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到一位身边的妈妈讲从儿子学奥数来看应如何学习,觉得启发很大,学习就是引导+兴趣+习惯,孩子没定性之前确实需要家长的引导。 其实这个奥数班,是孩子强烈要求自己报的,自己要求参加明年的杯赛,自己要求参加超常班的选拔赛,很奇怪吧,我其实一直不同意的,但他自己说,就算今年情况不好,还有明年机会呢。看他如此坚定,我才决心陪他过一个“奥数年”。在我看来,现在网上,甚至央视,一面倒地认为奥数不好,学奥数没用,但实际情况是,孩子学习之后,数学思维能力确实突飞猛进,给孩子以很多信心和积极性,而优异的表现又让老师对他另眼相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结局。 而在这之前,我却是一步一步引导的,明确告诉他不用参加比赛,也不用完全听懂,只是要紧跟老师思路,能学多少学多少,但要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甚至反其道行之,坚决不准他参加比赛或者其他的,今年年初的比赛就没让他参加,结果孩子意识到我的确是遵守承诺的,反而学得很快乐,那种解决题目之后的快乐,真是想不到的,尤其是当我也做不出来,而他自己居然能完成之后,真跟打了鸡血一样,躺在床上喋喋不休一晚上,不停说他的思路等等,对孩子的积极性和信心起到了莫大作用。 孩子在学校,就跟我们在单位一样,是需要一个认可的,需要一个肯定的,也至少需要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来确定他在班上,同学间的地位的,这个“地位”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完全不一样,有次,我跟一个专门作儿童问题的前辈聊天,他就提到了,孩子在学校里,用不着一定非常优秀,但一定要让孩子有一样超出同学的特长,如果孩子没有一样在班上有话语权,他的心理暗示下,就会没有存在感,就会影响他的安全感,这与家长给的安全感完全不一样,这种安全感要靠他自己努力得来。这项突出的特长在心理层面上会影响他一生,会暗示他的自信与积极性,会影响他处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会影响他整个性格的形成,等等,说了很多,让我特吃惊。 然后就聊到了奥数,他笑了,说不要人云亦云,孩子在有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前,所有的兴趣应该全是家长们引导的,引导得好,兴趣就成功成为孩子的爱好和特长,引导得不好,就会形成你和孩子之间的结。他说,你凭什么说奥数不好,又凭什么说奥数好?好与不好,完全在于孩子自己。不要拿你自己成人之后对世界的认识强加给孩子
而我之所以认可学而思,是因为他们的老师特别强调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打草稿的习惯,比如预习的习惯,比如错题本的习惯,比如口述题的习惯等等,而在学习过程中,我和孩子一步一个脚印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比如认真打草稿,而这一习惯的养成,对他考试之后认真检查,起到了莫大的作用,使他检查起来非常方便和快捷,不仅如此,也使他基本杜绝了粗心的毛病,他尝到了好处,所以他愿意为之
对于小升初,在加入小升初群之前,其实我也很淡定的,因为我本身是学位房,虽然孩子也要参加业主的面试,但是,加入群后,才知道了更多的东西和信息。我们是成人,我们有了对世事的各种心态和处理应对方法, 不论淡定,还是积极,那是我们,是我们的态度,没法强加给孩子,你也不能要求孩子事事淡定,事事不争,更无法要求一个一心往前冲的孩子甘居中游,他们的世界观不同,他们更想引人注目,甚至为了小小的一张老师的奖票而卯足了劲儿,等等,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 孩子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可以引导,可以表明自己的人生观,但我不想把自己的态度强加给他,因为我们已经过了四十不惑,得到了,也失去过,知道珍惜什么,放弃什么。 我想做的就是在他十八岁之前每一个人生重要关口,告诉他要清醒认识到他所面临的境况
没有什么是不需要付出的。现在儿子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只看到了成功的人头上的光环,绝对看不到他付出的努力。真的,他就这样说,还说,成绩好的人,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努力着的。我说,你不用什么都争第一,保持一个高度就行了,但你要学会给自己的心加一个承重墙
轻松和淡定,是需要条件的,我的性格从来是个行动派的,每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一定会提前很多去准备,就算与人约好时间,我也绝对会提前到,所以才能事事应付自如,尤其是应付突发状况。所以,对于小升初, 我的想法只是提前准备,备好所需,才能到时不慌不不忙,才能帮助孩子清醒认识到竞争的激烈,和其他孩子的高度和状况,才能
而学习是要讲究方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也只是一时,能维持到后期的,除了兴趣,更多要靠方法。比如背单词,我跟孩子说,每个单词就跟每个汉字一样,都是有故事的,都可以用特别的方法记住他,比如pink,孩子记的就是在ink墨水里放个p,墨水就变成粉红了,
再比如每课后的字,孩子基本从来不错,因为从一年级开始,就是每个字,孩子都会给它一个记忆和理解的方法,遇到写错了,我就会把这个错字给他编个故事教他记,而我给他听写时,也绝不会只单纯这个字,我会把它的形近字听写一遍,中国文字,是象形字,非常有趣。
|