan as if you will live for many years.

If you're not busy being born, you're busing dying.

当当网居然没这书,给亚中的链接吧;
http://www.amazon.cn/Steve-Jobs- ... keywords=steve+jobs   

点评

99姐,好厉害,书评很深刻!学习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4 2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3-30 09:23:24 | 只看该作者
happy_99 发表于 2014-3-30 00:02
Steve Jobs

三月份的英文必读书选择了《Steve Jobs》,一个明显错误的选择,再次证明冲动是魔鬼。

读书真认真,还有摘抄。

看得我也对这本书感兴趣了。

点评

不摘抄很快就读不下去了。汗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30 19: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4-3-30 15:53:09 | 只看该作者
看着99姐的书,馋,偶也准备跟着来看了,不然老是围着阳阳的中考心烦啊,看看书能淡定些。先从家里有的《万物有灵且美》开始吧,其实以前看过一段,没看完,先把另两本载了,慢慢看。

点评

这三本万物系列,真的又好看又好玩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30 19: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9:11:25 | 只看该作者
青铜葵花

臭虫推荐的书,曹文轩写的。

一直不太喜欢曹文轩的书,感觉比较做作,每次翻几页就放下了,这次小人家发了话,当然立刻行动,并且有了kindle,网上下下电子版,随身带着,今天趁着和朋友相约吃鱼,来回的路上就看得差不多,中午小睡后,坐阳台上翻完全书。

女主人公葵花,因母亲去世,并且家中没有其他亲人,只能随着父亲去五七干校,父亲白天改造,她就只能游荡在空旷的原野上,望着隔河对岸的村庄,某次因意外与村子里的男童青铜结下了友谊。父亲不幸被大河淹死,于是葵花成了孩儿,组织决定将其寄养在干校对岸村庄的农户家中。可是村里的人看看小姑娘,都怕自己贫寒的家境委屈了这漂亮温柔的丫头,没有表态愿意收留孩子。而最富裕的人家户主去在不停计算自家养的鸭子生的蛋是否足以保证能养得起这孩子。在他算来算去的过程中,最贫寒的青铜家,却因为青铜的执着,先一步表示愿意收养,于是葵花便成为他们家庭的一员。

新的家庭虽然贫寒,但家人的善良和葵花的懂事却让整个家庭额外地温馨幸福。所以,虽然经历了水灾、蝗灾、疾病等等天灾人祸:房子被水冲走了,一家人辛苦劳动,想尽办法,又盖上了更宽更大的房子;奶奶生病了,虽然家里尽心尽力,却留不住奶奶,可奶奶在晚辈的孝顺和体贴中,走得没有遗憾……日子也在他们的欢笑声、叹息声、微笑和眼泪中静静地流淌着,两个孩子茁壮成长着,幸福而快乐。

可是,突然间,许多人又恢复工作了,包括市长--欣赏擅长用青铜做葵花雕塑艺术家的市长!于是,这个几乎被遗忘的葵花被想起来,而且成了要体现人性政策伟大的重要任务,从市到县到乡到村做工作,要把孩子接回城里。

很美丽很纯净的故事,但正如代后记里所言,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明白:生活中痛苦和幸福是并存的。如何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灾难、痛苦和挫折?引书中引用的罗曼罗兰的原话如下:

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赞颂,痛苦又何尝不值得赞颂!这两位姊妹,而且都是圣者。她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她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她们的,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时的甜蜜。

一直以为臭虫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带着淡淡忧伤的离生活很近的故事,看来偶错了。

http://kindleren.com/thread-120681-1-1.html

点评

我在书店翻过这本书,也觉得有点“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30 21:08
嗯,是的,我一直不太喜欢曹的东西,觉得“假”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里说近主要是相比孩子以前只喜欢哈利波特这类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30 19:27
我倒觉得这个故事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我曾经开始看得很有兴头,后来有一阵心情不好时再看,觉得这个故事一点不真实,不想看了。呵呵,曹是写纯美文学的,离真的人性差得远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30 19: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0:59:39 | 只看该作者
Snowfall

古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偶这次又没忍住,刚看开头就翻到最后面,知道了结尾再回头看的全书。

Sharon Sala写的一本集谋杀、破案、爱情、同性恋、遗传性疾病和家庭丑闻为一体的小说。因为早早地知道了结尾,虽然是符合我的审美要求的“happy ending”,但就因了这个已经知道结局,中间便非常着急着想看到情节是如何从一团乱麻里抽出了那条奔向结尾的丝的,便抓紧一切可能的时间翻啊翻啊翻啊。于是:

一、正逢先生不在家的两天,却又放不下,每天晚上一边害怕着,一边坐被窝里看着,心理严重扭曲;
二、原计划的该查的词因为贪图情节快进也没查;
三、读的过程中觉得很有用需要记下来的表达法也没记。   

总之,又是且仅是完成了一本书的任务而已。

曼哈顿的冬天,下雪的冬天,对于纽约的刑警们而言,更是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冬天。接连三位女性被杀,而且看上去是同一人所为,凶手手段特别恶劣,将死者的面部用刀割得惨不忍睹,但从三名死者身上去找不到任何线索。与此同时,著名作家,同时也是某过世大企业家的富有女儿,连续半年的时间收到恐吓信件,一封比一封威吓语气更重,而为她出书的出版社也收到了炸弹威胁邮件。女作家的责任编辑为了撮合他最爱的两个人,便邀请他哥哥出任该作家的保镖。不幸警方派出调查该作家的警官却正好是凶手(作弊知道的)。某天,保镖和作家拜访警察局,原本是去找作家威胁事件的责任警官(即凶手,但他们不知道啊,真替他们着急),却无意中被带到了连环杀人案的分析室。看着满墙受害人的照片,当女作家和那些照片并排站时,所有的人都发现线索所在了:这三个都是替代品,凶手的真实目的是该作家。

在这种书中,警察局总是比书中英雄要蠢点,所以他们没能在最后一起凶杀案现场的安全录相中看到凶手的下面像,保镖看一遍录相后,就发现可以从玻璃的镜影中提取正面像,但当正面像提取出来时,时间却已经晚了,凶手已经在他们对他警官身份的信任中,任由他带走了作家。可是,聪明如此的保镖,却丝毫没去想想被放入女作家家里的窃听器是谁怎么放进去的(俺错了,又挑别人漏眼)。

当然,男主角(保镖)和女主角(作家)会坠入情网的。

当然,凶手的心理扭曲来自于与女主角的复杂关系及其苦逼的人生经历,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当中涉及到家族遗传性精神疾病。

同性恋来自于男女主角的撮合人,男主角的弟弟,女主角的责任编辑。还好,他的爱情也是称固而美好的。

虽然没怎么查字典跳过了很多生词囫囵吞枣来着,但还是很高兴地注意到,这作家写书时,有些单词似乎选择余地也很小,也是翻来复去地用着同一个词,完全可以令咱自我安慰一把。

当当和中亚上都没找到这书的购买链接,搜索半天通过度娘在谷哥图书中找到了链接。

http://www.google.com.hk/books?i ... book_other_version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4-17 14:21:2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某天在华西校园内,看见图书馆前有卖书的,扯的广告语是:“买2本送5本”。开始还以为有什么猫腻,结果百无赖等人期间去问了下,还真是买2送5,但是以最贵的两本计价。于是俺立刻全身心投入,一本本挨着看,最后终于以39元的价格买下7本书,这是其中一本。

这本书和同样余华写的另一本价格仅13元,完全是冲着余华的名字去买的,要不完全可以换另外两本19元的书。

是一本短篇的集子,分两部分,头一部分叫“两个童年”,分别记录他自己和他儿子的童年,这部分非常有趣,特别是他写他儿子的几篇文章,趣事层出不穷,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看得出他是个称职的父亲。我最喜欢他写儿子漏漏喝了可乐后,被“嗝”弄来疑惑到害怕到被他的大笑逗乐从而开始享受这个“嗝”的经过,小家伙的样子活灵活现地被方块字勾勒出来。第二部分叫“生活、阅读和写作”,讲他的写作生涯。

全书看完,关于写的文章,总的感觉是还是能感受到作者本人随着时间不同写作态度也好,写的方向也好,似乎都有调整。我自己读的时候常常直觉是80年代末,他是当自己当大师一样来写指导性的短文的,但是那个阶段是认真的,努力想让令自己收获很大的东西也分享给其他人。90年至96年的东西不多,有也令人读起来很困难,感觉象是无话找话。2000年左右的文章却又自在了很多,也真的有好些令人深思,于平静中收获了知识。

而关于全书的编排,则着实不敢恭维,这次是深刻体会到好编辑的重要性了。全书那个乱啊,前面一部分还好点,反正先写自己儿子,再写自己当儿子时,但就这样,自己儿子也好,自己当儿子也好,所有文章都没排序。按说这种顺序多好排啊,人的成长嘛,按时间顺序就清楚明白的呀,没,一会儿大孩子时,翻篇又回刚出生时,搞不清这中间是什么逻辑。而第二部分的排序则更没头脑。开始我以为是按时间顺序来的,很快发现不是,后来以为是“生活”“阅读”“写作”这样分类来的,每个分类里按时间来,发现也不是。这样编排上的失败导致的后果就是读者对余华可能产生“逻辑混乱”的印象,而一个作家如果逻辑混乱,那他写的书可读性就值得考量了。所以,俺说这次真感觉到编辑的重要性了。同时也替余华不值了。

如果不是特别有闲暇时间,真心不推荐这书。

当当网居然没有这个旧的版本,贴个亚马逊的链接:
http://www.amazon.cn/%E6%B2%A1%E ... D%E5%A4%8D%E7%9A%84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liumimi + 2 佩服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2:21 , Processed in 0.13955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